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癲癇症患者五成工作難找!醫師:可藉治療改善

癲癇症患者五成工作難找!醫師:可藉治療改善#癲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台灣,具有癲癇症的患者,將近23萬人,然而,台灣民眾因對於癲癇症缺乏正確的認知,導致癲癇症的民眾,在求職的過程中,時常踢到鐵板遇到困難,而為了鼓勵患癲癇的孩童,也能持有遠大的夢想,雙和醫院特別邀請聖誕老公公與病友一起訂做「我的第一張名片」, 期許日後疾病獲得控制後,能在職場上一展長才!雙和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王傳育解釋,國內約有23萬名癲癇病人,由於癲癇會反覆發作,且無法預測,再加上國人對它不了解,讓患者在職場上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因此造成癲癇症患者近五成找工作時常碰壁。但其實,癲癇可以經由治療獲得有效控制,王傳育說,超過70%的患者可以經由藥物獲得控制,若使用兩種以上藥物長達一年以上,仍無法有效控制的頑固型癲癇患者,則可考量接受迷走神經刺激術,降低發作的時間與次數。而迷走神經刺激術為什麼可以降低癲癇發作的時間與次數?王傳育說明,迷走神經刺激術是在患者左胸接近腋下的皮下組織植入刺激器,再將刺激器的連接導線埋入左頸部的迷走神經上,透過穩定的電刺激,抑制腦部不正常放電。手術過程約一小時。然而,根據神經學期刊也指出,針對兩組先後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的頑固型癲癇患者所做的研究顯示,癲癇患者若使用抗癲癇藥物(兩種以上,四種以內)仍無法獲得有效控制,越早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者,比越晚植入者,不論在控制發作或生活品質上都可獲得顯著的改善。對此,王傳育提醒,具頑固型癲癇患者越早接受輔助治療,不但能降低意外發生的死亡率,對患者在學習以及工作表現,都有正面的效應。

騎士好帥!肉身擋車救人

騎士好帥!肉身擋車救人#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你見到大馬路上有民眾暈倒在地也會過去挺身相助嗎?在新竹市26日晚間有一名約莫52歲男子,疑似因癲癇發作而昏迷在市區車流量最大的光復路上。當時下雨又逢交通尖峰時間;此時出現一名身穿橘色雨衣的男子,一方面以肉身擋車,一方面拿著手機打電話報警。讓這名倒地的男子順利搭上救護車,送醫急救後目前已無大礙。新竹的好心民眾接連停下車來協助,連路邊店家也加入救人行列,數十輛經過的車子,沒有人按喇叭,直到救護車抵達,整個過程讓人感動。 另外一輛白色機車騎士看到後,主動將機車停在車道上擋車,也有後方的汽車看到後,將車停在一旁,拿出雨傘為路倒的男子遮雨,畫面溫馨!直到救護車趕抵,在眾人關注下,消防隊員才將這名路倒男子緊急送醫,這名男子在急救後已無大礙。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

還在咬毛巾? 台灣癲癇照護知識不足#癲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癲癇,在台灣算是不少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期多在兒童時期發病,而為了讓這些兒童能夠在萬聖節前夕,感受到歡樂的氣氛,以及推廣癲癇病症的照護知識,「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特別於10月14日在西洋萬聖節前夕舉辦派對,讓大家在歡愉的派對當中,也能了解癲癇病理知識的重要性。 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代表陳倩醫師表示,兒童伊比力斯症(俗稱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門診最常見的一種兒童慢性病。根據統計1000個人當中約5到10人患有伊比力斯,台灣現在約有10-20萬患者,而60%是開始於兒童時期,其實並不少見,但社會對該疾病患者的認知與照顧資源實在不足。大多數人都還認為癲癇發作時,應該要讓病人咬著東西,其實是不正確的知識。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科許庭榕醫師表示,現代醫學已能夠控制大部分的伊比力斯症,但萬一發作時,身旁人只要記住正確的急救方式是,保護他們的頭部、不要放東西進入嘴巴、不要抑制發作,有嘔吐時則讓他們側臥避免嗆到並保持呼吸順暢,保護他們安全直到發作結束。許庭榕解釋,只要病童配合定時服藥且按時回診報告近況與用藥後的反應,遵從醫護人員指示即能擁有正常生活。而她也建議,在體力可以負荷的情況下,伊比力斯兒不妨多參加戶外活動。但不建議參加攀岩、爬竿或騎馬等較具危險性之運動。參與一般戶外活動的時間和運動量可以慢慢逐步增加,同時兼顧孩子的體能狀況。陳倩醫師說,目前台灣伊比力斯兒童的需求與社會福利仍未受到一般社會大眾的注意和重視,希望伊比力斯兒童能在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受到瞭解、尊重與應有的照顧。

玩電玩太超過 小心癲癇發作!

