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

「癌王」胰臟癌 微脂體藥破一年魔咒

「癌王」胰臟癌 微脂體藥破一年魔咒#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2014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胰臟癌發生率以每年5至7%的速度成長。2015年的數據資料也顯示,台灣每年平均約新增1400名胰臟癌病例,死亡人數也高達近1300人,超過90%的患者難以跨過「一年魔咒」!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邱泰然表示,由於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患者確診時多數已經是中晚期,僅有不到三成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即使接受手術,也有七成機率再復發;因此,建議手術後搭配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若是無法接受手術,或是癌症復發的患者,化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胰臟癌治療里程碑 點燃治癒新希望過去胰臟癌藥物選擇有限,若第一線標準治療藥物失效,患者便幾乎等同無藥可醫。邱泰然指出,所幸現今胰臟癌的化學藥物治療有新進展,第二線新劑型藥物透過微脂體包覆,能穿透腫瘤壁,進入腫瘤組織釋放高濃度藥物,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限,副作用也比傳統化療低,為第一線治療無效的患者帶來治癒的新希望,可為患者破除堅固難纏的「一年魔咒」。破除化療迷思 復發患者勇敢二度抗癌有位60歲的高先生被確診為胰臟癌,因為高先生對化學藥物治療有抗拒心態,認為化療藥物是傷害身體的藥物,在手術後拒絕接受化療,在醫療團隊溝通之下,高先生改採口服藥物做輔助治療,經過半年控制後,胰臟癌不幸復發,且發生癌細胞轉移,不但身體狀況漸差、體重下降、服用傳統藥物也不見狀況改善,對前景感到沮喪;在家人與醫療團隊不斷鼓勵下,高先生開始接受第一線化學藥物治療,治療半年,症狀不見改善,經醫師建議改採第二線藥物,治療迄今6個月,腫瘤變小、病情穩定,大幅增加高先生的信心,在家人陪伴下,繼續積極接受治療。邱泰然表示,民眾對傳統化療認知是掉髮、嘔吐等副作用,其實,不同的化療藥物的副作用症狀相異,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副作用低,不會影響生活品質,患者接受度高。邱泰然建議,在接受化療的同時,回歸正常生活,在飲食上注意少油、低脂肪,若擔心化療造成免疫系統能力下降,在公共場所戴口罩,也可以接受疫苗注射,減少感染的可能性。現在隨著醫學進步,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以延長患者生命,如果積極接受治療,或許未來就有機會能接受更進步的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飲食過多肉、脂肪 胰臟癌風險增

飲食過多肉、脂肪 胰臟癌風險增#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吳老先生近一個月全身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解深茶色尿,掛急診發現黃疸指數偏高。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胰臟頭部有一個2至3公分惡性腫瘤壓迫膽管,導致膽管、膽囊擴張,經醫師評估後,以微創腹腔鏡進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手術順利,病人術後2天開始進食,口服化療藥物持續追蹤。胰臟癌初發症狀 易遭誤認消化道疾病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肝膽胰外科主治醫師蘇文隆表示,胰臟癌患者出現初發症狀時,常以為是消化道疾病而忽視,導致拖延病情、影響治療效果。胰臟癌沒有特殊警訊可察覺,等到嚴重腹痛時,絕大多數都已到末期,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相關文獻顯示,日常飲食中如果攝取太多肉類或脂肪,發生胰臟癌的風險較高。胰臟位於身體後腹腔,是個沈默的器官。膽管末端經由胰頭與胰管匯合後進入十二指腸,當胰頭產生惡性腫瘤,大小足以壓迫膽管時,將造成鞏膜及皮膚泛黃、茶色尿及灰白便等阻塞性黃疸症狀,此時病人才會驚覺不對勁而就診。胰頭癌的手術需將相連接的器官,如1/3胃、膽囊、膽管、部分小腸及周遭淋巴腺共同做大範圍的切除,是複雜及挑戰度高的手術,手術動輒耗時5小時以上。低脂、高纖、附含維他命A及C食物傳統的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切口位在上腹中線(15至20公分傷口),由於切除範圍大、組織剝離複雜,手術出血量較微創手術多,傷口大也拖長病人復原期。現階段醫療院所亦發展達文西手術切除胰頭癌,但需自費30至40萬元以上,一般民眾難以負擔。運用腹腔鏡進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可大幅縮小傷口,病人術後體力恢復快、傷口疼痛度降低,可早日恢復家庭生活及工作職場。蘇文隆醫師提醒,防癌飲食原則是吃低脂、高纖、富含維他命A及C的食物,最重要的是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腹痛、消瘦、黃疸 胰臟癌3警訊!

