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弛緩不能症

胃食道逆流治不好?可能是這些病作祟

胃食道逆流治不好?可能是這些病作祟#食道弛緩不能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好發在不同年齡層,許多患者服用胃藥,並調整作息後就能得到改善;但有近三成患者長期服用胃藥卻白忙一場,不但要承擔長期用藥的副作用,即便照胃鏡顯示已改善,症狀仍未緩解,內視鏡檢查也看不出異常,患者轉戰各醫院診治,換不同胃藥,甚至接受手術,胃食道逆流症狀仍無法改善。不治療胃食道逆流 恐變成食道癌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黃天佑醫師表示,正常狀況下,食物通過食道到胃部,而胃部的東西逆流上去便會造成食道的侵蝕。根據最新研究,會侵蝕的不單只有胃酸,消化酵素和膽汁也會造成侵蝕和症狀,若不理會胃食道逆流,食道經反覆侵蝕後,有可能演變成早期食道癌前病變,俗稱的「巴瑞特食道症」。找出胃食道逆流原因 才能對症下藥要有效治療胃食道逆流,必須釐清病人是否有功能性問題,才能對症治療。黃天佑醫師表示,腸胃道功能併難治性胃食道逆流門診針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吃藥卻沒效果的民眾,進行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透過檢查,可以找出有功能性問題的胃食道逆流患者,例如賁門括約肌鬆弛導致胃酸逆流;或有吞嚥困難等功能性疾病,例如食道弛緩不能症、食道擴約肌閉鎖不全、食道痙攣或橫膈膜疝氣變形等。食道弛緩不能症 會引發胃食道逆流黃天佑醫師表示,吞嚥困難分良性與惡性病因,良性成因包括胃食道逆流症、食道發炎潰瘍、異物卡住、食道神經過度敏感、食道弛緩不能、甲狀腺腫大等;惡性包括食道癌或咽喉、甲狀腺或縱膈腔惡性腫瘤壓迫所導致。其中食道弛緩不能症為食道腸肌層神經叢中的副交感神經節細胞減少,造成食道與胃交界處賁門附近的下端食道括約肌肉,持續地收縮而無法放鬆,導致食道內的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到胃部,常見症狀為吞嚥困難、胸痛、進食後吐出完全沒消化的食物,治療方式有腹腔或胸腔鏡手術、經口內視鏡氣球擴張術、經口內視鏡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及近年來新發展的「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食道弛緩不能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0歲陳伯伯有中風病史,近兩年常為吞嚥困難所苦,過年時症狀加劇,食物吃下去不久便吐出,也容易嗆到,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表現,但因症狀不典型,醫師進一步以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陳伯伯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所幸夾出杏鮑菇後,除以抗生素治療肺炎,並先暫時以鼻胃管進食。吞嚥困難 2年暴瘦20公斤黃建文主任表示,陳伯伯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中風傷及吞嚥神經,故安排至復健科進行吞嚥訓練,但陳伯伯沒有持續復健,兩年來因吞嚥困難暴瘦20公斤,過年時與家人團圓時,發現食物吃下肚後,過沒多久便會吐出,加上容易嗆到,家人察覺狀異緊急送醫。 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X光影像相較兩年前更模糊,但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若因中風致使吞嚥、咀嚼神經受損,恐怕連食物都無法吞下去,故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並會診肝膽腸胃科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以致於食道充滿食物殘渣。  令人訝異的是,醫師在陳伯伯食道末端夾出一塊完整的杏鮑菇,約3公分,研判是嘔吐的主因。 不易確診 每年20萬人僅1至2人罹患黃建文主任說,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原因不明,通常每年20萬人僅有1至2人罹患,當患者的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就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 此外吸入性肺炎常見於年長患者,是因外物或液體吸入肺部後所致,因患者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造成吸入性肺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恐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的情形。 留意年長者食物選擇和處理 減少吸入性肺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也指出,吞嚥復健主要目的為提升病人吞嚥進食能力,協助病人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以減少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並逐漸恢復用口進食。 黃建文主任強調,有吞嚥困難問題的年長者,千萬不可輕忽症狀,除了找出原因外,更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在年長者食物的選擇和處理上也應特別留意,才能維護長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食物、酸水逆流 女爆瘦剩39公斤

