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養生風潮的盛行,有多數民眾紛紛跑去食用素食,為的就是希望能藉由大量蔬果,來減少身體的負擔、增加健康,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說法,研究表示攝取素食可降低少部分的罹癌風險,舉例來說,食用素食的人若與一般人相比,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少於22%,如果又將素食與海鮮做搭配,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將會減少至43%,由此可見,素食與海鮮的結合,在預防癌症方面的效果更為顯著。Ω-3脂肪酸、維生素D 降低罹癌發生率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加州洛瑪林達大學醫學和公共健康Michael Orlich教授共同針對77,659名基督教教友,進行長達7年多的研究,結果在所有的受測者中,有380人罹患直腸癌、110名罹患結腸癌,經過分析研究後發現,食用素食及魚肉者罹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43%;食用素食者與肉食組降低了22%;食用素食和蛋奶製品者,則降低了18%。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不清楚魚肉及海鮮為什麼能預防直腸癌,但這可能與魚肉中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維生素D有關,因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這兩者都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上。

晚期腸癌別放棄!七旬老翁15年切肝4次成功保命

晚期腸癌別放棄!七旬老翁15年切肝4次成功保命#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77歲的王伯伯,在15年前因一個禮拜沒有大便且腹脹不舒服至診所就醫,結果發現竟罹患晚期大腸癌,且病情嚴重需切除肛門才能存活,因此,他決定放棄治療,靜候命運的安排。直到後來在兒子的苦勸下,到了醫院接受化療及切除手術後,才保住了肛門與性命,原以為只要經歷一次腸癌切除就好,但在化療後三年,癌細胞轉移至肝臟,使得他15年內開了四次切肝手術,及無數次的化療,目前肝臟只剩正常人的一半,但癌細胞沒有再復發了,已接近痊癒的狀態。藥物治療+切肝 可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大腸癌連續6年蟬聯癌症發生率榜首,儼然是癌症之王,對國人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且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等到發現時多已是第四期。根據臨床資料顯示,第四期治療五年存活率僅僅11.1%,相較早期腸癌低出許多,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腸癌四期肝轉移透過藥物治療及手術切除肝臟,也能讓癌末病人長期存活。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王輝明醫師表示,以往大腸癌轉移至肝臟,病人平均存活18個月,五年存活率通常只5%,但現在只要透過多點基因檢測與個人化標靶治療選擇,就可讓原本不能切肝的病患,有30%被轉化可進行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切肝後五年存活率高達41%,更有不少活超過五年的病人,只要固定回診,已不需再另外用藥,病理上幾乎可以算是痊癒的狀況。此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魏柏立醫師表示,腸癌肝轉移病人,一般會先評估切肝後是否傷及肝功能,若腫瘤過大會先利用化療及標靶用藥等方式,讓腫瘤縮小,再進行切除手術;但若不會影響,會直接切除腫瘤,再搭配輔助化療及追蹤,幫助民眾擁有更多康復機會。

