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近50歲的男子身體狀況一向良好,卻發現近幾個月輕微活動就容易喘,休息後仍舊有不舒服的感覺,即便躺下仍舊胸口不適。經過就醫後,醫師判斷是「心臟衰竭」,也就是心臟無力的狀況。成大醫師斗六分院林佳潾醫師表示,心臟負責輸出血液供給全身器官與細胞養分,當出現心臟衰竭,一開始會出現的就是水腫狀況,不僅如此,由於血液無法送出到全身,連帶也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與機能的運作。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大約為千分之3,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率提高,是相當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心臟就像馬達,當缺乏彈力,就會發生心臟衰竭(心臟無力)的狀況。當有幾個狀況要特別注意,像是常常會喘、累需要坐下來休息,或者身體有水腫等。尤其是長者,更不要以為只是年紀大造成。 高達9成患者錯失治療時機有高達9成的患者沒有提早注意而錯失治療時間,送醫時才發現是心臟衰竭。當確診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死亡率相當高,非常值得國人注意。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根據2010年資料,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達第二名,相較於前一年更增加了3%,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因此,平時就要從日常飲食與預防來做好護心工作。另一方面,生活謹記戒除菸、酒,飲食上盡量少鹽,平時也要多注意血壓、血脂、心跳、體重控制。尤其是高血壓會造成心肌肥厚,會大幅影響心臟功能,而高血脂更是冠狀動態阻塞導致缺血性心臟病的元兇,要特別注意。侯嘉殷醫師提醒,只要配合醫師治療遵守服藥,心臟衰竭的狀況都有機會能大幅改善並維持生活品質,記得多留意身體警訊,有症狀積極回診,就能降低致死風險。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去年每26分鐘就有1人病逝,其中致死率最高為心臟衰竭。然而許多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醫師提醒,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心衰竭猶如馬達乏力 9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平時就要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最重要便是遵從醫囑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尤其近期疫情漸趨平緩民眾更應定期回診,護心不中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會有喘、疲累、水腫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是老化造成,高達九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且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侯嘉殷分享,一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活動力變好了,也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出門遊玩3天2夜。多數患者可打新冠疫苗 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可緩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病史的民眾,染疫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的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可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心衰竭3表徵:累、喘、腫 你中哪個?

心衰竭3表徵:累、喘、腫 你中哪個?#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的外送員跑單生涯業績長紅,但每天一到下午就莫名疲憊,為了行車安全,路邊停車小憩片刻,但似乎效果不佳依然「虛累累」;33歲的上班族陳小姐也是接近中午就莫名一陣累,就算睡個30分鐘午覺,也不見好轉,只好下午再喝一杯咖啡,才能勉強撐過一天的工作,同事見狀老是嘲笑是標準的草莓族。爬樓梯就喘或合併下肢水腫 可能是心臟發出求救訊號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提醒,一般人若感到疲倦,透過短時間休息或上班族利用中午休息片刻,通常可以達到養精蓄銳的效果,但有些人就是無法透過休息改善疲倦感,若平常容易覺得累,再加上爬個一、二層樓梯就喘吁吁,或合併下肢有水腫等現象,千萬要注意是否心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小心成為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洪崇烈表示,雖然心臟衰竭最後的病程是重度失能或換心,但初期心臟衰竭並不是完全散失功能無法運作;臨床上,心臟衰竭患者可以透過治療、日常生活健康管理,達到延緩病情並降低再入院率與死亡率,在控制得宜的情況下,並不影響平日較為緩和性的走路、散步等運動。心臟衰竭有不同的型態,整體而言男女比沒有太大的差異,若細分「收縮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多來自於冠心病,患者以男性略高於女性,年齡層也會較低;而「舒張性心臟衰竭」很多是女性在停經後易有代謝症候群等問題伴隨而來,因此女性比例較高。