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

大疫時代充滿不安,面對明天感到茫然?《被討厭的勇氣》作者這麼說⋯

大疫時代充滿不安,面對明天感到茫然?《被討厭的勇氣》作者這麼說⋯#不安

你也對一切感到不安嗎?特別是在這個疫情不知道何時結束,戰爭頻繁與物價飆漲的時代⋯但我們總要面對明天。曾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心理師岸見一郎,於《不安的哲學》中帶你發現「不安」的真面目,並幫助你找到與它和平共處的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不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你我都是癌症候選人!人體每天都會形成五千至六千個癌細胞,體內的免疫細胞也會將之擊退。然而,那些沒被消滅的癌細胞,會花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慢慢變大成腫瘤。因此,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在癌症已從「絕症」變成「慢性病的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防癌→罹癌後做好心理調適→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安心接受治療→維持健康,持續追蹤。癌症與飲食生活、環境、基因和生活習慣 息息相關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患者諸多事項。其中,一定會問及家族病史,詳細詢問與病患有血緣關係者所罹患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是因為疾病有時會和遺傳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若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大致來說,會和以下兩件事有關:第一是基因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體內引發癌症的基因與讓癌症加速發展的基因非常活躍,或者缺少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擁有這些基因的人,就比較容易罹患癌症。但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生病不單只有基因的問題。除了基因之外,另一個和癌症有關的代表性因素就是環境因子,換句話說,就是因「生活習慣不良」而引發癌症。一般認為,環境因子和罹癌的關係更加密切。若是在同一個家庭生活,飲食、運動、抽菸、飲酒等各種生活習慣,會從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直到孩子,代代相傳,這種生活環境或許會形成容易罹癌的體質。大家只要思考一下食物就可以了解。「口味較重」、「口味較淡」、「甜的」、「辣的」等,每個家庭偏好的調味方式都不一樣,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鄉味。若是住在海邊、以捕魚為業的家庭,每天吃的菜色應該多半是魚類料理;以務農為業的家庭,飯桌上應該會經常出現當季蔬菜。至於料理的烹調方式,也一樣會代代相傳。我們知道,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胃壁上的幽門螺旋桿菌與長住在腸內的數兆個腸內細菌,或是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等,都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和我們人類共生的細菌,主要是遺傳自父母親,因此和家人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所以,如果家人和親戚中有很多人都罹患癌症,就必須多加注意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癌症不只是基因的問題,也與飲食生活和環境脫不了關係。被告知罹癌 如何活得滿足?不管罹患什麼樣的疾病,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消除患者的不安。為了幫助患者消除正在與癌症搏鬥的不安,在安寧病房與緩和醫療病房裡,除了醫療之外,還會進行各種措施。在基督教系的安寧病房設有禮拜堂,神父或牧師可以來跟患者談話,此外也有佛教系的安寧病房,而這些具備宗教功能的設施,就是為了緩和患者在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設立的。若是國立或公立醫院,雖然無法將宗教融入醫療活動,但並不會阻止患者本身的信仰和信心。即使是國、公立醫院,若患者或家屬有需要,還是可以請神父、牧師或法師到醫院來探望。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到終點。直到最後一刻,醫護人員都會竭盡全力「讓患者活得滿足」。當然,不管在什麼狀況下,離別都是痛苦而悲傷的,但患者若能和醫師、護理師,以及家人和重要的人建立起信賴關係,一定可以心懷滿足、感謝,帶著笑容離開人世。當生命步入終點時,「讓患者活得滿足」便是第一要事。因此,病患若能信賴醫療團隊,家人與重要的人,一定能了無遺憾、心無畏懼地離開。(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時報出版)