亂吃!食物選不好 腸癌復發及死亡率增

亂吃!食物選不好 腸癌復發及死亡率增#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立冬甫過,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鍋、麻油雞等紛紛出爐,但是毒油、食安問題頻傳,讓人擔心一不小心誤食地雷。大腸直腸癌已連續6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但如能及早診斷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張家崙醫師表示,即使是晚期大腸直腸癌,整體存活已有顯著延長,過去治療僅有化療,目前治療已有多線標靶及化療組合,存活時間也從過去不到1年,提升至平均30個月。掌握高纖低脂   腸癌病友也能享受美食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顯示,腸癌病友飲食習慣偏向傳統西方飲食模式,即高脂肪、多肉類、少蔬果,將導致較高的疾病復發機率與死亡率。台灣癌症基金會賴怡君營養師表示,腸癌病友應以「高纖低脂」為最高原則,至於秋冬進補鍋物仍可以吃,但需要注意食材的選擇,如白肉替代紅肉,配料則以天然新鮮食材,避免加工再製品,也避免油炸過的食材,遠離毒油威脅;主食類則可選擇全榖物,如糙米飯等,以增加纖維質攝取。溫補最佳+五色蔬菜   避免刺激腸道另外談到秋冬進補,不可缺少的就是中藥材,佳禾中醫診所羅明宇院長表示,腸癌病友可採溫補方式來達到行氣補血功效,如四神湯、四君子、鴨肉、雞肉等都適合溫補,另應避免辛辣刺激、寒涼食物,易刺激腸黏膜。羅明宇院長進一步指出,進補還是需要補得均衡、多蔬菜才健康,建議多一點心思套用彩虹食物、五色(紅、綠、黃、白、黑)的概念來搭配。多選擇低脂肪高蛋白的菌類食材也是很好的選擇,如黑木耳能活血化瘀;銀耳、猴頭菇可清潔腸胃;香菇則對心血管有益。飯後則可搭配柑橘類微酸水果,能清肝降火,或是來一碗可潤腸、清胃、解毒的黑木耳露,也是不錯的選擇。

研究:每日服用阿斯匹靈 有效降低罹癌率

研究:每日服用阿斯匹靈 有效降低罹癌率#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阿斯匹靈對於慣性頭痛、經痛等民眾而言,是一種最佳的止痛藥劑,不過長期大量用藥容易產生副作用,但現在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若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助於降低腸癌、胃癌、食道癌的罹癌風險及死亡率。低劑量的服用 有助於降低罹癌率該研究主要針對先前所進行的究和臨床試驗進行評估,結果發現服用阿斯匹靈10年,可降35%罹患腸癌的機率及40%的死亡率,而在胃癌、食道癌方面即可降低30%罹患率及35~50%的死亡率。對此,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Jack Cuzick教授表示,若想藉此獲得防癌效果的話,必須從每天服用低劑量(75毫克)的阿斯匹靈至少5年,而50~65歲間的民眾,可能必須服用10年才有效,且對男性而言,整體的罹癌、中風和心臟病發人數會減少9%、女性則約7%。長期服用仍有風險 建議詢問醫師後再使用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會提高胃出血的風險,尤其是60歲的人,消化道出血的機率將從2.2%提升至3.6%,所以,提醒民眾在長期服用前仍先詢問醫師,以確保身體出現任何問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腫瘤學年報》。

老婦反覆便秘、腹瀉不在意 檢查竟是大腸癌

老婦反覆便秘、腹瀉不在意 檢查竟是大腸癌#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如果您經常出現交替性便秘和腹瀉症狀,不要以為只是腸胃有問題,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一名7旬老婦,連續一個月內出現交替性便秘及腹瀉症狀,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未加理會,直到症狀未改善並出現腹痛發燒等症狀,緊急送醫檢查診斷為直腸大腸癌第三期。銀髮族群罹癌風險高出11倍基隆市衛生局指出,銀髮族群罹癌風險為年輕族群的11倍,而台灣癌症發生的中值歲數為68歲,但是偏偏很多老年族群對於放射治療有著錯誤認知,會覺得只要用放射治療癌症就會產生皮膚黑、嘴乾、尿失禁的狀況,甚至下意識認為對老年人來說這樣的治療很辛苦、根本無效,不想老來還要受罪因而放棄治療。其實不然,目前有些醫療院所設有「老年放射腫瘤治療」,乃針對老年族群量身訂做,在劑量上為老年族群特別調整,也依照銀髮族體能狀態予以搭配,治療效果與同病期之年輕族群相同,臨床上,有超過75%老年癌症病人均可順利完成既定的放射治療,以及維持器官功能。

台灣十年腸癌病例飆增15萬人 超過一縣轄市人口!

