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

這種病一旦發作起來要人命 眼睛失明、下半身癱瘓皆有可能 醫說明:現有2種藥可以穩定病情

這種病一旦發作起來要人命 眼睛失明、下半身癱瘓皆有可能 醫說明:現有2種藥可以穩定病情#多發性硬化症

65歲的麗華(化名),8年前因為右眼中心突然產生黑色色塊,只剩下周圍可看清,完全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尋求眼科醫師治療,起初眼科醫師找不到病因,只能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歷經抽血、檢查、住院、治療,醫師給出疑似多發性硬化症(MS)的診斷,而後平靜了五年,卻在第六年後第二次復發,之後幾乎每4個月發病一次,有時候是單眼有時候是雙眼,直至這時,才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 經歷反覆的發作,麗華左眼已受損,只能看到模糊的殘影,生活全靠右眼勉強看清,外出更是只能依靠家人,才能放心走出家門。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蔡乃文醫師說明,麗華的症狀是典型「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患者病徵,發病前無徵兆,且家中親朋好友無一相同疾病,一旦發病時卻來勢洶洶。 泛視神經脊髓炎無前兆、無家族史、非遺傳 確診將面臨終生威脅 泛視神經脊髓炎,致病成因為免疫系統失調,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Ab)攻擊自身體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部位包括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部位。像麗華這樣的病友,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為急性視神經炎所引起。另外,如果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脊髓導致橫斷性脊髓炎,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而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泛視神經脊髓炎在臨床表現上很常與『多發性硬化症』混淆,因為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蕭渝庭醫師說明:「他們之間共同症狀,像是視力下降、脊髓炎、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大小便失調等,但泛視神經脊髓炎對眼睛的攻擊來得快又狠,雙眼視力快速惡化,甚至可能會失明」。蔡乃文醫師則補充:「多發性硬化症引發的脊髓炎通常是範圍較小且以頸椎或胸椎為主,而泛視神經脊髓炎則會引發長段性的脊髓炎,攻擊影響脊髓區域比較大也較嚴重。」 每次的復發對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 都是無法復原的生理及心理傷害 「目前最擔心就是再次復發」56歲的淑惠(化名)憂心說道,每次的復發,對他來說都是身心受傷的狀況,淑惠5年前,因為疾病的攻擊,造成視力受損,雙眼僅剩0.5的視力狀況,雖然可以如常生活,但很怕再次復發,視力只會越來越差,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蔡乃文醫師提到:「泛視神經脊髓炎嚴重程度劇烈,短時間內急性反覆發炎性發作,患者即便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脈衝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預後恢復情形仍不佳,難以恢復到原本的功能。」因此,每一次的復發,對於這群病友來說都是天人交戰的考驗。 非無藥可醫 新型生物製劑穩定病情不再復發 泛視神經脊髓炎並非無藥可醫,蕭渝庭醫師說:「目前常見的治療有:急性使用類固醇脈衝治療,可快速壓制免疫發炎反應,但只能用在急性,若長期使用類固醇仍會有副作用產生;而在預防發作,則使用傳統免疫抑制劑,但仍需依個人狀況而定,且仍有復發的可能性。」 對於患者最害怕的復發,麗華及淑惠,因為分別在兩年前及一年多前開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皮下注射或靜脈點滴注射),治療至今皆未有再次復發的情況,兩位病友的病情都能穩定控制。 目前針對新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蔡乃文醫師說明:「並非所有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皆能申請新型生物製劑,必須符合至少一年期間有兩次復發,且需要一定嚴重度的復發等相對嚴格的條件,才能申請健保給付。」 健保給付條件受限 患者一年得至少復發兩次 新型生物製劑在臨床使用上,對於控制復發成效良好,對這群病友來說,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但因為健保的給付限制,仍有部分患者不符合給付條件,蔡乃文醫師提及:「因為每次的復發都有可能造成患者無法挽回的殘疾,失明或是癱瘓,而治療的目標就是讓患者穩定病情,健保給付新型生物製劑實屬嘉惠病友,但如能放寬條件限制,才能照顧到更多患者。」 疾病復發是醫師跟患者最不想看到的狀況,每次復發都是未爆彈,因此對於新型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蔡醫師建議:「也許從一年兩次的復發,若放寬到已使用口服抑制劑治療但仍然復發的患者,就可以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來治療,這也表示口服抑制劑已無法控制患者的病情。」期盼未來可以照護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圖/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 蔡乃文醫師) 專長:腦血管疾病、神經肌肉疾病、中樞神經感染、多發性硬化症

手腳反覆出現莫名麻木無力感?當心為多發性硬化症!

