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藥

頭痛吃消炎藥吃到雙腿浮腫 中年男竟慢性腎衰竭惡化

頭痛吃消炎藥吃到雙腿浮腫 中年男竟慢性腎衰竭惡化#消炎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中年男性長期因頭痛而服用消炎止痛藥,造成雙腿明顯水腫,且演變成慢性腎臟病,連進診間都有如身負幾千斤般要慢慢走,一坐下便喘不停。5年前某日突然發燒,後來就開始水腫,去診所拿藥後有逐漸改善;但2年前體檢發現腎臟功能不好,肌酸酐CR是1.6,腎絲球過濾率GFR是42,伴隨下肢持續出現水腫,至大醫院檢驗後確定是腎臟問題。消炎止痛藥吃過量 腎功能竟惡化衰竭該名男子多年來都在腎臟科拿藥,但當血壓藥、利尿劑、血脂藥、循環藥越拿越多,使水腫更難控制,腎功能也越來越差。眼看檢驗報告肌酸酐已經惡化到4.3,腎絲球過濾剩下8.5,才希望透過調理身體來尋求改善空間。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消炎止痛藥(NSAID),藉由抑制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來抑制前列腺素等物質的生成,進而減輕會帶來局部紅、腫、熱、痛之發炎反應,達到緩解疼痛之藥效。前列腺素在腎臟的作用,可促進血管擴張,藉此調節腎臟的血流供應與腎絲球過率,也與腎臟調控體內鈉、鉀、水分的能力有關。但是,使用NSAID消炎止痛藥之後,原來可以維持腎臟灌流與腎絲球過濾率的前列腺素被抑制了,血管不再擴張,腎臟的血液灌流量下降,腎功能會因此惡化,傷害就是這樣產生的。水腫、氣鬱、脾虛 屬腎病變「關格」蔡易昌說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已經惡化到慢性腎衰竭第5期腎病變的階段,從「明顯水腫」的症狀來看,通常是屬於中醫「風水」、「水氣」、「腎風」等範疇,但病程上更是隸屬「關格」階段。「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慢性腎衰竭,遷延不愈,以致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行,濕濁毒邪內蘊,氣不化水,腎關不開,則小便不通;濕濁毒邪上逆犯胃,則嘔吐,遂發為關格。不當使用消炎止痛藥,造成腎臟的血液灌流量下降,進而影響到腎功能,與氣血不通的氣虛血瘀證密切相關。但是消炎止痛藥在身體上的變化,大多會夾雜有「鬱」的症狀,如氣鬱、寒鬱、毒鬱、痰鬱等。中醫採溫陽補腎 能使利尿通氣血患者呈現肝腎陽虛,氣血兩虛,濕濁淤毒鬱阻,清朝醫家喻昌認為:「瘀濁占據,水不趨而泛溢,無不至矣。」說明了其水腫變化的由來。而中醫古籍《靈樞.刺節真邪》提到「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說明了水遏血瘀,血滯水停,水血搏結的病機理論。蔡易昌表示,在治療上,不是單純的利尿可以解決,也呼應了腎臟科利尿劑效用越來越差的變化。必須著重在「脾腎陽虛」的根本及「氣虛血瘀」的病機,加以適當調理。溫陽補腎來增溫將熄之火苗,點火生命的元陽,改善化氣行水的功能,不利尿而尿自利;佐以健脾益氣,提升人體對飲食及水穀精微的利用率,氣虛補強了,氣行則血行,則可改善腎臟的血液灌流量,提升實質的腎功能,化氣行水輸佈全身。一段時間之後,患者水腫已有明顯改善,肌酸酐數值也成功降低。(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睡一覺腳麻?神經壓迫肌肉恐萎縮