台灣十年腸癌病例飆增15萬人 超過一縣轄市人口!#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台灣,食物雖多元化,蒸炸炒煎等樣樣俱全,可說是全世界的「食物大熔爐」,雖能一飽民眾口福,並且成為我國的一大觀光特色,但也讓國人罹患大腸癌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統計,我國大腸癌患者,十年之間累計增加156,340人,人數已達一個縣轄市人口標準,失控的數字,令人咋舌不敢逼視,此外,另一份來自台灣乳酸菌協會及亞洲乳酸菌聯盟的研究指出,因飲食習慣不佳,我國的腸胃道比起日本人來說,髒近三十倍,顯示台灣人飲食習慣的偏差,早已不可言喻!台灣人腸道好菌僅日人1/3台灣乳酸菌協會歷經數年研究,動員亞洲5國10城市,透過便便DAN篩檢方式發現,台灣民眾的腸胃菌相特性集亞洲城市之大成,但值得注意的是Enterobacteriaceae(腸桿菌)竟為日本人的30倍!此外C. perfringens (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也多達日人的15倍。而代表好菌的雙歧桿菌,卻僅有日人的1/3數量。探究其背後原因,飲食習慣為導致腸胃菌體失衡的主因,台灣人外食比例高、又傾向油炸、燒烤、高油脂、多肉少蔬果的狩獵型飲食偏好,再加以高壓忙碌的生活型態,使得腸胃菌叢改變,進而失衡,並且提高罹患腸癌的風險。對此,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董事蔡英傑教授提出「腸」命百歲的簡單五招,希望能保腸保健康,避免民眾遭腸癌纏身:1)好順飲食,多喝水,少紅肉,每日五份以上蔬果/攝取全榖、根莖類等高纖食物,纖維質是找回潔淨腸道的最佳幫手,膳食纖維更有吸附毒素的效用,可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幫助好菌停留體內。2)好菌補充,多喝優酪乳/每日飲食指南建議1.5~2杯低脂乳品,對現代人來說,優酪乳是一舉兩得的選擇,既能獲得乳品營養素,又是補充好菌最便捷的方式,開始時建議飯後喝,養成天天喝的習慣後,隨時皆是飲用時機,並建議要選擇有國家健康認證的優酪乳,及通過耐酸與耐膽鹽測試的菌種。3)好動健康/運動是健康的基本,成人應依照運動333原則,即每周3次、每次30分、心跳達130以上,不僅僅對腸道好,更對身體全面健康有幫助。4)好吃慢食,飲食細嚼慢嚥/保持進食好心情,用餐時的情緒會造成食物於體內的影響,建議進食時保持放鬆和良好的心情,盡量別誤餐、暴飲暴食,避免消化不適。5)好便養成,每日固定排便習慣/除配合飲食外,每日定時「蹲」一下廁所,讓腸胃養成固定排便習慣,讓毒素勿停留在腸道太久。

