#溫差

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

不只中暑 室內外溫差逾8.5℃也可能心肌梗塞#溫差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老先生中午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醫療團隊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心臟血管並置放支架,兩周後,老先生順利地出院。「人家說心肌梗塞都是天氣冷、寒流時才會發作,怎麼我老伴會在夏天發生呢?我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昏倒。」老先生的妻子不解地問。高溫導致血液黏稠、膽固醇上升,增加血栓形成機會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彥伯表示,心肌梗塞或急性冠心症,隨著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因素逐漸退化,產生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中造成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和胸悶、胸痛等症狀。日積月累的斑塊若造成冠狀動脈血流的急性阻斷,甚至可能造成休克或猝死。一般而言,冬季氣溫度驟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甚至痙攣,這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急性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好發在冬天。其實夏季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也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近3成;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若患者伴隨有糖尿病,更會增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為什麼高溫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患者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許多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8.5℃),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悶熱的室內環境下,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台灣的氣候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日夜溫差變化劇烈情形,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不慎!三高、抽菸、糖尿病及洗腎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屬於高風險的族群。預防方法為高溫警訊時避免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外出時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室內環境保持涼爽通風,空調溫度設定在26~27℃,不但省電,還可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造成不適,甚至增加急性冠心症的機會。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溫差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日常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猝死新聞,令人不勝唏噓,近期日夜溫差大,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是一大負擔,門診因心血管疾病就醫的患者增加約1成,醫師提醒,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早出晚歸的民眾務必做好保暖,以免憾事發生。心血管疾病不是年長者專利 年輕人發病前無症狀更難挽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表示,雖然冬天氣溫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的心血管危機,更容易被忽視,引發猝死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潘泓智指出,在日夜溫差大的時節,門診常見患者抱怨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此時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若運氣不好,甚至可能造成血管內斑塊裂解,血小板瞬間凝聚,引起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這就是有高度風險的心肌梗塞。民眾常誤會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天氣乍暖還寒採洋蔥式穿著 泡湯祛寒溫度勿下降太快潘泓智提醒,一定要隨時做好保暖,由於室內和室外溫差可能相差10度以上,建議採洋蔥式穿著,因許多民眾喜歡於天冷時泡湯,也應注意泡澡、泡湯的溫度,若溫度下降太快,容易使血管適應不及,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另外,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等,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習慣,並務必戒菸,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吹冷氣好消暑 恐讓乾癬性關節炎加劇

吹冷氣好消暑 恐讓乾癬性關節炎加劇#溫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冷氣是避暑一大利器,但對乾癬患者來說,室內外溫差大,且冷氣房相對乾燥,紅疹、脫屑等各種皮膚症狀特別容易復發,3成患者還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導致關節紅腫疼痛。慈濟醫院免疫風濕科劉津秀醫師指出,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異常疾病,包括軀幹、四肢、關節彎曲處、私密皺褶處,甚至在耳朵與頭皮周圍都可能會有皮膚乾癬症狀,許多病患甚至因為皮膚病灶,被社會大眾誤以為具有傳染性,蒙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太乾太濕 吃多動少都會影響關節不管是空氣太乾燥或太潮濕,對患者而言都很困擾。由於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有些患者希望透過吃補加強免疫力,卻因為中藥藥材過度活化免疫系統、還有酒精刺激,如果又動得少、吃得多,都會讓病情加劇。當出現關節腫痛、僵硬等情形,就要格外留意乾癬性關節炎。劉津秀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有三大特色:周邊型的關節炎,會有遠端指節侵犯、指節病變、指節腫脹(香腸指);中軸脊椎關節炎則是表現在脊椎、尾椎、薦髂關節發炎、晨間起床有發炎性的背痛;以及接骨點病變,出現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發炎、腳後跟長期慢性疼痛等問題。很多患者常誤以為是運動傷害,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研究發現,延遲診斷超過六個月有高風險造成無法復原的關節變形,提醒患者積極治療。劉津秀醫師解釋,目前標準治療會用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製劑兩類藥物,若經過六個治療症狀未緩解及控制,就會進入第二線生物製劑治療。劉津秀醫師說,目前的生物製劑有不同的選擇,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和抗介白素17或12/23等不同的生物製劑組合,臨床醫師會依據病人狀況選擇與調整劑型,建議關節不適的患者儘早就醫治療。336防禦法則 防範關節炎悄悄來襲劉津秀醫師補充,關節不適可以多熱敷增進血液循環,減少僵硬緩解疼痛,也提醒患者透過336防禦法則判別乾癬性關節炎徵兆:留意皮膚、頭皮、私密皺褶處三處部位乾癬病變;關節出現僵、腫、痛三大警訊;應把握六個月黃金治療期,早期就醫,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降低乾癬對生活的影響。(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溫差溜滑梯 防流感快打「疫」針