心臟衰竭一般也與年齡有高度相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也要特別留意;此外,若曾有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疾病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減少三高威脅 亦可降低心臟走向衰竭命運心臟衰竭在臨床上是一個症候群的表現,不同患者的臨床症狀表徵有所差異,但「累、喘、腫」是一個很具體且易觀察的指標,民眾若發現有這種現象應該就醫,醫師會詢問病史,並透過抽血、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衰竭嚴重度與分類的檢查,做全盤了解與診斷。心臟衰竭功能上分為四級,分級愈高者心臟功能愈差,患者必須終身服藥,尚包括體內去顫器、心臟節律器等也能解決部分患者的問題,防止其心律不整或猝死的發生,洪崇烈提醒,減少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威脅,亦可大幅降低心臟走向衰竭的命運。

血糖hold不住 小心併發心衰竭

血糖hold不住 小心併發心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在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與糖尿病有關。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因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糖尿病併心衰竭 死亡率增10倍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部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已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HbA1c)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多重機轉助控糖 需攝取足量水分勿憋尿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使用抑制劑藥物 腎功能減退速度慢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6個國家,超過30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治療心臟衰竭。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5個國家,6萬5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狀況。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破解2項血糖迷思迷思1: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2: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律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提醒「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血糖超標是極常見的問題,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SNQ專家教你 心臟衰竭如何照護

SNQ專家教你 心臟衰竭如何照護#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SNQ品質標章  為民眾把關保健產品和醫護服務「SNQ國家品質標章」16年來,審核把關保健產品和醫療照護服務的「品質」和「安全」,並輔導廠商和醫護團隊以「科學實證」說服評審委員,爭取獲認證的榮耀,讓好的產品更被消費者看見、信任和選擇。漸漸的,SNQ已經影響了只重視行銷或代言人的市場機制,也打破了慣用的價格戰競爭方式,促使企業加強把關品質,回歸產品本身。年度健康派對!  SNQ給你好康又好玩SNQ推廣中心副執行長陳宛蓉表示,SNQ認證的類別包含從健康人、亞健康族群到疾病患者所需的相關產品與服務,希望能帶給國人「吃的安心、用的安全,所處安身」的健康環境。這兩年我們也感受到更多的市場通路會以有沒有SNQ認證作為篩選保健產品的依據,而消費者也愈來愈傾向選購有認證的產品。同時為了讓SNQ被更多民眾認識,每年的「台灣醫療科技展」都會有SNQ主題館進駐,今年更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不但有100多個攤位的空間展示幾百項的SNQ認證產品,也規劃了活潑多元的活動包括醫師衛教、試吃試喝、闖關活動、限量贈禮和抽獎等,歡迎大家到SNQ官網瞭解及報名。「SNQ醫師講堂」  把醫師邀到你面前SNQ醫院類的評審召集人許重義醫師表示,台灣有很多醫療成就已經達到世界頂尖的水準,除了醫療團隊各自的努力,SNQ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力,但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也不見得意識到身處在醫療天堂中。今年SNQ主題館將展出有獲SNQ認證的六大主題特色醫療,包括兒童、老齡、癌症、代謝、心血管與腦中風、精神等方面。同時舉辦「醫師講堂」,由獲認證的醫療團隊現身說法,告訴民眾最新穎的治療方法及最實用的照護妙計,其中一場將針對心臟衰竭分享從發現到治療的歷程,教給聽眾重要的救命法寶。易被忽略的「心臟無力」  專家教你面對心臟衰竭不擔心基隆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王兆弘醫師指出,舉凡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心律不整或是急性病毒感染的心肌炎都有很高的風險會引發心臟衰竭,而心臟衰竭從發現到治療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疾病歷程。疾病的治療是多面向的,跨多個專業職類整合且需要病患配合進行良好的照護,透過系統性的從急性住院、出院到居家等不同階段的照護無縫銜接,才能幫助患者降低再住院機率、提升活動功能,為的是能有最佳的疾病生活品質。王兆弘醫師將在講座中講解心臟衰竭疾病歷程以及從發現到治療所面臨的不同問題、風險以及診療與處置方式。