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

他照護壓力爆表,精神崩潰對母親暴力相向?一起日本照護黑洞啟示

他照護壓力爆表,精神崩潰對母親暴力相向?一起日本照護黑洞啟示#長照

日本人口老化益形嚴重,而老人安養問題也日漸重要。日本自由作者姚巧梅,深入各種為老人服務的場所,與老人同桌吃飯,一起聽音樂會,也走訪安養、醫療、社服、寺院、政府等機構,深入了解長照問題,將經歷紀錄於《長日將盡,來杯sake 吧》一書中,帶讀者一同感受老人國的憂鬱與喜樂。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醫療科技展精彩落幕!萬芳醫院醫療科技三大亮點 精彩回顧

台灣醫療科技展精彩落幕!萬芳醫院醫療科技三大亮點 精彩回顧#長照

高齡少子化為全球所注重的議題,台灣亦是如此,數據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漲幅趨勢加速,對於醫療的需求、技術、品質更勝以往。而萬芳醫院作為社區型醫學中心,期許以醫療科技解決長照病人居家照護問題,提供不便於行的長者或照護者新選擇,使他們能夠減輕負擔、在地安老。 磁控膠囊內視鏡 檢查腸胃道零死角-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團隊共同研發磁控膠囊胃鏡,病人只要吞服一顆魚肝油大小般的膠囊攝影機,以磁力控制的嶄新方式一覽腸道,其檢查範圍與傳統胃鏡相同,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全段。因為膠囊體積小,除了降低檢查中的不適感,也避免彎曲的羊腸小徑不慎被管子拉扯受傷的風險,也能在檢查當下與醫師互動,達到更理想的檢查體驗。 膠囊內視鏡除了減輕照胃鏡的恐懼感外,更是落實居家醫療的好幫手,對於行動不便之長者或是臥病在床的病人而言,就醫檢查這條路實屬不易,嚴重時可能連下床都是考驗,在這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腸胃疾病無法得到明確的診斷,很有可能耽誤病情甚至惡化。現如今居家醫療需求量倍增,若能透過移動性高的醫療器材到府檢查,定期訪視難以自行前往就醫的老人家,使長者在家中同時享有醫療中心等級般的醫療照護。 記憶拼圖!人工智慧失智輔具助長者拼回消失的記憶 台灣已於107年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而高齡化社會所衍生出的健康議題勢不可擋,其中又以失智症列居老年人退化疾病之首。根據2022年衛福部統計,推估目前臺灣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而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患者經常伴隨記憶力和判斷力明顯退化,影響原有生活功能。 失智症病程發展因人而異,患者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出現認知功能衰退、執行功能下降、無法完成生活任務、進而導致危險的情況。有鑑於失智症者與其家庭後續衍生的照護隱憂,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陳兆煒醫師與Brainmate團隊共同開發『失智症人工智慧認知輔具』,運用視覺AI技術即時辨識患者的執行功能狀態,並根據分析結果記憶個案的慣性動作,當發現個案出現執行力下降時,便能及時輔助提醒,預防危險發生。 陳兆煒醫師表示,失智症者通常難以完整的處理一件事,常見如煮食、自我清潔等日常行為,認知輔具針對個案特別缺失的功能,只要連接平板就能及時運用AI影像,無縫接軌提醒個案遺忘的步驟,而該輔具適用於初期失智症者,能夠延長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的時間,減輕病人心理與家屬的照護負擔。 洗腎病友的福音—洗腎動靜脈廔管狹窄偵測器 在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洗腎人口更是逼近10萬人,盛行率位居全球第一。在執行洗腎前,洗腎病人需藉由手術將動脈與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廔管,才能在廔管扎針進行血液透析。目前大約有七成洗腎病人使用廔管,而廔管也是目前所有學會最建議的管路。 此次透過運用AI人工智慧結合音波頻率,先將廔管狹窄的音波導入大數據分析,記憶異常音波變化,日後使用時就能自動辨別,而檢測過程只要短短20秒,廔管狹窄偵測器就能判讀每位洗腎病友的廔管有無狹窄、阻塞情況,連通手機APP後,就能得知結果。

