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

健康迎父親節!高市推腸癌篩檢

健康迎父親節!高市推腸癌篩檢#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父親節到了,不妨送爸爸健康好禮。高雄市衛生局鼓勵50-74歲的男性,可到鄰近的診所接受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據統計高雄市還有近18萬50至70歲男性市民,從未接受過免費腸癌篩檢,在高雄市每篩檢347人即發現1大腸癌個案,早期大腸癌5年治療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因此衛生局表示,愛爸爸有撇步,陪他「健康吃、快樂動、定期篩」,珍愛爸爸就從健康篩檢開始。篩出高市4千多位民眾癌前病變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高居國人及高雄市十大癌症第3名,103年高雄市大腸癌標準化死亡率為17.6人(每十萬人口),高於全國15.3人。資料也顯示,103年高雄市共147,482人接受大腸癌篩檢,有4‚772位市民,因預防篩檢而提早發現癌前病變,提高了存活率。健康防癌有4撇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3成。衛生局也呼籲,健康防癌應少吃燒烤紅肉、多吃蔬菜、多運動維持健康體位,以及定期篩檢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就是家庭幸福的根源,愛爸爸好簡單,就從陪爸爸健康防癌一起做。

父親節送健康禮 快帶爸爸腸篩防癌

父親節送健康禮 快帶爸爸腸篩防癌#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近些年來幾乎是個國際趨勢!全球大腸癌的盛行率不斷攀升,不但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追過肝癌成為國人最常見的癌症疾病,好發年齡又以5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為主,這個年齡層正是扛起家庭重擔的經濟支柱。所以,在父親節前夕,一定要帶爸爸做大腸癌篩檢,以利及早掌握健康狀況。愛吃肉食、運動少   發生率攀升阮綜合醫院外科部趙東波醫師指出,大腸癌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發生原因與飲食西化,愛吃肉食、油炸、速食及運動量不足等有關。但大腸癌發生率雖高,所幸因為腫瘤的長成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容易透過篩檢發現,也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如能早期發現瘜肉、癌前病變,治癒率更高達八至九成,患者甚至不用住院。腸癌偏愛中年男   做好早篩即可避免因此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篩檢,在尚未惡化之前杜絕病情演變及發展,即可避免大腸癌的發生。而大腸癌的典型症狀,有大便帶血,肛門出血,排便習慣改變,反覆出現便秘或腹瀉,糞便變細、排便不乾淨,腹脹痛,腹部摸到硬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等,一旦發現請立刻就醫診斷與治療。若已出現症狀,為了安全起見,單看一項檢查結果是不足的。趙東波醫師建議年滿50歲的爸爸們,務必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現在醫院多備有自我篩檢試劑,40歲以上的人可以每年固定自我篩檢,有異常再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國人外食多,常常高油高鹽,導致罹患大腸癌的人更勝過死亡率第一名的肺癌,醫師表示,大腸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有關,然而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癒的機率比其他癌症來的高。APC基因突變 大腸癌機率爆增國泰綜合醫院腸胃內科簡乃宣醫師指出,大腸癌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含基因、日常生活層面等,而造成癌症的主要原因,就屬於基因的突變,當身體中的「APC腫瘤抑制基因」發生變化,其發生大腸息肉的機率大增,進一步就會形成所謂的大腸直腸癌。一旦基因發生突變,就算將息肉切除,仍然會有復發的機率,因此有家族史,以及曾長過息肉的民眾,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被列為應定期追蹤的對象,他也提到,追蹤的時間不一定,依息肉切片報告中,惡性細胞的比例決定,從半年到3年或5年都有可能。日常生活中,則可能受到外來的刺激,包括飲食高油脂、吃太多紅肉、抽菸、喝酒、糖尿病等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另外飲食纖維攝取不足,造成腸道中的廢物無法排出,堆積在大腸中,也會導致大腸癌風險跟著提高。初期症狀不明顯 免費篩檢好安心簡乃宣醫師表示,目前仍以遠端的腸癌較為常見,初期可能會有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糞便不成形或變的稀水狀、有便意卻上不出來、糞便有血、體重減輕等,但如果腫瘤在近端大腸,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政府提供50~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醫師呼籲大家務必把握自己的權益,定期檢查,他也強調,國人飲食西化,罹患大腸癌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保持生活正常、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高油脂食物,並且多運動,以期有效預防大腸癌。