睡一覺腳麻?神經壓迫肌肉恐萎縮#消炎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會趴在桌上睡午覺,一覺醒來,不是手發麻就是腳發麻,但是很快就會恢復正常;不過,卻有人出現腳趾發麻的症狀一直都好不了。醫師提醒,腳趾發麻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神經受傷,最好是及早就醫檢查,才能對症治療。從腰椎到腳踝神經受傷都會導致腳麻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表示,腳會麻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神經受傷導致腳麻,而支配腳趾頭第一、二趾神經,是從腰一直往下走到腳趾,只要這些部位任何一處受傷,就有可能導致神經被壓迫受損,並且有可能導致腳趾發麻。所以,從腰部的腰椎、大腿、小腿到腳踝,只要這些部位受傷,就都有可能導致腳趾發麻,葉圜叡主任指出,有人是因為小腿骨折,因為傷到神經而導致腳麻,或是大腿和臀部壓到神經,也都有可能使得腳趾麻;要對症治療,首先是要找到神經被壓到的位置。確定受傷位置 補充維生素B助神經修復葉圜叡主任進一步指出,要改善腳麻要針對受傷處做治療,首先是要確定受傷位置,其次是可以補充維生素B來幫助神經修補,而且要確定是否有持續神經壓迫,並針對神經壓迫處做治療。通常慢性扭拉傷或是韌帶鬆弛是軟組織部份,需要慢慢復健,但若是神經受傷,就要積極治療,以免出現肌肉萎縮,就會來不及。打消炎藥消腫、神經解套注射至於神經壓迫的治療,葉圜叡主任舉例,如果是因為腳踝扭傷導致腫脹而壓迫到神經,這時可注射消炎藥來消腫,就可消除神經壓迫;或是用神經解套注射,以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軟組織壓迫到神經,再用5%糖水注射後將神經撐開來,讓神經不要被壓迫,就可以緩解腳麻的症狀。但若是因為腰椎滑脫、臀部肌肉壓到神經,或是小腿骨折造成神經受傷,葉圜叡主任強調,腰椎壓迫神經造成的腳麻,要看嚴重程度,症狀輕微可經由復健來改善,也有人是椎間盤壓到神經或是脊椎滑脫,如果復健不會好,也可以在脊椎打消炎藥,例如椎盤肌肉注射以及尾椎注射,使這些部位不要腫,不去壓迫神經,腳麻也可以獲得改善,但若是病況嚴重,則需要手術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醫訊/正確使用止痛藥

醫訊/正確使用止痛藥#消炎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量大運動量不足,偶而享受揮汗淋漓的快感,之後換來的卻是全身腰酸背痛,此時往往會求助消炎止痛藥物,藥師將與您分享使用止痛藥的正確觀念,讓您要活就要動,要動不要痛。針對各種用藥觀念及迷思,藥學部藥師高韻涵,將於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進行「正確使用止痛藥」宣導講座,內容完整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正確使用止痛藥時間:105年9月14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2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抗凝血藥「眉角」多 亂吃當心大出血

抗凝血藥「眉角」多 亂吃當心大出血#消炎藥

做過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病患者,需要吃抗凝血藥物防止血栓,避免發生腦中風的情況,但口服抗凝血藥必須注意的細節不少,尤其在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日前有名男子自行服用消炎藥,導致抗凝血藥效增強引發大出血,萬一延誤送醫可能全身性出血。日前有名服用抗凝血藥劑的男子,由於背部不適自行吃了消炎藥,刮鬍子受傷後發現血流不止,且背部還出現片片瘀青,送醫檢查才曉得凝血指數超過正常值。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陳朝欽醫師表示,國際訂出的正常指數約在2~3,但由於凝血指數較不穩定,患者必須隨時監測凝血功能,一旦不小心多過正常值3就會有出血的現象。陳朝欽醫師強調,只要服用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就得盡量避免吃過多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如青花椰菜、菠菜、甘藍菜、生洋蔥、生蘆筍、動物肝臟類(豬肝)與酒精,至於藥物方面以消炎藥要特別注意。陳朝欽醫師表示,上述的藥與食物只要一碰就會增加藥效濃度,導致引發出血,如腸胃道出血,甚至是腦出血。在馬偕醫院的衛教文章中,提醒服用華法林抗凝血藥劑的患者千萬不能自行停藥,或是增減吃的藥量,且只要忘記吃藥超過12小時就勿再補吃,但切記復診時必須告知醫師,以免藥效受到影響。光田醫院的藥品說明中也提醒,若患者本身是孕婦也禁服用此藥,以免發生胎兒出血等的問題。菸害遺千年 戒了還是會得COPD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00&HN_Yr=0&HN_Mon=0胸腹主動脈瘤死亡率高 吸菸、高血壓的老人應注意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9&HN_Yr=0&HN_Mon=0自殺最難過的… 是留下來的親人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01&HN_Yr=0&HN_Mon=0

