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癲癇正名「伊比力斯症」 醫界盼除去歧視

癲癇正名「伊比力斯症」 醫界盼除去歧視#癲癇

患有伊比力斯症的小愛和小齊,在爸媽的細心照顧之下,定時服藥,就和正常小朋友沒甚麼兩樣,不過伊比力斯症容易合併過動等症狀,像是念小學的小齊,在學校有時候就會伸手碰同學,最後老師只好把他的位置、安排在教室的最旁邊。伊比力斯症就是醫學上的「癲癇症」,由腦部疾病所引起,病因可能是遺傳或是後天。目前全台灣有大約四萬多名病童,醫界這幾年努力推動,把癲癇症正名為英文病名直譯的伊比力斯症,就是希望外界不要對這種疾病有歧視,因為只要按時服藥,其實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可以完全被控制的。門診上就曾經出現,有小學五年級的病童,因為害怕被同學笑,在學校都不吃藥的案例。醫師表示,希望社會對伊比力斯症有多一點認識,不要用異樣的眼光對待病童,而當身邊病患萬一發作時,也要記得不要慌張,可以協助病患把頭偏向一邊,不要讓口水嗆到,再送往醫院治療。(新聞來源:公視晚間新聞提供)癲癇、躁鬱症患者吃藥前必看 先讀用藥須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41醫師開抗癲癇藥治背疼 引爆副作用奪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347男子突癲癇發作 幸熱心員警急送醫http://www.uho.com.tw/hotmsg.asp?aid=11183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癲癇

早期的學者多數認為癲癇與犯罪有密切關係,龍布隆索(Lombroso)是最早強調犯罪與癲癇有密切關係的學者。但後來的一些研究並不支持這樣的論點。在各國的監獄、醫院住院的病人等樣本資料研究結果顯示,癲癇患者與暴力犯罪並無特別密切關係。高雄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王富強表示,其結果似乎是癲癇病人的犯罪率較一般人高,然其實可能並非如此,癲癇與監獄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有多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受刑人的癲癇比率增高:腦功能異常可能會引發癲癇,但本身可能也會導致行為疾患。 雖然很多人已經不相信「癲癇病人較有反社會的行為方式」,但態度上卻非如此。 癲癇病人總是較一般人更可能會被安置於相同的機構中。 癲癇患者的低自尊,與遭社會排拒有關,也許是反社會行為的預兆。 行為疾患也許會導致發生腦傷的意外,而引發癲癇發作。 癲癇病人罹患精神病的危險較高,這些精神異常有時可能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尤其是小竊盜罪或損害財物的犯罪。 不良的環境可能導致癲癇和反社會行為。有研究顯示,癲癇於監獄與低社經社區的盛行率相同。另有研究發現,母親的照顧、與兒時的生活環境品質、及產生癲癇發作的可能性,三者之間存有關係。此外,癲癇本身的定義在不同的研究者因所研究的群體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王富強說明,1986年,Treiman廣泛地回顧癲癇與暴力關係的研究而獲得的結論認為,癲癇患者也許較一般人有暴力發生,此可能由於相關的腦傷或不利的社會因素,並非直接因癲癇本身。事實上,癲癇在某些個案很有可能是引致反社會行為的原因,但是此關係在癲癇病人並不普遍,而且在癲癇發作時犯罪也是很少見的。王富強解釋,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有多種狀況,其中可能會發生犯罪行為的有癲癇性自動症、微明狀態、癲癇後狀態三種情狀。癲癇患者發生暴力行為時,在醫學及法學上必須考慮其犯行是否與癲癇的發作有關係。如果有關係,就得進一步探討犯罪是癲癇發作的一部份,或是發作前後特殊狀態的行為。若犯罪行為並非癲癇本身直接誘發,則須考慮是否伴有精神病、憂鬱狀態、或其他精神異常狀態。需要考慮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和刑責能力有關。王富強強調,癲癇發作中或發作後,呈現明顯意識障礙的混亂狀態下而使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極度受損而發生的犯罪行為;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若其犯罪行為直接受精神病症狀控制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認為無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心神喪失」的程度。與癲癇有關或因癲癇常發作,導致意識障礙使得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明顯受損;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其犯罪行為受精神病症狀影響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視為只有部份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精神耗弱」的程度。延伸閱讀「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多種狀況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3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癲癇

