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

長年眩暈、嘔吐苦查無病?可能是「頸椎間退化」作祟

長年眩暈、嘔吐苦查無病?可能是「頸椎間退化」作祟#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年頸背痠痛、眩暈、嘔吐卻苦尋無原因?「交感型頸椎病」主因為頸椎退化,卻因外顯症狀複雜,常讓患者無法找對醫師看對病!一名69歲婦人幾十年來止痛藥不離身,平時務農常感頸背部非常痠痛,原以為只是過度疲勞,持續吃藥或做復健治療卻未見改善,直到一次眩暈發作,天旋地轉到站不穩、狂吐,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 久受眩暈、嘔吐所苦 核磁共振才知頸椎退化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表示,婦人長年受頸背部痠痛、暈吐所苦,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真正病因,直到一次因嚴重暈吐而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多年病因是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 簡瑞騰指出,患者因長年工作或後頸曾受過撞擊、內傷等複雜因素,都可能導致頸椎退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中出現頸痛、背痛、重複抬頭與低頭幾次就會引發眩暈數分鐘等症狀;同時後頸痛延伸兩邊膏肓且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常求醫看遍神經內科、心臟科、胸腔科,檢查腦部、心臟、胸腔都找不出實際病因。 婦人由復健科轉診骨科後,核磁共振發現頸椎5/6、6/7節椎間盤退化,經評估後,先施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暫時緩解症狀外;為求根治不再反覆發作,隨即進行切除椎間盤、減壓手術,並植入支架做融合術,術後症狀完全解除,不再眩暈、頭痛、胸悶,讓婦人重拾健康、開心地繼續種田。 頸部交感神經紊亂引全身「非典型」不適症狀頸部交感神經不僅聯繫著人體的多個重要臟器,還調節腦部循環、心血管、五官(眼耳鼻口舌)、呼吸道、胃腸道、皮膚腺體、泌尿系統等,一旦頸椎椎間盤因退化、外傷、或反覆抬頭、低頭的過度動作而「激惹」到周圍的交感神經幹,就可能造成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發全身上下不舒服,包括頭痛、鼻塞、耳鳴、眩暈、喉嚨異物感(乾咳)、心悸、視力模糊、胸悶、小便困難、腸胃不適等症狀。 簡瑞騰說明,具有以上類似症狀的病人其實非常多,但各科醫師普遍認為頸椎退化只會造成「典型」的運動、感覺神經症狀,如手麻腳麻、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而沒有特別建立起頸椎退化也會造成影響全身性「非典型」交感神經症狀的觀念,即使核磁共振或X光影像上已發現明顯的頸椎退化或錯位,也無法和病人的「非典型症狀」關聯在一起,因而延誤診治,讓病人相當無助。 

常常眩暈發作 原是前庭型偏頭痛惹禍

常常眩暈發作 原是前庭型偏頭痛惹禍#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7歲的上班族林小姐,原本偶有頭痛症狀,但近兩個月來,常常有頭昏腦脹、天旋地轉的感覺,尤其在沒睡好、聞到特殊氣味、天氣太熱時易發生。看東西會有晃動感,走路輕飄飄的,改變姿勢太大也會引起頭暈,吃了一些止暈藥效果並不好,暈久了還會合併頭脹、肩頸僵硬、想吐。她進一步到神經內科門診求診,在經過詳細病史詢問並安排檢查後,診斷為「前庭型偏頭痛」。家人中也有類似症狀,經過衛教及規則服藥三週後,症狀明顯改善。「前庭性偏頭痛」是一種文明病「前庭性偏頭痛」發生時主要症狀為眩暈,常常是數週或數月發作一次,且50%的眩暈發作同時伴有頭痛。甚或伴隨畏光、怕吵、視覺先兆(閃光、暗點、視野缺損)。偶爾會有耳鳴、輕中度聽力下降、低頻聽力下降等,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家庭生活或人際關係。而偏頭痛是腦部功能性障礙,大腦皮質及腦幹某些神經核,對某些刺激的過度敏感,進而使三叉神經系統引發腦部動脈擴張,出現搏動性的頭痛(會有如血管搏動的規律性,痛感可能出現在單一側,但有時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在活動或體力勞動時頭痛加重)。如果波及腦幹前庭系統,就會引發眩暈、平衡障礙、視力無法對焦、或噁心嘔吐。好發於年輕女性及曾有偏頭痛病史者林新醫院神經內科王建瑋主任指出,「前庭型偏頭痛」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失眠、睡眠不足、天氣太熱太冷或變化劇烈、某些食物氣味、過量咖啡及飲酒、月經(賀爾蒙變化)、焦慮、憂鬱等等有關。患者發作時間可能僅為幾秒,大部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極少數病患會需要四週才能完全復原。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加上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容易引起前庭性偏頭痛,故好發於年輕女性及曾有偏頭痛病史者。預防此病症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上述已知的誘因,並且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有氧運動及情緒放鬆,不要讓大腦太興奮。王建瑋主任表示,已知罹患前庭型偏頭痛的患者,目前已有藥物可預防及減少發作,應積極就醫治療。而偏頭痛及前庭型偏頭痛的表現個體差異性大,治療方式需要跟醫師討論,達到個人化治療,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使病況穩定。