溫差溜滑梯 防流感快打「疫」針#溫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氣溫溜滑梯,流感大軍壓境要注意!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張峰義表示,重症流感可能伴隨高燒、全身痠痛、神智不清等危險徵兆,除了年幼及高齡者外,青壯年族群也要當心,切勿自恃身強體健而忽略預防之道。最重要的還是預防勝於治療,接受疫苗注射才能把威脅降到最低。春季冷熱多變 要當心疫情升溫可能一般而言,季節性感冒對於年紀較小及高齡者威脅較大,而突發的流行性感冒則對於年輕人的潛在威脅可能較大。張峰義醫師表示,全年都可能有流感疫情,加上近日春季冷熱多變,溫差變化大,細菌病毒容易生長,傳播極快,因此更應當心流感疫情有升溫的可能。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教授林奏延醫師表示,流感是威脅國人健康的大敵,本流感季(自去年7月1日起)已累計近400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86%個案未接種本流感季疫苗,而在56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之死亡個案中,亦高達80%未接種本流感季疫苗。流感對於健康的威脅要比感冒大得多,其病程長達1-2週,除了病情較嚴重外,還可能導致死亡。青壯年流感請假比率高達66%張峰義醫師表示,依今季度統計發現,流感死亡個案中7%為青壯年(25-49歲),且根據國外研究統計,因罹患流感而請假的比率高達66%,請假天數比一般人多出了1.7天,且平均多出4.8小時無法專注於工作,可見流感會降低社會整體競爭率與生產率,付出隱性的巨大社會成本,因此建議一般人與企業主也應建立自費施打流感疫苗之觀念。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玉成表示,去年開始,政府擴大公費流感疫苗的接種對象,包括6個月至18歲、50歲以上、孕婦及產後6個月內之婦女以及高風險慢性病患等都在免費接種之列,推估接種涵蓋率可提升至現行全人口之25%。相較於往年,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或死亡個案都明顯降低,顯示施打流感疫苗可確實降低流感重症比例以及死亡率。黃玉成醫師進一步提醒,施打流感疫苗並不是就不會感冒,因此民眾仍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多洗手、注意衛生、適度運動、生病時盡量避免出入公眾場合,才能將流感威脅降到最低。                                                                                                                                                                                                                                                                                                                                                                                                                                                                                                                                            

氣溫降1度 心肌梗塞率增2%

氣溫降1度 心肌梗塞率增2%#溫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鋒面過境又要冷颼颼,氣溫溜滑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當心!告別暖洋洋的好天氣,昨日入夜後受鋒面通過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氣溫明顯有下降趨勢,各地可能出現攝氏13度的低溫,氣象局也預計至少會冷5天。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會增加2%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以溫度降低前14天危險性最高。日夜溫差大 務必做好保暖措施日夜溫差大,冬衣先別收!國民健康署表示,溫度降低或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依據英國研究發現,氣溫每低1℃未來2週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1.5%及2%。「春天後母面」春季氣溫變化大,尤其要注意日夜溫差大,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要在冷氣團來襲的時候適度增減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等,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發生。外出運動 注意氣溫變化心血管高風險族群最好等早上8-9點以後再出門,晚餐後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再運動。外出時除了穿著保暖衣物外,更要注意頭頸部保暖。另外,健康署提醒民眾,有部分病人是無痛性的心肌缺氧,常常因無痛性而輕忽了其他表徵,若有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明顯的焦慮不安、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胸悶、胸痛、呼吸困難 可能就是心臟病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4年因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疾病死亡人數高達35,907人,平均每天就有98.4人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

防中風 記得動動手腳再下床

防中風 記得動動手腳再下床#溫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冷颼颼的天氣最容易誘發心臟病和急性中風,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口,容易因氣溫驟降產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症。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中風每年奪走約1萬3千多條國人寶貴人命、1萬7千人生活失能,對病人及家屬的身心與經濟都造成重大打擊。長者起床時 先動動手腳再下床春節期間溫差變化大,林奇宏局長呼籲長者清晨醒來時別急著掀開棉被,可以先坐在床上動動手腳再下床。至於預防中風之道,規律的生活、有恆的運動、清淡的飲食、愉悅的心情、不抽菸、不酗酒等,尤其是家人有中風病史的人更不能輕忽,衛生局有鑑於此,聯合轄內各大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各醫學會推出「防治中風3步驟」:1) 健康就要動/在各鄰里活動中心、社區裡揪團一起來運動,養成自我健康管理的好習慣。自我健康管理的同時還能預防疾病。2) 把握黃金3小時/隨時警覺腦中風發生的蛛絲馬跡,一旦突然嘴歪眼斜、臉部不對稱(Face),單側手臂無法舉起(Arm),口齒不清(Speech)等疑似中風症狀,務必要分秒必爭地緊急就醫(Time)也就是FAST。快速、愈早就醫,把握黃金治療3小時效果愈好。3)  運用黃金自立給付包/腦中風病患在出院準備期間就可以向衛生局申請接受評估,一旦出院返家後相關的居家照顧、護理及復健馬上到位,無縫接軌地提供服務。

