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宜調養肝脾腎#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0歲的林老先生,清晨起床上廁所時,突感一陣天旋地轉,幸好及時扶住床邊的把手,才沒有跌倒。40歲的楊小姐,春節前夕因頭暈嘔吐而至醫院急診。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類似的案例。中醫師表示,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於中老年人,亦可發於青年人,可反覆發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恐發展為中風、厥證或脫證而危及生命。眼花發黑、頭暈 經常同時出現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眼球震顫,嘔吐汗出,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等症狀。中醫認為眩暈的病位在頭竅,發病原因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偏盛偏衰有密切關係。病性有虛實之分,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髓海空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可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濁壅遏,或肝陽化火,上蒙頭竅所引起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而發病過程中,各種病因病機,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虛實夾雜。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防眩暈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調整陰陽。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髓,滋補肝腎,常用方藥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氣血虛者宜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常用方藥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臨床上常用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半夏白朮天麻湯、通竅活血湯等方劑。眩暈病情輕者,治療護理得當,預後多屬良好;病重經久不愈,發作頻繁,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對於身體較虛的老人家,在治療期間要注意家中的安全設施,避免因暈眩發作而跌倒。黃醫師建議,預防眩暈發病,首先要增強人體的正氣,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平時適度的養生運動,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極。在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以及過食膏梁厚味等傷脾之品,或過鹹傷腎之品,並且戒除菸酒。在體力方面,要勞逸適度,工作與休閒並重,避免體力和腦力過度勞累。此外,也要避免突然強力的主動或被動的頭部運動,減少眩暈的發生。

眩暈反覆發作 中藥調理一個月改善

眩暈反覆發作 中藥調理一個月改善#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蠟燭兩頭燒是現代人很普遍的生活型態,眩暈也就成為門診常見的主訴。醫師指出,眩暈已非樂齡族的專利,門診中越來越常出現的學生族群,還有血壓血脂偏高的年輕人,以及自律神經失調的上班族,生活步調都硬生生被眩暈打亂,顯示其威力不容小觑。若透過中藥調理配合規律作息,將有助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林欣瑩醫師指出,門診中接觸的眩暈多屬良性,只要休息足夠,就會自行痊癒。但令人困擾的是,眩暈會反覆發作,進而影響睡眠引起焦慮。愛吃甜食、睡眠不足易誘發其實眩暈和情緒壓力、睡眠不足、過度疲勞、不當飲食息息相關。尤其腸胃不好的人,攝取較甜、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時,症狀會步步加重。另外,感冒階段或遭逢溫差大的季節,也將誘發眩暈。女性在月經來潮前症狀更是明顯。 林欣瑩表示,中醫處理眩暈脈絡分明,會針對起因,調配天麻鈎藤飲、溫膽湯、半下天麻白朮湯、苓桂朮甘湯、益氣聰明湯、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等,進行平肝、袪風、清熱、化痰、溫化水飲、益氣、補血及滋陰。一般來說,經過半個月左右的調理,症狀可望減緩下來,約一個月後就不容易再發作,睡眠品質也獲得改善。合併麻木、意識障礙 當心是腦血管疾病他也提醒,中樞性眩暈的病變發生在腦部,有些人只是感覺頭昏,但不適現象會持續很久,較難自行緩解。罹患三高、心血管疾病、頸椎問題等慢性病的老人家,是這類病變的最大族群。值得注意的是,當肢體麻木或意識障礙一併現身時,可能是腦血管疾病或腦部腫瘤的表現,切不可掉以輕心,應迅速就醫詳查原因。 

