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保健

醫訊/飲食保健講座

醫訊/飲食保健講座#飲食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從口入,飲食錯誤容易對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健康要靠自我,從飲食開始改變身體及體質,進而使身體健康。   為增進裝置人工電子耳的病友與家屬對疾病及術後的認識與了解,並提供經驗分享與增加彼此支持力的機會,台北長庚特舉辦人工電子耳家屬座談會,邀請營養師張書華主講「飲食保健-如何吃出健康」,另由社工師介紹福利資源,該單位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活動訊息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人工電子耳家屬座談會~「飲食保健-如何吃出健康」  時間:102年12月14日(六)上午10:00~12:00地點:台北長庚(台北敦化北路199巷6號)B1中醫暨早療中心會議室洽詢:02-2713 5211轉3620范幼鈴小姐

感冒「燒聲」說不出話 可能是副流感病毒惹的禍

感冒「燒聲」說不出話 可能是副流感病毒惹的禍#飲食保健

天氣轉涼,日夜溫差大,目前正值流感流行期,民眾不得不當心,不過根據網路媒體報導,這幾個星期以來,各家診所表示感冒、聲音沙啞病患,幾乎講不出話來的病人有增加趨勢,醫師提醒,除了流感病毒以外,還要注意副流感病毒的侵襲,像上述聲音沙啞的狀況,醫師懷疑,應是副流感病毒惹的禍。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陳力振在衛教文章中表示,感染副流感病毒,可能會出現發燒、咳嗽等病毒感染症狀外,還會伴隨呼吸急促急喘鳴聲,且副流感是一種上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由飛沫傳播,但其病情往往較流感輕微,主要出現在兒童、老人及抵抗力弱的人士。流感肆虐,就連醫師也遭感染,媒體指出,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上周因喉嚨痛到說不出話來,只好停診一天,邱南昌表示,副流感與流感名稱相似,卻是不同病毒,症狀、死亡率都有別,副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一年四季都可見,秋冬好發,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有潛在危險。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小孩子的氣管比較細且狹窄,當空氣的進出就會有困難,就可能需要插管,黃立民主任提醒,副流感病毒主要影響的範圍是氣管,尤其是聲帶的附近,所以如果有感冒燒聲、說不出話來的狀況,及早就醫看診為佳。秋冬來臨打流感疫苗 但到底有沒有副作用?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3329面對流感你準備好了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162注重衛生禮節 流感免上身!http://w3.uho.com.tw/hotnews.asp?aid=9984

腎臟病患禁吃豆製品?!教您獨特飲食保健法

腎臟病患禁吃豆製品?!教您獨特飲食保健法#飲食保健

許多腎臟病患對於疾病的飲食保健一知半解,常誤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或民俗療法,因此延誤治療,更加速病情惡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一再發生,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吳宛穎營養師,就慢性腎臟病的飲食保健,加以說明一般人容易發生的疑問。罹患慢性腎臟病後,「澱粉、脂肪、蛋白質」這三大類提供熱量的營養素須重新調整,吳營養師指出,特別是蛋白質食物,因應不同階段的病程,攝取量應逐漸減少。一般而言,在慢性腎臟病的第1-3期,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0.75公克,當進展到第4-5期時,蛋白質就必須減至每公斤體重0.6公克。此外,慢性腎臟病患常隨病程進展,出現食慾降低及營養不良狀況,但充份的熱量攝取可以延緩腎臟病惡化。因此,如何攝取足夠的熱量,又控制蛋白質的份量,常是患者與營養師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吳宛穎營養師建議,腎臟病患不妨搭配低蛋白的澱粉,如蕃薯粉、太白粉、玉米粉、澄粉、藕粉、西谷米及粉圓等製作的點心,或以市售低蛋白配方,來補足熱量需求。而主食選擇,米食優於麵食,還有冬粉、米粉及地瓜等蛋白質含量較少,也可替換食用。但中草藥、雞精、濃湯、燉品則應儘量避免。由於慢性腎臟病患須限制蛋白質攝取,坊間流傳,腎不好的人不可以吃豆製品,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黃豆的蛋白易為人體吸收利用(所謂高生理價蛋白質),所以只要控制份量,高生理價蛋白質是比較好的,而其他高生理價的蛋白質還包括肉類、魚、蛋,可在營養師建議下替代食用。腎臟病人還常煩惱什麼水果可以吃?其實,只要避免楊桃、果汁、水果乾及醃漬水果,還有高血鉀的人應避免鉀含量高的香蕉、奇異果、百香果、聖女蕃茄、瓜類及釋迦等,其他新鮮水果並不需特別禁忌。最後吳宛穎營養師提醒,當腎功能已經開始異常時,對腎臟的保養就要更加謹慎,應按醫囑服藥,勿擅自調整藥物,更不可迷信偏方,最好與營養師協商飲食計劃,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避免「秋燥乾咳」侵襲 善用中醫養生食療