秋意濃溫差大 膝蓋開始疼痛、卡卡

秋意濃溫差大 膝蓋開始疼痛、卡卡#溫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每逢季節轉變,往往也是身體關節疼痛的好發時節,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天氣變得濕冷,你的關節也開始隱隱作痛了嗎?臨床發現,的確天氣轉冷,病患膝蓋僵硬的程度會比較明顯,此時若再加上久坐不動、少運動及肥胖等問題,退化性關節炎不舒服的症狀機率也會跟著升高。久坐、肥胖 易始退化性關節炎「早」上門退化性關節炎是人體老化的現象,好發於年長者身上,主因是隨著年紀增長,關節軟骨變薄且磨損嚴重,導致骨頭僵硬、關節液變少,關節因此出現不可逆的疼痛。不過假使民眾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經常久坐不動,又有肥胖的問題,退化性關節炎很有可能提早找上門。當民眾久坐不動,就代表著身體沒有得到適當的伸展,在沒有活動的情況下,肌肉強度一定低,此時,膝蓋就得承受更多的重量與壓力來維持身體的重量;若再加上體重過重的問題,膝蓋的負荷又更大,所以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肥胖患者伴隨著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的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嚴重程度不同保養方式也略有差異。首先,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口服藥、關節內注射玻尿酸等治療外,也可藉泡熱水澡、局部熱療、電毯及熱敷等方式舒緩關節疼痛;另外,若關節磨損程度較輕微,則可選擇攝取關節軟骨素(如硫酸鹽葡萄糖胺)的補給品,從體內開始調整改善關節狀況。3招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別因疼痛而不動至於如何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以下3個方式,提供給各位民眾做參考:1)減少對膝蓋的使用:如果平時有過度使用膝蓋的動作,應該減到最低。2)減重:減重是減少膝關節壓力的方式之一,建議減到BMI值25以內。3)增加大腿肌力:藉由強化大腿的肌肉,可以幫助分散膝蓋的負重重量,改善壓力。提醒民眾若藉由攝取葡萄糖胺來緩解或保健退化性關節炎症狀,要注意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及食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建議食用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藥師,並遵照醫師指示食用。另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千萬不要因為怕疼而不動,應保持規律且緩慢的運動,同時加強膝蓋處的保暖,多管齊下才是真正的保護關節之道。 (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溫差過大皮膚防禦力降 3步驟敏感肌不上身

溫差過大皮膚防禦力降 3步驟敏感肌不上身#溫差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極端氣候無聲來襲,2015年台灣高溫再破紀錄,冬至當日氣溫甚至高達30℃,2016年1月卻全台急凍冰封,甚至在全台12個縣市出現40年不見的降雪,一周內溫差達到近30℃!劇烈的天氣變化,對國人肌膚造成強烈傷害。皮膚科醫師表示,高溫會促使角質層廢物堆積並加速水分蒸發,而肌膚一般耐受溫差為5~10℃,若氣溫變化超過肌膚所能承受的範圍,導致角質層含水量過低而受損,便會使肌膚防護能力大打折扣。油水失衡皮膚乾 換季癢患者增3成皮膚科醫師戴昌隆表示,一般正常的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約在20~35%左右,當角質層含水量低於10%時,皮膚就會出現乾燥、緊繃、粗糙及脫屑等水油失衡現象,而當角質層缺水而無法正常代謝時,則易造成皮膚炎而引發搔癢、疼痛及灼熱等不適感,甚至產生乾燥性細紋。皮膚科醫師更指出,2015年因溫差變化大,初次罹患換季癢的患者大幅增加3成,好發年齡更有年輕化的趨勢!面對變化反覆而劇烈的氣候,肌膚敏感族群激增,原本的正常肌膚開始出現因敏感引起的諸多不適症狀,令許多人困擾不已。皮膚科醫師針對敏感肌膚保養提出抗敏3步驟,輕鬆向敏感肌說掰掰!1) 溫和清潔最重要/面對不斷攀升的高溫,保持肌膚清潔和控制肌膚油脂分泌十分重要。但去油力過強的潔膚產品,將可能會加速肌膚水分流失!醫師建議,選擇不含香料、低敏、溫和且富含潤膚保濕成分的潔膚產品,才能真正讓肌膚維持水油平衡的最佳狀態!2) 長效保濕不可少/近年來氣候溫差越來越大,忽冷忽熱的天氣,以及頻繁進出冷氣房,都會使肌膚水分大量流失!醫師提醒,保濕為乾燥肌膚保養的最高守則,在選擇保濕產品時,除了須避免具刺激性的添加物外,同時含有保水、補水和鎖水三大功能的長效保濕產品,才能真正擁有健康水潤肌。3) 低敏防曬不離身/全球紫外線指數持續飆升,若沒有完備的防曬保護,肌膚將會出現黯沉、斑點、細紋等狀況,更可能會因角質層受損顯得粗糙。此外,皮膚科醫師許乃仁指出,許多人在陰天或是室內往往會疏於防曬,面對無所不在的紫外線,民眾應將防曬列為日常保養程序之一,選擇具UVA、UVB及IRA完整防護特性、低敏不致粉刺,且具長效保濕效果防曬產品,才能在不增加肌膚負擔的情況下,提供肌膚最完整的防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