突破自我設限 學會用「加分」過日子

突破自我設限 學會用「加分」過日子#不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運用得宜與否,既可以成為良藥,也會變成毒藥。「欲望」就是其中之一。金錢、朋友、地位和頭銜。想要大量擁有的欲望,會帶來名為「不安」的副作用。因為一旦擁有,不僅想要擁有更多,更會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即使因為擁有某些東西而得到了幸福,這種幸福也無法長久持續。不要「向上」,而是以「向前」為目標相反地,有些人「上了年紀之後,就沒有任何欲望」。這種無欲有時候會讓一個人變得無精打采,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這些無欲引起的併發症,會加速身體的衰老。人生路上,持續擁有熱情很重要。所謂熱情,也可以說是目標、夢想,或者說是生命的意義。日本的文化認為淡泊的境界是一種美德,但熱情不能淡泊。阿德勒曾經說,「人生就是邁向目標」,生命就是「進化」。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進化,但必須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必須明確要向哪個方向進化。阿德勒所說的進化,不是指向上進化,而是「向前」進化。也就是說,不是和他人比較,用「上或下」的標準來衡量,而是為了改變現狀,向前踏出一步。除了挑戰新事物,默默地持續做之前一直做的事,努力發揮小創意,為日常生活增色,也是重要的「一步」。不以「向上」為目標,而是「向前進」。這也許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尤其年輕的時候,為了和他人競爭,很容易陷入「自己必須更優秀」的想法。希望比現在的自己更優秀,並為此努力不懈,這種努力很健全,但不需要和他人競爭,或是和別人比輸贏。不必為了輸贏或是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汲汲營營,而是要充分體會今天做到了昨天還無法做到的事。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或許無法感受到太大的變化。不妨回想一下半年前,或是一年前的自己。無論選擇任何事,無論從幾歲開始,只要腳踏實地持續,一定可以感受到明確的變化。借用阿德勒的話,這就是「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在自己身上發現這樣的變化令人欣慰,也能夠為人生帶來年輕的活力。但是,在我們周遭,充斥著和他人比較,一較上下的標準。如果不是有意識地擺脫這種標準,就會陷入「輸了」或是「贏了」之類的自我診斷。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會不自覺地和他人比較,只要不再和他人比較,心情就會變得比較輕鬆。不要「扣分」,而是用「加分」過日子有時候,雖然感受到自己有明確的變化,感受到自己在前進,卻無法感到欣慰,反而放棄了夢想和目標。「扣分」思考就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會讓人覺得現在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相去甚遠,不斷給自己扣分。「扣分」思考會大大影響動力。我學韓文已經兩年,如果我把「不需要透過翻譯,就可以用韓文演講」視為理想狀態,用扣分法評價自己目前的實力,每天快樂的學習就立刻變成一種折磨。因此,除了不要和他人比較,避免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也很重要。以前我只能在演講開始時用韓文打招呼,最多只能自我介紹一下,現在可以用韓文和別人稍微聊幾句。雖然離不需要借助翻譯,自己用韓文演講的程度還差得很遠,但即使只有微小的進步,也要將焦點集中在進步的部分。要做到阿德勒提出的「追求健全的優秀性」,就不能著眼於和理想的差距,用扣分的方式評價自己,而是要用加分的方式評價自己的進步。從這個角度有意識地尋找,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加分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尤其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就很容易注意到這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會為自己的價值扣分。以前健步如飛,最近只要稍微走一小段路,就很容易疲累。膝蓋很痛,沒辦法走路。膝蓋和腰都很痛,自己越來越不中用。這些都是「扣分」思考。這是將曾經年輕、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以前的自己」視為理想狀態,然後用扣分的方式看待現在的自己。但是,即使無法像以前那樣健步如飛,無法走很長的距離,持續散步的習慣,或許可以結交到一起散步的朋友;即使走路的速度變慢了,放慢腳步,反而能夠敏感地感受到以前不曾發現的路旁花草,嗅聞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味。只要稍微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就一定會發現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我在五十歲時因為心肌梗塞病倒,不得不住院一個月。一年後,又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最近即使接受這種需要全身麻醉,讓心臟停止跳動,使用人工心肺機的手術,回到病房之後,就會立刻開始復健。首先坐在病床上,走到床邊的椅子,確認脈搏和血壓等生命徵象。因為剛動完手術,光做這件簡單的事就很吃力。但是,在手術第三天走去護理站時,發現腳步穩健得出乎意料。之後,就會逐漸增加走路的距離,當可以走較長的距離後,就開始走樓梯。復健期間,就是不斷累積「今天完成了昨天做不到的事」。這並不是和其他動相同手術的病人競爭,復健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可以用加分法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即使不和別人比較,每天的一小步成為巨大的喜悅,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喜悅成為鼓勵,激發了生命的熱情。(本文摘自/變老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教你如何擁有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平安文化)