第四期腸癌別放棄 健保給付兩次標靶降負擔

第四期腸癌別放棄 健保給付兩次標靶降負擔#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過去,大腸直腸癌患者經手術切除後復發轉移,幾乎是被宣判為死刑,如今透過標靶藥物搭配化療,能延長存活期。一名60多歲陳先生確診為第二期直腸癌,手術切除後復原良好,一年後卻癌細胞卻轉移肺部,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並搭配化療,穩定控制病情達一年半,比預期的還久。十大癌症之首 標靶藥物+化療延長存活期大腸直腸癌連續七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何景良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發現時癌細胞多已發生轉移。而針對已發生轉移且手術難治癒的患者,治療目標僅設定為爭取患者存活時間。30年前,化療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的治療方式,隨著醫學進步,病人擁有多種、多線標靶及化療治療組合可選擇,過去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5個月,現在提升至30個月,有的病人存活時間甚至長達五年以上,能夠親眼看到女兒結婚,還如願抱孫。健保給付有限,一線治療標靶藥物如何選?然而,目前健保僅給付一線及三線標靶藥物,一線標靶藥物可選擇血管新生抑制劑或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而在接續三線標靶藥物治療時,由於標準嚴格,只有在一線選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患者才能獲得健保給付。至於二線治療,衛生福利部2014年核准一線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患者,二線治療可續用此藥。臨床研究也顯示,搭配化療,能降低近2成死亡風險,疾病無惡化的時間可延長至近6個月。一線標靶藥物該選擇血管新生抑制劑,還是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何主任認為:「不論癌細胞基因是否有變異,患者一線治療都可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效果與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相當。第二線續用血管新生抑制劑,但需自費使用,日後若是基因野生型患者,可接續健保給付的第三線標靶治療,患者如果經濟條件許可,接受該治療策略,有機會爭取更多存活時間。」何主任提醒,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外食為主的民眾一旦出現長期腹痛不適及血便,應提高警覺查明原因。若確診罹患癌症,應積極與醫師配合接受正規治療,切勿盲目追隨民俗療法,延誤治療時機造成病情失控,後悔莫及。

腸癌化療莫慌張 口服劑型提升便利性

腸癌化療莫慌張 口服劑型提升便利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腸癌患者為了控制病情,化學治療是一場必經的抗戰,然而化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與外貌影響,及要住院才能施打針劑化療,都可能為日常帶來不便,所幸隨著醫療進展,目前已有便利的口服化療藥物使用,在兼顧治療效果、生活品質之餘,產生的副作用也較能預防處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魏柏立副部主任說明,口服化療藥物在治療效果上不輸針劑化療,也能取代針劑化療作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亦可作為結腸癌患者手術後輔助性治療,也可降低復發機率、減少死亡風險,目前兩者皆有健保給付,呼籲患者應更具信心,切勿聽信「傳聞」而害怕接受化療,延誤治療時機。口服化療便利 成就患者生活品質過去大腸直腸癌以針劑化療為主,患者須定期住院兩晚,施打化療藥物。魏副部主任指出,對於有工作及不喜歡住院的患者,回診住院的時間,便帶來影響。而口服藥物的出現,提升治療便利性,以居家服藥替代住院施打,降低針劑化療造成的不便,讓患者能掌握生活步調與品質,不需等床住院,也降低相關醫療成本支出。魏副部主任指出,根據臨床診治經驗發現,相較於針劑化療,採口服化療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整體擁有較好的睡眠品質。進一步推估,採用針劑化療患者,需在醫院病房進住兩晚,夜晚擔心翻身導致針管移位等問題,無形中產生的心理壓力,也對食慾、睡眠、心情會有影響。相較於此,口服化療藥物朝醫病期待研發,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負擔,也注重生活品質的另一選擇。口服不亞於針劑 治癌指引建議使用另一個腸癌患者及家屬最關心的,就是針劑及口服化療的效果到底哪個好?魏副部主任說明:「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口服化療治療效果不亞於針劑化療,甚至可以取代針劑化療,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研究院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已將口服化療列入第一線標準治療。」魏副部主任提醒,口服化療可能遇到的副作用,如手足症候群、末梢神經問題(如手麻腳麻)等,通常可透過藥膏、維生素補充、電解質調整等來改善。原則上,對於治療副作用,醫護團隊皆會進行監控、評估,並給予及時的照護,也能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劑量。建議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尤其是治療初期,如有發生任何不適,應盡速回診諮詢,切勿自行中斷療程。腸癌治療機會相對高 切勿消極以對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7年居冠,雖然治療後的存活率仍是相當樂觀,甚至不論是標靶或化療藥物,都有非常大的進展,但患者面對罹癌,心情上還是會感到惶恐不安。魏副部主任表示,為了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獲得更多心靈支持,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組成了讓患者能相互交流的關懷團體,患者可以向「前輩」討教治療上的心路歷程,在治療過程中給彼此鼓勵;治療上,則有醫師提供主動專業的診治,患者若能維持正向心情,積極回診、用藥,即是做好迎戰大腸直腸癌的最佳準備。