腹痛、消瘦、黃疸 胰臟癌3警訊!#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的民眾,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BMI小於23者增加了70%以上,而攝取過多的高澱粉食物,也將多出2.5倍的罹癌可能。現代人生活型態忙碌,加上西化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及代謝問題,進而增添罹患胰臟癌機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指出,胰臟癌過去多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五年來,台灣與其他先進國家,胰臟癌發生率逐步提升,發生族群也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除了常見的危險因子如抽菸、飲酒、肥胖、慢性胰臟炎外,遺傳也是罹患胰臟癌因素之一,由於胰臟癌症狀不明顯,患者在初期常誤認為消化道疾病,延誤黃金治療時機。胰臟癌3警訊:腹痛、消瘦、黃疸「早期發現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戴承正醫師說,胰臟癌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背痛、不明原因消瘦及黃疸等。一旦出現上述一個甚至多個症狀,且持續長時間未獲得改善,都要特別留意可能罹患胰臟癌,應盡快就醫檢查。此外,戴承正也建議一般大眾可透過全癌基因篩檢,檢測已知的遺傳性癌症,擬定個人化健康計畫。二線新劑型藥物助增晚期胰臟癌整體存活期針對經確診無法手術切除的多數晚期胰臟癌患者,過去僅有第一線化學治療一個選項,一旦治療失效,就等同無藥可醫。所幸隨著醫學發展,晚期胰臟癌治療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由台灣研發的二線新劑型藥物,以微脂體包覆,可穿透腫瘤血管孔壁,進入腫瘤核心釋放高濃度藥物,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且降低藥物副作用。戴承正醫師指出,癌症治療若能有多線藥物提供選擇,治療控制效果就越好,長期存活機率也會相對提高。過去幾年來,胰臟癌治療選擇相當有限,二線新劑型藥物的問世,對醫療團隊及患者而言,不啻為另一項治療的新武器,可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加工肉類被認為會增加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肺癌、乳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研究指出,每天進食一條香腸或兩片燻肉,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19%。亞硝酸會造成肝臟出血 增癌症風險早在17世紀時,人們發現加工肉品易有肉毒桿菌的污染,只要有百萬分之一公克的肉毒桿菌毒素即可致人於死,因此在香腸、臘肉裡添加亞硝酸鹽以抑制病菌,也可增艷肉品的顏色與風味。硝酸鹽類對人類是無毒的,但亞硝酸被轉化成亞硝基化合物後,在體內會造成肝臟出血或壞死,長期則會增加癌症風險。當人體吃進加工肉品時,內含的亞硝酸鹽會在強酸(胃酸)或油炸高溫下,與人體或高蛋白食物(蛋、肉、魚、蚵及蝦貝類)中的二級胺或三級胺,反應成會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N-nitroso compounds)或亞硝胺(nitrosamines)。另外,從蔬菜吸收的肥料硝酸鹽,經過胃酸作用後會被轉化為亞硝酸,再與肉類蛋白質反應,也會變成亞硝基化合物。可能添加硝酸鹽的加工品含香腸、熱狗目前「可能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包括:某些紅肉香腸、熱狗、火腿、培根(燻肉)、臘味、板鴨、燻腸(baloney)、家禽類的香腸與低脂肪熱狗、蒜味鹹臘腸(salami)、魚漿、紅白肉冷盤(cold cuts)。3措施降食品致癌風險另外,醬油、味噌及醃製醬菜等也可能添加亞硝酸鹽,這些被亞硝酸鹽污染的食品原料也會擴散到其它再製食品,例如火腿常出現在麵包、披薩、炒飯、炒菜、便當或西式早餐店中。那麼有何策略可以降低亞硝胺的產生與致癌風險嗎?其實不吃才是王道!如果非吃不可,則可以採行下列措施:1) 選擇於加工肉品製造過程中,添加抗氧化劑維生素C或E的產品,因為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硝酸鹽的還原,或將亞硝基化合物還原成無毒的一氧化氮(NO)。2) 用餐時多攝取檸檬、柑桔、番石榴、糙米等富含維生素C或E的食物,減少亞硝胺產生;或搭配大蒜、人蔘,也能抑制亞硝胺形成。3) 儘量不要與優酪乳或乳酸菌飲料一起食用,因為這些可能添加硝酸鹽以防止過度發酵;然而乳酸菌含有硝酸鹽還原酵素(nitrate reductase),能把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也要避免與富含胺類的食品(例如:發芽中之麥芽、魷魚、魚乾、青魚)同時進食,以免產生亞硝胺。(本文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新劑治療 找到「胰腺」曙光

