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

消夜吃這7種 不怕睡不著!

消夜吃這7種 不怕睡不著!#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已經數了100 隻羊,羊圈都快要塞不下了,還是睡不著覺,甚至愈數愈亢奮。對於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覺的人,這樣的場景就像夢靨般「陰魂不散」。或許你該檢視一下的飲食習慣。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安眠效果研究發現,睡前幾小時攝取富含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能有助安眠。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解釋,影響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清素」,因為血清素能幫助身體鎮靜、放鬆;一旦血清素不足,便容易躁鬱而睡不好。而色胺酸是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能幫助製造血清素。另外,也可多補充碳水化合物。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對色胺酸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能提高人體的必需胺基酸中色胺酸的比例,使更多色胺酸能進入大腦,進而轉換成血清素,達到安眠的功效。蛋白質對睡眠會有扣分的效果碳水化合物對色胺酸有加分作用,但是蛋白質攝取太多卻有扣分的效果。當蛋白質攝取過量,其中所含的酪胺酸(tyrosine)會擠壓色胺酸的比例,大腦便不是製造血清素,而是製造多巴胺、腎上腺素(epinephrine)及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你變得警醒且精神亢奮,與安眠作用恰恰相反。還有一點提醒:睡前最好不要吃太多東西,特別是高油脂的食物,除了會發胖,也會影響腸胃蠕動、消化機能。因為身體得先處理該消化的食物,之後才能慢慢放鬆、進入睡眠休息模式。可想而知,入睡的時間便會往後延。1) 全麥麵包/全麥麵包加蜂蜜有助釋放胰島素,讓色胺酸順利進入大腦,助你輕柔入夢鄉。「這個方法對多數人都有效,它既有像安眠藥的效果,又沒有安眠藥的副作用,不會讓人上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臨床研究中心婦女健康計劃負責人茱蒂.威特曼博士認為。不過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也提到,不同於讓心情穩定愉快的飲食技巧,睡前吃的高碳水化合物求的是快速入眠,所以並不一定侷限於「多醣類」的形式,有時用簡單的「糖」效果會更好。2) 腰果/腰果是個紓壓、助眠的好食物。它含有色胺酸、麩醯胺酸、維生素B6、鎂等營養素,可幫助合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其他像杏仁、胡桃等堅果也都是可替換的選擇。3) 芝麻/有時我們並非是因為情緒低落而無法入眠,只是白天事情太多,腦袋一直處於亢奮狀態。這時就需要GABA 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讓腦部放鬆一下,如果合成不足,就會覺得腦子轉個不停,明明很累卻睡不著。而麩醯胺酸是合成GABA 的原料,可以吃點含麩醯胺酸的輕食,尤其是黑芝麻,同時含有色胺酸、麩醯胺酸、維生素B6、菸鹼酸、鈣,是超級助眠的好食物。吳映蓉建議忙碌的上班族,不妨買一包黑芝麻糊,加上兩匙小麥胚芽,就是睡前輕食的最佳選擇。而且市售的芝麻糊多半都已加了糖,可以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4) 熱牛奶/我們常聽到睡前喝杯溫牛奶有助睡眠,正是因為牛奶當中富含色胺酸。而且牛奶也富含鈣,加強大腦對色胺酸的利用率。優格、起司等乳製品也都富含色胺酸及鈣,都是睡前輕食的不錯選擇。5) 香蕉/有人稱香蕉為「帶皮的安眠藥」。香蕉跟牛奶一樣,也富含色胺酸,除此之外,還有助褪黑激素的製造,而且含鎂,可讓身體肌肉放鬆。6) 馬鈴薯/睡前吃一點馬鈴薯泥或烤馬鈴薯,可以幫助去除體內的酸性物質,減少對色胺酸的干擾。7) 蜂蜜/最近有研究發現,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能告訴大腦「該停止分泌促食素(orexin)了!」減少大腦中這種讓身體保持警覺的神經傳導物質。(本文摘自/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天下雜誌出版)

