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

老翁腹痛誤認腸胃炎 檢查竟是胰臟癌

老翁腹痛誤認腸胃炎 檢查竟是胰臟癌#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ㄧ名70歲謝姓男子常腹痛、腹脹,起初以為是腸胃炎,但多次治療仍未獲得改善,轉診腸胃科門診,腹部超音波及胃鏡檢查亦無特殊異樣,進一步檢查發現為胰臟癌,現緊急安排相關手術治療。年長男、癮君子要當心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查覺,且胰臟癌的病程進展快速,很多民眾出現腹痛、背痛、沒有食慾,卻誤以為是消化不良或者腸胃炎而延誤診治。而胰臟癌好發在65歲到70歲的男性,吸菸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胰臟癌的症狀包括黃疸、上腹部疼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噁心、疲倦以及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等。由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普遍癒後不佳、存活率不高,未治療者平均壽命約3至4個月,洪弘昌提醒,愈早發現治癒率愈高,建議50歲以上有抽菸的民眾,若又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慢性胰臟炎家族史者,應定期檢查。他也提醒,應避免抽菸、長期喝酒,飲食應清淡低油脂,並且控制體重,以保護胰臟健康。

胰臟發現腫瘤先勿驚慌!

胰臟發現腫瘤先勿驚慌!#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臟是躲在腹腔後部沉默的器官,擔負著分泌多數消化液及調節腸胃道內分泌的功能。近年越來越多名人被發現罹患胰臟癌,也讓民眾十分擔憂,特別像是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帕華洛帝於2007年死於胰臟癌,從發現罹病到逝世不過短短不到一年時間。但是,難道只要胰臟部位發現腫瘤就代表生命快看到盡頭了嗎?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王秀伯理事長表示,當民眾檢查時發現胰臟部位有小腫瘤,千萬要先清楚的詢問病情,切勿驚慌!若有胰臟小腫瘤 先確定胰管變粗或腫瘤型態對於位在胰臟部位的小腫瘤,民眾可藉由和醫師詢問下列資訊,進一步了解疾病狀態。首先,可向醫師確定「胰管」是否有變粗?若檢查結果發現胰管明顯變粗,很可能是罹患預後較不佳的胰腺癌,此時需積極治療。倘若胰管沒有變粗,則可從腫瘤的型態來區分風險。另外,被告知胰臟腫瘤時,可先問是囊腫(水泡狀)或是固態狀腫瘤,臨床上它們的預後可能截然不同。水泡狀腫瘤預後良好勿驚慌王秀伯教授表示,當胰臟腫瘤本身呈現囊腫或是水泡狀,藉由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時用細針抽吸腫瘤內的液體,如果抽出的液體為澄清的漿液狀,通常是胰臟漿液囊腫,好發在六、七十歲的族群,一般而言疾病預後很好,即使大到20公分以上,只要透過觀察追蹤即可;但如果抽出來的液體是黏液狀,就需要注意,特別是腫瘤直徑在3公分以上,或是囊腫中間有發現不規則的固形物存在,目前的臨床指引建議應該開刀切除。如果沒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指引下細針抽吸,腫瘤直徑小於3公分、囊腫中間無不規則的固形物存在,定期觀察追蹤即可。另外提醒,抽吸胰臟水泡腫瘤時,如擔心黏液性液體散播,目前國際上建議採內視鏡超音波指引下細針抽吸,較能免除這疑慮。由於大部分的病人胰臟水泡腫瘤均小於3公分、囊腫也無不規則的固形物,因此大多數病患只要持續觀察。另外有一種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的胰臟水泡腫瘤,合併有腫瘤生物標記CA125升高的現象,這一類型的腫瘤近似卵巢細胞的特質,需要及早開刀切除,但手術預後普遍不錯,也勿須驚慌。固態狀腫瘤:早期診斷治療有利疾病控制若是固態狀胰臟腫瘤沒胰管變粗,則較不先考慮預後很差的胰腺癌,考量包括神經內分泌瘤、淋巴腫瘤,甚至良性瘤。一般神經內分泌腫瘤只要好好處理並不一定會像賈伯斯的病程,可透過腫瘤生物標記CgA的數值來進行疾病狀態的追蹤,這一類的腫瘤,利用內視鏡細針生檢來進行組織採樣,會比利用電腦斷層輔助的組織採樣更可以安全的取得病理組織。當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越早進行局部治療,預後通常都相當良好,即便腫瘤發生局部或是肝臟轉移,目前已經有長效型體抑素注射劑及口服mTOR抑制劑等標靶治療來控制病情,並輔以定期的CgA癌症生物標記追蹤病程,均有機會良好控制疾病進程;惟級數較高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則仍需化學治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對於疾病的治療方式也隨之推陳出新,王秀伯理事長提醒,萬一在胰臟發現小腫瘤,切勿驚慌,盡快諮詢胃腸內科、胰臟外科或是腫瘤科醫師尋求協助,有些只要觀察,有些則需要治療。只要正確及早搭配內外科的治療指引,均可獲得適當良好的疾病處理。