OL上班突眩暈 竟是腦出血險要命

OL上班突眩暈 竟是腦出血險要命#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台語天后江蕙近期宣布「封麥」,外界推測主要原因是:她長年受眩暈症所苦。醫師提醒,別輕忽眩暈症,當心要人命。一位36歲女性,日前在上時時因為頭暈、噁心、步態不穩,到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為先天性腦血管瘤,造成腦內出血。經由引流手術清除腦內血塊加上復健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科李彬州主任指出,眩暈症可以是腦部、平衡(前庭)神經、內耳問題、循環障礙,或系統性疾病引起。眩暈症的發生通常有原因,也有誘發因子。當第一次發生或發生型態與以往不一樣時,應儘早就醫診療,因為如果是腦中風合併腦疝,嚴重可致命。眩暈症病因多 當心潛藏致命風險通常慢性復發的眩暈症,多與內耳不平衡或循環障礙有關。常常會因為天氣變化、壓力、睡眠不足而誘發。而眩暈症的典型症狀為:頭暈目眩、噁心嘔吐,與步態不穩,就像暈車暈船一般。他也說,有些民眾發生眩暈時,常誤以為是感冒,自己胡亂吃藥,延誤就醫。提醒民眾若第一次發生眩暈,或是發生眩暈的型態與以往不同,如伴隨劇烈頭痛、嚴重嘔吐、無法進食、喝水時,姿勢無改變仍感到天旋地轉,時間超過10~20鐘以上,應當速就醫。 

姿勢改變突眩暈 當心是耳石脫落作祟

姿勢改變突眩暈 當心是耳石脫落作祟#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耳朵裡有小石頭?!當頭部姿勢改變時,突然產生眩暈現象,當心可能是耳石脫落症。而引起耳石脫落可能原因很多,例如頭部受撞擊、內耳發炎、血液循環不良、長期臥床等,但大部分發病原因不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李奕輝醫師表示,內耳裡有一些碳酸鈣的結晶,如小石頭般,稱作「耳石」,正常情形時附著在內耳掌管平衡的接收器上,幫助維持穩定的姿勢。當耳石鬆脫了,掉到另一個平衡接收器「半規管」當中時,便會在頭部姿勢改變時,突然產生眩暈。這種眩暈症就叫做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俗稱「耳石脫落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是所有眩暈症當中最常見的一種,尤其在老年人更為常見,尤其在姿勢變換,例如從坐姿或站姿轉為平躺、從平躺轉坐或站、彎下腰撿東西、穿鞋,甚至做瑜珈或彼拉提斯中某些姿勢都可能誘發。持續性眩暈伴隨複視 當心腦中風李奕輝醫師也說,藥物治療為輔助,減輕頭暈、嘔吐症狀。主要治療方法為耳石復位術,經由一連串頭部動作將耳石從半規管中倒出來,只要耳石不在半規管,就不會誘發眩暈,且通常一次的復位術成功率可達8成。醫師也提醒,這種眩暈症在老年人特別常見,但也要當心是腦中風!因此眩暈有伴隨以下症狀,如︰持續的頭痛嘔吐伴隨血壓飊高、手腳無力、肢體動作不協調、複視、口齒不清、單側肢體顏面感覺異常、眼瞼下垂、嚴重的走路不穩等,就應速就醫。

醫訊/眩暈及耳鳴該怎麼辦

醫訊/眩暈及耳鳴該怎麼辦#眩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耳鳴」,只有患者知道,所以很難治療,近來有增加的趨勢。它屬於疑難症,並會使聽力衰退,而且衰退程度各不同,有些重聽,有些甚至幾乎失去聽覺。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高雄長庚醫院將舉辦「眩暈及耳鳴」社區衛教講座,邀請耳鼻喉科楊昭輝醫師主講,分享如何防治眩暈及耳鳴。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本活動無需報名,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眩暈及耳鳴時間:102年1月23日(三)上午9:00~10:00地點:仁武高楠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仁武區高楠四街58號)洽詢:07-7317123轉2023社服課 紀宗緯先生

