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藥

解黑便?!寒冬慎防上消化道出血

解黑便?!寒冬慎防上消化道出血#消炎藥

王伯伯(化名)最近膝關節疼痛難耐,就自行到藥房買「消炎藥」服用,幾天後忽然解大量的黑便,眼前一片黑暗,就在廁所暈了過去。您可能已經猜到,王伯伯是因為「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過多而休克。在胃腸科住院病患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它是一個急症,必須立刻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甚至生命危險。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 張君照醫師表示,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可能有吐血、解黑便(典型的表現是像柏油般黑黑亮亮的,若短時間內大量出血也可能解鮮血便)。若失血過多造成低血容積休克,可能會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甚至昏倒。臨床上將上消化道出血分成:1.靜脈曲張出血:大多是因為肝硬化引起門靜脈高壓而形成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其出血往往是爆裂性的,瞬間大量失血,危險性極高。2.非靜脈曲張出血:大多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即民眾常服用的消炎止痛藥)、或壓力(如重大創傷、手術、敗血症等)所引起。其他原因有血管異常 (如Dieulafoy病變)、急性胃黏膜病變(如喝烈酒、服用藥物、吃麻辣火鍋所引起)等。 張君照醫師說,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首要在於穩定生命徵象,包括靜脈輸液、輸血、給予氧氣等。在初步穩定後,要儘快作胃鏡,其目的不只是診斷,更重要的是治療。若是靜脈曲張出血,可施行結紮術或施打硬化劑。若是高危險的潰瘍出血,如噴血、滲血、或露出血管,可以注射法、止血夾、熱探子等來止血。內視鏡止血後,仍須密切觀察及治療,包括空腹、靜脈輸液、輸血、藥物等;若有再出血現象,可能須重複內視鏡止血。當然,仍有少數患者出血太嚴重、出血部位難以內視鏡靠近、或超過內視鏡可深達的範圍,則可能須接受手術或血管栓塞術。張君照醫師指出,預防上消化道出血有下列原則:1.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酸、辣、烈酒等;減輕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2. 勿任意服用消炎、止痛、退燒藥。若有慢性肌肉關節疼痛,必須就醫治療,醫師會考量年齡、潰瘍病史、是否併用類固醇等狀況,而調整服用較不傷胃腸的止痛藥。3. 若曾有消化性潰瘍,又需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應考慮合併使用預防潰瘍藥物。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接受藥物根除治療後,可減少潰瘍復發及併發症。4. 若肝硬化合併食道或胃靜脈曲張,須規律作息、避免飲酒及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視需要服用抗B型或C型肝炎藥物,以減緩肝硬化的進展;可考慮藥物或內視鏡結紮術以預防出血。寒冬期間,上消化道出血似乎隨著氣溫下降而日漸增加。若您有前述症狀,千萬要立刻就醫;當然,最好是平時即注意胃腸的保養,胃腸顧好,身體就強健沒煩惱。