手腳反覆出現莫名麻木無力感?當心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

在台灣,多發性硬化症雖不常見,但部分嚴重患者除了會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業與社交,被迫改變生活而難以調適,重創正值發展的中壯年人。 症狀千變萬化 早期病灶不易被發現 臨床一名30歲出頭、喜愛美食的男性,因出現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而就醫,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雖然發現得早、且病灶不多,卻在病情控制過程中,因為無法調適心態去面對疾病、不積極治療而選擇放棄,最終導致終身行動不便。 另有一名年約40歲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到門診時已經追蹤該病數年時間,原本脊椎受傷嚴重,走路只要走個200公尺就需休息,但在定期接受治療並加上修正生活型態後,至今超過8年沒有復發,且已逐漸慢慢恢復正常生活。 耕莘醫院新店分院高壓氧醫學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紹原提及上述兩個極端案例時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科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因為發炎反應會影響到身體各神經功能,因此病徵也因受損神經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異。「多發性硬化症有四大類型,大部分患者屬於反覆發作型,會出現肢體麻木、無力、步履不穩等症狀。」除了上述症狀外,患者也會出現視力喪失、複視、疲倦、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快速發生卻也可能自然痊癒,一段時間後又會再發生,因此容易被忽視。 方便性、遵從性高之口服藥物 助多發性硬化症穩定控制疾病無惡化 多發性硬化症雖致病原因不明,但可歸因於外在如環境或感染導致,以及內在如家族史等,陳紹原醫師指出,因為疾病複雜度高,診斷上需花費更多時間確認,不過高風險族群如年齡約20至40歲女性,家族有類似疾病者都要特別注意,「尤其若莫名發生上述不尋常症狀如肢體麻木、無力、步履不穩等,且發生時間為長達數天或數週緩解卻又再相隔一段時間後反覆發生時,應儘速就醫。」 早期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以干擾素為主,必須以注射方式進行,近幾年在藥物研發蓬勃發展下已陸續出現不少口服藥物。陳紹原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雖無法痊癒,但是只要穩定控制,相對來說就等於治癒。」藥物能有效達到長期控制、減少復發機會,而口服藥物遵從性也高,讓排斥注射的患者可有另一選擇。 他也提醒,藥物雖有調節免疫的作用,但對於免疫疾病,仍須要長期維持身體免疫功能的恆定,因此必須要做到改變過去不好的生活型態,儘量維持規律生活、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等,才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年輕人手麻腳麻小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發現穩定治療是正解

