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減重門診執業以來,經常遇到初診的客人與我面談時,提及減重速度的期望,常會出現不切實際的答案,例如一周想減重超過5公斤,甚至一周想減重超過7公斤的也大有人在。其實減重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或許有人真的在一周內減去5~7公斤,但那絕大部分應該是水分,而非體脂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每周以減重0.5公斤至1公斤為宜。那如果減重過速,會對身體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呢?減重的概念,簡單來說,若是吃進去的食物熱量小於身體消耗的熱量,體重就會下降,若是兩者相差越大,理論上就會降得越快;而根據研究,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快速減重,常導致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後果,減重族不可不慎:1.營養不良導致貧血有些人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讓體重下降,會嘗試過度節食、不當的藥物減肥等方法來達到快速減重的目標。其實這樣的方法會因為身體攝取不到該有的營養而造成營養不良,進而產生貧血的狀況,一旦貧血就容易產生頭暈、心悸、臉色蒼白、疲倦等症狀,進而導致體力變差,免疫力下降。2.維生素不足導致身體多種機能失調快速減重容易造成體內必須的維生素不足,特別容易發生在過度節食造成營養失衡,引發原本正常飲食下不容易發生的維生素缺乏狀況。缺少維生素A容易引起腸胃及泌尿系統感染,甚至影響生殖系統;缺少維生素B會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反而不利減脂;缺少維生素C會使膠原蛋白合成出現障礙,影響皮膚的彈性及光澤,身體排毒功能出現障礙,使抵抗力下降。3.蛋白質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或掉髮細胞形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當欲快速減重而營養失衡時,蛋白質容易攝取不足,尤其又以優質蛋白更為重要,優質蛋白不足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機能,皮膚變得暗沉、無光澤,新陳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產生掉髮的問題,而且若是鈣質的攝取量也減少,會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問題。4.女性容易發生婦科問題快速減重會造成身體內分泌失調,尤其是女性體重短時間下降過快,容易產生婦科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月經延遲,月經量變得稀少,甚至造成無月經,排卵異常甚至無法懷孕,也有的女性會產生月經不適症狀。5.皮下組織鬆弛快速減重導致體脂肪快速流失,皮下組織還來不及以彈性纖維組織修補失去的脂肪空間,或是非脂肪組織還未縮回被拉扯過的長度,就會造成皮下組織鬆弛的現象,其實就很像孕婦剛生產完後的腹部狀況一樣。要達到減重的目的,仍需按部就班,不要設定過度的期望,要訂定個人的減重計畫,包含每天攝取的總卡路里,三餐食物如何分配,作息正常(不要晚睡或是常睡眠不足),每天喝足夠的水量以保持基礎代謝旺盛,搭配適度運動不僅可加速熱量消耗,也有提升代謝,釋放生活壓力的作用,若能持之以恆,一周平均減0.5到1公斤絕非難事。(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陳弘聖醫師)

熟女感冒猛咳 竟掉出10公分大子宮肌瘤

熟女感冒猛咳 竟掉出10公分大子宮肌瘤#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2歲陳小姐月經量多、長期貧血,容易頭暈,且頻尿每小時要上一次廁所,原以為是擔任教職需長期久站,太疲累所致,日前因感冒出現嚴重喘咳、反覆發燒症狀,檢查發現白血球過高,住院治療期間,她如廁時一陣猛咳,下體竟掉出一團約10公分的組織,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為子宮肌瘤,且子宮已被撐大兩倍,經微創手術切除後,隔天順利出院。肌瘤太大壓迫膀胱、直腸 導致頻尿及便秘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蔡亞倫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40~50歲發病率高達30~40%。子宮肌瘤發生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依生長位置可分為生長於肌肉層中的「子宮肌肉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的「黏膜下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的「漿膜下肌瘤」。子宮肌瘤如果不大且位置没有壓迫子宮腔,通常没有症狀,如肌肉層或黏膜下肌瘤太大或壓迫子宮腔時,常見的症狀包括血塊增加或月經量過多導致貧血,若腹腔內肌瘤太大壓迫鄰近器官,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子宮肌瘤的治療,剛開始可嘗試藥物治療,如果無法使用藥物或治療無效者,即須施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根據腫瘤位置、數量及大小可選擇傳統開腹手術、微創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腹腔鏡手術)及微創子宮鏡手術。嚴重會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症狀輕則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女性如已出現肌瘤,視情況可先以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再評估是否有侵入性治療的必要。但若出現不正常出血、貧血、腹痛、頻尿、便秘等,應儘早就醫勿輕忽。