新劑治療 找到「胰腺」曙光#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57歲的陳先生平時工作忙碌,曾有過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史,自前年8月開始出現腹部悶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狀,歷經腸鏡、胃鏡等一連串檢查後卻找不出病因,半年後轉往大醫院接受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胰臟癌,歷經70幾次放射治療,台灣開發的胰臟癌二線藥物通過審查,可提高存活期,讓陳先生找到「胰腺」曙光。胰臟癌發生率間接等於死亡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中表示,胰臟癌可說是治療效果最不好的癌症,因位置長在後腹腔,位置隱密,若沒有壓到膽囊、出現黃疸,通常不會有症狀,直到發生症狀,通常都已是晚期,一般來說可開刀的患者不到20%,而20%患者在開刀後仍會復發,美國曾預測到2030年時,胰臟癌有機會成為癌症致死率第1名。胰臟癌死亡率很高,過去20幾年內的治療效果一直沒有改善,整體來看,5年治療粗估率只有5~7%,以去年個案發生率來看,發生數約2000人,死亡人數就占了1800人,90%病人都會死亡,幾乎每診斷一個胰臟癌患者就有一人會死亡,也可以說發生率間接等於死亡率。上腹悶痛、血糖失控 都可能是早期警訊成大醫院外科部及臨床醫學研究部主任沈延盛醫師指出,黃疸、上腹部悶痛、長期血糖失控、甚至背痛、偏頭痛等,都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沈延盛醫師提到,診間就曾遇過患者長期下背疼痛不適,因此求助復健科治療,效果卻始終不見好轉,半年才發現原來是罹患胰臟癌,因此任何症狀都應考量接受完整而全面的診治。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若在治療失敗後接續使用新劑型二線藥物,可顯著提高存活期, 1年存活率更可提高到26%,沈延盛醫師說明,新劑型藥物可穿透腫瘤血管孔壁,進入腫瘤後才釋放高濃度藥物,讓藥物進入體內後能停留較長時間,也可有效降低藥物副作用,讓胰臟癌患者在治療期間仍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胰臟癌難治?成大團隊突破 患者多活12年

胰臟癌難治?成大團隊突破 患者多活12年#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惡性腫瘤多年來蟬聯十大死因第一名,其中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多數已是晚期,加上手術技術層面要求高,化學治療成效不佳,病人5年存活率自1975年迄今始終維持5%左右,更是讓人聞之色變。胰臟癌快速消瘦 惡體質難抗癌負責重要消化功能的胰臟生長在腹腔的深處,號稱為沉默的器官,一旦出問題,連進行檢驗、切片都相當困難,主因是胰臟躲在胃腸的後方,器官小、周邊又都是大血管,加上患者呼吸的起伏,操作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當有血糖不穩、黃膽等症狀,往往都已是胰臟癌的末期,加上腫瘤特性進展快速,過去很多醫師都選擇保守治療。成大醫院消化道癌症團隊召集人、外科部創傷科沈延盛醫師提到,胰臟癌患者腸胃功能都受影響,往往在短期內快速消瘦,產生所謂的癌症惡體質,喪失對抗疾病的本錢。團隊除依照病患的不同期別給予不同的治療選擇外,並從加強營養開始,患者在1年內蛋白質的吸收率都能達到正常的7成,間接降低死亡率。各科合作治療 延長患者壽命成大醫院自2003年結合放射科的電腦斷層影像導引,完成超過250例的切片,有助後續的治療,也是全台極少數可以利用影像導引進行疼痛燒灼治療的團隊,大幅提高末期患者生活品質。成大醫院胰臟癌跨科治療團隊,沈延盛醫師負責撰寫治療準則及治療化學處方,並和放射科蔡宏名醫師合作,進行診斷與疼痛治療,與營養師協助調整病人飲食,同時結合內、外、血腫、放射及營養科等,運作10多年,已有良好的默契,患者確診後多能在一周內即快速展開治療,此舉也成功延長病人存活期。成大醫院結合內、外、血腫、放射及營養科等,運作10多年下來,胰臟癌末期接受治療患者,6成能有效延長壽命到1年以上,2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到26.5%,第3期胰臟癌患者中約1/3更接受降階治療手術,使其5年存活率從以往的0,猛進到20%,其中存活最久案例至今已超過12年。