痙攣或是癲癇,不但會造成腦部傷害,更可能有其他隱藏性原因造成,若有意識喪失,眼珠上吊,牙齒緊咬,嘴溢白沫,四肢用力伸直或是用力抽動…等發作情形,應及早尋求小兒神經科醫師做診斷及治療。病童甲是一位15歲學童,因在學校有意識喪失及四肢抽動情形,緊急送至急診室。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診察,懷疑有腦部構造異常,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懷疑是動靜脈畸形或是血管瘤,之後再經血管攝影進一步確診為血管瘤,目前血管栓塞後狀況穩定。病童乙是一位3歲女童,經常性的失神、發呆,口部像是有嚼口香糖的動作,經腦波確定為失神性發作且給抗癲癇藥,給藥後狀況改善許多,但家屬卻隨意停藥改服中藥,發現癲癇惡化之後,又隨意增加抗癲癇藥劑量到處拿藥。簡穎瑄表示,癲癇是一種腦部細胞瞬間活動異常所引發的現象,臨床上有各種不同表徵,包括意識障礙、肢體抽搐、自動症、皮膚感覺異樣…等,在發作時,電器生理學檢查(如腦波記錄圖,或腦電圖)顯現一大群腦神經細胞有異常性的齊發放電狀況。簡穎瑄指出,造成癲癇發作病因:在腦部有某種病變或傷害存在,如疤痕(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膿腫(細菌感染化膿)、腦瘤(原因不明)、先天性畸形(動靜脈畸形、腦部先天發育障礙)、腦中風(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後皆可)、全身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她說,若是確定病因,應就醫師囑咐追蹤治療,以避免藥物不當治療的副作用發生。

尿毒症病患注意! 小心吃楊桃引起神經中毒

尿毒症病患注意! 小心吃楊桃引起神經中毒#癲癇

台中縣光田醫院指出,近一個月來接獲兩例尿毒症病患因吃楊桃造成楊桃中毒的病例,其中一例已痊癒出院,另一例則因癲癇發作而有生命危險,目前仍在加護病房;由於近來正值楊桃產季,院方特別呼籲本身為洗腎或腎衰竭患者,楊桃還是少碰為妙。光田醫院腎臟內科王家良醫師指出,近來連續接獲兩例食用楊桃引起神經中毒個案,其中一名四十歲女子,在陸續食用二、三顆楊桃後即出現打嗝不止,經診斷發現女子有神經中毒現象,由於該名女子有慢性腎衰竭病史,但尚未洗腎,因此可能由於腎功能較佳而症狀較輕,在接受治療後已返家;另一例六十歲長期洗腎的陳姓女子則沒那麼幸運了,食用楊桃後因神智不清而由家屬緊急送醫,由於神經中毒引起重症癲癇,目前仍在醫院加護病房,有生命危險。楊桃到底可不可以吃?王家良醫師表示,楊桃具有生津解渴及降火氣的功效,廣受民眾喜愛,然而實際上所含各種營養成分,亦可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及抗氧化物,食用楊桃是有益無害的,但尿毒症患者,則是其中的例外,症狀輕者會出現打嗝不止,嚴重者則會因癲癇發作而喪命。為何尿毒病患食用楊桃會產生神經毒性,王家良醫師指出,之前醫界也多所懷疑,但往往無直接的證據,直到一九九八年巴西的一位專家發表論文提到當地有六名尿毒症洗腎患者在吃了楊桃,出現意識障礙,甚至致死個案後,大家才逐漸確定尿毒病患是不宜食用楊桃的。王家良醫師進一步指出,楊桃到底含有什麼物質而讓尿毒症病人產生神經毒性,造成神經系統障礙、出現意識不清及肢體麻木等症狀,目前醫界仍無定見,部份研究指出可能是其中的草酸所引起的,不過這仍須更進一步證實。目前正值楊桃產季,一般民眾可趁機品嚐當季楊桃的美味。然而臨床上尿毒症病人約食用半顆楊桃即可能出現神經毒性,因此慢性腎衰竭、尿毒症等民眾,為了健康著想,還是建議不要食用楊桃及相關飲品為宜。