台南腸癌高危險群 竟有27萬人未接受潛血檢查

台南腸癌高危險群 竟有27萬人未接受潛血檢查#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高居所有癌症第1位,罹患人數近5年來增加近4,000人,死亡率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3位。由於大腸直腸癌和許多癌症一樣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血、體重減輕時,往往已是晚期癌,因此,為有效防治大腸癌,定期的糞便潛血檢查很重要,但臺南市截至目前為止,50歲~未滿70歲民眾(好發的高危險群)竟還有高達272,452人尚未接受過糞便潛血檢查,真是讓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糞便潛血檢查異常者 有50%為大腸瘜肉到底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台南市衛生局表示,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就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當檢查結果有異常時,就要提高警覺,盡速了解到底是由痔瘡、大腸瘜肉或是大腸癌所引起。據檢查資料分析,檢查異常者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定診斷,約有40~50%是大腸瘜肉,4%是大腸癌,由於大腸癌初期並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大腸癌治癒率高 定期檢查才可避免憾事發生由於大腸癌早期發現癌症5年存活率高達8成,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糞便潛血檢查是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好幫手,衛生局呼籲,凡年50至未滿75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異常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而遺憾終生。

微脂體聯合療法 抑制腸癌細胞提高藥效

微脂體聯合療法 抑制腸癌細胞提高藥效#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習慣西化、缺乏運動,使得近年來腸癌病例數逐漸攀升,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雖然癌症已多年蟬聯食大死因之首,但大腸癌竄升速度最快,平均每年有14,000名新增個案,超過5,000人死亡,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見腸癌肆虐的情形相當嚴重。然而在治療方面,由於傳統化療藥物無法有效運送至腫瘤組織,且易產生抗藥性,導致化療效果有限,但日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吳漢忠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找出3個標靶胜肽,可與腸癌結合,只要透過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就能大幅改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效率,且經實驗小鼠證實可明顯抑制癌細胞,並無副作用,而目前刊登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微脂體藥物專一累積於腫瘤 即可提升抑制能力研究團隊首先運用噬菌體顯現法,成功地鑑定出至少有三個標靶胜肽,對於腸癌具有高度的結合能力,接著再更進一步以微脂體攜帶二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抗癌藥物,研發出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只要具有標靶能力的微脂體藥物,能夠專一且高劑量的累積於腫瘤組織,就能大幅提升抑制腫瘤的能力,有效控制癌症,讓腫瘤完全消失,並不會引起副作用,且觀察150天後,無出現任何復發情形。除了腸癌 肺、肝癌也研發出標靶藥物傳輸系統研究人員洪瑞隆醫師表示,儘管抗癌藥物不斷的問世,但癌症治療效果以及病人壽命的延長始終有限,但透過此次研究,未來不管是在癌症的診斷或治療上,都將會有很大的貢獻,而目前除了腸癌外,也已經成功研發肺癌、肝癌及乳癌等標靶藥物的傳輸系統,未來若能應用於癌症治療及早期診斷,將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及病患的生活品質。

台灣七百萬外食族 都是腸癌超高危險群!

台灣七百萬外食族 都是腸癌超高危險群!#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失去烹飪的動力,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健康危機。根據調查指出,台灣小吃攤林立,購買方便,因此許多人鮮少在家煮菜做飯,造就高達七百萬的外食人口,然而,外食多半高油高脂、高鹽高糖,再加上食安疑慮未散,皆讓所有外食族群,深陷腸癌危機!醫師提醒,三餐老是在外的民眾,攝取蔬果不得偏廢,在腸道培養好菌同樣重要,才能避免腸癌找上門。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新增病例,每年持續攀升,平均每37.3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其中排便不順,就是罹患大腸癌的主因之一。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醫師指出,排便是腸道最重要的排毒機制,只要囤積太多宿便在腸道內,很可能讓腸道壞菌增加,甚至產生各種毒素,導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激增!不願意也要看!觀察糞便形狀 才能腸保健康王輝明理事長說,其實民眾可以從排便的形狀,來自行判別腸道的健康與否,他進一步解釋,健康腸道所排出來的糞便,大多呈現金黃色、香蕉狀,氣味多半不臭,如廁時間也僅需2到3分鐘,才表示腸道健康、腸道菌叢正常。不過,若排便時間總是長達十幾分鐘,糞便呈現顆粒狀、稀狀、半膏狀軟便,那就是長期便秘、平日肉類吃太多、腸道菌叢失衡的緣故。王理事長強調,很多民眾不看糞便形狀,但即使再怎麼不願意,都須嚴加觀察,才能確保健康。至於長期排便不順的民眾,除了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腸蠕動之外,培養腸道好菌更是重要!王輝明理事長表示,好菌之中,又以比菲德氏菌為常見的選擇,根據日本大阪醫院的研究顯示,腸道若能有大量好菌,可抑制有害細菌生長,並且活化全身的免疫系統,進而提高抗癌戰鬥力。白吃了?大多數益生菌 全都會遭胃酸殲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市面上關於益生菌的產品百家爭鳴,但曾有國外研究指出,經由嘴巴吃下肚的好菌,若沒有任何抗胃酸的能力,很可能在到達腸道之前,全都遭一舉殲滅,王輝明理事長說,其實挑選正確的益生菌產品須要下功夫,建議民眾購買之前,應挑選能順利通過胃酸考驗的益生菌,才能發揮作用。同時醫師也提醒,要預防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的高危險族群,都能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外食族群更要維持高纖飲食,以及每周良好的運動習慣,才能真正遠離腸癌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