年輕人手麻腳麻小心多發性硬化症 及早發現穩定治療是正解#多發性硬化症

突然發現自己手腳麻木,甚至稍微影響行動,連續幾次想要就醫檢查時,症狀卻又大幅度緩解好像恢復正常,小心是多發性硬化症找上自己!1名23歲男性因手麻就醫,原本以為是神經壓迫,藉由核磁共振檢查卻發現,腦部以及脊髓有多處白色斑塊,確診多發性硬化症,隨後立即透過口服藥物治療,阻止神經持續因受損。 異常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系統 訊號傳導受阻最嚴重恐癱瘓 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政達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為不正常免疫細胞在不明原因下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髓鞘受損。發病初期病患容易感受到手腳麻木、走路不穩或講話不清楚,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最嚴重可能導致癱瘓、大小便困難、視力喪失等嚴重後果。 周政達醫師解釋,神經髓鞘就像電線外層塑膠,包裹著神經傳導組織,當神經髓鞘發生傷害,神經訊號傳導也會受到影響,隨著時間推移受傷神經區域增加,症狀會不斷加重,長期累積後甚至會產生腦部萎縮。目前多發性硬化症實際發生原因不明,好發年紀正是人生黃金時期的20至40歲,女性發生機率是男性兩倍。 每次發病會越來越嚴重 規律治療可減少最高6成復發機率 周政達醫師提醒,大部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症狀出現都是突發性,病症會出現一段時間,大約數週後慢慢有部分緩解,但一段時間後病症就再次出現,每次發病都會更嚴重。因此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目的在於穩定免疫系統阻止發病,讓神經不繼續受到攻擊而受傷,也就能降低嚴重症狀出現。  周政達醫師說明,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急性期會用類固醇緩和免疫力系統,當症狀緩解後大致上可區分為針劑與口服藥物的治療,使免疫細胞穩定、避免異常攻擊神經。口服藥物對於年輕病患的日常為方便,因此藥物遵從性也較高。若病患能夠聽從醫師指示規律服藥,一線針劑至二線藥品可以降低3成至6成多年復發機率,也能減少腦部影像新病灶出現機率約7到9成,台中榮總一線到二線藥物都有,對不同疾病程度之病患皆有可選用之藥物。 擅自停藥讓神經傷害持續擴大 積極治療規律用藥才能避免惡化 周政達醫師提醒,自己臨床上曾有1名男性病患,因右手與右腳突然抬不高就醫,檢查發現多發性硬化症,一開始使用類固醇讓症狀緩解,但是要規律服藥時,他卻沒有回醫院複診,等到5年後在診間再次看到他,右手已經沒有辦法向上抬且出現新病灶,不但沒有辦法改善症狀,也無法再持續維持工作。 周政達醫師特別說,確診多發性硬化症不要害怕,現在已經有非常良好的治療方式,能夠穩定病情阻止繼續惡化。當發現自己出現疑似症狀,應馬上至神經內科就醫並積極治療,按照醫師指示規律用藥,就能防止疾病反覆發作,減少持續惡化機率,千萬不要擅自停藥,不利於病情外,也非常容易發生不可逆病徵。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政達)