食物、酸水逆流 女爆瘦剩39公斤#食道弛緩不能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吳小姐,半年來吃飯時總覺得食物積在胸口,無法順利吞嚥,連喝水都有困難。平躺睡覺時,未消化的食物伴隨酸水逆流而出,使吳小姐爆瘦到只剩39公斤,經就醫檢查,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術後吳小姐吃飯終於不用配水喝。食道弛緩不能症 好發30至50歲族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政國表示,透過食道攝影檢查患者食道,發現患者吞下藥水後,X光攝影顯示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食道積滿液體無法往下流。透過「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切開食道肌肉,手術時間約1小時,隔天患者即可出院,也可以順利進食。食道弛緩不能症每年20萬人中僅有1至2人罹患,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男性或女性,發生原因不明,是患者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導致患者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吞嚥不適、飯後嘔吐 應速就醫檢查手術雖然無體表傷口,但食道內的黏模和肌肉需要時間復原,患者術後應少量多餐、小口進食,先吃流質和軟爛的食物,避免太刺激性的食物,讓腸胃道慢慢適應消化,才能達到最好的恢復效果。陳政國主任呼籲,因無法正常飲食容易營養不良,失去樂趣。所以若出現吞嚥不適、喝水不順、飯後嘔吐、胸口疼痛等症狀,建議赴醫揪出原凶,才能對症下藥治療。

罹食道弛緩不能症 女子「食不下嚥」10年

罹食道弛緩不能症 女子「食不下嚥」10年#食道弛緩不能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6歲的年輕女性,10年來都有吞嚥困難的問題,但近3年狀況加劇,甚至體重減輕近10公斤,每餐都發生吞嚥困難,逆流,胸口疼痛不適等症狀。經雲林基督教醫院以內視鏡初步診斷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並轉回彰基總院確診,經醫師安排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一個月後患者已無吞嚥困難症狀,且無後遺症,得以正常進食,體重也在一個月內增加約3公斤。 食道括約肌緊縮  因而造成吞嚥困難彰基肝膽腸胃科楊佳偉醫師表示,「食道弛緩不能症」在國外發生率約10萬分之1至2,好發年齡為25至60歲,主因食道的神經元因不明病因發炎致反應減少,讓食道蠕動減緩,而下食道括約肌無法鬆弛,造成吞嚥困難。 楊佳偉醫師也提到,一般來說治療方式有:保守性的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及食道氣球擴張術。還有根治性的外科手術,或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此治療較不會破壞食道黏膜,體表也不會有傷。是以胃鏡伸入食道肌肉中間,如同開隧道般,並在隧道內進行食道環狀肌肉的切開,助於解決食道括約肌緊縮問題。

食道弛緩不能症 讓他食不下嚥三年

食道弛緩不能症 讓他食不下嚥三年#食道弛緩不能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四十歲的陳先生,過去身體亦無任何重大疾病。某天到門診就醫,主訴從三年前開始,就覺得吃完東西後胸口會有異物塞住、卡住的感覺,但是數十分鐘後這種感覺就會消失。最近這種感覺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些吞嚥疼痛感,無論是固體或液體的東西都吞不太下去;經過診斷為「食道弛緩不能」,接受胸腔鏡Heller氏肌肉切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吞嚥功能亦恢復正常。成大醫學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吳忠泰指出,「食道弛緩不能」是一種少見的良性食道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了吞嚥困難、吞嚥疼痛、胸口疼痛、食物逆流、慢性咳嗽,嚴重者甚至會因為進食量不足而產生體重下降的症狀。吳忠泰醫師表示,一般會建議患者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進行下食道括約肌切開術,長期效果改善最為明顯。其他治療方式包括了以胃腸內視鏡進行食道擴張術,或者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都有短期改善症狀的效果。吞嚥困難是警訊症狀吞嚥困難代表著背後可能潛藏著嚴重的疾病,甚至是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消化系統的警訊症狀包括了吞嚥困難、疼痛,持續噁心、早期飽足感,黃疸,腹部觸摸到腫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鮮血便等。除此之外,年紀大,吸菸、喝酒、嚼檳榔,個人或家族有癌症病史者,更屬於高危險群。若出現了上述的警訊症狀,且症狀持續未改善,務必要尋求醫療協助,以免錯失治療的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