壓力緊筘咒!想減輕頭痛不能靠止痛藥

壓力緊筘咒!想減輕頭痛不能靠止痛藥#癲癇

經濟不景氣,企業頻傳裁員減薪、或是要求員工休無薪假,許多人飯碗不保,生活壓力沉重,連帶影響生理健康,陳先生(化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外商工作十多年的他,生平第一次經歷如此嚴重的裁員潮,鄰座的同事白天還在一起聊是非、談過年出遊計畫,傍晚卻已被通知裁員;公司也由去年10月開始放無薪假,每個月只拿到比基本薪資高一點的薪水,荷包緊縮,再加上不知道裁員何時輪到自己的莫名壓力,讓他最近開始頭痛、失眠,甚至有時還會手抖、呼吸急促。在門診中,陳先生自述頭痛形式屬於中度疼痛、兩側都會發生,有時血管好像在搏動一般,感覺就像是戴了一頂過緊的帽子,而自行購買的止痛藥偶爾有效,但大多數時候他幾乎整天都處在頭痛的煎熬之下。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 - 劉議謙醫師表示,前述情形是典型的壓力性頭痛,大多發生在從無頭痛病史的人身上,常伴隨失眠、且有明顯的壓力源(例如公司裁員),有時甚至出現焦慮的相關症狀。這種頭痛其實只是身體眾多壓力症狀的其中之一,如果只服用止痛藥物,緩解效果通常不顯著。針對這類型的頭痛,必須連失眠、焦慮等情況也一併治療,才能讓頭痛暫時減輕。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到一個確實抒解壓力的方法(如運動或嗜好),才不致於一直依賴藥物;最怕的是,患者習慣靠藥物止痛,最後反可能變成藥物成癮型頭痛,讓治療更為棘手。如果本來就有頭痛的情形,只是最近變得更嚴重,甚至痛起來會讓人噁心想吐、怕光怕吵,則很可能是偏頭痛。劉議謙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偏頭痛未必只痛一邊,也可能與壓力有關,但多半找不到特定原因,國內病人較少如國外民眾會出現視力模糊等前兆現象,但與特定食物(起司、橘子、巧克力等)可能相關,女性生理期的前後也會讓疼痛加劇。上述兩種常見的頭痛,治療方式大異其趣,前者重視壓力源的解除、以及症狀的治療,後者則著重在預防,應仔細觀察自己的症狀(如何種情況頭痛會加劇、何種情況會減輕、每天大概痛多久),加上專業醫師的診斷治療,才可望早日脫離頭痛的地獄。此外,頭痛也可能是危險疾病的徵兆。劉議謙醫師說,如果頭痛伴隨頸部僵硬、發燒、手腳無力、手腳麻木、意識不清、走路不穩、眩暈、複視、顏面神經麻痺或口齒不清,就必須懷疑可能是腦膜炎、腦炎、急性出血性中風、顱內動脈瘤破裂、腦瘤、頸動脈剝離等危險疾病。總之,頭痛是一般人常見的身體不適,但也容易被大家忽視,多數人總將頭痛當成一種「體質」,卻不知其背後可能藏著複雜的病因,必須及早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如此脫離頭痛的魔掌並非不可能的事。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癲癇

50歲陳先生(化名)抱怨近兩個星期頭痛的很厲害,有時痛一邊,有時兩邊都痛,以前類似的頭痛休息一下就改善,這次卻連續好幾天都如此。陳先生很擔心,是不是二十年前頭撞過後舊傷復發,或是腦袋長什麼東西?還是中風的前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患者經過檢查後發現,除了兩邊後枕部有壓痛點外,四肢運動及感覺神經都正常。而頭痛的位置大多是兩側太陽穴及後枕部,有時痛的厲害連眼框周圍都感覺疼痛。不過,陳先生除了頭痛外,還有失眠的問題,仔細問起來才發現陳先生經營一家小公司,這陣子不景氣,公司業績不好,股票基金又賠了上千萬,所以晚上很難睡好。失眠的隔日,頭痛的更厲害。周秉箴醫師指出,根據患者的症狀及檢查結果,他的問題是緊張性頭痛,不是長了腦瘤,也和多年前的外傷無關,更不是中風的前兆。除了開立止痛肌肉放鬆的藥物之外,還提醒患者要注意生活的壓力,適當的減壓,例如運動、深呼吸等放輕鬆的小技巧,一個星期之後頭痛就得到改善。周秉箴醫師表示,頭頸部的肌肉持續收縮會導致緊張性頭痛,而導致頭頸部肌肉收縮的原因如下:1.情緒長時期過度焦慮、擔心及緊張。2.腦力長期勞動、沒有足夠的休息及睡眠。3.因長時間坐或站立,令頭、頸、肩產生不良的姿勢 4.肌肉因長期收縮,導致減少血流,致使腦局部循環不良。周秉箴醫師指出,很多人頭痛時便會服用止痛藥,但藥物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可以嘗試下列的方法,以減輕緊張性頭痛:1.輕輕按摩頭兩側至後頸的肌肉。2.熱敷患處,有助減輕頭痛,放鬆肌肉。3.放下手上的工作,進行深呼吸,可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及壓力。4.多做有氧運動,可放鬆心情、增進睡眠品質,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服用止痛藥及嘗試以上減壓方法後,疼痛仍未改善,或頭痛頻率越來越高,周秉箴醫師則建議儘早就醫。