多發性硬化症毀人生黃金期 好發年輕人症狀詭譎多變

多發性硬化症毀人生黃金期 好發年輕人症狀詭譎多變#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球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多發性硬化症,好發在15至50歲間,最嚴重會喪失行動能力,不但重擊原有人生規劃,放棄志願與夢想,人生最黃金期間恐怕只能在輪椅上渡過;事實上,多發性硬化症已有藥物能控制病況不繼續惡化,只要不忽略初期症狀及早就醫,就能保有原有生活繼續體現美好人生。免疫細胞攻擊神經系統 大腦與身體連結「寸步難行」高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張慧騏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細胞會主動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髓鞘(外層)受損。雖然身體有修補機制,但在免疫細胞不斷傷害下,神經髓鞘受傷區域逐漸增加,神經傳導效率也就越來越差,影響大腦與身體訊息傳遞,行動能力也就每況愈下。張慧騏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發生原因仍不明確,部分研究推測可能與日照有關,高緯度地區發生率較高,在北歐與北美較多見,女性與男性病患約3:1,多發生在15歲至50歲。台灣目前約有1100名病患,雖然病患人數不多,發生機率不高,但初期症狀若遭到忽略,恐怕賠上人生黃金時段。初期症狀輕微容易忽視 人生黃金期提早結束成年後突然視力模糊、複視、動作不平衡,應立刻就醫不要遲疑!張慧騏醫師強調,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發病初期,可能突然四肢無力或視力惡化,但隔一陣子症狀突然消失,容易忽略而未就醫檢查,屢次發病後會覺得病況加重,恢復狀況也越來越差,很可能留下永久後遺症,美好人生化為泡影。張慧騏醫師舉例,自己門診有1名29歲職業軍人,確診前2年曾突然左下肢無力,曾經前往民俗調理希望能舒緩,也有尋求復健科幫助,雖然些微好轉,但隔一陣子就再復發,且病況仍越來越嚴重。後續輾轉到了神經內科檢查才確定病因,雖然下肢無力後遺症難完全排除,但在藥物幫助下疾病沒有繼續惡化。新型口服藥物副作用少 保護神經不受免疫細胞異常攻擊新型口服藥副作用少,也可有效降低年復發率。張慧騏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可分成4個類型,除第1類型僅發病1次,不易留下永久後遺症,其他3個類型都會因免疫細胞不斷傷害神經系統,導致症狀日甚一日,需仰賴藥物阻止免疫系統繼續攻擊。早期治療多用類固醇與干擾素控制,但長期使用多有副作用讓病人感到困擾。張慧騏醫師特別說,目前已有兩款新型多發性硬化症藥物,分別為口服與針劑,害怕打針病患比較能接受口服藥物,可以壓抑免疫系統 不讓神經繼續因病受到傷害,副作用也比傳統藥物低,但病人須照指示按時用藥,如果病情穩定約3個月回診1次,如果醫師發現免疫能力壓到太低,會按照病況條控治療。無預警行動能力差、視力模糊 盡快檢查趁早治療張慧騏醫師再次提醒,一旦發現自己突然平衡感不好,行動笨拙感覺四肢麻木,視力突然變差,容易感覺到疲倦等,最好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發生多發性硬化症。如果確診務必遵從醫師指示規律用藥,治療中若有任何困難,都應該趕快找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越早就醫就能減少永久性後遺症發生機會。高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 張慧騏醫師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千奇百怪,年輕女性勿輕忽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千奇百怪,年輕女性勿輕忽#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女大生平日走路腳總會拐一下,原以為是自己漫不經心因此不以為意,直到後來幾乎沒力氣走路時才就醫,經醫師診斷後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吳令治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變化多端,臨床遇到的病患,症狀幾乎都不一樣,原因是體內的免疫細胞把中樞神經當作敵人攻擊。多發性硬化症以年輕女性居多 勿輕忽症狀延遲診斷中樞神經掌管著人體重要的判斷辨識功能,包括對遠近的距離、顏色的分辨,以及行動功能。當發現自己或旁人有手腳無力、走路不穩、視力改變、說話大舌頭,甚至是小便失禁等與以往不太一樣的症狀發生,就要提高警覺!吳令治醫師表示,由於多發性硬化症以年輕族群多見,但大部分的年輕人即使有些微症狀出現,也不會認為是生病了,因此幾乎都是拖到已經很嚴重了才就醫,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發炎反應,在一次又一次的攻擊下,都會留下後遺症,「每次攻擊過後,會像下樓梯般,愈來愈糟。中樞神經的功能也會愈來愈差!」吳令治說,臨床就有個案因為太晚診斷,最終臥床甚至失智;因此最重要的是提早診斷、積極治療用藥。口服藥物便利性高 應積極治療、維持生活能力與品質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目標以緩和症狀、有效控制病情及避免復發為主,在醫藥展進步下,目前用藥趨於多元,患者可選擇針劑或口服方式接受治療。吳令治解釋,從臨床效果來看,藥物的治療效果都不錯,但對病患來說,口服藥物方便多了,即使出遠門也不用帶著針劑,且若病患手腳無力無法自行注射時,口服藥也能自理,能讓家人有喘息的機會。吳令治特別提醒,多發性硬化症的好發族群為育齡期女性,因此若有懷孕計畫,在準備懷孕前一定要充分告知主治醫師,「懷孕期間必須中止治療、但生產過後治療就要立刻接續。」多發性硬皮症的治療近幾年進步很多,只要遵從醫師指示服藥、定期回診監測肝功能、腎功能與白血球等數值,避免新發疾病,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年輕族群若發現有與過去行為或習慣不同、平衡失調、或視力語言不如以往等不明表現時,建議及早尋求專業診斷,以避免發生因延誤診斷而失能的悲劇。