頭暈是眩暈?「頭暈六問」揪病因

頭暈是眩暈?「頭暈六問」揪病因#眩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女童由母親陪同就診,主訴頭暈3天,發作與姿勢無關,且會持續一整天。理學檢查耳部外觀正常,聽力學檢查正常,神經學檢查無異狀,眼振圖檢查非凝視時有微弱向右眼振。母親表示女童為球隊成員,近日因比賽時撞擊至右側後頸疼痛,此有可能為頸因性頭暈。另一名年長女性就診時表示陣發性暈眩數天,睡覺時翻身也會發作,每次持續短暫約數十秒。理學檢查耳部外觀正常,聽力學檢查正常,神經學檢查無異狀,但「Dix-Hallpike test」時發現病患頭朝右側時有陣發性迴旋向地眼振,施以耳石復位術治療。三天後,回診時表示症狀已痊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表示,臨床上把「頭暈」概分為下列4種:1) 眩暈/天旋地轉,錯覺自己在轉動或周遭環境在轉動。2) 近昏厥/感到好像快要失去意識般,眼前一片黑。3) 不平衡/坐著時沒有症狀,但站走時步態不穩。4) 非特異性頭暈/昏沉感、頭重腳輕、注意力不集中等難以描述的頭暈。想區辨頭暈的病因 掌握「頭暈六問」頭暈未必眩暈。眩暈專門是指有轉或動等錯覺的頭暈,和前庭系統異常有關。然而近昏厥和心血管疾病有關;不平衡和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非特異性頭暈則可能有代謝或精神方面的疾患。若想區辨頭暈的病因,要掌握「頭暈六問」:1) 像4種頭暈中的哪一種。2) 持續或陣發,發作時間的短長。3) 是否與頭位變換有關。4) 其他伴隨症狀。如耳鳴、聽力下降、耳悶脹感、耳流膿等,可能與中耳炎或突發性耳聾有關;有頭痛、怕光或噪音者則可能是偏頭痛性眩暈;時常頸部痠痛者容易有頸性眩暈;先前數周內有感冒症狀的患者要小心是前庭神經發炎。5) 本身的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6) 正在服用的藥物。這些資訊,若患者在就診時即能詳加敘述,就可以協助醫師更快速的分辨病情。值得注意的是,頭暈可能是中風的潛在症狀。若頭暈發作時合併有頭痛、說話不清楚、吞嚥困難、肢體或顏面麻痺、運動失調、複視甚或失明等,務必儘速就醫。頭暈並非一律用止眩暈藥就有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高啟鈞提醒,眩暈要到耳鼻喉科作進一步鑑別診斷,同樣是眩暈,也有不同的病因,要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除了聽力檢查以分辨是否為突發性耳聾,其餘如前庭理學檢查、眼振圖檢查、溫差測試、前庭誘發肌電位檢查等都可以協助醫師判斷病因。重心動搖儀可以捕捉病患重心的改變,偵測病患的視覺、體感覺或前庭功能的協作是否異常。治療頭暈有些需要藥物,有些須以特殊治療手法,有些要注意日常飲食生活形態。並非千篇一律服用止眩暈藥就有效。某些頭暈的主要治療並不是藥物,例如耳石脫落症的主要治療是耳石復位術。其它治療的手法可減輕病患的不舒服感,促進恢復日常生活與工作,例如眼球動作控制、平衡訓練、重複性頭部運動等。頭暈或眩暈可能潛藏重大疾病,也影響生活品質和安全,應及早至耳鼻喉科就診檢查。患者若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可以讓醫師更快速地對症治療。若醫師發現為神經或心血管等方面的問題亦可以協助轉診至其他專科作進一步處理。