照顧失能親屬卻「撐不下去了」醫建議:你該先做「1件事」學自救

照顧失能親屬卻「撐不下去了」醫建議:你該先做「1件事」學自救#長照

照顧失智失能的至親,伴隨著日積月累的不滿、失落、疲憊,再有責任感的照顧者,也總有崩潰的時候。法國老年醫學科醫師史蒂芬妮・馬爾尚(Stéphanie Marchand)在《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書中,同理照護者,面對撐不下去的時候,放下壓力、及時求助,不用急於思考未來,好好休息才能重整生活步調。以下為原書摘文:

照顧失智親人,1件小事就讓你崩潰?醫提醒「憤怒」會產生錯覺

照顧失智親人,1件小事就讓你崩潰?醫提醒「憤怒」會產生錯覺#長照

為照顧失智失能患者,一個家庭中往往至少有1人必須額外付出心力,10年近百件「照顧殺人」的數據,反映的現實是:照護者身心與患者同樣飽受煎熬。 法國老年醫學科醫師史蒂芬妮・馬爾尚(Stéphanie Marchand)著作《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中,解析照護者生活節奏被打擾的憤怒,陪伴讀者找出原因、化解衝突並認清極限。以下為原書摘文:

嗅覺喪失、手抖⋯巴金森氏症怎麼檢測?醫教1表速查

嗅覺喪失、手抖⋯巴金森氏症怎麼檢測?醫教1表速查#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本土近日新冠疫情升溫,民眾若出現嗅覺異常,可能擔心是染疫,但醫師指出,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現齡62歲男子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早在10年前就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等多重問題,就醫確診巴金森氏症。但經醫師提醒,他才回想自己40多歲時,就有便祕困擾,3、4天才上一次大號,嚴重時只能灌腸解決,且當時嗅覺就已有異常,例如去海港遊玩時卻聞不到「海的味道」,睡眠也常出現做夢哈哈大笑的情形。巴金森氏症10大症狀自我篩檢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已知致病原因為是腦內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生成不足,造成肌肉活動受限,影響身體活動能力。當黑質細胞一旦凋亡超過50~80%時,大腦其他參與運動控制的區域無法合力運作,運動變得混亂與無法控制。目前沒有根治巴金森氏症的方法,但透過藥物、手術等治療,可以明顯減緩症狀,使患者可以獨立生活,並享有正常餘命。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該如何自我檢測巴金森氏症呢?葉篤學說明,以下10大症狀若符合3項或以上,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進一步診斷:1. 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手肘和手腕彎曲2. 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 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 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 步伐小常跌倒6. 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 面具臉,頸部後方或肩膀常僵硬疼痛8. 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 音調變小或沙啞10.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除了動作相關症狀之外,巴金森患者的早期症狀,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葉篤學進一步解釋,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且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約4年以上。巴金森病友好困擾!常動作慢、不穩、身體斜台灣動作障礙疾病醫療權威陸清松也公布最新門診針對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病友與家屬的問卷調查。統計172名巴金森氏症病友用藥紀錄、164名巴金森氏症病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患者最困擾的症狀排名前3名依序是: 動作緩慢,61% 平衡或不穩,43.9% 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34.8%此外,「便祕」也讓患者與家屬都感到頭痛,名列10大困擾第4名。比較家屬與病友的困擾差異可以發現,兩者差異最大的是絕大多數病友不覺得受到「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的困擾,反倒是分別有18%、15%的家屬因病友「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而感到困擾。陸清松鼓勵巴金森氏症患者,有症狀時避免拖延就醫,才能掌握維持生活品質最黃金的治療時間。近年巴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後遺症,幫助控制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仍可保有對自我精彩人的生規劃權。(10大症狀若符合3項,就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圖片提供: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延伸閱讀顫抖、常跌倒?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中3項就需注意