玩電玩太超過 小心癲癇發作!#癲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電玩打太久,會引發癲癇?!日前台中一對雙包胎兄弟,因為電玩玩太久,導致先後陸續癲癇發作,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緊急送醫;而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兩名兄弟都有所謂的癲癇體質,因為長期的接觸過於激烈的聲光效果,而誘發腦部的不正常放電。 玩電腦怎麼會癲癇發作呢?過去,日本當紅卡通神奇寶貝播出,因為其強烈的聲光效果,而導致日本境內有700餘位的兒童癲癇發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周宜卿表示,這是因為過度的光線變化,例如從明到暗,反覆變化,就可能引發腦部的枕葉不正常的放電,進而出現癲癇症狀。 周宜卿解釋,而這對高中生引發的是「陣發性動作障礙併癲癇症候群」,屬於基因突變,雙胞胎兄弟因體質相同,因熬夜加上過度聲光效果刺激的電動遊戲,才誘發癲癇產生。哥哥出現眼睛上吊、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四肢抽動症狀,趕緊送醫治療,一個多月後,弟弟也出現類似症狀,還好兩人都及時送醫,救回性命。因此醫師提醒,打電玩盡量不要過度,應每三十分鐘就休息一次,而具有癲癇病史者,也應避免太多的聲光刺激,以免癲癇反覆出現,而導致腦部的永久性傷害。

常換工作易發怒 成人過動常被誤認草莓族

常換工作易發怒 成人過動常被誤認草莓族#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畢業季剛過,許多社會新鮮人開始進入職場,但有些年輕人出現上班遲到、工作無法如期完成,甚至是經常轉換職業、容易與上司起衝突的情形,常被誤會成是抗壓力低的「草莓族」。不過醫師提醒,成人如果出現嚴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怒,或是焦慮、憂鬱的情形已經嚴重影響工作或是生活,就要當心是「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必須盡快就醫、評估治療。亞東醫院精神科最近收治一些自認有憂鬱症、躁鬱症、長期失眠問題的病人,經檢查發現是罹患「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一名工程師經常交不出案子、上班開會常遲到、難以專心易分心;另一名是憂鬱、常生氣,目前待業一年的碩士畢業生,經常換工作、做事拖延,常被誤認為沒有責任感及態度不佳。精神科醫師江惠綾指出,「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患者常背負著做事不負責、人際關係差的負面形象,必須及早治療,以免陷入長期憂鬱。江惠綾醫師解釋,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主要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等三大症狀,全台約有百分之四的成年人有此病症,容易造成工作及生活上的困擾。特別要注意的是,注意力不足的過動症兒童,其中高達百分之六十在長大成人後,仍然會有過動的症狀。此外,,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患者會造成工作或學業上的表現不佳、人際關係表現不佳、與人相處問題多,也比較容易有抽菸、喝酒,甚至藥物濫用的狀況。江惠綾醫師表示,大部分的患者在兒童時期就會有過動的症狀,少部分是成人時期才出現問題,可透過自填量表篩檢、醫師詢問病史和心理報告來確定診斷。治療方面除了以藥物治療外,還可以接受專業人員的技巧訓練,如學習時間管理、人際互動的技巧及改善組織能力。若患者合併有憂鬱、焦慮、酒精成癮或藥物濫用等其他精神科相關問題,則需另外接受治療。圖:亞東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解釋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治療方式。(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偶像劇錯誤示範 癲癇患者不會「咬舌自盡」

