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4名女性就1人有「憂鬱傾向」!人生「這階段」是憂鬱最好發期

台灣每4名女性就1人有「憂鬱傾向」!人生「這階段」是憂鬱最好發期

2023/11/10
憂鬱已成為現代人最需要被重視的心理健康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2倍,可能因為女性天生內在的覺察及感受能力,比男性更高。對此,諮商心理師建議,陪伴者有3件事「盡量不要做」、另外3件事則要「盡量做」,才更能協助女性順利走出憂鬱困境。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憂鬱症患者已突破200萬人、約佔全人口8.9%。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發表最新「台灣女性憂鬱調查」,根據1,117份的調查統計顯示,近24%的女性有憂鬱傾向,等於將近每4位女性就有1人感到憂鬱;而最容易讓女性感到憂鬱的人生階段,是更年期,其次為懷孕期(含產前產後)以及中年期。

延伸閱讀:
反正、沒差、做不到⋯別再覺得「我就爛」!心理師揭「2字」要常說

憂鬱女性最期望「伴侶」陪伴

蘇禾說明,造成憂鬱的前3大主因分別為「健康」、「經濟」和「自我認同」,若以年齡層來看,29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對於「自我認同」最困擾,尤其是19歲以下青少女,有將近41% 因自我認同而感到憂鬱;30~49歲的中青世代,則對「經濟壓力」最有感;至於50歲以上的橘世代,則受「健康」因素影響最大。

調查中數據顯示,女性憂鬱時有4成受訪者,絕對不會讓父母知道;有2成女性憂鬱時不會說出口,其中19歲以下族群最明顯的是,有3成年輕族群不願意讓人知道。另外,調查也指出,在女性憂鬱時,最希望「伴侶」能陪伴,其次為「閨密」;而19歲以下族群則以「都不要人陪伴」最多,反而更願意另尋抒壓方法,如聽音樂、打電動等。

延伸閱讀:
看電影總是哭到不能自己?心理師揭真相:你所掉的眼淚是為自己哭

憂鬱陪伴者別踩「3大地雷」

諮商心理師吳孟眞指出,身邊人若能學會正確的陪伴方式,能提供憂鬱者精神及心理上的支援,也可以避免表達不善,不但沒有達到安慰效果,還反將對方越推越遠。她建議,陪伴者有3件事「盡量不要做」:

  • 不要簡化處境:很多人沒有身歷其境,卻僅用「你想太多」、「事情沒那麼嚴重」等話語,來簡單粗暴地回應憂鬱情緒者,這反而會讓對方認為「你根本不瞭解我」。
  • 不要急著論斷:例如別說「你就是這樣,別人才會這麼對你」、「你就是太常抱怨才會這樣」,對於在憂鬱情境中的人,並不需要陪伴者來論斷,或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別人的痛苦。
  • 不要急著給建議:避免馬上提出「你要多這樣做」等語句,對於對方來說,或許早已想過該怎麼做,此時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言語和情感上的支持,也許只需告訴對方一句「放輕鬆,妳已經很棒了」,遠勝過解決問題本身。

憂鬱陪伴者要多做「這3件事」

至於3件可以為憂鬱者做的事情,則是要有傾聽的耐心、要試圖更多理解、要找資源協助。吳孟眞指出,同理心展現,以及必要時,協助尋求實際相關資源管道,才能真正為憂鬱者提供實質上的幫助:

  • 要有傾聽的耐心:比較恰當的回應是「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為你做的?」把選擇權和話語權交還給憂鬱者,擔任好陪伴的角色,而非急著領導對方,或是一定要幫對方做什麼。
  • 要試圖更多理解:多聆聽對方說話,多設身處地來理解對方的處境,會讓對方感覺自己不孤單,有助於改善情緒。
  • 要找資源協助:如果發現對方憂鬱情緒已持續一段時間,原本感興趣的東西都變得不感興趣,或是出現想要「消失」的念頭,建議可找身心科或者心理諮商等專業協助。

蘇禾呼籲,憂鬱症病友及陪伴者,可善用科技心理諮商工具、伴侶多協助日常家務、多多社交等方式,有助於憂鬱者打開心房,走出情緒困境,也希望民眾能透過掌握以上方法,實際陪伴憂鬱症病友,順利度過內心黑暗時期。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