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

喉嚨痛引雷米爾氏症 女子鬼門關走一回

喉嚨痛引雷米爾氏症 女子鬼門關走一回#病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26歲陳姓女子,因喉嚨痛、發燒至醫院求診,沒想到嚴重病菌感染,住院後病情迅速惡化並引起雙側肺炎併發膿胸及急性呼吸衰竭,所幸經由醫療團隊合作照護下,順利拔除呼吸管,成功脫離呼吸器,從鬼門關走了一回。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黃建文表示,陳小姐僅26歲且並無慢性病史或免疫系統的疾病史,因此住院就引起雙側肺炎併發膿胸及急性呼吸衰竭,這些嚴重併發症確實較少見,所幸,安排各項檢查,且合適地使用抗生素,也因為醫護團隊細心的向家屬詢問病史並在血液培養中鑑定出極難培養出的厭氧菌,經感染科醫師確診陳小姐是罕見的雷米爾氏症 (Lemierre syndrome)。 豐原醫院感染科醫師王唯堯表示,此疾病主要由口腔正常菌落中的絕對厭氧菌經由口咽部位途徑,如急性化膿性扁桃腺炎和扁桃腺周邊膿瘍等,侵入單側的內頸靜脈造成敗血性的栓塞,之後細菌便會藉由微小靜脈栓子,經血液循環侵犯到全身各部位的器官,如肺部、骨骼、肝臟甚至腦部。雷米爾氏症候群非常罕見,多發生於15至24歲原先健康狀況良好並且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輕族群,文獻報告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年發生率有1人,在丹麥的追蹤文獻報告為每百萬人年發生率有13-14人,發生率與季節變化或家庭因素無關。常被誤診為頸部淋巴腺腫大和單純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抗生素發明之前,雷米爾氏症候群的個案死亡率高達32-90%,即使在現代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和外科清創引流手術,死亡率仍可達9-17%,若併發腦膜炎,即使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死亡率仍高達30%,約半數存活的病人仍有中樞神經功能異常等後遺症。黃建文提醒,雖然一開始只是類似感冒症狀的小病,但背後居然是足以危及生命的細菌感染,在此呼籲民眾若有類似感冒久治不癒甚或發燒超過三天不退,建議宜即早就醫,由醫師詳細問診及檢查,以儘早做好疾病控制與治療。

避免病菌傳播 醫院須加強美食街管理

避免病菌傳播 醫院須加強美食街管理#病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國人習慣由家屬陪探病的文化,國內部分醫院基於提供病人與其家屬在醫院住院或診療期間的友善環境,方便病人與其家屬及員工購買生活所需物品與用餐之需求等考量而設置商店街。但是人員進出商店街,卻可能增加病菌傳播之機會。為病人安全及避免病菌傳播,醫院應建立良好管理規範,以避免影響民眾及工作人員健康。有關日前報載,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發布部分醫院美食街人員管理不周,可能造成病菌傳播,疾病管制局對此說明,疾管局已訂有「醫療(事)機構商店街感染控制措施指引」,含環境管理、膳食衛生與販售作業、員工管理措施、教育訓練及因應重大疫情的相關建議事項及配套措施等內容,以提供國內醫療機構,依營運特性可再加以修訂,改為符合該機構之規範,並善盡管理之責。衛生署也將會定期進行查核與輔導。針對消基會的調查結果,疾管局除將要求醫院加強商店街管理,訂定相關規範,並宣導醫護相關工作人員勿穿著手術室工作服、隔離衣帽(鞋)進入商店街;同時在此呼籲推點滴架或有其他導管、輸液等住院病人應避免前往商店街,因病人因自身疾病緣故,免疫力可能較一般健康人為低,如身上裝有導管、輸液等侵入性醫療裝置,自身感染風險更高,所以住院病人為保障自我健康,應避免前往商店街。所有的醫療機構及從業人員,應以病人安全為重,落實各級醫院感染管制措施,該局亦將與各地方衛生局加強對醫院的督導考核,保障病人安全,並減少病菌在醫院的傳播。    

97%家長洗手不合格 寶寶易受感染

97%家長洗手不合格 寶寶易受感染#病菌

最近B型流感有逐漸越來越強的趨勢,日前還有一位國中女生因此而喪命。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常洗手可以預防許多感冒與其他疾病發生,但是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調查顯示,有97%的家長沒有做好清潔就接觸小孩,容易導致小孩被病菌感染;該報告還指出,有很多錯誤的動作都會造成小寶寶被感染,像是在公共場所推手推車,就很容易讓小孩吸到髒空氣,進而引起感染。(圖片為疾病管制局衛教宣導,翻攝自疾管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日前對523名家有0到3歲幼兒的家長,進行洗手認知與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到超過2成5的家長從外面返家或做完家事後,沒洗手就抱小孩;有高達97%的家長洗手秒數未達疾管局建議的40秒,甚至有一半的家長不到20秒,而洗手15秒和60秒,手上細菌數會相差3至4倍。黃高彬醫師表示,該報告也提到,有人喜歡把小孩放到賣場的手推車,或是在公共場所推嬰兒車,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為打噴嚏、咳嗽的飛沫多半往下降,且走路時會產生灰塵,所以嬰兒在手推車或嬰兒車上,就有很多的飛沫和灰塵交雜,於是就吸到這些髒空氣,容易引起感染。黃高彬醫師建議,如果要讓寶貝遠離病菌威脅,更衣、洗手是大人返家後標準動作;爸媽帶孩子出門盡量不用手推車,建議多背、多抱,避免孩子吸入腰部以下髒空氣。同時,要教育孩子沒事別揉眼睛、擤鼻子等動作。黃高彬醫師提醒家長,如果出門在外找不到洗手的地方,可以用濕紙巾、乾洗手液等應急,但只用濕紙巾沒有殺菌效果,所以最好可以配合乾洗手使用,才能避免小寶寶被感染。※下面為溫昇豪代言推廣洗手的影片,分享自Youtube。