跟下背痛說byebye 不是躺著休息就好

跟下背痛說byebye 不是躺著休息就好#消炎藥

下背痛(Low back pain),是相當常見的症狀,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做了一項統計:下背痛達六個月以上的工人,復職率為50%,十二個月以上者僅剩25%,背痛二十四個月以上者,根本沒有人可復職,生產力的流失可見其劇。下背痛是一種症狀,就字面意義而言,你可能有感到刺痛、燃燒的感覺、鈍痛或劇痛,甚或下肢的痠、麻、無力等。原因可能來自於,長期間不恰當做很多事情後-如站、坐、工作或運動等,導致突然的痛苦。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好好的愛惜背部,和及時尋求專業的診斷與治療。奇美醫院麻醉科 - 陳冠廷醫師說,人體的下背和其他背脊的部份是由脊椎骨、韌帶、椎間盤及肌肉組成,若有任何一項組織不健康,發生炎症現象,或是壓迫周圍的神經,就會產生疼痛。發作三個月以內稱為急性下背痛,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下背痛。常見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但若有下列情況時,將會是下背痛的高危險群︰ 工作上需要抬重物、經常彎腰或者整個身體振動的工作如卡車駕駛。 姿勢不良 。 懷孕。 30歲以上。 吸煙、不運動、或體重過重。 有關節炎或者骨質疏鬆者。 對痛忍受度較低者。 經常感到壓力或憂鬱。另外,下背痛也有可能是骨盆或別處器官的問題包括︰ 膀胱感染、腎結石、子宮內膜異位、卵巢癌症、卵巢囊腫、睪丸扭轉、腹主動脈瘤等。大部分的背痛會在一周內緩解,約4~6周後痊癒。如果想好好的拯救你的背,正確快速的診斷及治療是非常重要。陳冠廷醫師表示,一般人常有一種誤解,當下背痛時,就應長時間避免活動加上休息。但是除非有症狀,甚至嚴重到大小便失禁、下肢無力、體重減輕或發燒等,否則,不建議完全的臥床休息,只須在前面1~2天減少日常活動,之後逐漸的恢復正常作息即可。陳醫師提出以下更具體的作法,供有下背痛的民眾參考:1. 前二天停止正常活動,可幫助減緩你的症狀並且降低炎症反應。 2. 前48~72個小時使用冰敷,之後熱敷。 3. 口服止痛消炎藥如Ibuprofen、Panadol等,有很大的幫助。 3. 側睡時,在兩腿之間放一個小枕頭。如果你是仰著睡,在膝下安置一個枕頭,可減少背部壓力。 4. 在2~3 周後,可逐漸恢復運動。前6周避免抬重物或扭腰的動作。 5. 從較輕的運動開始,如走路、乘固定式單車,游泳等。這些需氧運動能增加背部血流促進發炎癒合,6. 同時也強化背、腹部肌肉。7. 除非你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同意,在恢復期間應避免下列運動︰如慢跑、足球、羽毛球、籃球、高爾夫球、芭蕾舞、舉重運動等。 8. 當出現大小便失禁時,則是非常緊急的狀況,這時候,你不只要到醫院,而且最好安靜躺臥在救護車上,避免腰椎神經壓迫的惡化。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消炎藥

臺灣之光王建民跑壘受傷,今年戰績幾乎交了白卷;跆拳女將蘇麗文也在奧運場上受傷,錯失得獎機會。其實,隨著運動人口增加,但保健知識的不足,運動傷害的案例愈來愈多,專業的運動員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更應該多留意。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運動傷害的發生,原因不外:熱身不夠、配備不足、技術訓練不當、場地不適合、身體狀況不佳、水分補充不夠等。而常見的傷害則可分下列幾種: (一) 肌肉拉傷:占運動傷害的10%~30%,且常被忽略低估。肌肉拉傷分三級,第一級為輕微肌束斷裂,第二級為部份肌束斷裂,第三級則是肌束完全斷裂。肌肉拉傷最常發生在腿及腱肌、比目魚肌、股四頭肌及三角肌等處,急性期(48~72小時內)應予冰敷及適當固定,不宜按摩,以免造成進一步傷害。 (二) 肌腱拉傷:肌腱為肌肉與骨頭相接處,承受的單位面積拉力較大,肌腱拉傷的原因多半為用力不當,或是肌腱構造先天有缺陷。其斷裂位置常見於跟腱、旋轉肌腱、肱二頭肌及股四頭肌,一旦斷裂發生,往往是完全性的斷裂。 (三) 關節脫臼:常發生於肩關節、肘關節或指關節。關節脫臼為一緊急情況,常合併神經受損,若處理不當會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郭醫師提醒,千萬不可自行關節復位,或隨便採用民俗療法,以免損害擴大。 (四) 韌帶拉傷:韌帶將骨頭與骨頭連接起來,,以維持關節的穩定。當受到外力撞擊、或關節有異常範圍的活動時,就會造成韌帶撕裂或斷裂,使關節活動受限、不穩定甚至關節血腫,於急性期需減少活動、冰敷消腫,並及早進行關節的復健。至於韌帶是否需修補或重建,可待急性血腫消除後,進一步檢查,視個別情況處理。 (五) 過度使用症候群:病變的位置,因年紀和運動類別而異,通常發生於過度訓練的選手,也可能發生在一般家庭主婦身上,甚至像流行電玩WII都可能造成病例。郭家孝醫師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是這個症候群中較常見的,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休息,或輔助一些藥物治療,嚴重時可考慮局部注射消炎藥物。當然,預防重於治療,事前的妥善準備,以及對運動的正確認知,才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運動雖然是促進身體健康所不可或缺的,但千萬不要因為不當的運動造成傷害,反而減少了運動的益處。

