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別氣餒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肺癌患者別氣餒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2017/9/25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肺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令人聞癌色變。但隨著醫藥科技的發達,如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的時代,可進行EGFR及ALK基因檢測,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不僅副作用低,且可提高治療效果。

在肺癌的類型中,小細胞癌約占10-15%,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肺腺癌等非小細胞癌則佔了85-90%。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洪仁宇主任表示,目前對於肺癌的治療,臨床上會先進行EGFR基因檢測,然而若是結果為陰性者,以往因為沒有適當的標靶藥物,僅能以化療為主;隨著醫療的進步,現今已發現另一個重要的致癌基因─ALK,若為ALK基因陽性者,已有相應之標靶藥物可治療,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

ALK基因患者勿氣餒 新一代標靶藥物有助控制肺癌

「一般來說,EGFR及ALK基因的突變,最容易出現在肺腺癌的病人身上。以國內的統計數字來看,有EGFR突變者約佔55%、ALK則有5%,且這兩種突變基因通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名患者身上。」洪仁宇醫師說,目前兩種基因突變都有標靶藥物可使用,與化學治療相比,副作用低、可降低治療過程中的種種不適。

由於ALK基因突變的患者幾乎沒有抽菸習慣,且發病年齡較其他肺癌患者年輕,平均年齡約為52歲,洪仁宇醫師建議已知罹患肺癌的患者,最好詢問主治醫師自己是否做過基因檢測,「只要有做,就有機會透過標靶藥物對症下藥,提升治療效果。」

臨床上已有針對ALK基因的標靶藥物,然而第一代ALK藥物在腦部的穿透力差,且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有可能出現腦轉移,因此建議治療過程中要密集進行腦部常規檢測。而新一代ALK標靶藥物,對腦部的效果比第一代好,且還可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組織,有效對付轉移大腦的癌細胞,讓對第一代ALK藥物產生抗藥性的病人有後線治療的機會,面對棘手的腦轉移也不再束手無策。

年輕女性、不抽菸卻罹患肺癌 應高度警覺為ALK基因作祟

洪仁宇醫師指出,國內罹患肺癌的患者以女性居多,且多數發病原因不明,更不侷限高齡,臨床上就曾遇過23歲的女性患者,不抽菸、沒下廚卻罹患肺癌。洪醫師提醒,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對於平日不咳嗽的人來說,若有超過三週以上的咳嗽未癒,就應該到醫院照X光做進一步檢查;至於老菸槍常有咳嗽現象者,當咳嗽嚴重度超過平常、痰量比平日多時,即使曾經做過檢查,也要再次確認肺部有無其他病變。此外,一旦罹癌也別灰心,可進行基因檢測,積極治療,對症下藥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