多發性硬化症警報!年輕人突然複視、手腳麻木要注意

多發性硬化症警報!年輕人突然複視、手腳麻木要注意#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40歲是人生追求與實現夢想的黃金階段,但對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來說,因為疾病造成的失能,可能使得實現自我、追尋人生的道路更加艱困。多發性硬化症多好發於年輕女性,與個人免疫失調有關,為腦部或脊髓因為不正常的發炎造成神經髓鞘及軸突的破壞,進而導致神經功能異常。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張國軒醫師解釋,多發性硬化症每次發作會引起不同症狀,症狀視發作的部位不同。若發作於視神經或腦幹,會造成視力模糊、複視等問題;若發作於脊髓,會造成手腳無力、麻木;若發生於腦部,會失去平衡感、顫抖、走路不穩等肢體問題、影響說話等。每個區域掌管著不同功能,當免疫系統攻擊到哪裡,就會造成該部位的影響。多數患者屬反覆發作型 未治療恐造成不可逆傷害多發性硬化症的原因不明,年齡、性別及環境等皆可能為致病因子。張國軒醫師說明,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多種類型,大部分患者屬於反覆發作型,意即反覆、多次的發作,且病症皆為急性。患者經治療後會完全或部分恢復,且兩次發作之間,不會有疾病的進展。隨著發作次數的累積,會因長期發炎導致持續性的退化,即稱為次發性漸進型。一旦進入此階段,即便沒有發作也會持續退化,代表疾病正在惡化或控制的較差。此外,約有5%的患者屬於原發漸進型,此型的特徵為疾病一開始就不斷的退化,不會暫停與好轉,且會越來越嚴重。張國軒醫師表示,無論屬於何種類型的多發性硬化症,都應積極面對與治療,以阻止病程的進展!新長效劑型干擾素:施打次數、保存方式 大大提升用藥便利性!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以類固醇等藥物來緩解症狀,而多發性硬化症長期的治療目標則是降低年復發率、減少腦部發炎性病兆的累積數量,以避免或延緩退化情況。張國軒醫師進一步說明,現在已有非常多的武器可以使用,其中干擾素為常見的多發性硬化症治療藥物。早期需頻繁注射,平均每週需注射3次,而現在已有新型長效針劑,將施打時程延長到只需2週注射一次,大大提升便利性。除此之外,新長效劑型對於溫度的影響較低,相較與早期干擾素,可短暫取出放置於室溫下,但仍建議正常狀況下以冷藏保存。注射時可能會出現紅腫痛的反應,但反應會隨施打次數越來越輕,其中短效型因施打頻率高要經常換部位,且容易重複施打到同一部位。長效劑型則可讓皮膚與皮下組織在注射後有足夠的時間得到恢復,對於患者生活品質、注射的心理壓力都得到改善!張國軒醫師表示,反覆發作造成的腦部受損是不可逆的,且會留下後遺症。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若出現忽然間的肢體障礙、複視、走路不穩等疑似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可至神經內科就診,與醫師諮詢討論。若能及早診斷發現、早期治療、降低復發次數,多發性硬化症就像慢性病一樣,只要好好的控制,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維持良好的身體功能與生活品質!圖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張國軒醫師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馬桶女孩」姜藥師國三騎單車時,左腳卡在車鍊中卻毫無感覺,後來左腳走路顛簸無力、右腳則偶爾失去觸覺,在18歲時確診多發性硬化症,因長期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控制病症,近期新冠疫情升溫,她一方面擔憂染疫,另一方面又擔心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與原有藥物牴觸,而猶豫是否接種。醫師表示,患者可施打疫苗,但盡量安排於免疫藥物施打的間隔區間內,關於接種時間,可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勿隨意停藥 可於醫師建議下接種疫苗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醫師表示,全球有280萬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女性罹患機率是男性的兩倍,好發於20至40歲。部分嚴重患者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學、失去工作,社交生活也被迫改變。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鄔定宇醫師指出,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呈現增加趨勢,從20年前的500人,至今已通報超過2000人。多發性硬化症的成因尚不明確,患者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髓鞘,導致發炎的過程在腦及脊髓引起不同的神經學障礙,民眾若忽然出現麻痺、肢體無力、步態不穩、暈眩、視力受損、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建議至神經科就診,做進一步診斷。