偶像劇錯誤示範 癲癇患者不會「咬舌自盡」#癲癇

錯誤醫療示範又一樁!有一部偶像劇演出男配角突然發生癲癇,結果旁邊的人緊急將手伸進男配角的嘴裡,怕他咬到舌頭,然後其他人將男配角全身壓制,看起來好像是在幫他急救,但是這卻是大錯特錯。根據中華民國癲癇之友協會的理事長曾元孚醫師表示,很多人對於癲癇患者急救的觀念都大錯特錯,其實癲癇患者並不會咬到舌頭,把手指伸進患者嘴巴當中,反而會造成患者的傷害。(圖片翻攝自英國紅十字會的宣導短片。)曾元孚醫師表示,很多癲癇患者就醫時,受傷最重的不是因為咬舌,而是因為旁邊的人為了要塞東西到患者嘴中,扳開患者的牙齒,造成牙齒斷裂、口腔黏膜受損等問題。還有,在急救的時候不要壓住病患,因為病患只要過了發作時間就可以恢復,如果外力強行介入,反而會造成淤青、肌肉拉傷,嚴重的話甚至會骨折;最後就是在還沒有清醒的時候,不要給患者水、藥物,因為這時候患者意識不清,吃藥喝水可能會造成呼吸道阻塞,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英國紅十字會為了導正這些不正確的觀念,特地錄製了一段影片,教導民眾如何對癲癇病患進行急救。首先要確保患者的安全,將任何會傷害到患者的東西移開,不要塞東西到病患口中,並且在頭部墊上柔軟物品,以免撞到地板受傷。並且不要任意移動病患,也不要強迫他停止顫抖。等到當發作期過後,將患者側躺,並且將頭部也挪向同一側,此時觀察一下患者的呼吸狀況。如果癲癇情況太過嚴重的話,包括發作超過5分鐘、遲遲未清醒、呼吸困難、或是連續發作等情況,就要撥打119,緊急送醫治療。

媒體錯誤報導 癲癇發作不會咬舌 別再塞東西進嘴裡

媒體錯誤報導 癲癇發作不會咬舌 別再塞東西進嘴裡#癲癇

癲癇患者發作的時候,要防止他咬舌,所以要塞東西到病人的嘴巴當中,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但是都一直將錯就錯,所有的電視、報紙都將這些錯誤的方式重複報導,讓觀眾有了錯誤的印象,結果真的要急救的時候,反而害慘了病患。但是為什麼這樣的方法是錯的、如果癲癇患者發作時,我們該怎樣幫助他們?想要知道更詳細的內容,請看這次的優活解密。優活大解密(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2&id=462)

醫訊/探索腦部醫學祕境 認識癲癇

醫訊/探索腦部醫學祕境 認識癲癇#癲癇

癲癇長期是一個不能被公開討論的隱諱疾病,但它的發生率卻比癌症來的高,全世界約有7千萬名癲癇朋友,每年也以12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多數人以為癲癇是遺傳疾病,其實不然。醫師表示,癲癇症狀主要來自於「腦部傷害」,例如細菌或病毒性腦膜炎、頭部遭受外力撞擊等,都有可能造成癲癇症狀的發生。因此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是下一位癲癇朋友。有鑒於多數民眾不了解「癲癇疾病」,因而衍生出許許多多錯誤的處置方式與認知,台北癲癇之友協會與高雄超越巔峰協會共同發起「探索腦部醫學祕境-認識癲癇」系列講座,活動中除由知名神經內科醫師藉由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大家一同前來揭開癲癇疾病的神秘面紗外,更將邀請癲癇大使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因為罹患癲癇疾病面臨人生重大挑戰及如何藉由專業醫療協助、親友的支持力量,得以超越障礙的真情故事。※活動時間及地點如下:●高雄場:高雄市前鎮區 中山二路91號15F-7(高雄捷運三多商圈站)時間: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下午2點至4點講師: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賴向榮醫師講題:探索腦部醫學祕境-認識癲癇癲癇大使 巫紹瑜 小姐講題:擁抱癲癇 人生不受限●台北場: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9號B1(近南京松江捷運站)時間: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晚上7點至9點講師: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理事長  曾元孚 醫師講題:探索腦部醫學祕境-認識癲癇癲癇大使  羅姿雯 小姐講題:擁抱癲癇 勇敢做自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