膝部總是酸痛無力?提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膝部總是酸痛無力?提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消炎藥

關節是承載體重最重要的關節,它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但關節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過程,且隨高齡化的趨勢,患者愈來愈多,幸而醫療科技進步,也有越來越多方式可以治好這個疾病。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多在中年以後發生,女性比男性多;通常兩側膝關節都會發生,但病變程度未必相同。早期症狀包括:膝部酸痛無力、後膝窩硬緊不靈活、蹲下後不易站起來,後期則會膝部屈曲攣縮、嚴重夜間疼痛、膝蓋內彎變形,甚至走平地都有困難。早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可給予簡單的消炎藥物或葡萄醣胺(即俗稱的維骨力),同時膝部局部熱敷、減少載重活動;若症狀控制不佳,也可考慮注射玻尿酸鈉,作為關節的潤滑替代物。當膝關節炎嚴重到膝痛已無法緩解時,便須考慮做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早期的人工關節壽命較短,剛完成時效果雖不錯,疼痛解除,膝關節活動度與載重也很理想,可是時間一久,可能病人身子骨還硬朗,人工關節的墊片或金屬面就已磨損,不得不重新手術,置換新的關節。經過十幾年來發展,新一代的人工關節已大幅進步,包括關節間的高分子聚合物墊片,耐磨性和使用壽命越來越好;金屬植體合金成份也改善,可加強關節的承重並減少磨損。此外,最新一代的人工關節也在整體形狀上,精益求精。郭醫師表示,因為人工關節如同金屬牙套一樣,是「套」在骨頭上的,但每個人的骨頭大小不同,若能跟骨頭的形狀越接近、越吻合,效果就越好。早期的人工關節是根據病人關節形狀的平均值來製作,隨著手術經驗累積,這些平均值也有進一歩調整的必要,例如男性和女性的關節形狀有顯著差異,因此最新一代的人工關節也發展出「男女有別」的設計。一般而言,男性股骨前方比女性厚,內外側也較寬;而女性的膝蓋骨牽引外翻角度比男性大,股骨前後徑和內外徑的比例也與男性顯著不同。如果使用同一種人工關節,植體大小必須做調整,勢必會犧牲一定的關節吻合度,長期下來,免不了造成損耗,縮短使用壽命。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發生早晚因人而異,但許多病患一聽要開刀,就退避三舍,甚至尋求偏方,往往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郭家孝醫師強調,在現代醫療技術下,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完全治癒,民眾大可不必因為以往舊科技的負面印象,而犧牲提升生活品質的機會;擁有好的關節,才能走出更好的明天。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消炎藥