避免「秋燥乾咳」侵襲 善用中醫養生食療#飲食保健

由於時序進入中秋,自然界陽氣收斂明顯,陰氣逐漸增長,氣候由熱轉寒,越來越多民眾出現「乾咳」的現象。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陳婉菁醫師表示,過了“秋分”之後,由於雨水逐漸減少,空氣中的濕度變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這時許多人鼻黏膜、嘴唇、口腔和皮膚顯得特別乾燥,甚至於出現流鼻血、唇乾裂、皮膚乾裂出血等現象。在這樣的氣候下,此時乾咳的患者也特別多,常常抱怨喉嚨很乾燥,怎麼喝水也都無法止渴,咽喉中的痰也很黏難以咳出,這就是「燥咳」。陳婉菁醫師建議,秋日適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同時,多喝開水、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津;想改善上述症狀的民眾,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芝麻、木耳、銀耳、冰糖、鮮山藥、白木耳、白果、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且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食物,才能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此外,日常飲食上應盡可能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以及韭菜、大蒜、蔥、薑、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不宜過度食用陽熱辛燥之物如鹿茸、十全大補、肉桂、附子、麻辣窩、臭豆腐等,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陳婉菁醫師也提供一帖「百合銀耳蓮子粥」的食療做法,讓民眾可以在家DIY,遠離「秋燥」侵襲。■ 材料:百合20g、銀耳40g、蓮子15g、糯米80g 、冰糖適量。■ 作法:將蓮子清洗乾淨,置於水中泡發。乾百合、大米分別淘洗乾淨後,與蓮子一同放于鍋中,加水適量,先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熬煮,待快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成。上述食譜中,百合具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銀耳則能潤肺生津、養胃提神;蓮子則有健脾止瀉、清心安神的功效;粳米則具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的功用,這三種食材甘平無毒,清爽可口,常食無妨,對於睡眠不佳者也具療效!