雞精雞湯哪個好 營養大揭密

雞精雞湯哪個好 營養大揭密#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國人的飲食習慣中,如果身體有任何需要「補」的地方,燉雞湯一定是首選;在以前農業時代,如果遇到親朋好友有人生病,燉上一鍋雞湯絕對是最大的愛心與關懷,而現代的人沒時間燉雞湯,就送上一盒雞精以示關懷。無論是雞湯或是雞精,是不是真的適合每種病人?如果沒病的人要養身,到底是雞湯好?還是雞精好?而吃雞肉和喝雞湯,效果又有何不同呢?吃雞肉補身效果較慢先說一下雞肉好了,雞肉算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雞肉也是最容易把油脂與瘦肉分開的肉類,但是,雞肉和其他的肉類一樣,必須經過腸胃道消化,變成小分子的胺基酸,才能被身體吸收;這對於一些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或是希望快速恢復體力的病人來說,吃雞肉補身的效果會比較慢。如果經由長時間的燉煮,雞湯就含有許多游離出來的胺基酸,身體比較不費力的吸收到胺基酸,可以迅速補充體力,而要是用全雞去燉,也會順帶把雞的油脂全部燉出來,同時加的膽固醇。所以,若要燉雞湯補身,建議要先把整隻雞的皮去掉,再下去燉,不然就是把雞湯燉好後放入冰箱,等油脂凝固後直接去除。給小朋友雞精 可能導致腎臟負擔其實,如果怕膽固醇高或是沒有時間燉雞湯的人,「雞精」倒是可以考慮的選擇。目前的雞精都已經過處理為不含膽固醇,卻不代表每個人都適合飲用。所以,當要拿雞精來送禮時,應該先了解對方身體狀況適不適合。雖然現在還有很多雞精產品是特別針對小朋友設計,其實,小朋友正在成長階段,以養成均衡飲食習慣最重要,每天給小朋友一瓶雞精,不如教小朋友每天要喝牛奶、多吃蔬果。尤其是小小孩,腎臟發育還沒有完全,若長期大量的給雞精,過多的鉀離子可能造成腎臟過多的負擔。雞精只能做為輔助食品雞精雖有它的功效,無論是一般人或是生病的人,絕不可以把雞精當做營養的來源,要論營養成分,一杯牛乳的營養絕對勝過一罐雞精,只是雞精含有比較豐富的游離胺基酸,有利於人體的吸收,只能做為輔助的食品。基本上,雞精的功效絕對不會比雞湯差,只是風味與愛心絕對比不上雞湯。(本文摘自/你吃對營養了嗎,由臉譜出版社發行)