下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造成下背痛之原因有:職業運動、意外事件而引起韌帶與脊柱的傷害。肌肉過度伸展也會引起下背痛,如過胖、反覆舉重物、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則會使肌肉失去張力而變弱,容易因外力而扭傷;椎間板脫出、脊椎外傷、扭傷。背部關節炎或臀部、膝部疾病而引起的背痛。另外,懷孕時,因荷爾蒙分泌使骨盆寬鬆,致使下背部組織結構變得較鬆散;也因胎兒重量,使母親重心向前移也會導致下背痛的產生。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建議,預防下背痛的產生,可由下列方式:(一) 生活保健:先要建立標準的日常姿勢,藉由良好姿勢,可以設法降低背痛之產生。 【站】應避免背部過度彎曲。正確的站姿是抬頭、挺胸、背部挺直、收縮小腹。如小腹突出或長時間穿高跟鞋,會使腰椎向前凸,增加腰椎的壓力,所以女性不宜穿一吋高鞋跟以上之鞋子。凃醫師指出,長時間站立,需讓腰椎休息,可將背部呈垂直線靠於牆上,腹部向內收,臀部向下,膝彎曲,或將一腳用矮凳抬高;如洗衣、洗碗、燙衣服的姿勢,都可以一腳用矮凳抬高。【走路】腳尖朝前,重心在足掌中心而不是內外側大小趾上。行走姿勢是最深切影響全身直線架構的。通常足掌內外八字的人,都會有輕或重的腰酸背痛。【坐】採坐姿時,翹腳且腹部用力,讓背部保持平直。坐椅為支撐背部腰椎部分,應使用外型適當的坐椅以直背硬椅為宜。並應避免彎腰駝背在過於舒適的椅子而使頸部、背部肌肉不當受力。正確的坐姿是兩腳平踏地面,背部平靠椅背,臀部坐滿整個椅子。駕駛員的姿勢儘量將背及腰部靠在座椅上,座椅靠背的角度約115度為宜。 由於椅子太高,兩腳懸空時,會使腰椎向前凸,可在腳下放小矮凳。當由坐姿站起來時,須將臀部先向前移動,然後再站起來。應避免過度向前彎腰站立。【躺】躺臥時,床舖的選擇非常重要,太軟太硬的床對腰椎都會造成壓力。凃醫師建議,最好選用木板床上墊一層褥子或榻榻米,枕頭高度正好讓頭與肩膀平行,雙肩自然舒適彎曲放置在身前床面上。切記不可以手枕著頭而睡,因為該姿勢會造成背肌過度伸展。正確睡姿是側睡,雙膝微彎,兩腿間夾一個枕頭;如果要仰臥,就要在膝下墊個枕頭,這樣可以減少腰椎前凸;俯臥會使腰椎向前凸而增加腰椎之壓力故應避免。 【由臥姿變成坐姿】由臥床而起來時,先行側臥於床邊,用手推動成坐姿,並保持背部直立,再將腳放於地板上而下床。【抬放重物】先評估重物的重量,如果太重,須借助他物或他人。抬舉重物時,一定要蹲下,不可扭轉背部,要彎曲膝部,所抬的重物要靠近腰部再抬起。如果不彎雙膝,只將上半身彎下抬重物,當重物抬到前胸,上半身不慎後仰,也會增加腰椎的壓力。攜帶物品時應儘量靠近身體,並拿在腰的高度,不要一次拿太多。取物品時,若物品置於膝部以下時,也應保持背部平直,而彎曲雙膝。通常先走到物品側邊用「一步」姿,稍彎膝部及「髖部關節」再提起是最省力的方法,而且越快越好,切勿將身體重心整個下降地面再回升向側面放置物品時應轉向身後,保持背部挺直,臀部與膝部彎曲,將物品置於便利之位置。【高取物】切忌直接站在櫃架下力,應稍向後站一步,用「踏步」姿,身體和雙臂斜向前上方伸直 。除了免除物品掉落的危險性外,也去除了不自覺後彎折腰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取高物時,不要墊著腳尖探取,應用椅子增加高度。【推拉物】雙腳前後分開作半蹲狀,用移動雙腳的方法去移動物體。綁鞋帶或整理收拾地面東西時最好先坐下。【緊身衣、背架的使用】在急性期後使用,一般穿6~8週可達到治療效果。緊身衣及背架後面有鋼條,可限制脊椎的活動,維持腰椎正常的曲線。(二) 控制體重:保持適當的體重。凃醫師說,人體的腰椎會承受身體的重量,所以太胖的話,腰部肥肉愈多,腰椎負擔就愈多,背部扭傷之機會也愈大。小腹突出也會使腰推向前凸,而增加腰椎的壓力,因此過胖或小腹突出都會增加腰椎的負擔,懷孕者亦不例外。(三) 減少腰酸背痛的運動法: 在急性期不適合做此運動,等病情穩定後才實行。主要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如游泳。 一方面可增加肌肉群之活動;另一方面可減少腰酸背痛。腹肌、背肌無力,易使椎間板脫出,凃醫師表示,運動可加強背肌、腹肌力量,以減少腰椎過分前凸,並改善不良姿勢。 ( 1 ) 仰臥起坐運動:由仰臥、雙腿彎曲坐起,再回復原來姿勢,可增加腹肌肌力。( 2 ) 平背運動:仰臥,雙腿彎曲,用力收縮腹部及臀部。抬高臀部約1~2吋,數1~5後,然後放鬆、再回復原來的姿勢。( 3 ) 鼻碰膝運動:又稱單側抱膝運動。兩手合抱一腿膝蓋向胸前靠近,數1~5後,然後回復原來姿勢,另一腿儘量保持伸直狀況。( 4 ) 手碰趾運動】雙腿伸直的坐姿,雙手儘量伸直向前碰腳趾。( 5 ) 蹲下運動:以站姿且上身保持垂直地面,蹲下,同時腳跟不可離地。( 6 ) 直膝抬腿運動:仰臥,彎曲一膝,伸直另一膝並儘量往上抬高,數1~5後放下。 兩腳輪流做此運動。( 7 ) 腹肌收縮運動:仰臥、深吸氣、緊縮下腹及臀部肌肉,數1~5後,再用上腹部將空氣壓出,放鬆全身。( 8 ) 坐下前彎運動:坐在椅子上,背部緊貼椅背,兩腿平放地上。將兩腳分開30公分,兩平放腿旁,緊縮下腹及臀部,身體向前彎腰,雙手著地,數1~3,再回復原來姿勢。預防重於治療,如平常注意正確的姿勢、控制適當的體重、加強腹肌及背肌力量。在日常生活下,不論是休閒或工作,都應儘量鬆弛背部肌肉。當長時間工作後,能休息片刻,稍微活動一下,對緊張的背部有很大的好處。