12月5日至8日醫師講堂還有更多主題場次,民眾只要事先線上報名並提早出席,就有機會獲贈好書一本。報名網址:http://www.snq.org.tw/chinese/01_news/activity-detail.php?ndid=139延伸閱讀:長期打電腦當低頭族 恐造成頸椎骨刺理想手臂粗細公式 檢視蝴蝶袖標準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臟衰竭是個結果,而造成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貧血、心肌梗塞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化確實會有心臟功能下降的可能,因而慢慢出現心臟衰竭的「累、喘、腫、咳嗽」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楊秋芬醫師表示,當我們力氣太小、搬不動重物的時候,可能會去把自己的肌肉練得強壯一點,心臟肥大的概念也是這樣,當心臟正常的跳動沒辦法供應全身的血流所需的時候,心臟的肌肉就會越來越肥,希望可能滿足身體的需求;但再怎麼強壯的肌肉都有極限,當心臟到達極限,就會進入「心臟衰竭」,就像得了心臟的癌症一樣,心臟慢慢失去功能。心臟衰竭嚴重度分4級楊秋芬醫師表示,從日常生活可以約略評估心臟衰竭的嚴重度,爬樓梯、掃地會喘為「第二級」,刷牙會喘為「第三級」,坐著會喘就是「第四級」。走路活動就會喘,代表血液供應不太夠,下肢會有點水腫,晚上睡不好一直起來尿尿,這些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表現,如果有觀察到這些表現就應該就醫檢查。治療心臟衰竭要先找出心臟衰竭的原因,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楊秋芬醫師表示,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但如果是心室擴大且增厚心臟腔室的收縮呈現不協調狀態,就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如果是瓣膜的問題,可能有必要做手術修補,這些都有助於改善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而要讓心臟這顆馬達發揮作用,首先「心門」也就是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輸出血液的出口,跟人體許多器官及組織一樣,會因為年紀變大而出現退化,或者因為疾病等問題造成異常,該出去的血液沒辦法完全輸出,心臟一收縮還會往回跑,當主動脈瓣膜出現異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心絞痛、胸悶、頭暈、呼吸喘等症狀,還會引起心臟衰竭。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臨床上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的異常,中度以內通常會安排定期追蹤,並且合併心臟內科進行治療。但是中重度以上時期,也就是上述症狀全部合併出現時,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開心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除了會留下約20公分傷口的傳統開心手術,現在醫界也會利用包含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內等技術,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只剩下約7公分,也能縮短體外循環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傷口小恢復期快,病人通常一天左右就可以出加護病房。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楊秋芬醫師也表示,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病友只要積極與醫師配合,遵照醫囑服藥、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疾病是可以穩定控制的,建議病友日常飲食應避免吃太鹹的食物,才不會增加身體負荷,同時接受心臟復健治療,安排合適的運動訓練項目並做好體重管理,有機會使疲乏無力失去彈性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病人也能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護心、養心 從日常做起心血管疾病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就要從護心新生活開始做起。謝美玲助理教授提醒民眾,必需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而戒菸是首要任務外,還要遵守低糖、低鹽、少油的「粗茶淡飯」飲食原則,並適當減少生活壓力,平時紓壓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讓血管充滿彈力,都是遠離「傷心」的養生秘訣。

走路就喘勿輕忽 累喘腫恐是心臟衰竭

走路就喘勿輕忽 累喘腫恐是心臟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陳先生,去年11月開始發覺胸口悶、只要一走路就會呼吸困難、全身無力,他坐著喘、躺著也喘,尤其是睡覺時老是覺得枕頭睡了很不舒服,讓他全身痠痛又胸悶,把枕頭墊高之後才有比較好一點。今年2月,陳先生實在是喘得受不了才掛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自體免疫血管炎併發「急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當時劉維新醫師判定陳先生為末期心衰竭,情況相當危急,甚至一度考慮接受換心治療。所幸在心臟衰竭團隊的照顧下,不僅配合藥物治療、水分控制、每日監測體重、血壓、心跳及記錄數值,並積極接受心臟復健以及藥物、飲食控制。半年後,陳的心臟功能從原先的17%恢復至48%,走路運動也能超過30分鐘以上,甚至還能出國旅遊了!