杜絕病菌 試試「洗手詠春拳」吧

杜絕病菌 試試「洗手詠春拳」吧#病菌

醫院是細菌與病毒傳染率高的環境,洗手是杜絕病菌傳染的第一道防線,勤洗手不但能保護自己,同時也可以保護家人。為了提高民眾對於正確洗手的重視程度,嘉義基督教醫院以拳會友,日前在住院大樓一樓大廳舉辦「洗手武術大會」,將一般民眾熟知的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中的「搓」以七字訣與詠春拳結合,在醫療副院長蔡忠斌的帶領下,與民眾一同推廣「內外夾弓大立完」口訣,不將病菌帶回家。  嘉義基督教醫院醫療副院長蔡忠斌表示,勤洗手是杜絕病菌散播的第一道防線,除了在醫院上班的第一線醫護人員必須從自身做起外,更需要到院看病、探病民眾的配合,才能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率、不把病菌帶回家。而所謂的洗手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完」是指洗手時的重要步驟:內-手掌、外-手背、夾-指縫、弓-手指、大-大拇指、立-指甲縫及完-完成。許多民眾認為洗手時,僅需雙手用力互搓20至30秒,就能將雙手洗乾淨,但其實指縫與指甲縫是最容易藏污納垢同時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因此「夾、弓、大、立、完」就是要補足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夏天海灘戲水小心病菌! 恐急性外耳炎上身

夏天海灘戲水小心病菌! 恐急性外耳炎上身#病菌

夏日炎炎,不少人選擇到游泳池或海邊消暑清涼,但海灘及泳池暗藏不少傳染病菌,如果沒注意衛生安全,容易造成感染,最常見的就是感染急性外耳炎,就是俗稱的「游泳耳」。醫師表示,急性外耳炎容易發生在濕熱的夏季,是在耳膜以外到耳殼之間發炎,因戲水或洗澡的時候容易弄濕耳朵,若外耳道積存污水或處於悶濕環境,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造成發炎;而像是洗頭、洗澡、挖耳朵不當,也可能造成外耳發炎。醫師指出,急性外耳炎初期時,耳朵有些微搔癢腫脹感,若症狀沒有繼續惡化,有時會自行痊癒;但若因發炎範圍持續擴大,可能會感到耳朵灼熱腫痛、甚至流膿。 醫師建議,如果要避免感染「游泳耳」,應讓耳朵常保持清潔、乾爽及暢通,游泳前可戴上耳塞,或淋浴、洗澡時戴浴帽,避免髒水進入耳朵裏面,造成感染,若不慎有水進入外耳,可以側彎輕拍,讓水自然流出即可。

養寵物的健康危機:貓抓病

養寵物的健康危機:貓抓病#病菌

飼養寵物可以為生活帶來樂趣,許多人樂此不疲,也與寵物愈來愈親暱,忽略了寵物可能帶來的健康威脅,其中「貓抓病」便是一種新興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患者有日增趨勢。永和耕莘醫院感染科主任高寶鑽醫師指出,貓抓病早在1950年便被發現,由於患者多經貓抓傷或咬傷而造成感染,故此名之,其致病菌為「韓瑟勒巴通氏菌」,好發在小孩及年輕人身上;而在台灣,貓抓病的臨床研究從1995年才開始,直到1998年出現首次病例報告,目前每年約有15-30個確定病例。其實,一般健康人感染到貓抓病菌,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少數會有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及傷口出現紅色丘疹等情形;但小孩、老人、使用類固醇的病患、及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如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毒感染者等),則可能發展為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病變等,其潛伏期通常為2-6週。顧名思義,貓抓病的主要帶菌者是家貓,但帶有致病菌的貓不會有明顯症狀,而貓和貓之間則可經由貓蚤傳播病原,尤其一歲以下的幼貓、在收容所的貓,較容易受到感染。根據研究,人類的貓抓病患者,超過90﹪係經由帶菌貓隻的咬、抓或舔舐傷口而染上病菌;但須注意,貓並非此病的唯一媒介,接觸狗、猴、兔、雞及馬等動物也可能遭感染,幸運的是,貓抓病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高寶鑽醫師表示,就整體而言,貓抓病是一種良性疾病,免疫系統健全的人可自行痊癒,但症狀有可能持續三週或更久;治療方面,給予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免疫力不佳的患者,須用藥物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及肝脾的症狀。寵物飼養者、獸醫、5歲以下孩童及免疫功能不佳的人,都屬貓抓病的高危險群。預防之道應避免寵物接觸病原,維持乾淨的飼養環境,限制外出,並做好防蚤措施,接受定期體檢,以預防身上有寄生蟲,帶病菌傳給人。另外,應避免與寵物玩耍時被抓傷或咬傷,若不慎遭抓傷、咬傷,應立即以流動清水及肥皂清洗傷口,千萬別讓貓咪舔到傷口,以免病菌趁隙而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