預防「老倒勼」 年輕須養足骨本

預防「老倒勼」 年輕須養足骨本#消炎藥

身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二十至三十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另外,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多見於70歲以上的老人。    骨質疏鬆症的影響有哪些?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指出,骨頭因疏鬆而變薄、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特別是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骨質疏鬆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它會引起背部酸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常見的「老倒勼」即是指這種現象。 凃振興醫師表示,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養足骨本,有效方法包括增加鈣質攝取。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份,30歲以前是骨骼的成長期,骨質逐漸增加而達高峰,在此期間,如果能攝取足夠的鈣質,即可建立較緻密的骨質。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0.5%,停經後婦女流失速度更快,為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足見鈣質的重要性。要有效預防骨鬆,凃醫師提出以下觀念:一、認識鈣質的來源(1)牛奶及乳製品:牛奶富含鈣質,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對骨骼保健非常重要,其他乳類食品如乳酪、酸乳酪等,也都富含鈣質,除一般牛奶外,個人可依其體質選用下列牛奶替代: ‧低脂或脫脂牛奶,可供必須低脂肪攝取者飲用。 ‧低乳糖牛奶,可供乳糖不耐症者飲用(於喝牛奶後會產生腹漲、腹瀉的人)。 ‧發酵乳,牛奶經過發酵後,將部份乳糖分解為乳酸,而改變口味,可供乳糖不耐症者或是不喜歡牛奶口味之人飲用。 (2)其他含鈣量高的食物‧小魚(連骨進食)、魚乾、蝦類、蛤及牡蠣等。另外熬骨頭湯時,加醋可易於骨中鈣質溶出。 ‧豆類、豆製品及深色蔬菜等,唯其鈣質較不易被吸收。‧鈣片,鈣質最好是由食物中獲得,若實在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可服用鈣片補充,但是須注意一次服用不要超過500~600毫克,每日不要超過1500毫克。在攝取鈣食品時,凃振興醫師提醒,若同時服用維他命D,或喝少量牛奶,能有利於鈣質的吸收。若服用鈣片引起脹氣、便秘時,可在服用前多喝水或於進食時服用。此外,服用其他藥物的1~2 小時內,不可服用鈣片。 二、鈣質補充,藥物治療的方式有:雙磷鹽(Biphosphonate):它的作用主要在抑制骨質的再吸收,以往第一代雙磷鹽在連續使用會有造成骨質硬化的副作用,所以用3個月要休息一個月,在第二代(Alendroneate- 福善美)已去除此一缺點,並且臨床測驗証實在使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內,可有效提高BMD,而且降低骨折率達40~50%,但它也有一樣討厭的副作用,就是造成食道灼傷,所以凃醫師提醒,使用上須注意事項:(1)早上起床空腹使用 (2)搭配大量的水(約250C.C.以上的開水)(3)服用後半小時不能平躺,以免胃酸逆流灼傷食道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型的雙磷酸鹽藥物目前已經上市,健保患者自97年8月1日起便可使用,目前的研究報告指出除了擁有第二代對骨質改善及骨折預防的效果之外,還可避免食道灼傷的副作用,日後使用上應該會更方便。三、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凃振興醫師表示,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生維生素,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 ( 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 ) 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 四、預防跌倒 若經診斷確診為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首先須改善居家環境,包括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其次,就是前項所提到,要維持適當的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預防骨質疏鬆症小辭典》■ 每日鈣質攝取量建議:(1)成年人:600毫克。(2)哺乳或懷孕後期婦女:1100毫克。(3)男性青少年:800毫克。女性青少年:700毫克。 ■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以下兩類。 ( A ) 不可控制因素:女性、年齡超過七十歲、已達更年期或停經、家庭成員有人患骨質疏鬆症、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 B ) 可控制因素:鈣質攝取不足、吸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喝大量咖啡、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方法。