抑制胰臟癌轉移有譜 臺灣醫療再突破

抑制胰臟癌轉移有譜 臺灣醫療再突破#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下一物剋一物,以往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現在已經有了最新的治療方法,由於胰臟在人類臟器的中間,發生病變很難馬上被查覺,往往等到診斷出胰臟癌時已經是晚期,甚至擴散至淋巴、肺臟及肝臟,預後不佳,治療起來也更顯棘手,但日前中央研究院卻發現,胰臟癌細胞的表面抗體,可有效減緩胰臟癌細胞轉移。降低癌細胞活性 IL-17RB是關鍵該研究主要是由中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臺大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共同進行研究,對此,中國醫藥大學李文華校長表示,既過去做乳癌受體分子IL-17RB後,沒想到,受體分子IL-17RB在胰臟癌的表現更為突出,因此,針對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臺大醫院外科部田郁文醫師表示,從過去的111位胰臟癌病人的檢體中發現,配體IL-17B一旦和細胞膜上的受體IL-17RB結合,經過癌細胞內一連串的反應後,癌細胞得以活化並加速轉移,但若以基因剔除法讓IL-17RB不再顯現,癌細胞變安靜下來,有效減緩其擴散。抑制體內小角色IL-17RB 新藥可望少副作用綜觀各種結論後,研發出攻擊高度表現IL-17RB的抗體,並已完成動物實驗,目前正在研發人體抗體,李文華表示,IL-17RB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極微,意味著朝此方向研究出來的新藥,其副作用相對較低,是值得投入與期待的方向,此項研究目前於國際期刊《醫學實驗期刊》網站上刊登。

他上廁所莫名排油 檢查驚罹胰臟癌

他上廁所莫名排油 檢查驚罹胰臟癌#胰臟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愛抽菸的民眾可要趕緊戒菸,以免罹癌!台中一名六十三歲的宋姓男子,菸齡長達三十年,兩個月前皮膚開始愈來愈黃,日漸消瘦,上大號還會莫名排油,家人察覺有異,帶至醫院經超音波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確診罹患胰臟癌第二期,經長達十小時的馬拉松手術,住院一個月,才送回家休養,目前暫時狀況良好。胰臟癌很沉默 上廁所莫名排油往往已末期童綜合醫院腸肝膽胰外科醫師余積琨表示,胰臟主要功能為分泌胰島素來調控血糖,以及分泌消化性酵素,進行脂肪、蛋白質、和醣類的消化作用。由於胰臟所處的位置很隱密,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器官,因此早期的胰臟癌通常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常被忽視,通常宋男因為腫瘤阻塞膽汁流通出現黃疸症狀,或消化機能受到影響而直接排出脂肪便等明顯病癥時,才會察覺有異。愛抽菸、喝酒 胰臟癌高危險群 余積琨說,胰臟癌是沉默的殺手,通常早期發生時無聲無息,很難自我察覺;因此若40歲以上、有家族史、罹患糖尿病、罹患慢性胰臟炎、胃曾切除者等,都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此外,胰臟癌也與吸煙、喝酒、攝取高量動物脂肪、長期處於有害化學物質(殺蟲劑、除草劑等)環境中有關;所以高危險群者除了要固定到醫院進行篩檢外,也要改變生活與飲食型態,才能夠預防並早期發現病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