眩暈找無原因 原來是耳石異位作怪

眩暈找無原因 原來是耳石異位作怪#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近6旬的許女士,近2個月一起床就天旋地轉、噁心想吐,原本懷疑是腦部問題,急診住院檢查、出院後到耳鼻喉科治療,症狀都沒有太大改善。之後至醫院接受徒手治療,才得知症狀是耳石異位症引起,接受一次徒手物理治療的耳石復位術,完全解除擾人眩暈,追蹤2週亦無復發。耳石脫離原本位置 改變頭部姿勢就會眩暈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楊書念表示,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耳石位於內耳橢圓囊、球狀囊黃斑部上,由20微米的碳酸鈣結晶組成,並連結到內耳毛細胞受器,功用為偵測姿勢的改變。只要耳石脫離原本的位置掉入半規管中,當改變頭部姿勢,就會出現眩暈症狀。常見的眩暈症狀包括,天旋地轉、噁心、嘔吐、慌張及眼球震顫等。若耳石未能及早復位,眩暈的反覆發作可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藥物治療也沒有明顯效果。耳石復位法 治療有效率達80%楊書念物理治療師表示,耳石異位時,可經由專業物理治療師施以耳石復位法,也就是根據前庭構造的原理,以手法將耳石歸位。這是此一疾病最好的治療方式,治療有效率可高達80%。楊書念物理治療師也示範一式幫助耳石復位的運動,「Brandt-Daroff 復位法運動」。左耳耳石異位者,可採正坐,頭往右轉45度,並快速倒向左側,讓頭部接觸床面,臉朝天花板,維持至眩暈停止後,頭部角度不變快速起身,坐正後,頭部回正。(右耳耳石異位亦同,一日5回)。此運動會引發一連串暈眩症狀,表示此運動可促使耳石復位。

頭暈看哪科?從4大類症狀找出疾病

頭暈看哪科?從4大類症狀找出疾病#眩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六十歲的陳太太開車和丈夫一道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在路邊停好車子,丈夫下車後往前走,陳太太則到後座拿禮物──她只記得自己打開車門,接著就昏了過去……醒來時,她發現自己躺在車門旁的地上,全身虛弱無力,後腦疼痛,腳下有個路邊的小花盆傾倒破損了。陳先生見妻子沒跟上,走回車子旁邊一看,嚇了一跳!幸好她還意識清楚,四肢活動自如。他扶妻子起身後,立刻掛急診,並住院觀察。陳太太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近幾年,有時會覺得心跳快速,但只有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了。只有一次,她和丈夫在家具行看床鋪時,突然一陣心悸,接著昏倒,剛好倒在一張大床上。因為人沒受傷,而且立刻便醒來了,所以她也就沒想到要就醫。忽然之間,天旋地轉這回住院,醫師為她做了腦部的電腦斷層和頸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腦傷或頸血管阻塞現象,常規心電圖檢查也正常,但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要幾天後才會知曉。原本,她準備出院了,沒想到第二天在床上要轉身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時間持續不到一分鐘。此後,每當她的身體姿勢變動或坐起來時,便出現暈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醫師診斷是跌倒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於是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在耳鼻喉科診療室,醫師施行「頭位變換眼振檢查」:讓陳太太躺在床上,使她的頭靠向床沿懸空,並側轉,誘發她的眩暈及嘔吐,以確定診斷;接著再施行「耳石復位法」以治療眩暈。但治療之後,暈眩的情況更加嚴重,她只要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房子在轉,且噁心、嘔吐到無法進食,需要靜脈注射點滴。幸好在四十八小時後,情況迅速好轉而出院了。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頭暈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輕微到因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也可能嚴重到是中風的病徵。像陳太太一開始有昏厥,也許是心律不整引起,還需進一步地檢查和治療,這其實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萬一問題沒有解決,下次發生時正好在開車就危險了。而姿勢性眩暈雖然讓她很受苦,卻沒有生命危險。頭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依症狀可分為四大類:1) 眩暈/即天旋地轉。大多是內耳的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另有少部分的病情是因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2) 昏厥/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3) 不平衡感/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導致走路不穩。4) 頭昏/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沉沉、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常被稱為「非特異性頭昏」。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有關。緊張和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頭暈,到底看哪科?由此看來,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 耳鼻喉科「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 心臟內科「昏厥」看心臟內科。. 神經內科「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要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先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由於每個人對頭暈的定義不同,因此看醫師時,病人自己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醫師會先進行第一步:釐清症狀是屬於眩暈、昏厥、不平衡感或頭昏中的哪一類,因為每一大類的後續檢查和治療的方向不同。第二步:再決定可能是哪種疾病引起的。有時候,醫師只要根據病人清楚的敘述,就可以正確下診斷而對症治療。大部分的情形,則需根據病人身上其他的伴隨症狀做鑑別診斷,例如:反覆發作的眩暈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而眩暈且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臉的半邊麻木,則可能是腦幹中風,必須進一步做腦部磁振造影等檢查。像陳太太很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昏厥,必須等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判斷是何種心律不整,再對症治療。(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一躺下就天旋地轉 耳石脫位害的!