拜拜零食吃太多 慢性疾病患者須小心

拜拜零食吃太多 慢性疾病患者須小心#飲食保健

中元普渡大拜拜後,為了「消耗」剩下的零食、餅乾、泡麵、飲料、罐頭食品等,許多民眾自普渡後至今,幾乎每天零嘴、飲料不離手,加上天氣炎熱,懶得出門運動,往往讓人體重增加,游泳圈又大了不少,也因此許多人大拜拜後一個月內都會胖個 3-5 公斤,對於患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疾病的民眾,食用過多零食乾糧對身體健康無疑構成一大威脅。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師陳憶慧表示,發胖之前就控制食量,控制食慾才是拒絕肥胖最好方法。首先,應注意熱量的攝取,餅乾糖果類零食食品,屬於澱粉類及油脂類,若有食用就應在正餐時減少白飯麵食等,而魚類肉類等應維持適量食用,並增加青菜攝取才可以有飽足感。對許多慢性病患者而言,節慶飲食也有許多應注意的。糖尿病患者,應控制熱量及甜食,汽水、飲料、果汁、新鮮水果過量都會使血糖急遽升高,建議食用無糖飲料或是代糖飲料,例如:無糖綠茶、健怡可樂等。而餅乾泡麵類零食雖然不是甜的,但是以麵粉製成,相當於吃了白飯或麵食,正餐之外再多吃,一樣會使血糖升高,應注意飲食節制。高血脂症患者,若食用飲料等糖份過多食品,可能會引起三酸甘油脂升高,油炸之洋芋片、泡麵等則含有高量之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對粥狀動脈硬化危害很大。腎臟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患者,則需注意罐頭、泡麵等食品,其鹽份含量非常高,食用後常有引起水腫之情形,常見醬瓜、麵筋、玉米罐頭、泡麵等都是應注意的食品,最好是不要食用,若有食用則應注意食用量,儘可能越少越好,並隨時注意身體之變化。常有民眾表示麵筋、玉米粒都不鹹,應該無妨吧?其實與天然食品比較仍是鹽份相當高的食物,民眾不應掉以輕心。另外,適度的運動也不可少,包含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都須注意,我們常說「運動333」,就是指這三個要素,每週運動至少三次 (運動頻率) ,每次30分鐘 (運動時間) ,運動時讓每分鐘心拍數跳到130下 (運動強度) ,考慮自己適合的運動方式即可,例如:健走、爬山、騎自行車等。零食食品對健康常有不利影響,節慶之後每每是身體負擔加重的時刻,所謂”小賭怡情”,零食也是一樣,少量食用倒也新奇可口,多食則無益。中元普渡食品多為乾貨,保存期限長,民眾為了身體保健,飲食應有所規劃,切勿食用過量。

盛夏選冷飲有一套 甩油減重也有效

盛夏選冷飲有一套 甩油減重也有效#飲食保健

炎炎夏日,來一杯清涼的飲料最消暑。但是,市售飲料往往含有高糖份、高熱量,甚至是反式脂肪的問題,一不小心喝下過多的熱量與脂肪,反而成為民眾健康的隱憂。專家建議,盛夏飲料應慎選,才能喝得開心也喝得健康。以國人最愛的珍珠奶茶為例,陳宣佑營養師表示,每杯奶茶約含有 6 顆方糖、 20 克奶精與 80 克珍珠,一杯珍奶下肚,相當於攝取 400 大卡的熱量,幾乎佔了成人每日所需熱量的四分之一。根據消基會的調查,若每天飲用一杯珍奶又缺乏適量運動,最快兩週即會增加 1 公斤。此外,調查數據指出,96年大台北地區民眾膽固醇異常率超過28%,平均每3至4人當中就有1人血脂異常。健檢中心楊培鎮院長指出,攝取過多高糖份、高油脂的食物容易造成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數值飆高,增加心臟病、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不可不慎。醫師表示,欲改善血脂異常,最好從調整日常飲食習慣做起,遵循三低一高原則(低糖、低油、低鹽、高纖),增加豆腐、豆漿、海菜、燕麥與蔬果等低膽固醇食物的攝取量,並遵守 333 運動原則(每週運動 3 次、每次 30 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 130 下),都能有效的控制血脂肪的升高。此外,民眾也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瞭解自己的血液健康狀況,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陳營養師提醒民眾,市售飲料選擇多元,衛生品質也良莠不齊,建議民眾不妨至超商選擇盒裝飲品,不僅方便也可確保衛生無虞。在飲料選擇上,楊院長也建議民眾不妨以低糖、無糖豆漿等健康飲品取代奶茶等高糖份飲料,以降低脂肪與熱量的攝取。像是豆漿素有「東方牛奶」之稱,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與大豆異黃酮,經研究證實能降低總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但醫師也叮嚀有痛風病史的民眾應酌量攝取豆類製品,以免影響病情、造成身體不適。目前市面上有推出許多經國家健康食品認證之飲品,可以幫助改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民眾可參考選購。