不倒翁之家大會 呼籲勿輕忽眩暈情況

不倒翁之家大會 呼籲勿輕忽眩暈情況#眩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華眩暈防治協會-不倒翁之家大會27日於基隆市議會辦理,現場蒞臨相當多的貴賓,台灣中、西醫界的學者也相繼蒞臨,還有遠從香港及大陸前來的嘉賓,藝人方岑也趕到現場,出席人員近200名,場面相當盛大。署立基隆醫院耳鼻喉科胡克信主任自97年8月起開辦全台唯一之耳鼻喉科中西醫結合門診,近年來,已有許多病友表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確能有效改善長期眩暈、耳鳴、鼻塞、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問題,甚至還有中南部前來求醫的患者。有鑒於此,胡主任更於99年成立不倒翁之家病友會,互相學習成長,今年度還向內政部申請成為正式的協會,這樣一個全亞洲惟一的中華眩暈失衡防治協會-不倒翁之家,期望可以協助並輔導眩暈失衡病友建立自我照護的信心與能力,重拾健康的生活。該會成立的推手胡克信主任提到:眩暈應用中西醫結合診斷及治療,可縮短急性眩暈發作的時間,減少病患的痛苦。使病患儘早接受較詳細檢查(因有些內耳檢查急性發作時無法施作),以免延誤病情,並可大幅改善恢復期及慢性眩暈患者之生活品質。今日的大會,除了眩暈的中醫養生、飲食、及注意事項外,還邀請了董延齡教授、翁瑞文院長、鄭阿乾理事長等中醫界的權威為大家介紹中醫的CPR、眩暈的刮痧治療與經絡養生等。兩岸的互動交流,期深入了解眩暈的失衡患者。中華眩暈失衡防治協會-不倒翁之家大會,希望藉由團體衛教、病友聯誼及經驗分享,輔導眩暈病友建立自我照護的信心與心理調適,協助病友開創健康快樂的人生,也要藉此呼籲所有的民眾不要輕忽眩暈的情況。

長者嚴重頭昏 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

長者嚴重頭昏 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眩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大林慈濟醫院在2012年的研究發現,年齡超過55歲,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如果發生眩暈或頭昏且嚴重到需送至急診或住院治療,罹患心血管疾病之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民眾。醫師建議有類似情況的民眾,應定期接受專科醫師檢查,並調整生活型態、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清池表示,研究團隊於2012年針對急診之眩暈或頭昏之民眾(樣本數:二萬五千人)探討其發生心血管疾病之風險,研究發現民眾因眩暈或頭昏而至急診就診後,其於第一年追蹤時期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為2.6%,在控制其他因素後,其風險是對照組的2倍。但李清池指出,之前研究顯示眩暈、頭昏和中風無明顯關係,但近來有不少個案研究於高危險群,出現眩暈或頭昏可能是中風的前兆。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於2011年發表於 Stroke期刊之論文,亦顯示在曾因眩暈住院且順利出院的民眾,其將來罹患中風的風險是一般民眾的3倍,而其中合併3種以上心血管危險因子之民眾,其4年內中風之風險更高達14%。李清池說,眩暈是指民眾覺得自己與周遭環境有相對運動,通常是水平旋轉,但也可能是上下浮動,或前後搖動;而頭昏則有頭重腳輕、快昏倒之感覺。眩暈可能是前庭神經受到病毒感染或內耳之內淋巴水腫或是耳石脫落引起,但是當小腦中風時,也可能會引起神經學症狀,輪替動作失調、跌倒及眩暈表現。李清池強調,大部分的眩暈或頭昏經由專科醫師診治後,症狀緩解後多無大礙。若曾因眩暈或頭昏嚴重至須住院或至急診就診之民眾,若有合併高齡年齡 (>55歲)、心血管危險因子則應提高警覺,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大大提升,建議應定期接受專科醫師追蹤,過濾有無心血管危險因子並接受治療,戒菸、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

前庭性偏頭痛眩暈 母女同病相憐

前庭性偏頭痛眩暈 母女同病相憐#眩暈

「好像是遇到大地震,同時又在轉圈圈。」余太太形容天旋地轉的痛苦,不在其中的人很難理解,偏偏他的媽媽還有正在就讀大學的女兒,都有相同的困擾。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仔細問診,找出病因,竟是家族性潛在的前庭性偏頭痛體質,透過衛教與藥物治療,已能平穩過日,生活品質愈來愈好。余太太年輕起就飽受眩暈之苦,結婚生子後,眩暈更是如影隨行,一旦發病時整個人只覺得昏天暗地,根本站不起來,只能躺在床上掉眼淚,靠家人照料,各大醫院也都看過了,結果都沒有好轉。她的女兒眩暈發作得更早,從幼稚園就開始常會頭昏昏的,當時都以為是貧血,想不到年齡愈大愈明顯,國中、高中開始次數更頻繁,上了大學也沒有改善,一寫作業就頭晕,有暈車的感覺。延伸閱讀「前庭性偏頭痛」: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1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