一躺下就天旋地轉 耳石脫位害的!#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頭暈目眩不是貧血就是腫瘤?一位64歲太太被女兒帶到耳鼻喉科門診,女兒表示媽媽這個禮拜每天晚上一躺下去就會天旋地轉,睡覺不敢闔眼,血壓也容易飆高,女兒帶她去看心臟血管內科後,開立降壓藥,為了以防萬一,醫師也請家人再帶患者到耳鼻喉科門診檢查。耳石脫位 眩暈多天衛福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卓筱芸指出,初步檢查後確認耳膜完整且無外耳及中耳病灶,眼睛無自發性眼球震顫,且步態十分穩健,進一步執行了一系列的姿勢變換檢查,最後診斷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即俗稱的「耳石脫位」,當場施行耳石復位術之後,就緩解困擾多天的眩暈,血壓高的狀況也逐漸緩解。 為什麼只要變換姿勢就頭暈,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陳佩怡指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較常發生在女性,主要是因為內耳平衡器官的耳石脫落在半規管中,只要頭部姿勢變換時,耳石在管腔中滾動連帶產生異常神經電位刺激,引發暈眩。姿勢快速改變會產生數秒到數分鐘的天旋地轉這類患者的症狀多是在頭部姿勢快速改變如躺下、抬頭、翻身後,產生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的天旋地轉,嚴重時甚至會伴隨著有噁心、嘔吐、步態不穩或心悸等症狀。病患若能即時接受姿勢變換檢查確診為此疾病,便能在門診立刻接受耳石復位術,得到最快速有效的治療。卓筱芸醫師指出,急性眩暈患者必須先區分是中樞型或是周邊型,而周邊型的眩暈大多是因為內耳的問題,因此民眾若有眩暈的問題也可以至耳鼻喉科就診,接受詳細的眩暈理學檢查、重心動搖檢查及相關聽力檢查,才能獲得妥善的診斷和治療。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

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中風機會#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台灣約有70萬人次病人因眩暈到醫院求診,有眩暈的患者未來甚至還會增加中風的機會!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以全國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探討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治療及未接受中醫治療,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服用中醫的患者能減緩一半的中風機率。有介入中醫治療的患者中風機率下降一半葉家舟醫師從1998年至2007年間健保資料庫中,找出112458名週邊型眩暈因而住院的病患,其中有5330例(47.31%)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藥的治療,追蹤15年,比較兩組中風比例,研究結果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而有介入中醫治療的眩者患者可降為13.10%(可減少一半的中風機會),尤其是服用中藥的天數超過180天者,中風的機率下降最為明顯。葉家舟表示,中醫藉由病人發病時症狀的差異及體質進行病人的病證分類(辨證論治)來提高療效,主要將病患分為「虛」、「實」兩類,在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多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濕郁遏或肝陽化火,造成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平時可按壓穴位幫助症狀改善葉家舟醫師指出,眩暈好發在38至72歲,若是良性姿態性眩暈、前庭神經炎,及梅尼爾氏症等眩暈病患,可合併半年以上的中醫治療,幫助患者減少未來發生中風的機會。此外,提醒病患切勿聽信偏方,如有長期眩暈的問題,應該找醫師做檢查及治療,服用中藥最好找中醫師依個人症狀及體質處方較好。平時也可按壓穴位來進行保健,包括風池、神門、內關、合谷、足三里、 太衝等穴位,經常按摩穴位,也可幫助症狀的改善。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眩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預防流感,近期各級學校陸續安排學生校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針對校園集體接種可能產生的暈針,疾管署呼籲,校園集中接種省事又方便,提醒尚未接種流感疫苗者儘速接種。聚集性暈針 亦稱集體心因性疾病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表示,暈針反應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後遺症,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轉化成身體的症狀,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大多發生於青少年,大規模疫苗接種時,會有聚集性暈針現象,亦被稱為集體心因性疾病。可用音樂、影片或聊天放鬆心情校園集體注射時,偶有學生出現眩暈與噁心等暈針症狀,建議學生接種流感疫苗當日不宜空腹,可使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使其放鬆心情,並於接種時採取坐姿,如果發生暈針時,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緩解情緒緊張,同時通知醫護人員,在學校應通知醫護人員及學校老師,如暈針現象持續,應儘快送醫。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自10月1日開打至10月23日止,接種數已逾290萬劑,與去年同期相比多了近98萬劑,校園(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1至3年級學生)已接種75萬人,目前校園接種按各縣市安排時程,持續接種中。勤洗手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疾管署呼籲,打疫苗是於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都是罹患流感後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為保護自己與家人,在流感季來臨前,趕快接種疫苗,做好最佳防護措施,平時也應落實勤洗手,出現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防流感病毒侵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