你做的內視鏡檢查準確又安全嗎?

你做的內視鏡檢查準確又安全嗎?#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2014年公布最新癌登統計的十大癌症中,與腸胃科相關之癌症即佔5個,包括大腸癌、食道癌、胰臟癌、胃癌及肝癌,其中,前四類癌皆與內視鏡檢查息息相關。內視鏡檢查是檢視身體內部消化道的特殊技術,醫師可直接透過內視鏡檢視投射在電視螢幕的影像進行判讀,常遇到許多病人抱持著擔心受怕的心情接受檢查,過程經歷可能不舒服,甚至無法確定操作的醫師及設備是否合乎要求且安全完善。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教授表示,內視鏡檢查為診斷疾病及偵測早期癌的重要工具。民眾常會至大型醫學中心、健檢中心或附近的診所做內視鏡檢查,無論至哪個單位進行檢測,您曾是否問過由誰操作?內視鏡設備是否符合使用期限?消毒程序是否標準?選擇合格且準確的內視鏡軟硬體設備極為重要。進行內視鏡檢查 醫師的相關證照及訓練養成過程非常重要!對於如何選擇安全的內視鏡檢查?王秀伯教授表示,軟體的部分包括:1)操作的醫師是否有足夠的訓練?以台灣的醫療規範來說,目前並無限定醫師科別操作內視鏡檢查,因此,健檢時進行檢查,建議民眾可留意操作的醫師科別,以消化系統的專科醫師較有保障。其實合格的內視鏡醫師應有學會認證過的證照,表示接受過完整的訓練,即使持有證照,也需考量醫師是否持續進修,內視鏡技術就像外科手術一樣,不可能一、二十年都不進修。建議民眾可至相關學會查詢相關學會訓練計畫、醫師內視鏡再進修情況,如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網站(http://www.dest.org.tw/)。另外,可在執業場所查看是否有內視鏡相關證照,如台灣內視鏡醫學會所核發之證照。2)內視鏡檢查單位的技術師是否有學會之技術師之訓練、甚至認證?除了醫師本身外,協助醫師進行鏡檢的技術師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合格的技術師須確保內視鏡工具的清潔是否合乎標準流程,且醫師在進行侵入性檢查的動作時,技術師需與醫師配合才能保障患者安全。而目前台灣內視鏡醫學會已推行技術師認證6年,相關資訊也可參考學會網站。 適當內視鏡儀器有助於偵測及洞悉病況!除了內視鏡醫師及技術師外,內視鏡硬體也是選擇內視鏡檢查重要的一環,硬體設備是有否固定保養且能清楚看見?如果可以,當然能選用較先進的內視鏡儀器最好,特別現在有安裝特殊光的內視鏡可幫助提早發現初期腫瘤,這才是民眾辛苦接受內視鏡檢查的目的。另外,由於內視鏡屬於侵入性檢查,因此,接受學會訓練了解內視鏡的清潔消毒步驟是不可或缺的,ㄧ般而言,台灣內視鏡醫學會所屬會員均接受有此訓練。台灣民眾健康意識逐年提高,也漸漸有定期健檢的觀念。王秀伯教授提醒,當花錢進行健檢時或辛苦接受各種內視鏡檢查時,若可多加留意內視鏡檢查所需的軟硬體設備是否合格及有品質,可確保您的醫療品質是有保障的。