醫生會忘記告訴你的事?!注意兒童餵藥時間

醫生會忘記告訴你的事?!注意兒童餵藥時間#消炎藥

兒童就醫及用藥處處都該謹慎,有時家長過於擔心小孩的病情,都希望立即看到「成效」,但是在拿到醫生處方的同時,你該注意的、該確認的、該怎麼餵食、該怎麼保存,這些細節,是醫生會忘記告訴你的事喔!多數小孩都害怕吃藥,當父母或長輩在餵食藥品時,要注意餵藥時小孩的情緒及藥品標示,小孩的身體是很脆弱的,若有任何閃失都將造成莫大的傷害,特別提醒在夜間餵食藥品的父母或長輩,不要為了節省電費或一時偷懶不開燈,而摸黑餵食藥品,拿錯藥品或看錯劑量,這是非常危險、絕對不可行的。以前有醫院曾發生人為疏失,將藥品劑量打錯,四CC的藥品,誤打成四顆,結果劑量太重,危害患者健康,所以在拿到藥品時,一定要跟藥師確認藥品的品名、劑量及用法,孩子的用藥量是以體重來計算,不能拿大人的藥品用手掰開切半給小孩吃,那樣的劑量很不準確,需要使用正確的量匙、滴管、量杯或專用的切藥器,這些餵藥的輔助工具,藥局都可以買到。如何順利餵藥,尤其是二歲以前的小調皮,他們生病後,常會胡鬧不安,那時小天使往往變成小麻煩,此時,有些技巧是可以運用的。很多人以為飯前吃藥會傷胃 ,除非規定一定要飯後或飯中餵藥,多數的感冒藥品都可以在飯前餵藥,這樣比較不會吐出,影響藥物被吸收,而且孩子的胃部保護機制比大人好,多數的小孩用藥都可以在飯前吃,而且多數藥物都是一天吃四次,如果晚餐後吃藥,幼兒都習慣早睡,可能八、九點就睡了,這樣晚上服藥的時間過於接近,所以將晚餐那次服藥提前到飯前,這樣用藥時間較平均。近來有些醫改團體鼓勵兒童專用藥劑,其實液劑及粉劑都有優點,未必只能使用藥水,有些孩子甚至比較喜歡吃藥包,不喜歡口味雖甜,但味道走味的草莓、葡萄咳嗽藥水,並不是只有糖漿才是兒科專用的藥物劑型。孩子生病時常用乙醯胺酚(成份品)來退燒,這個藥品有鎮熱解痛的功能,在台灣有糖漿及錠劑,雖然大人用藥也有這個成份(最常見的品牌即普拿疼),因兒童與成人藥量差異很大,尤其要注意避免過量問題,一般用法是每四至六小時使用一次。雖然這些兒童常用的感冒退燒藥在藥局都有販賣,但孩子高燒不退超過3天,背後原因可能很複雜,如癌症、細菌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都可能會發燒,用藥前最好能夠給小兒科醫師確診,不能自己亂用成藥來退燒。一般人常指的「消炎藥」,即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非抗生素,這類止痛藥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所以感冒時,醫師也常開這類藥品,兒童用藥常是糖漿,但也有塞劑,無法吞藥的嬰幼兒就會用塞劑。抗生素是在細菌感染時才使用,但因為細菌會導致發燒,所以很多人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大多數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不需要用到抗生素,如果醫師懷疑是細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則一定要在固定時間吃藥,也不能自己覺得已經退燒了,就擅自停藥,這樣會導致療程不完整,無法殺死細菌,產生抗藥性的菌株。 本文作者:郭姿均/編著、王威勝/審定摘自:醫生沒告訴你的育兒迷思,由台視文化出版社發行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44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消炎藥

在傳統中醫的看法裏,認為所有的疼痛都是不通造成的,或是氣滯(氣的流動性不好或受到阻礙),或者是血瘀(血的流動性不好,受到阻礙或是出血),或者是一些病理產物無法代謝而造成不通,演變成痛證。而在運動中最易造成的傷害要算是「傷筋」了。所謂的「筋」,在中醫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均歸屬於「筋」;而造成傷筋的原因最多的就屬於扭傷及挫傷了。而扭挫傷造成的傷害在中醫看來就是不通,也就當然會造成疼痛了。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張書寶 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受傷時,當組織正紅、腫、熱、痛時,不宜推拿,但適合針灸,若腫脹嚴重中醫也會考慮放血治療,並給予外敷藥,以達消腫止痛的目的。並可合併內服藥,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為主,此時的外敷一般以冰敷為主,外敷藥亦以涼性藥為主,以防受傷處繼續出血腫痛。若急性期已過,受傷處紅腫熱已消,一般則建議熱敷,以改善局部循環,加速傷處的修復,並可適當加入一些中醫理筋手法。當然此時仍適合針灸及內服中藥。一般傷筋在中醫治療效果均相當不錯,但若受傷日久而達數月才開始治療,可能就需一些時日了。運用中醫經絡理論不管使用針灸、藥物、推拿來治療,均可達到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而達治療的效果,也就是通則不痛。張醫師說,在門診也常會遇到來治療的患者貼著膏藥,且常是前一天就貼上了。一般我們都建議膏藥敷4-6小時就要取下,讓皮膚休息2-3小時之後若需要再敷。當然,若是前一天睡前貼上的,應一早起床就拿下,避免皮膚過敏而有紅癢的現象。常言:「休息是最好的治療。」傷筋之後首先當然就是要多休息,讓受傷之處能得到修復。千萬不可過度使用受傷部位,以防二度傷害。張醫師強調,最好要少食冰冷食物,尤其是冰品及冰鎮飲料。因在中醫認為寒性凝滯,主痛、主收引。簡單的說也就是寒性會使身體整體的循環變差,非常不利於傷處的復原。這也是一般不論是傷筋,甚至是骨折或身體一些酸痛所應共同遵守的重要原則。運動前確實做好熱身,運動時也不要做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動作。對於一般不常運動的人,尤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要慢慢漸增,剛開始時15分鐘或20分鐘甚至10分鐘都是一個很好的起步,等到體力、肌肉各方面都適應了才加大運動量。運動時也盡量放鬆心情,不但能夠得到運動的樂趣,且能使身體、氣血調和,得到運動的好處。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消炎藥