癲癇研究成果勇奪國際論文首獎

癲癇研究成果勇奪國際論文首獎#癲癇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癲癇醫療團隊在今年的台灣癲癇醫學會年會中獲頒國際會議壁報論文獎,其中神經外科哈鐵木爾醫師以「癲癇病患的自主神經調控心律差異分析」研究成果勇奪首獎。 台灣癲癇醫學會在三月廿八日舉辦年會及癲癇專題學術研討會,花蓮慈院癲癇團隊哈鐵木爾醫師、辛裕隆醫師與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助理教授沈祖望博士跨院校合作,藉由現代資訊科技的資料分析,更了解癲癇病人的病情轉變,三人的合作成果在去年的台灣癲癇醫學會年會即已囊括國際會議壁報論文獎前三名。 對於花蓮慈院癲癇醫療團隊而言,連續兩年壁報論文獲得台灣癲癇醫學會國際會議肯定,是很大的榮譽,特別是醫療團隊中的神經外科醫師哈鐵木爾以外科身分做研究在眾多且實力堅強的神經內科研究者中脫穎而出,殊為難得。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並當選台灣癲癇醫學會新任理事、曹汶龍醫師連任監事。 花蓮慈院神經醫學中心癲癇醫療團隊自二OO二年成立至今近七年,哈鐵木爾表示研究初期,辛裕隆醫師和他在分析癲癇疾病相關資料的過程,發現需要借助現代資訊科技的分析能量、力量,或者說是需要資訊分析程式幫助醫療團隊系統分析資料,以進一步還原病人的實際情況,更了解病人的病情。 因此,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在早期即與慈濟大學的醫學資訊系、所的教師及學生在相關研究領域多有合作、配合,希望導入現代醫學科技的力量,幫助醫療團隊更能還原病人病情的實際情況。這就是說目前對於腦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來說,需要非常好的資訊工程師。 哈鐵木爾說,因為藉由沈祖望教授的提供的程式跟資訊分析的能力,醫療團隊能夠把病患的病症資料,例如經由核子醫學、磁振造影檢查出的訊號等,可以把這些訊號放大,或者說把訊號的反差加大;也就是說在現有的科技儀器當中,可能看起來是屬於灰色地帶的訊號,可以藉由資訊程式分析的後處理,把這反差加大,然後使醫療團隊可以看得更細微,所謂的更能見微知著。 哈鐵木爾醫師多年研究的「癲癇病患的自主神經調控心律差異分析」是研究癲癇病人的內臟功能隨病情知改變。他說,自主神經是目前醫學界無法從外在觀察到的神經功能,躲在身體內臟裡面,沒辦法以肉眼看到的,癲癇醫療團隊藉由一些儀器的偵測,來顯現出大人跟小孩在自主神經功能上表現的不同,這個研究至今已累積一些科學化的數據。 花蓮慈院癲癇醫療團隊今年在台灣癲癇醫學會國際會議壁報論文獲得首獎等肯定,並獲贈獎金獎勵,這對沈祖望教授、辛裕隆醫師、哈鐵醫師與癲癇團隊所有成員是榮譽也是鼓舞,但最令團隊感動的是他們實現 證嚴法師對院校醫學合一的期許,也就是說慈大的教師能夠支援醫院服務病患的工作,醫院的醫師也能幫助慈大的老師更落實學術研究的方向,所以他們很榮幸連續兩年獲得這項國際大獎肯定,更立志在癲癇醫學領域不斷前進,以不負證嚴法師創建醫院與學校的期盼與使命。

孩童睡眠型態紊亂 原來是罹患癲癇

孩童睡眠型態紊亂 原來是罹患癲癇#癲癇

家中有睡眠型態紊亂的孩童要多注意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主任葉伯壽醫師表示,一位十一歲男童因入睡二小時後會自行起床上廁所、洗臉、漱口,之後又回床繼續睡覺;有時有夜驚情形,冒冷汗、表現出害怕的樣子、發出叫聲,甚至說些聽不懂的話,隔天醒來顯現出疲憊感,且對昨晚發生的事毫無印象。經腦波檢查後發現是小兒癲癇患者。葉伯壽主任呼籲家長如發現此情況可至神經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葉伯壽主任表示,根據統計,癲癇罹患率約1/250,即約0.4%左右,可見痙攣病患不在少數。小孩痙攣往往是種種疾病過程的最終狀態,一般發作源始於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所致。其發作特徵則依據開始放電之腦灰質部位及其被傳播的部位所決定,而當整個腦皮質視丘及中腦之網狀體被波及時意識會喪失。大部份的癲癇,只要得到適當治療,都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及未來。葉伯壽醫師指出,癲癇發作時可能的症狀包括:雙目直視、失神、發呆、身體局部抽搐或麻木、眨眼、咂嘴、咀嚼、全身僵直、抽搐、雙目上吊、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等。此病的遺傳比例不高,目前有藥物及手術兩種治療方法。葉主任說,癲癇並不可怕,痊癒機會也大,需要患者本身及家屬,並與醫師密切配合。藉由長期服用抗抽搐藥物,讓癲癇得以控制,減少發作次數及減輕發作程度,甚至痊癒不再發作,當異常放電的病灶消失,即是疾病痊癒的時候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