晨起睡前一杯水 增強免疫力

晨起睡前一杯水 增強免疫力#飲食保健

現代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健康。怎樣才能擁有健康呢?首先我們應該養成一種保健的意識。而科學保健則要順應四季天時,區別對待,才能有效影響我們的健康。仲夏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按「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觀點,這自然是一個容易患病的時節。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心腦血管病每年有兩個發病高峰:數九隆冬和仲夏酷暑,這在醫學氣象學的「氣象症候群」中是常見現象。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仲夏時,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三高,即:中暑、腦中風、冠心病事件發病高。」由於正常人體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能,但對老人來說,尤其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由於體溫中樞調節,心臟功能、血管及汗腺等功能的調節較慢,在外界溫度變化過大過快時,難以及時調節到位,故當外界氣溫高熱或過度高熱時,體溫隨之升高,很容易發生中暑。且台灣空氣濕度高的情況下,汗液的蒸發散熱作用受限,體溫升高更快,不僅人體感覺胸悶不適,而且更容易發生中暑。血壓下降和血黏度上升是腦中風、冠心病事件的重要誘因,因而老人充足飲水對預防心腦血管意外極為重要。洪昭光教授建議,「晨起一杯水,睡前一杯水」應作為保健常規,特別要注意清晨醒來時的第一次尿色,如淡黃清亮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如量少深黃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應及時補充。每天八小時睡眠是老人健康的又一重要保證。據歐洲一些國家研究,老人中午午睡半小時左右能使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百分之三十,這與午睡使人體白天的血壓曲線出現一個低谷,使心臟得到保護有關。夏日防暑降溫時,可用冷飲,但切忌豪飲冰啤、冰水,這是常被忽略的急性心肌梗塞誘因。因為食道位於心臟後壁,胃底位於心臟下壁,豪飲大量冰水可誘使心臟表面冠狀動脈痙攣,導致急性心肌缺血。曾見有一些年輕人一時高興,豪飲冰啤突發急性心梗而遺憾終生。飲食的清淡、少油膩,易消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少量多餐,生活規律等也很重要。酷暑季節人們心情容易煩躁,更需注意保持好心情,好心情勝過保健品,有了好心情,什麼病都少。(文案部份擷取自日月文化「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飲食保健

根據國內外醫學研究顯示:若飲食不均衡,短期易造成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便秘、過胖、過瘦…等等,長期則會引發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所以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根據衛生署從民國69年至85年歷經三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油脂攝取量明顯增加,蔬菜、水果方面的攝取卻嫌不足,文明病的發生率直逼先進國家。綜觀台灣近幾十年來十大死因的演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劉麗華指出,名列前茅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與飲食習慣有關,因此為了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首要之途就是在飲食上建立少油脂、高纖維的正確觀念,平日多食用蔬菜、水果這些不含油脂又富含纖維質的食物。蔬菜、水果、榖類中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非常重要之植物性化學成份,具有促進健康與抗氧化功效,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更可以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天天攝取,才能常保健康。劉麗華營養師表示,這些成份對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能力,所以近年來在預防癌症方面,普遍被提及。植物性化學成份雖不屬營養素,但已被譽為「21世紀的明星食物」,主要就是因植物性化學成份如「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吲哚、植物皂素、菇類、松稀油」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是防止老化、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因子;另外還有屬植物性荷爾蒙的異黃酮,可和人體荷爾蒙競爭受體,具有調節荷爾蒙,預防乳癌的功用。為了讓民眾方便分辨,將蔬果分為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黑色、白色系列,建議每天攝取不同群組的各種蔬果。包括了每天2碗半(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每份約棒球大小),可獲得蔬果食物中之植物性化學成份。      劉麗華營養師強調,根據專家研究,六成至七成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即透過飲食調整、運動及減輕體重的方式預防。「預防勝於治療」,現在就從平日飲食習慣著手,並攝取足量、多樣的蔬果,以降低及減少癌症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