國內吹起健康樂活風,騎乘腳踏車成為最熱門的節能減碳運動。近年來,由於騎乘腳踏車人口的大量增加,因騎乘腳踏車而造成的運動傷害的人口數也迅速攀升。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騎乘腳踏車是看似簡單而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在騎乘的過程中,若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因此,腳踏車一族在騎乘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狀況,以免運動不成,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運動傷害。伍泰毅醫師依臨床的經驗指出,常見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原因可分為「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等三種。在騎乘之前,應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同時量力而為,衡量自身的體力與耐力,決定騎乘的時間與距離,準備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等,以免傷害身體。而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頸部、腰部、膝部、手部、臀部、足部等五個部位。在頸部方面,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痠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臨床上,就常見因騎車而導致的頭、頸、後肩胛、上肢的痠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除此之外,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痠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而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長時間握彎把把手易造成手腕處正中神經(腕隧道症候群)和尺神經(Guyon’s隧道症候群)的壓迫;陰神經壓迫引起臀部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其它如「股骨轉子滑液囊炎」、「腸脛束肌腱炎」,「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與「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都是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表示,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騎車的運動傷害,但若小心預防,注意騎乘的姿勢、適時更換握把手位置、抽車技巧減輕壓力、補充水分、考量自身可負荷的運動量,騎腳踏車仍是鍛練心肺機能與肌耐力的良好運動。騎乘者別忘了騎車後做一做緩和運動,以達舒緩痠痛、避免運動傷害之效,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可以先冰敷兩天並休息,當患部腫脹嚴重時可配合壓迫及抬高之動作,以緩和疼痛,一旦症狀持續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消炎藥

政府推廣節能減碳,全民也興起單車健身的風潮,不僅高價腳踏車賣到缺貨,騎車環台也成了熱門的自我挑戰運動;但是,許多人趕流行,忽略了評估自我健康狀況、作好相關運動準備,貿然上路,導致運動傷害也層出不窮。臨床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 - 洪茂桓醫師指出,常見的腳踏車運動傷害可分為兩大類:急性外傷及過度使用。其中,急性外傷大部份都在上肢,以表淺傷害為主;過度使用則較常見於長期騎腳踏車的人身上,以下洪醫師便針對不同部位的常見傷害,逐一分析。■ 頸部:許多單車的坐墊較高,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酸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包括頭、頸、後肩胛、上肢都可能出現酸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 腰部: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酸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可能加重腰、臀、下肢的酸痛、麻痛及無力。■ 手部:騎車時手腕的位置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造成手部壓迫性神經病變,常見的如手指麻痛、感覺異常、手部無力等。洪醫師建議騎車時經常變換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增加握把的襯墊,並穿戴較厚的手套,以預防這類問題。■ 臀部:單車騎士常過度或不當使用髖關節,引發「股骨轉子滑液囊炎」,造成外側臀部、大腿腫痛;而髂腰肌肌腱炎也相當常見,會導致大腿上提時疼痛。此外,男性若長時間騎車,與坐墊接觸的恥骨部位易受壓迫,可能造成會陰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建議一旦出現不適,應暫停騎車,直到症狀緩解,同時籍由正確的坐墊擺位、或改用中空坐墊,以預防復發。■ 膝部:騎單車也常導致髕骨股骨症候群,在膝蓋前方會有疼痛感,這可藉由加強大腿前內側的肌力、及大腿後側的拉筋來改善。另外,膝蓋內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肌腱炎等,也是常見的單車運動傷害。■ 足部:腳踏車騎久了,常發生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這可籍由調整踩踏板的位置、使用緩衝鞋墊或前掌減壓墊來改善。而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腳後跟上方的阿基里斯肌腱炎,也都是單車騎士常見的運動傷害。洪茂桓醫師提醒,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急性處理要休息冰敷,腫脹嚴重時再配合壓迫及抬高患部,如果症狀持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