想要活的有「骨」氣 日常保健不能少

想要活的有「骨」氣 日常保健不能少#消炎藥

在骨科門診的對話中,最後的話題,總不外乎病患提出如何保養的疑問,其實,在傳統的觀念裡,或是電視廣告中,總一再強調口服保養品的重要性,可是在骨骼關節的保健上,正確的生活習慣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骨骼肌肉的日常保健牽涉的範圍極大,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特別針對幾項民眾常見疾病,加以說明治療及預防之道。■ 運動後肌肉酸痛,扭傷您常因運動過量產生肌肉酸痛,或因不小心拉傷造成發炎疼痛嗎?凃振興醫師表示,運動前充份的熱身絕對是預防傷害最重要的方法!由於較少使用或訓練的肌肉,如果突然進行激烈或過度反覆的活動,容易引起「遲發性」的肌肉酸痛,預防的最佳方法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肌肉活動,使肌肉能夠負荷將進行的繁重或多次反覆運動。如果已有肌肉酸痛現象,則應休息與熱療處理,不宜再過度活動,否則易產生更嚴重的傷害。消除肌肉酸痛的方法一般包括伸展運動、塗抹藥性軟膏、消炎藥膏止痛、冰敷、熱敷、溫水浴及桑拿浴等。其實,肌肉酸痛不管是急性或遲發性的,往往是由於肌肉缺血、肌肉痙攣、或是肌肉舊傷尚未痊癒等原因引起的;對於慢性肌肉酸痛,熱療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泡在熱水中,一邊作輕度的伸展動作或按摩,酸痛現象很快就會消除或減輕。除此之外,根據不同的使用情況,採用藥效滲透力強,能直達痛源的局部治療藥物,因富含促進血液循環和消炎鎮痛成份,能滲透至患部皮下組織,達通血、通脈的效果,對症下藥!■ 肩頸痠痛好不了為什麼脖子會痠痛 ?  最常見的原因還是頸部肌肉酸痛,例如長途駕駛或在床上看書,都會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痠痛;如果頸椎的關節隨年紀退化也會痠痛;另外, 頸椎椎間盤突出也會壓迫神經造成神經痛,如果神經受到壓迫,頸部疼痛會伴隨手腳的無力或麻痹的感覺。肌肉的疼痛大部份可以自己診斷,通常在過度使用或長期不當的姿勢之後發生,過幾天會自行痊癒。但如果出現以下幾種症狀需要立即就醫,頭部或頸部外傷之後的疼痛、牽連到肩膀或手臂的疼痛(放射性疼痛)、手或腳無力、大小便突 然失禁,這些症狀都是有可能傷害到頸椎或神經,所以必須做進一步處理。頸部肌肉痠痛要如何治療?  凃振興醫師表示,局部熱敷或消炎止痛藥物及肌肉鬆弛劑大部分可以緩解症狀,若是嚴重的症狀,會建議復健治療。其實,最重要的是預防,所以要記得保持良好的姿勢,不要因為緊張而聳肩,時時提醒自己肩膀放輕鬆。工作一段時間要記得小小休息一下,做些伸展運動,上班族可以調整電腦螢幕的位置,不要過高或過低,最好使用有扶手的椅子,盡量不要用肩膀夾耳朵講電話。還有睡眠時要選擇能支持頸部的枕頭,好的睡眠品質常常是是否能有效治療的關鍵。多多注意自己的生活型態,也許小小的改變就能避免惱人的頸部痠痛。■ 退化性關節痛(炎)退化性關節炎是骨關節炎(OA, Osteoarthritis)的俗稱,是最普遍發生的關節疾病它又被稱為「退化性關節疾病」。骨關節炎好發於負重關節及指關節,通常發生於45歲以後,因為長久以來關節所承受的負荷及傷害所造成,這些是屬於原發性的骨關節炎。凃振興醫師指出,問題是出在保護骨頭末端的軟骨已逐漸磨損,而缺乏軟骨間隔的兩塊骨頭不斷擦撞,以至於產生疼痛及僵硬的症狀。儘管過度負重及老化是頭號殺手,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未明;現代的醫學研究已知可能與肥胖、家族遺傳及女性荷爾蒙的變化有關。無論如何,適當的保養及早期的預防和治療仍是對抗骨關節炎的不二法門。治療方式有:減輕關節壓力,藥物療法,營養品補充或波尿酸的注射。關於骨骼關節的保健,凃振興醫師也提出以下飲食建議:1. 抗氧化劑的攝取:這類成份像是維他命A、β-胡蘿蔔素、維他命C或是維他命E等,主要用來對抗會引起許多疾病的自由基。黃色水果,像木瓜、胡蘿蔔富含維他命A;而芒果、橘子、葡萄柚等則富含維他命C;維他命E則可在菠菜、蘆筍等青菜中得到。此外,硒(Selenium)除了可對抗自由基之外,也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在鮭魚、鮪魚、小麥麵包、葵瓜子及許多海鮮中皆有足夠的硒含量。2.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s)的攝取:生物類黃酮同樣地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在新鮮水果、疏菜及全榖類皆有豐富的含量。 近代的醫學已證實骨關節炎並非由於激烈的活動或運動所造成。相反地,規律的運動不但可以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更能改善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機能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儘管骨關節炎是不可避免和不能治癒的,但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了相當樂觀的結果及證據。