越想越焦慮 揭露不安的真面目

越想越焦慮 揭露不安的真面目#不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無時無刻都會感受到不安。接下來會不會發生天災?能領得到年終獎金嗎?考試能過關嗎?今天工作順利嗎?能結婚嗎?付得出貸款嗎?……也會對人產生不安。會不會被公婆罵?丈夫永遠愛我嗎?小孩子會不會變壞?主管會不會又生氣?……不安的真面目是「恐懼」人的不安或許與「無法預見未來」有關。例如,經濟不景氣使未來變得不透明;壞事一再發生,導致不安的情緒擴大。不安是從負面想像根本還沒發生的事而開始的。很多不安出於自己的想像,但那只是想像,現實不可能改變。但腦子裡明白「想也沒用」,心裡卻非常害怕。這些無聊的負面想法完全是杞人憂天。不安不但會消耗情緒的能量,還會引發憤怒及自我厭惡。不過,你是對其他人及自我以外的事物不安?還是對自己不安?或許有人回答「我是對世間不安」,但是請仔細想一想,你會不會是懷疑自己有無「度過險惡環境」的能力?不安是妄想,是杞人憂天如果你有自信,不論未來面對何等惡劣的環境,都可以輕鬆度過的話,就不會對世間一切產生不安。可能也有人說「我沒那麼強」或「就是因為沒有那份自信,才會不安」。但是,沒有自信也無所謂。只要有心理準備,不論發生任何情況都要坦然面對。就算不是功成名就也沒關係,無法獲得世人讚賞也不要緊。只要能順應未來的現實,你的不安某種程度上就能消除。不論是否擔心,未來都會來到。要是你總擔憂自身以外的事物,你的不安就永遠不會消失。不安會阻礙我們前進,因此我們真正應該恐懼的不是未來,而是不安。(本文摘自/練習不生氣:101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幸福人生指南/遠流出版)

總是在擔心?試試利用「不安感」成長

總是在擔心?試試利用「不安感」成長#不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的未來會依據我們的想像改變。穿著打扮、居住場所、吃的食物、去的地方、交往對象、說的話、下一個行動……全由我們自己選擇。當然外在環境有時候會發生超乎想像的變化,然而有關你自己的一切,全在你的想像中。早上出門時,你不可能會做出「我怎麼會穿這種衣服」的打扮;選擇居住環境時,也不會選擇「住在深山,過著彷彿生存遊戲的日子」吧。(當然希望過這樣生活的人除外。)不安會變成現實人無時無刻不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換句話說,現實是依據你的想像,一分不差地落實。假如朝負面方向想時,會發生什麼事?「我不會賺錢,又沒魅力,所以沒人愛。我運氣超差,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你這麼想,自然會做出相對應的選擇。如果你認為夢想或目標「不可能實現」,實現的可能性就是零。那麼,用樂觀的想像取代悲觀思考呢?「只要稍微努力,我也可以做到。會有人愛我的。而且說不定我會交上好運,夢想能夠成真。」只要有這樣的念頭,就會做出相符的選擇,只要徹底樂觀地描繪出自己的未來就好。不用想多餘的事,只要懷著興奮、開心的心情前進就可以了。因為你已做出最好的選擇。徹底抱持樂觀主義為了實現夢想和目標,強烈的意念也很重要,不過不用擔心,描繪出幾乎看得見顏色的鮮明圖像吧。儘管過程中遇見許多不可預測的事,但只要堅持這樣的想法,你將看見不可思議的景象。日本女子足球隊在奪得世界盃足球比賽冠軍後,主將澤穗希小姐表示:「我一直在想像今天決戰後勝利的景象——日本隊穿著藍色的制服、短褲和襪子應戰,因此我想像著頒獎台上出現藍色的身影。結果夢想成真。我今天還特別塗了指甲油,我相信塗指甲油那天會得分。」這就是徹底的樂觀態度吧。不要懷疑,奇蹟就會出現。利用不安雖然感覺不安時,多半會產生不好的結果,但是少許不安卻能幫助我們。當你面臨挑戰,應該有些不安吧。事實上,我就是個緊張大師。每當為了採訪要去陌生的國家前,我的心情都會混雜著不安與期待。為了消除不安,我就是盡量做好準備。比如盡量收集資訊。「那個地方很危險,最好不要落單行動。」「遇上麻煩時,要聯絡○○○。」先在腦子裡預習一次「碰到那種狀況該怎麼辦」,找出解決的方法。如此一來,出發時心情就會比較穩定,能享受接下來的旅行。當然,為了避免不安而前往大家都去的觀光景點,固然比較無趣,但你也需要了解,若挑戰未知領域,就得付出某種程度的不安做代價。工作方面也一樣,都是先感覺不安,然後再消除不安。不安不見得不好,我們可能因為不安而努力、成長。當感到不安時,也是同時收到「要有所行動」的訊號。如果你能夠自己解決,就動手整理不安的情緒吧。當你感到身體不適時、找工作時、準備旅行或出差時、對工作或生活感到不安時……一有這樣的念頭就要行動。收集資訊加以判斷、詢問別人意見,都可以消除不安。就算看不見前方,也能藉由行動看見光明。為了消除不安而行動另一方面,不擅整理不安情緒的人什麼也不做,只是停滯不動,只會愈來愈覺得不安。只要想著「盡力而為」就夠了。「沒有做得很完美」或是「有些地方沒做到」的念頭,會讓你感到不安。這時請想著:「我已經盡力而為。」就算還有些未竟之處,但那已經是你在那個時點所能做到最好的了,而且這表示之後還有改進空間。轉換一下思考方向,心情也會跟著改變。開心過日子,比什麼都重要。不可以放任不安的情緒,要積極地利用它。(本文摘自/練習不生氣:101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幸福人生指南/遠流出版)