他不菸不酒竟罹胰臟癌 連醫師都驚訝

他不菸不酒竟罹胰臟癌 連醫師都驚訝#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55歲的林先生,身為公司負責人,平時不菸不酒,生活作息規律,20年來身體檢查都正常,連醫師都覺得你怎麼會得胰臟癌。5年前,林先生開始覺得睡覺時肚子痛,且一路痛到背,原以為只是吃太撐胃不舒服而不以為意,直到就醫時,還曾被誤診為腸躁症,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罹患胰臟癌。不過,幸運的是林先生發現得早,及時以手術成功切除癌細胞,持續接受醫院針劑化療,但經過追蹤發現癌細胞復發,有轉移至肺部的現象。接受化療期間,必須每週到醫院報到,不僅導致情緒壓力大,還要頻繁進出醫院,因此,在生活品質的考量下,林先生與太太選擇自費使用口服化療藥物,至今進入第5個月,目前為止病情控制穩定,甚至還能出國參加兒子畢業典禮。症狀不易察覺 以致發生率等同於死亡率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楊士弘醫師表示,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最具侵襲性的一種,也因為胰臟位處臟器深處,胰臟癌早期發生時臨床症狀不易察覺,不僅如此,就連發病的主因到現在也查不出原因,唯一只知道有抽菸、喝酒、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是高危險群。然而,正因為它不易察覺,所以,有高達6成患者確診時已出現轉移,據統計指出,晚期胰臟癌平均存活期為4.5個月,僅約2成患者可存活超過一年,五年存活期僅2%,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此外,楊士弘醫師表示,雖然胰臟癌早期不易察覺,但仍可透過不明原因的腹痛、體重下降、黃疸來提高警覺,像是腹痛來說不管是醫師或是民眾,通常都會判定是腸胃道不適,所以,會藉由胃藥等來緩解不適,但提醒民眾若都查不出病因,且持續發生腹痛現象時,這有可能是警覺之一,另外,醫師也表示有7~8成的糖尿病民眾也會併發胰臟癌。口服化療取代傳統針劑 減輕壓力提高生活品質過去胰臟癌的治療,主要以針劑化療為主,但對於接受治療的民眾而言,每周就必須要有一天耗在醫院裡接受治療,長時間下來不僅會增加心理壓力,還會花很多時間在醫院裡頭,對此,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趙毅醫師表示,在臨床實驗中發現,傳統針劑化療與口服化療相比,無論在整體存活期或是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兩者效果相當。口服化療基本上與針劑化療效果、存活率等是一樣的,只是,在傳統針劑上民眾須備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及需耗時在醫院裡頭,而口服化療則只需要每天服用藥物即可,除此之外,健保局從6月起將針對局部晚期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胰臟癌病人,健保給付使用口服化療,提供患者另一個治療選項,不會再讓病情影響生活品質,也能變得方便。

阿嬤胰臟癌手術後大量出血 竟是0.1公分血管在作怪

阿嬤胰臟癌手術後大量出血 竟是0.1公分血管在作怪#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看到食物就想哭!日前,台中有一名八十多歲的老阿嬤,近日食慾變得非常差,幾乎是看到食物就想哭,但阿嬤總是鐵齒,都說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沒想到,拖了一陣子之後,出現黃疸,到醫院檢查,發現有膽結石症狀後,想透過手術清除,意外發現阿嬤罹患了胰臟癌,雖手術後成功把腫瘤切除,但在七天後卻出現大量出血,所幸經醫師長跑六小時的手術後,病情終於穩定。六小時手術 小血管出血很難找胰臟腫瘤切除後,為什麼會突然大量出血,導致阿嬤陷入昏迷?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吳永康主任指出,雖切除腫瘤的過程十分順利,但由於大部份胰臟手術後滲漏出血,是常見的合併症,所以才會造成出血的症狀。而阿嬤會這麼嚴重,必須讓醫師花費長達六小時的手術時間,是因為阿嬤出血的血管並非在一般左胃動靜脈或是胃跟小腸吻合處,而是來自脾動脈近端的小分枝血管,出血點只有零點一、二公分,相當的罕見,所以光找出血點,就找了許久。所幸,發現微小出血點並立即栓塞後,阿嬤的病情逐漸康復當中。