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男子上大號時肛門會腫痛流血,自嘲肛門是「玫瑰花盛開」,他以為痔瘡手術會造成肛門受損或失禁等問題,10年來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尋找偏方,但敷了草藥之後,痔瘡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成像芒果一樣腫脹,甚至發生表面潰爛情形,因為疼痛難忍才就醫,醫師施以減痛痔瘡微創手術開刀後,隔天就出院,痔瘡病兆都切除乾淨。為孕婦解決貧血煩惱 一併除原位癌腫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表示,另有一名30歲婦女懷孕約20周,罹患痔瘡造成貧血,長達5年頭暈目眩,體力變差;經檢測,孕媽咪血紅素只有3 g/dL,正常男性15 g/dL,女性12 g/dL,如果不緊急開刀,可能影響胎兒。一般醫師對孕婦比較不建議侵入性治療高風險手術,但沈名吟基於母嬰安全,以減痛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後,不只解決孕媽咪貧血問題,在手術過程,也發現病患的痔瘡長出原位癌,藉由手術切除腫瘤避免變成癌細胞,一次手術解決孕媽咪貧血和腫瘤兩大問題,之後BABY也順利出生。沈名吟指出,痔瘡是良性組織,讓肛門緊密不會漏氣漏糞水,但是過度擠壓會造成鬆弛甚至脱出,一旦脱出會出現流血腫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貧血。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觸痛或持續性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速就醫,不要聽信偏方拖延。減痛痔瘡微創手術 恢復嬰兒般光滑肛門沈名吟強調,傳統痔瘡手術創傷大,須半身麻醉,術後疼痛期及住院期較長,且肛門傷口不易平滑美觀。進階改良的減痛微創痔瘡手術,病患接受舒眠麻醉以降低手術時的焦慮,傷口小而且藏在肛門之內,再精緻縫合,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減低,讓患者從原本腫脹痔瘡,肛門可以恢復到像「嬰兒光滑的肛門」,而且擺脫痔瘡的糾纏困擾。

老人長期貧血 當心前白血病悄上身

老人長期貧血 當心前白血病悄上身#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婦女攙扶著年約60歲的家人來看診,她說:「蔡醫師,我媽媽這幾年有貧血問題,覺得有點累、容易暈、容易喘,其他也沒有特別症狀,經過大醫院檢查,血液腫瘤科醫師說是骨髓分化不良造成的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個難纏的疾病,我詢問患者做過什麼治療?年輕婦女表示:「一開始打過紅血球生成素,也試過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去甲基化藥物、還有化療,沒有特別的進步,現在就是定期輸血,還有吃排鐵劑……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長期不明原因貧血 恐骨隨分化不良症候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骨隨分化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種骨髓造血病變,有兩個主要的臨床問題,包括因血球偏低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血液功能不足,以及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500例新診斷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的患者,一般好發於70歲以上老人,但近年來50-60歲的年齡層也有增加趨勢。這個疾病以前並無有效藥物治療,而且因為容易轉變為俗稱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所以又被稱為「前白血病」,致死率高,平均存活期約為2年。大部分患者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不舒服,最常見的就是疲倦、頭暈。根據統計,其中九成剛開始會表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約一半的患者則表現白血球低下,所以並沒有特別引人注意的症狀。直到因為長期不明原因的貧血,經過骨髓檢查並觀察血球型態,加上鐵質染色以查出是否有環狀含鐵顆粒之有核紅血球之存在,並配合染色體之分析,才能真正診斷出來,有時已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中醫調理半年 患者不用定期輸血中醫方面,本病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治療方面,明朝.汪綺石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於後世影響深遠。對於本病的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有一次回診時她說:「蔡醫師,媽媽的檢查數字改善很多,血液科醫師也說現在不用輸血了,原來中醫的調理這麼神奇!」(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歲女性去西藏旅遊時,有事先服用高山症預防藥物。至3000公尺高時,出現噁心、想吐、喘的症狀且無法移動。隔天情況改善便繼續行程,上升至4400公尺時,劇烈頭痛,吃止痛藥也無效果,撤退至3800公尺才感覺改善。返台後至門診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8.8 gm/dl(女性正常值為11.0~16.0 gm/dl),鐵蛋白7.3 ng/ml(正常為20-300 ng/ml),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高海拔地區大氣壓力較低 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指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體內的循環系統(心、血液、血紅素)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當在高海拔地區時,大氣壓力較低,空氣中氧氣減少,血紅素可以結合的氧氣較少,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了高山,會用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的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的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貧血者至高海拔地區後 身體可獲氧氣比健康者更少登山後頭暈缺氧竟與貧血有關?