想看更清晰 訓練肌肉能力好有效

想看更清晰 訓練肌肉能力好有效#不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的護眼專家很有可能對此功法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僅靠視力訓練是不可能改善視力的。既然驗光配鏡這個產業是以銷售眼鏡為主,會有此一反應也就不足為奇了。令視光師懊惱的是,眼鏡行和超市都已對老花眼鏡跳樓大拍賣,導致他們的生意一落千丈。調節或會聚都與肌肉習習相關坊間最流行的講法是眼睛的調節(或會聚)是無法學習的。然而,你卻可以訓練高爾夫揮杆或網球發球,並期望球藝逐漸精湛。換句話說,訓練這些卓越能力,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觀念。既然如此,眼睛又怎麼能排除於外?畢竟,調節或會聚都與肌肉習習相關。視力的表現在晚上比早上差的多眼睛有個調節區間。這個區間就是我們能夠看清楚的部位。它非常靈動,不斷改變。辛勤工作了一整天,在你還沒感覺累癱之前,很有可能親身經歷過此一現象,就是你已注意到了視力的表現在晚上比早上差的多。當我們垂垂老矣,萬事皆易、景物全非是不可避免的。能量與耐力逐漸衰退,我們會需要更多的休息,也得把動作放緩。在40幾歲時就可以開始感受到眼睛調節能力(也就是視力)的限制。 幸運的是,調節能力是可以被訓練的。這話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眼睛的聚焦系統正如同身體其他部位,是透過肌肉運作的力量所達成的。肌肉的力量與彈性皆可被改善及訓練。本書就是要教導你如何操作以改善你的視力。如果以往的生活堪稱平衡,以致看近及望遠的能力並無差別,那你就頗有可能終生都能維持非常好的視力。在鄉下、農莊等類似場所工作的人,經常能維持良好的視力。例如,在南美洲的原始社會以及其他生活重心以打獵為主的地區,居民通常擁有卓越的視力。當我們號稱視力為20/20時,這意味著你站在距離視力表六公尺遠的地方,可以看到八百二十七毫米高的字型。這是衡量看遠能力的指標,也稱作視敏度。有時可以藉由除式轉換成小數點來表達,因此完美的視力就是1.0。這也可以以公制來表達,完美的視力就應該是6/6或100%。此處所有的符號指標都表達了同樣的衡量尺度。 多數已經存在的研究,皆環繞在視力相關的議題上。然而,有個專門研究終身「正常」視力的議題。艾略特(D. B. Elliott)等人在1995年發現,24歲者的正常視力大約在20/14。當我們年齡漸長時,視力會自然而然的退化,因此在75歲時,正常視力會落於20/19。(本文摘自/實證有效!神奇的老花眼自癒法/商周出版)

情緒焦慮不安如何舒解?先戒菸吧!

情緒焦慮不安如何舒解?先戒菸吧!#不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你是否常感到情緒焦慮不安,或許你沒發現那可能跟你手上那隻菸有關!根據英國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吸煙者在成功戒煙後明顯感覺焦慮情緒減少。此項調查是由《英國精神病學》雜誌發起,研究者調查了500名在英國公立戒煙診所接受治療的吸煙者。這當中,有68名吸煙者在半年內成功戒煙,研究者發現他們普遍反映焦慮情緒在戒煙後顯著下降。這種下降在有情緒焦慮症的吸煙者身上特別明顯。但是,對於那些戒煙失敗並且本身患有焦慮症的吸煙者來說,戒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他們的焦慮。研究者指出,大多數吸煙者誤把吸煙認為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但事實上人們在重覆吸煙動作時,反覆強調了自己的焦慮情緒,會讓自己變得更焦慮。而戒煙後,吸煙者摒除了這種誤解和習慣因而減少了焦慮情緒的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