醫訊/大內高手~胰臟癌

醫訊/大內高手~胰臟癌#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歌手及人間衛視主持人潘安邦,才壯年就因腎臟癌引發腎衰竭往生。此外,因腎臟癌而往生的名人,還有法鼓山聖嚴法師、前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等、蘋果公司創辦人賈柏斯等,該病症是很恐怖的殺手,初期不容易被發現。所以,台大醫院總院健康教育中心特舉辦「大內高手~胰臟癌」講座,將邀請謝淑華個案管理師主講,謝個管師將分享如何防治及發現這個可怕的胰臟癌隱形殺手。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大內高手~胰臟癌時間:102年3月15日(五)下午14:00~15:2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舊院區1東1樓第7講堂(台北常德街1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洽詢:02-2312 3456轉62114

男子雙腳腫脹潰爛近30年 竟是罕見胰臟癌作祟

男子雙腳腫脹潰爛近30年 竟是罕見胰臟癌作祟#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市易姓男子雙腳潰爛流膿近30年,看遍群醫均未能徹底改善,年初暴瘦到醫院就診,意外發現罹患世界罕見的胰臟癌。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吳永康評估,胰臟腫瘤壓到血管,導致腳部潰爛不癒,棘手的是,大腫瘤還侵犯肝臟等多處臟器與血管,手術死亡率近9成,但病患堅持拚死一搏,經跨科團隊合作13小時,成功拿出腫瘤,潰爛多年的雙腳也不藥而癒,病患彷彿如重生,直說不可思議。這名年近60歲的易姓男子, 28歲起創業,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全身毛病影響睡眠,且雙腳莫名脹大到沒辦法久站,更讓他困擾的是會長膿潰爛。易姓男子前後看了不下50位醫師,檢驗數據都顯示血液發炎指數很高,無奈找不到根治辦法,也無藥可吃,頂多是控制而已。今年初,易姓男子的症狀每下愈況,台中慈濟醫院掛腸胃科醫師做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腹腔內有一個很大的腫瘤,壓迫膽道引起黃膽,胰管也因受壓迫,腫大到超過3公分,比正常胰管大出10幾倍。吳永康進一步做膽道檢查,確診是胰頭腫瘤壓到下腔靜脈擋住血流,打亂了機能,推估拿掉腫瘤,腳就會好,但因胰頭腫瘤大到侵犯大腸、肝門脈、膽管與膽囊,且下腔靜脈大血管受壓迫,腸系膜靜脈很薄,門靜脈血管也很重要,一旦出血短短幾分鐘內,大量血液衝出來,血壓就會跟著掉,存活下來的機率僅只10%。吳永康指出,病理報告顯示,易姓男子罹患的是非常罕見的胰臟癌-假性乳突狀癌,查閱醫學文獻,這種病是全世界第719例,雖然是惡性腫瘤,但切乾淨預後通常不錯,不必再化學、放射治療,復發率也低。所幸,男子腫瘤移除後,本來壓迫血管的問題消除了,腳部潰瘍也慢慢痊癒。(圖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醫訊/癌症預防之飲食保健之腎臟癌

醫訊/癌症預防之飲食保健之腎臟癌#胰臟癌

根據,東元醫院衛教文章指出,在台灣,胰臟癌為癌症前十名之一,因為胰臟癌的症狀通常不明顯,等到有明顯的症狀時,通常已是末期的胰臟癌,錯失了手術治療的黃金時機,所以胰臟癌又稱為「沉默的殺手」。早期的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 上腹疼痛是胰臟癌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狀,有時疼痛會至背部。右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頭部,左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尾部。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人飲食極為不正常,到底什麼可吃?什麼食物該防範?由台大醫院翁慧玲營養師為您細談,癌症預防之飲食保健之腎臟癌。主講人: 台大醫院翁慧玲營養師地點:台大醫院二東健康教育中心<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quo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