防疫讓失智照護關係緊張 照顧者避免孤立無援有撇步

防疫讓失智照護關係緊張 照顧者避免孤立無援有撇步#長照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重陽節腳步近了,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各地失智症據點又開始活絡起來。76歲的楊先生是一名患有三高的失智症患者,日常照顧仰賴同住的老伴,兒女均在外地生活,偶爾回家探望。疫情爆發前,每周由太太陪同步行至離家不遠的失智社區據點上課,其他日子則有居家服務員來家中協助洗澡或陪同就醫,這些是楊先生與外界互動溝通的時候,也是楊太太珍貴的喘息時間。由於有規律生活作息及服藥,楊先生即使記憶力及認知功能大不如前,但總還能面帶笑容、整齊體面的回診。少了外在互動刺激 失智者變呆滯易怒5、6月疫情嚴峻期間,失智社區據點暫時關閉,一度傳出有居服員確診,嚇得楊太太婉拒居服員到府協助,北部的女兒曾想回家替媽媽分擔照顧,但老人家擔心女兒在回家的途中染疫,也擔心她會不小心將病毒給回南部,因此照顧楊先生的重擔便落在了楊老太太一人肩上。兩個老人家不敢回診,也不敢出門散步,深怕病毒找上門。7月初高醫失智共照中心的個案管理師打電話關心,才知道楊先生關在家中一個多月以來,生活失去秩序,變得日夜顛倒,晚上會大吼大叫、白天昏沉嗜睡;情緒容易失控,常跟太太吵架,懷疑太太有外遇、想要聯合情夫毒害他;有時會找不到廁所而隨地大小便。楊太太因為沒有了喘息服務、也不敢跟兒女訴苦,整個人變得焦慮緊張,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常忘了要給先生服藥,也忘了該規律量血壓、測血糖。個管師柔聲安慰,告訴她疫情已趨緩,建議讓居服員陪同至醫院回診。楊太太接受個管師建議,和居服員帶著楊先生回神經內科就診。診間內,楊先生神情呆滯地坐在輪椅上、不太回應醫師的詢問,楊太太則顯得疲憊與焦慮。檢查後發現楊先生日常生活功能退步,血糖和血壓也都飆高。經過藥物調整、和楊太太分享一些居家照護的技巧及線上支持團體、居服員的協助及8月回到失智症據點,楊先生最近一次回診的表現雖仍不若疫情前,但夫妻倆臉上總算又有了笑容。慢性疾病控制好 也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據2020年衛福部「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統計, 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約27萬人,盛行率為7.86%,患者大多數是在家裡照顧,而且不少是老老照顧,在疫情期間,常見到失智症患者整體認知功能迅速下滑,照顧者更是常落入孤立無援的窘境。如何在防疫新生活中,維持失智症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高醫老年醫學科醫師謝正芳表示,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認知功能下降,焦慮、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BPSD)更是困擾照顧者,讓照護關係變得緊張,可尋求專業協助。高醫神經部醫師蔡君儀建議,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秩序、在家可安排益智或懷舊活動、遠方兒女多利用視訊陪伴,皆可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此外,慢性疾病的控制,也有助於認知功能的維持,照顧者要先穩定自己的身心,可加入線上互助團體,同時在做好防護下,讓居服員至家中協助照顧。

本土今增175例 新竹長照機構激增10例

本土今增175例 新竹長照機構激增10例#長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75例COVID-19本土病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9例死亡。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今日新增175例本土病例,其中仍以新北市87例最多,新竹縣激增10例則是長照機構人員。今新增19例死亡個案今新增175例本土病例,為100例男性、7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3日至16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87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34例,苗栗縣31例,新竹縣10例,桃園市7例,花蓮縣、基隆市及台中市各2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54例中,53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19例死亡個案,共計為男性11位、女性8位,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8日至6月12日,確診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14日,死亡日介於6月8日至6月15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15日累計公布12,04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6,73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55.9%。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584例確診,分別為1,161例境外移入,12,37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94例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497例死亡。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