讓孩子吃菜 聰明作法看這邊

讓孩子吃菜 聰明作法看這邊#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沒注意到,身為雜食者的另一個意涵:那就是吃這件事,並不像呼吸一樣,是打從我們一出生就知道怎麼做的事情;它必須靠後天的學習。父母親餵養小嬰孩,就是訓練孩子去瞭解食物「嘗起來」該有的味道;最基本的,我們必須學會什麼是食物,什麼是毒物。個人飲食模式被廠商同化我們必須學習在飢腸轆轆時怎麼去填飽肚子,以及何時該停止進食。不像只吃白蟻的食蟻獸,我們還有少數幾樣可以依賴的本能:除了具有雜食性動物的能力之外,我們還會找出哪些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哪些是最愛的食物,以及哪些是討厭的食物。從這些偏好,我們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飲食模式;就像簽名一樣,獨樹一格。或者我們該說:「個人特有、鮮明的飲食模式」曾是如此;但奇怪的是,在今日的飲食文化中,多數人的口味似乎已被同化,而且這個現象明顯地超過以往。在2010年,兩位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科學家認為:孩童時期所偏愛的口味,提供我們一個新方向,進一步去思考造成肥胖的原因。科學家們注意到一個「惡性循環」的現象:大多數廠商在食品製造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糖、脂肪和鹽。而這個作法意味著孩子們學會喜歡上高糖份、高油脂及高鹽份的食品,以致於食品廠商研發出更多,讓孩子養成「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食品。父母不再是影響孩子味覺的主因,真正的幕後黑手,反倒是一連串提供這類產品的食品廠商;儘管他們不斷地推出各式產品,讓孩子有著無限選擇的錯覺,但這些產品的口感仍然如出一轍,嘗起來完全不像滋味多樣的傳統佳餚。飲食中摻入蔬菜 會讓孩子更抗拒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身邊所圍繞的盡是這些無止境供應甜點和高鹽份零食的攤商;我們不是天生就沒辦法抵抗這種垃圾食物的危險誘惑,而是愈頻繁地吃下這些食物(尤其在孩童時期),就愈是訓練我們期望所有食物的味道嘗起來都像這個樣子。一旦你體認到「我們對食物的偏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這簡單的事實,你就會開始覺得,現在的很多飲食方式看來真是有點奇怪。舉例來說,有的父母親總是不遺餘力地將蔬菜「藏在」孩子的三餐中。花椰菜真的難吃到得隱瞞不讓小孩知道嗎?所有的食譜書都一直致力在追求這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圭臬,其源頭來自幼童天生就抗拒吃蔬菜的觀念:他們只會不知不覺地吞下那些攪碎拌入義大利麵醬,或者烘焙成甜點的內饀;他們或許也無法為了自己的健康而學會愛上櫛瓜。當處在忙碌、睡眠不足的狀態下,家長們會發現這是一場很難打的持久戰;身為家長的我們,偷偷地將一些甜菜根摻入蛋糕中時,總是認為自己很聰明。在餵食孩子時,一面內心想著:哈!騙到你吃根菜類的蔬菜了!但因為孩子們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吃下了甜菜根,這使得他們在這次進食的收穫中,只確立了自己所喜好的是「蛋糕」。無論如何,更聰明的作法是幫助孩子們有意識地自願學習,成為選擇時令蔬菜的成人。(本文摘自/食物如何改變人/大寫出版)

防痛風發作 乖乖遵守4件事

防痛風發作 乖乖遵守4件事#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忽必烈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空前大統一的元代。前朝唐、宋,古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技術(包括醫學在內)已到達了顛峰;到了元代,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養生學、食療學,以及中成藥製作工藝等,均已漸趨於完善,這是忽必烈和他的子民們身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之一。補養調護、飲食百味防痛風歷代帝王大多注重養生,忽必烈更不例外,有鑑於中年開始常受痛風之苦,他格外重視身體保養,儘管他對自身關節疼痛的機理一竅不通,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說他「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準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他設置執掌飲膳的太醫四人,負責宮廷的「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且令將每日「所職何人,所用何物標注於歷,以驗後效」,建立了嚴明的規章制度,對總結食療經驗是十分有利的。可見忽必烈除了在預防痛風方面的觀念較落後之外,其他方面做得還算科學、合理,否則很難解釋為何這位好酒好肉的大胖漢竟然活到了當時難得的79歲。長壽要件包含個人的綜合條件值得一提的是,決定一個人長壽與否的,並非只有養生的物質基礎和方法習慣,還得看這個人的綜合條件,包括人生態度、思想修養、性格志向乃至心理素質等,而這些離不開長期的艱苦歷練。忽必烈獲得天年,但兒子早逝,最後也得「白髮人送黑髮人」。中國歷史上披荊斬棘的開國皇帝往往較為長壽,而他們過著鐘鳴鼎食日子的後代卻經常早殤,你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嗎?如何預防痛風發作?舊時皇家富貴病,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人們物質愈來愈豐盛,痛風也變得愈來愈常見。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預防痛風的發作應注意以下幾點?1) 節制飲食,防止過胖,避免攝食過多容易引起尿酸升高的食物,如豬、羊、牛肉、動物的肝腎等內臟、沙丁魚、鴿肉、貝類等各種海鮮以及各種肉湯、港式煲湯等。2) 應攝取充足的鹼性食品,因尿酸在鹼性液體中益瑜溶解並排出體外。鹼性食品包括白菜、芹菜、花菜、黃瓜、西瓜、茄子、蘿蔔、胡蘿蔔、番茄、馬鈴薯、香蕉、梨、杏、桃、蘋果等。3) 戒酒,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受寒和關節損傷。4) 多飲水,每日應飲水2公升以上。飲水的時間不局限於白天,可在睡前或半夜飲水,以防止夜尿濃縮。(本文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贏回健康 小秘訣在不挑嘴!