累、喘、腫為心臟衰竭常見症狀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臟衰竭,以往會認為是「心臟無力」,但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說,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容易累、喘、腫等,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時間。劉維新表示,「心臟就像馬達,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當馬達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推動血液時,就是心臟衰竭。」如果發現自己「噓累累、祙喘氣、腳腫腫、躺不平,咳不停」,在日常生活中若爬樓梯沒爬幾階就覺得喘、常常覺得疲累、下肢水腫等,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嚴重的病人當心臟功能持續下降,則必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重度心臟衰竭除藥物外,還包含機械性循環輔助系統,如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心室輔助器,前二者屬於短期支持系統,可提供一個月內的心臟或心肺功能救助,而短效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則提供短期或長期的支持。至於末期心衰竭,藥物治療和機械性循環輔助系統都無效時,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心臟衰竭病患 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鄭穎倢營養師表示,建議心臟衰竭的病人包含開水、藥水、飲料、湯汁等平時會攝取水份在內,每日飲水量不超過1500毫升外,同時也要減少鹽分攝取。一般健康成人每日攝取鹽分6公克;心臟衰竭患者最好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鄭穎倢營養師建議病友,烹調食物鹽分一律減半,少用調味料,以天然食材取代人工調味,以免因食入過多鹽分,讓體內排水功能變差,且低鈉飲食還可改善口渴感覺。心臟衰竭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劉維新醫師強調,對於心臟衰竭患者而言,「積極接受治療等同於保養自己的心臟」,建議心臟衰竭的病人要適度運動,每天量體重和血壓,注意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定期回診追蹤及服用藥物,可避免心臟衰竭症狀惡化,也能延長壽命,就不會讓生命隨時倒塌。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因為壓力而撕裂、剝開,導致血流順著破洞流進血管管壁中,形成假的管腔,並逐漸擴大壓迫到原本的主動脈血管,使得主動脈血管狹窄,影響正常送血功能,造成全身血液供應不足的問題,容易引起多種器官衰竭的情形發生,如心臟衰竭、腎臟衰竭、下肢缺血壞死等。無三高疾病、平日生活正常的70歲林先生,日前在家吃過早餐後,突然感到胸背部劇烈疼痛、坐立難安,緊急送醫,經胸部X光、心電圖及電腦斷層一連串檢查,確認病人是高度危險的心血管急症「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緊急手術,經切開胸部、切除胸主動脈剝離病灶,置換人工血管並在加護病房觀察一週後逐漸康復。主動脈剝離是會快速致命的危險疾病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指出,這位病人很幸運能夠在病發最短時間內就醫,挽回寶貴生命。他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就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因此,這個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其中包括很多青壯年人。施俊哲表示,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兩倍。近年來因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主動脈剝離除因血管破裂直接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因此,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大部分的急性主動脈剝離起因於高血壓 典型症狀為像撕裂傷般的劇烈胸痛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施俊哲強調,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主動脈剝離 致命只需幾分鐘針對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病情不同而有不同治療,如果是A型的心臟主動脈根部撕裂引發急性主動脈剝離,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另外,B型的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破口在弓部遠端,此時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有併發症發生,動脈主要分支阻塞而造成器官缺血,持續嚴重高血壓或疼痛、肢體缺血、內臟器官缺血壞死、玻璃範圍擴大,形成動脈瘤或破裂時,則須改採手術。對於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施俊哲醫師建議,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三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避免高鹽高膽固醇食物、不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