消炎藥+胃藥=不傷胃? 嚴重錯誤觀念!

消炎藥+胃藥=不傷胃? 嚴重錯誤觀念!#消炎藥

一名70歲老太太因為膝蓋酸痛,常常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最近又因為劇烈疼痛,而吃了三天的消炎止痛藥,幾天前,林太太被發現解了一堆黑色大便,昏倒在廁所裏面,被送到急診室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胃有多處潰瘍合併大量出血。另一位73歲老先生,則吃了幾天的消炎止痛藥,結果出現胃悶、噁心不舒服,最後嚴重到被緊急送到急診室,已呈現休克狀態,經檢查後發現是胃穿孔。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許丁壬醫師表示,像這樣的病患,共同點都是有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而且多是年紀超過65歲的老人家。因老人家對於痛的感覺比較遲鈍,即使已經因為藥物造成了潰瘍,常常只會有一點胃悶、不舒服的感覺而已,造成有些人還是繼續服用消炎止痛藥,直到有一天發現解大量黑色大便或嚴重腹脹、吐血才送醫,此時已經造成胃出血,甚至已有胃穿孔、腹膜炎,而有生命危險。所以,許丁壬醫師建議,年紀大的人消炎止痛藥能不吃就不吃,尤其是以前就有消化性潰瘍或胃出血病史的病人或目前正天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更需要避免服用消炎藥。有些人認為消炎藥加上胃藥一齊服用就不會傷胃,這是錯誤的觀念。許醫師表示,醫學上已有證據指出消炎藥和一般胃乳片一起服用還是一樣傷胃,除非合併特殊胃藥,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或高劑量的氫離子拮抗劑一起服用,才能達到預防潰瘍的效果。許醫師提醒民眾,不要亂服用消炎止痛藥,尤其奉勸老人家,在有需要時才服用消炎止痛藥,儘量不要長期或常常服用。臨床上,幾乎每天都有因為胃出血而來接受胃鏡檢查的老人家,而這些病人也幾乎每人之前都有吃過時間長短不一的消炎止痛藥。有些藥是醫師所開立,有些是病人自行到藥房購買,甚至是購買自廣播電台,如何減少這些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不讓悲劇一再發生,仍有賴政府、醫界、民間共同努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