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科

每天排便不等於沒便秘!醫警告「這5種便型」恐代表你的腸胃有問題

每天排便不等於沒便秘!醫警告「這5種便型」恐代表你的腸胃有問題#消化內科

只要有每天排便就代表就沒有便秘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年節期間的豐盛佳餚,極大地滿足口腹之慾,卻也可能造成腸胃負擔,甚至出現便秘問題。消化內科醫師指出,每天都有排便並不代表沒有便秘、而2、3天才解便一次也不代表宿便嚴重,每個人的排便頻率會隨個人腸胃蠕動的速度、飲食習慣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並提供便祕檢查方式及避免便秘上身的方法。

新冠、流感、腸病毒⋯「夏日流行病」齊燒!醫:早餐吃「它」保護腸道

新冠、流感、腸病毒⋯「夏日流行病」齊燒!醫:早餐吃「它」保護腸道#消化內科

端午連假即將來臨,氣候炎熱,溫度高加上濕度高,如果沒有做好食物保存,則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起腸胃道疾病;另一方面,連假期間群聚機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相互感染腸道病毒或流感、甚至新冠的可能性也隨之提升。面對夏日流行病,如何在連假期間能玩得開心又吃得安心呢?消化內科醫師建議「2招」增強腸道免疫力。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消化內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5歲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年前於外院就醫診斷及短期治療後,就未加以理會及追蹤病情,沒想到多年後因病情惡化,再做大腸鏡追蹤才發現是乙狀結腸狹窄,進一步切片,竟已罹患大腸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比起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隨著診斷時間越久,若未持續治療或追蹤,罹癌的風險越高。因此,定期追蹤病情極為重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誤血便為痔瘡 小心慢性腸道發炎上身事實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周仁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腸道發炎的一種疾病,其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體重減輕、血便,有時會伴隨發燒。特別是血便的症狀,多數人常誤以為是痔瘡,加上痔瘡多發生在年輕人,更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周醫師強調,慢性發炎腸道疾病症狀持續較久,當症狀連續一段時間未改善且伴隨其它異常症狀時,建議民眾可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病因。3治療遠離潰瘍性結腸炎 急性發作病患不恐慌目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式有下列幾類,患者需多加注意:1)日常生活飲食/建議飲食低油、低渣、低奶飲食,避免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2)藥物治療/包含像水楊酸類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3)手術治療/包括部份或全大腸切除,但前提是病患需是內科治療失敗,或有腸道阻塞及癌病變時,才建議採取手術治療。此外,針對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會使用類固醇治療,但不宜長期使用,以避免像是骨質疏鬆、高血壓、水腫、電解質不平衡及感染風險等副作用產生。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生物製劑推陳出新,對嚴重型IBD病患不僅可緩解症狀,增加腸道黏膜潰瘍癒合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目前健保有給付克隆氏症,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仍須自費。手術切除大腸仍有復發風險 需定期追蹤控病情仍有很多病人會詢問,手術切除後潰瘍性結腸炎就會治癒嗎?對此,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觀察,部分患者會藉由手術將大腸切除,但手術切口仍有復發的風險,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不論手術或藥物治療後,皆需要定期追蹤並與醫師相互配合,才能避免病情復發的風險。同時呼籲,由於IBD病患需要與病共存一輩子,因此,找對醫師積極且持續藥物治療疾病、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有過度的壓力,並輔以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穩定病情不是難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