忽略便秘問題 當心乳癌、腸癌找上門

忽略便秘問題 當心乳癌、腸癌找上門#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20歲的年輕女性,不愛喝水、運動,長時間累積下來,產生嚴重的便秘問題,起初她沒有多想,每次都等到有便意時才去上廁所,但漸漸的她發現自己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幾乎每個月只有1~2次的排便,除此之外,她肚子也逐漸變大,常常覺得很脹。後來,她開始嘗試許多緩解便秘的方式,例如:喝優酪乳、吃香蕉、軟便劑等,都無法順利排便,甚至連一點便意都沒有,另外,她也求助了很多小診所,但也都無效。對此,趙函穎營養師表示,若是有長期便秘問題的民眾,應儘速就醫檢查出病因,以避免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便秘困擾多 特別是女性及老年人根據統計成年人中約有15%有便秘的困擾,對此,肝膽腸胃科蕭敦仁醫師表示,通常女性多於男性,因為女性的腸子比較細,以致影響到排便功能,另外,老年人也多於年輕人,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腸胃道功能逐漸衰退,才會造成老年人意有便秘的原因。排便不順毒素累積 恐罹乳癌、大腸癌蕭敦仁醫師說,一般正常的排便是一天3次至三天1次,若是超過正常時間的話,其實,對於身體而言是一種極大的負擔、潛在的危機。而會造成排便不順,最主要的原因有蔬果水份攝取少、運動量不足、益生菌少、腸子蠕動慢、腸子塞住、長瘤等因素,因此,建議民眾要到醫院作檢查,才能找出真正病因根治它。此外,趙函穎營養師也表示,當排便不順時,很容易因為長期的累積造成乳癌、大腸直腸癌、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等疾病,且現在很多年輕女性認為每3~4天排便一次是正常的,以致忽略掉便秘的嚴重性,漸漸的造成許多癌症年輕化。另外,腸胃道除了會吸收水分外,長期便秘的毒素也會一併吸收,此外正常的腸胃道中是有85%以上的免疫球蛋白,因此長期便秘會破壞免疫系統,進而影響到循環及健康。減重成效好不好 竟與排便有關長期便秘除了會造成罹癌的風險外,更會直接反應出來,像是口臭、肩頸痠痛、皮膚暗沉、營養不良等,都有可能是因為排便不順所致。另據趙函穎營養師表示,有些民眾外表看起來瘦,但其實不一定是真正瘦,還要看體脂肪才能知道。所以對於這些瘦得人來說,只要多注意看他的肚子,就會發現他有微凸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腹部肥胖,因此,想減重的民眾趙函穎營養師建議要先把腸胃健康顧好,才能真正的享瘦,不僅得到完美的真材,還能擁有健康的身體,真是一舉兩得。

減少化療疑慮!30歲腸癌男透過基因檢測掌握適藥性

減少化療疑慮!30歲腸癌男透過基因檢測掌握適藥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一名罹患腸癌第四期,年約30歲男子,因擔心化療副作用,遲遲不敢接受治療,經由醫師建議,可利用基因檢測驗證身體是否會對某些化療藥物產生排斥作用,結果發現這名男子可以正常代謝化療藥物,於是醫師按照建議劑量治療,目前這名男子持續接受治療中。擔心副作用?部分大腸直腸癌患者化療前臨陣脫逃「臨床上有許多大腸直腸癌病患在化療前會臨陣脫逃。」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林博文醫師表示,一般癌症病患聽到要化療,多半都抱持會掉頭髮、噁心、想吐等副作用,而不願接受化學治療,但事實上,每個罹癌患者身上的癌細胞都不相同,也不一定每位癌患都會對化療產生排斥作用,建議患者可別放棄太早。化療前基因檢測 減少出現嚴重副作用的可能林博文醫師說明,國內外研究指出,化療前若可先測病患對某些藥物的適藥性,就能提早發現病患在代謝某些化療藥物是否有異常;若病患的基因是正常的,除了不需過分擔心化療的副作用外,也能提供醫師在治療病患的劑量建議。舉個例子來說,病患施打特定化療藥物前,若可進行一種人體肝臟酵素的UGT1A1基因檢測,評估是否出現異常,就能了解身體對此種化療藥物的適藥性。林博文醫師解釋,如果檢測出來基因異常,那麼醫師在施打藥物時,可能需要更換藥物,或者降低藥物濃度,排除嚴重副作用的可能;反之,若基因正常,那病患即可按照醫師建議的劑量治療;甚至加強劑量。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病患 營養很重要「化療需要很大的體力來度過,所以病患的免疫力是化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林博文醫師說明,很多癌症患者不敢吃太營養,怕養肥了癌細胞,其實這是錯誤觀念,若身體得不到營養,病患很難渡過化療期,所以臨床上看到很多病患不是死於癌症,而死於營養不良;所以,林博文醫師建議,癌症患者應該吃得營養,讓免疫力上升,以度過化療期。同時提醒腸癌病患,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癌症的存活率逐漸提升,未來甚至可能成為國人的頭號「慢性病」,建議在治療前,可以先透過基因檢測提早驗證化療副作用的影響,幫助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