周明文提到,貧血者的血紅素較少,在高海拔地區空氣中的氧氣也減少,使得身體組織能獲得的氧氣又比健康者更少,導致較易出現缺氧症狀,甚至高山症。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倘持續惡化,即有生命危險。到高海拔地區一定會發生高山症?周明文說明,高山症的發生與否,主要決定於個人體質及登高的速度。心肺疾病及貧血,都是高山症的危險因子,有危險因子表示風險增高,但不一定有因果關係,這些人至高海拔缺氧的環境,有可能更容易出現身體缺氧的症狀。高山症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其他的方法包括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前往高海拔前,服用適當藥物,或是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都有助於高山症的預防。缺鐵性貧血才需補充鐵劑 勿自行購買服用周明文表示,貧血者去高海拔地區,可能會有較高的風險。貧血的種類有許多種,應尋求醫師診斷治療。常見的症狀是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有月經的女性、成長快速的嬰兒、小孩以及青少年、素食者,較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只有缺鐵性貧血才需要補充鐵劑,切勿自行任意購買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最後周明文提醒,許多人有貧血而不自知,倘有規劃攀登高山或是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者,特別是女性,應先確認自己有無貧血。有貧血問題欲前往高山或高海拔地區,應先諮詢醫師評估風險,最好能在治療改善後再出發,降低缺氧的可能。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大腸癌家族史且5年前曾做過大腸鏡檢查正常的65歲女性,半年前糞便潛血陰性,兩個月前發現貧血,最近兩周出現右下腹劇痛,經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盲腸的「大腸癌第三期」。55歲男性,右腎臟癌接受手術切除十年,有長期輕度貧血,出現右上腹痛持續三個月且體重減輕達六公斤,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逆流性食道炎」,經大腸鏡確認為位於右橫結腸的「大腸癌第三期」。76歲男性,三年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並切除,近期因左上腹痛,糞便潛血呈陽性,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位於脾彎部的「大腸癌第二期」。78歲女性,長期便秘藥物治療有20年,因左下腹痛、排便顏色呈現灰白色,且便中帶血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乙狀結腸的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安排接受手術治療。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上述四個案例均有不明腹痛持續一段時間,且每次疼痛位置都相同,其中兩案例還合併有長期貧血,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癌。觀察常見症狀 定期篩檢大腸癌在癌前病變或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是經由篩檢才得以發現,因此當出現症狀就醫時,常已是第二期或更嚴重,常見的症狀有: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邱展賢說,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為第三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看數字似乎很驚人,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 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預防大腸癌從調整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做起!邱展賢提到,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加工肉品及高油脂食物,並戒菸酒;同時培養運動習慣,加強體重控制,避免過重。另外定期篩檢,才有機會早期發現,目前政府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多加運用,對於沒有不適症狀的高危險族群,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這些習慣導致成為高風險族群邱展賢醫師提醒,一等親有大腸癌或息肉,本人有大腸息肉,有家族性息肉史,曾罹患慢性大腸炎,肥胖、平時活動量低、喜愛食用紅肉、脂肪,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此外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上升。出現大腸癌的相關症狀,應就診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適當檢查。