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孫苑庭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染疫比例與一般人相當,染疫後重症率不會更高,僅少數使用特定免疫治療的病患,重症率可能略高於一般人,但多數免疫治療不會增加重症及死亡率。反倒是年紀較大、神經學缺損較嚴重,已不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高於免疫治療患者的兩倍,患者不需過於擔心免疫治療會增加染疫風險,越是高風險的病患,越應該考慮接種疫苗,並呼籲患者切勿隨意停藥,以免身陷於更高的風險。年輕病友遭受異樣眼光 盼社會給予支持姜藥師笑稱自己為馬桶女孩,因經常需至廁所報到,外出曾因店家不願意借廁所而感到氣餒,「多發性硬化症發作時,連基本動作都做不好,也擔心別人異樣眼光,需要極大的心理調適。她就像住在我身體裡的小女孩,時不時發脾氣,我只期望她乖乖聽話,讓我們和平共處走下去。」鄔定宇指出,神經學障礙的症狀讓他們很常被大眾誤解,需要更多來自家人、醫療系統與社會的支持。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多發性硬化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出社會的小楊到神經內科求診,表示自己兩年多來深受左側小腿痠麻所苦,一開始只有幾分鐘不舒服,如果不理它又會自行好轉。但經過這一、二年時間,左腳的麻木時間似乎愈來愈長,有時甚至持續一整天,連睡眠品質都被影響;前來看診時,左側小腿已經無力、導致走路不穩,而且感覺異常的狀況還擴及到右側小腿。高雄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慧騏醫師指出,幫小楊安排各項相關檢查後,確認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其討論用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後,選擇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口服藥物做為治療藥物,安全性較高,對肝腎負擔少,且可顯著降低失能風險,經過半年的藥物控制,小楊的下肢感覺異常已經改善,能返回工作岡位,目前仍在規律回診、追蹤病情之中。好發族群多為年輕人 症狀多樣易忽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國內約有1100名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罹病高峰期為20-40歲間,雖然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明,但有研究發現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張慧騏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屬於自體免疫疾病,臨床常聽到病患主訴的症狀多為:痠麻痛、無力、步履不穩等,但因病患多為年輕人,且症狀總是一陣一陣,時有時無,因此常忽略不治療。「比較麻煩的是,因為年輕人的神經細胞受傷後會自我修復,但免疫系統在神經細胞修復後又會再次發動攻擊,如此反反覆覆發作,當最後求診時,通常情況都已經有點複雜了。」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多元,除了感覺異常外,有近九成的患者也有視力退化現象,以及暈眩、下肢抽筋、口齒不清、性功能障礙,甚至會因為疾病的逐漸進展而有憂鬱、情緒低落等情形。「也因為症狀並不典型,很難聯想是多發性硬化症,通常病患都會在外面流竄一陣子,在醫師無法確診或使用藥物症狀治療無效後,才會求診神經內科。」口服新藥降低復發 穩定回診持續用藥 嚴重的是,多發性硬化症好發年輕人,一旦輕忽不積極處理,疾病的病程會日趨嚴重,變得更加難纏。張慧騏醫師說,一開始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情況會隨時間改善,在不發作的情況下,患者容易輕忽不治療。但疾病拖了十年至十五年無法接受藥物控制,就會逐漸進入另一個分期RRMS階段,而產生急性嚴重神經症狀且不再恢復,最後導致中樞神經永久性受損,演變成失能惡化。若病患在發病前兩年復發次數超過四至五次,那麼十五年後較容易發生明顯殘障失能,甚至可能癱瘓臥床。因此選擇有效降低年復發率且安全性高的藥物,是對抗多發性硬化症的關鍵。「目前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一線口服藥物,經證實具調節免疫反應、抗氧化發炎,及保護神經細胞等多重效果,亦通過健保給付,持續服用能降低復發率三到五成左右,也降低失能風險近四成,此外,口服藥劑又具方便性及安全性,適合希望治療期間仍保有生活品質的年輕人。」國外有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能規律用藥,死亡率與生命壽命時間長度與一般人無異,此病能在醫生與病患良好配合下,被當慢性病控制。張醫師提醒,要預防多發性硬化症反覆發作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作息,並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也不要太過勞累,暴飲暴食,更重要的是,務必要戒菸酒,且注意情緒穩定,同時更要定期服藥、規律回診,如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