贏回健康 小秘訣在不挑嘴!#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做我這一行的,永遠離不了「吃」,我不特別愛吃,卻是個很會吃的人,但依然維持瘦削的身材。常常有人問:「王老師,為什麼你怎麼吃都不會發胖?」我總是回答:「我不挑嘴,而且葷素不拘,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是知道怎麼吃比較健康而已。」從小就要建立正確飲食習慣我若勉強自己不吃肉會有壓力,那我就不會這麼做,但我知道要吃什麼肉比較乾淨健康。我們一家都是有機的支持者,尤其是我的小孩,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接受有機飲食,為了培養下一代正確健康的飲食觀,我和太太打從孩子出生後,就更加注意飲食方面的小細節,希望孩子們能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例如,偶爾我會讓他們喝珍珠奶茶,但一定選加鮮奶而非奶精粉的珍珠奶茶;我喝咖啡搭的是鮮奶而不是奶油球,加的是紅糖而不是白糖。多下了這層功夫,就比加奶精、白糖的人少了一些中風的機率。多方攝取不同營養 贏回健康我的小兒子今年小二,就能成功投籃,伏立挺身可以做二十下,仰臥起坐也可以做個二、三十下,因為吃有機食品的小孩底子好,從小很少生病。現代很多小孩子不吃五穀飯,我家小孩卻都是吃五穀飯長大,隨便打個有機蔬果汁,他們也喝得津津有味,市面少見的苜蓿芽、甜菜根也都照吃不誤。其他人不這麼吃是因為不懂,不懂沒關係,只要被教育了就會開始注意,我到世界各地演講,分享的就是這樣的概念,因為不管是哪一種人,只要吃對了就會健康;吃錯了,即便是再怎麼優異的人種,也難逃病魔的侵襲。我對我的小孩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沒有吃過的東西不可以說不好吃。」只要沒吃過,就算是榴槤、臭豆腐,也不能說不好吃,如果吃過了覺得不好吃而不吃,那我可以接受,因為食物好不好吃很主觀,但食物營不營養卻是可以客觀判斷的。所以,面對食物時,千萬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多方攝取不同食物的營養,給自己一個贏回健康的機會。(本文摘自/遇見生機/大喜文化出版)

家有肥胖兒 爸媽快學5招!

家有肥胖兒 爸媽快學5招!#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部分的肥胖兒,「都是生活習慣造成的,也跟國民營養、飲食方式有很大關係!」導致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最關鍵的有飲食習慣不良與身體活動量不足兩項因素。現代很多孩子上學在教室坐了一整天,回到家繼續坐在書桌前、電視機或電腦前,加上嘴裡不停的吃東西,只進不出,不胖也難!逾9成青少年 愛邊吃零食吃邊看電視根據一項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結果就發現:高達92.6%的13~17歲男生及95.3%女生有邊吃零食、邊看電視或聊天的習慣。「這時候就需要在飲食上加以調整、控制了。」少吃、多動仍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不論成人或小孩都一樣。而肥胖與近幾年來飲食的西化是否也密切相關?「現在的飲食與過去的確有很大的不同,但飲食的西化與肥胖的關聯尚未有正式、大規模的醫學報告足以支持。」營養師的觀點則認為,肥胖的形成與飲食上攝取過多油炸、高熱量食物有極大關聯,因此無論是吃西式或中式餐點,都應避開這一類食物。胖孩子父母的5個飲食便利貼1) 含糖飲料少喝或減量飲用,汽水、果汁、鋁箔包飲料或是運動飲料中的糖分不少,一下子沒辦法完全不喝的話,先從減少每週飲用次數開始吧!2)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BMI值超標的孩子多半來自雙薪家庭,最大原因就是沒時間煮三餐、依賴外食。因此胖孩子應降低外出用餐比例,特別是那些速食餐飲店、提供高熱量或是吃到飽食物的餐廳。3) 早、午、晚三餐時間及份量盡量固定,其餘時間不再進食、也不喝含糖飲料。真的有需要補充點心時,也要避免洋芋片、薯條、蛋糕這類食物,適量水果或乳品是最好的選擇。4) 除了必須在學校食用的午餐外,早、晚餐盡量在家煮、在家吃,自家煮的料理可以選擇較健康、清爽的烹煮方式,食物的品質也會比較優!5) 每天都要吃一頓健康的早餐,早上不吃或只喝牛奶,太油膩或是不夠均衡,容易在下一餐吃過多,增加肥胖機率;也會影響思考與學習。早餐宜少油、少鹽、少糖,並應以全穀根莖類為主,搭配優良蛋白質及纖維素食物。(本文摘自/食在有營養/台灣廣廈出版)