倘為高風險族群或年過40歲,最好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臟衰竭是個結果,而造成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貧血、心肌梗塞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化確實會有心臟功能下降的可能,因而慢慢出現心臟衰竭的「累、喘、腫、咳嗽」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楊秋芬醫師表示,當我們力氣太小、搬不動重物的時候,可能會去把自己的肌肉練得強壯一點,心臟肥大的概念也是這樣,當心臟正常的跳動沒辦法供應全身的血流所需的時候,心臟的肌肉就會越來越肥,希望可能滿足身體的需求;但再怎麼強壯的肌肉都有極限,當心臟到達極限,就會進入「心臟衰竭」,就像得了心臟的癌症一樣,心臟慢慢失去功能。心臟衰竭嚴重度分4級楊秋芬醫師表示,從日常生活可以約略評估心臟衰竭的嚴重度,爬樓梯、掃地會喘為「第二級」,刷牙會喘為「第三級」,坐著會喘就是「第四級」。走路活動就會喘,代表血液供應不太夠,下肢會有點水腫,晚上睡不好一直起來尿尿,這些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表現,如果有觀察到這些表現就應該就醫檢查。治療心臟衰竭要先找出心臟衰竭的原因,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楊秋芬醫師表示,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但如果是心室擴大且增厚心臟腔室的收縮呈現不協調狀態,就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如果是瓣膜的問題,可能有必要做手術修補,這些都有助於改善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而要讓心臟這顆馬達發揮作用,首先「心門」也就是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輸出血液的出口,跟人體許多器官及組織一樣,會因為年紀變大而出現退化,或者因為疾病等問題造成異常,該出去的血液沒辦法完全輸出,心臟一收縮還會往回跑,當主動脈瓣膜出現異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心絞痛、胸悶、頭暈、呼吸喘等症狀,還會引起心臟衰竭。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臨床上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的異常,中度以內通常會安排定期追蹤,並且合併心臟內科進行治療。但是中重度以上時期,也就是上述症狀全部合併出現時,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開心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除了會留下約20公分傷口的傳統開心手術,現在醫界也會利用包含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內等技術,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只剩下約7公分,也能縮短體外循環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傷口小恢復期快,病人通常一天左右就可以出加護病房。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楊秋芬醫師也表示,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病友只要積極與醫師配合,遵照醫囑服藥、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疾病是可以穩定控制的,建議病友日常飲食應避免吃太鹹的食物,才不會增加身體負荷,同時接受心臟復健治療,安排合適的運動訓練項目並做好體重管理,有機會使疲乏無力失去彈性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病人也能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護心、養心 從日常做起心血管疾病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就要從護心新生活開始做起。謝美玲助理教授提醒民眾,必需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而戒菸是首要任務外,還要遵守低糖、低鹽、少油的「粗茶淡飯」飲食原則,並適當減少生活壓力,平時紓壓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讓血管充滿彈力,都是遠離「傷心」的養生秘訣。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35歲劉先生常出現疲倦、貧血症狀,以為自己只是工作勞累而不以為意,不料一個月前突然昏倒送醫,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由於其症狀不易察覺,以及有些病人會抗拒抽骨髓的檢查,因此常延誤治療。就連知名作家、媒體工作者汪笨湖也因此疾病病逝,享壽65歲。初期症狀:貧血、虛弱、倦怠感大千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明立表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因染色體老化或突變,骨髓造血系統無法製造有品質的血球(血球無法正常生長、分化、成熟),而出現周邊血球不足的現象。如果幹細胞的基因持續突變,不成熟的芽細胞將持續增加,最後有20~40%的病人會轉化成急性白血病,故以往也稱之為白血病前期。早期的症狀輕微,如:貧血、虛弱、倦怠感等,常不易察覺,且不少民眾會自行補充鐵劑或葉酸,反而延誤診斷。若長期未接受治療,有2-3成的機會惡化成血癌,甚至有病人尚未惡化就因敗血症而離世。目前治療方式有三種:1)支持性照護:給予適當輸血,避免貧血造成體力衰退或血小板下降出血。若因白血球過低而引發感染時,需用抗生素治療以免敗血症危及生命。2)低強度治療:給予去甲基化藥物治療。3)高強度治療:高劑量化療與造血幹細胞移植。早期發現、正確診斷黃明立主任表示,目前衛福部及健保署已核准皮下注射的甲基化藥物,不少病人接受治療後有明顯的改善,也提高生活品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初期不明顯,但若出現前述的症狀千萬別輕忽,務必及早就醫並配合相關檢查,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降低造血罷工的衝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