醫訊/高血壓衛教講座

醫訊/高血壓衛教講座#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重油、重鹹,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近年卻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使高血壓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關於老人血壓標準數值、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舉辦的講座給予建議,心臟科醫師李適宜將分享衛教講座主題「高血壓衛教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高血壓衛教講座時間:105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  洽詢:劉大任社工分機:(02)2791-9696轉1008手機:0975-682-056(簡碼219148)、0932-155-634

學齡前吃速食 智力恐低5%

學齡前吃速食 智力恐低5%#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科學家根據全球184國的癌症數據,推測不健康的西式飲食與生活方式(吃大量速食、過度肥胖與抽菸)將會導致全球癌症病例大增,2008年全球癌症確診病例只有1,270萬人,其中40%來自已開發國家(這些地區人口只佔全球的15%)。缺乏全穀類的精製醣類 易致慢性發炎但是預估到了2030 年,癌症確診例將增至2,200萬人(增加73%),其中在南非、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人民逐漸沉溺於西式速食與生活方式後,將增加78%,而某些最貧窮的國家將增加90%以上。其中的變化關鍵是,與感染有關的癌症(子宮頸癌、胃癌)發病率逐漸降低,但這個努力成果似乎被乳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直腸癌的大增所抵消,後面這些癌症通常肇因於西式飲食(漢堡、熱狗、炸雞、薯條、披薩與三明治)中所包含的高熱量、高油脂的紅肉與加工肉品,以及缺乏全穀類的精製醣類,這類飲食最容易造成慢性發炎、肥胖、癌症與其它慢性病。一週吃2次速食 患糖尿病風險增27%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發現,中老年華裔若是吃過多西式速食,會大量增加糖尿病與死於心肌梗塞的風險,相較於不吃西式速食的人,一週吃2次速食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7%,死於心肌梗塞的風險則增加56%,可怕的是,一週吃4次或更多的人,死於心肌梗塞的風險會飆升近80%,如果新加坡的科學家分析西式速食與癌症,可能也會發現兩者的關連吧。可怕的是,速食文化對腦部發育中的兒童衝擊更大。不論美國、澳洲或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都顯示學齡前常吃速食(漢堡、披薩、薯條、餅乾)的兒童,智力會比吃鮮食或現煮食物的小朋友低2~5%,這種不良影響可能是不可逆的,若腦部發育受阻,以後即便恢復正常飲食也難以矯正。7要點 防癌基本功因此,現在普遍認為,癌症主要還是一種生活病,先天基因異常對癌症發生的影響只有5~15%,其餘大約30~35%是由不當飲食引起,25~30%是吸菸,15~20%是感染,因此,預防癌症的基本功包括:•  不抽菸與嚼檳榔。•  限制酒精與熱量攝取。•  盡量少吃紅肉與加工肉品。•  增加蔬果與全穀類食物攝取。•  多做有氧運動。•  避免直接暴露在陽光或紫外線下。•  使用疫苗以預防感染。如果人們平常多注意這些原則,即使帶有異常基因,也能透過啟動健康基因,降低癌症發生率。(本文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