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阻塞

腸癌患者一肚子大便 原來大腸塞住了

腸癌患者一肚子大便 原來大腸塞住了#冠狀動脈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腹脹困擾,腸癌患者竟一肚子大便!一名76歲大腸癌第四期病人,近3個星期飽受腹脹困擾,檢查後發現是大腸腫瘤堵住腸道,糞便無法順利排出導導致「大腹便便」,進行大腸支架手術後打通阻塞腸道,解決擾人的排便問題。大腸塞住也有支架手術可解決心臟血管組塞常利用心臟支架治療,大腸塞住現也有支架手術可解決!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賴正大表示,以往這類病人需以人工肛門借決急迫的生理問題問題,但人工肛門易產生側漏、異味與社交上的不便。腸道支架手術與心臟支架的概念類似,醫師以內視鏡的方式將腸壁先撐開後放入支架,支架通過腫瘤後就能讓腫瘤不再堵住腸道。賴正大醫師表示,大腸支架手術可以將阻塞腸道的惡性腫瘤或其他良性的阻塞型病變撐開,解決排便問題,以利進一步治療。而大腸支架手術也受到不少限制,若右側大腸因路徑遠且接近小腸狹窄處,較不適合執行;若病灶位置在肛門口10公分左右,易可能因為支架易滑脫而不宜施行。部分患者術後會有少量出血不需擔心 接受此類手術後的病人仍需住院1-3天,觀察進食是否順利同時監測是否有腸穿孔或腫瘤破裂的情形。部分患者手術後會有少量出血或大便有血絲情況不需擔心。一般而言,術後正常排便2小時後開始進食流質,次日可以從半流質逐漸進展到軟食。進行大腸支架手術前,必須與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進行充分討論,讓醫師能充分了解病因及完整的溝通再進行後續治療。目前該手術除了應用於大腸癌所造成的阻塞,也漸漸發現源自其他部位的病灶導致大腸阻塞的病人也可藉此受益。

心血管一直塞!冠狀動脈繞道血管又阻塞

心血管一直塞!冠狀動脈繞道血管又阻塞#冠狀動脈阻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多歲羅先生,10年前因不舒服診斷出心律不整,經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其中左冠狀動脈是慢性完全閉塞,另外2條亦有嚴重狹窄,因此接受繞道手術,但是4年前開始又有胸悶、運動會喘的症狀,這段時間必須依靠心臟藥物才會改善,醫師認為再做心導管或繞道手術困難度都很高,於是運用電腦斷層影像導航及逆行性心導管技術,前後花了5個小時才打通,比起一般心導管足足多了5倍時間才完成,之後症狀明顯改善。新光醫院心血管完全阻塞治療中心主任劉世奇表示 10年前接受繞道手術的病人,依文獻統計大隱靜脈通透率只剩10%左右,也難再接受2次繞道手術,幸而現有藥物塗層支架的發展及新進的器械如堅硬的導線、鑽石研磨器等,針對困難且完全阻塞的心血管病變,以逆行性心導管搭配器械打通血管,再置放藥物支架,可讓病人不必接受反覆的心導管處理支架再狹窄問題。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陳隆景醫師說明心導管介入治療的發展,創造許多替代傳統繞道手術的療法,減輕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痛苦。不過每位心臟病人的病情都不一樣,到底是要以藥物、心導管介入治療、還是以繞道手術治療,病人應與自己信任之心臟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病情之治療方式。特別是經過診斷性冠狀動脈攝影發現血管病變複雜之案例,歐美心臟學界近年十分強調患者應先和心臟內外科醫師充分溝通討論之後再選擇最適合之治療方式。劉世奇提醒想要不復發、血管不狹窄,依循醫師處方用藥是第一重點,千萬不可自行停藥,如果任何用藥問題,必須跟原主治醫師討論,其次戒菸、控制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規律運動、清淡飲食和控制體重,才能確實控制病情,做個好心人。               

GPS走後門通血管 解決男心血管阻塞

GPS走後門通血管 解決男心血管阻塞#冠狀動脈阻塞

60多歲目前已退休的陳先生,之前是貿易商,工作非常繁忙,15年前身體出了狀況,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嚴重而接受繞道手術,不過在10年前手術接的大隱靜脈及本身的右冠狀動脈也都完全阻塞了,這些年來工作時常有胸悶、暈眩等症狀,這幾年也接受數次右冠狀動脈心導管手術但無法成功。「原本打算放棄手術只要吃藥就好」。陳先生回憶。很幸運的,新光醫院這幾年開始發展新儀器及技術,包括引進國內最新心導管機型可同步結合256切電腦斷層影像及逆行性技術(治療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當時心臟內科洪惠風主任把這個好消息第一個告訴陳先生。並於今年3月進行手術,前後花了5個小時才打通,比起一般心導管只要數十分鐘足足多了5倍時間,雖然耗時良久總算成功且安全的完成。新光醫院心血管完全阻塞治療中心主任劉世奇醫師表示,「心血管完全阻塞治療中心」是利用GPS走後門,針對極困難病患成立的反恐組織;最精準的檢查GPS為利用最新心導管機型並同步結合256切電腦斷層影像,在進行最困難的慢性完全閉塞的治療時,可以把256切電腦斷層的影像,直接拉到心導管室。延伸閱讀「GPS走後門通血管」: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66

ST波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 把握急救黃金時間

ST波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 把握急救黃金時間#冠狀動脈阻塞

不久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同時有兩位年近八旬的男性病人就醫,平常都有抽菸習慣,ㄧ天兩包香菸已經40~50年。一位病人在早上八點多發生嚴重胸痛且冒冷汗,因持續胸痛到達該院急診就醫,心電圖有明顯典型ST段上升,急診醫師立即給予氧氣、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等標準治療,因為還在黃金時間內,經病人及家屬同意,立即安排緊急心導管檢查治療,冠狀動脈攝影檢查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之後進行血栓抽吸術、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併支架植入術,術後病情穩定並於住院五天後繼續門診追蹤治療。另一位病人則是在凌晨發生嚴重胸痛且冒冷汗,早上曾至診所就醫,診所醫師安排完心電圖後特別吩咐趕快到大醫院接受治療,但因胸痛還可以忍耐,於隔天早上才到該院急診。其心電圖有明顯典型ST段上升,並且ST段上升導極已經有Q波產生,急診醫師立即給予氧氣、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等標準治療,在給予詳細解釋後,安排至加護病房住院。住院後所測得的上升心臟酵素也在下降中,病人因心因性休克併急性肺水腫,立即由該院安排心導管檢查治療,冠狀動脈攝影檢查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當時進行血栓抽吸術、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併支架植入術,病人雖然在住院中沒有惡化致呼吸衰竭,升壓劑也慢慢停掉,但病人住院天數卻到達15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李修豪表示,這兩位病人不管在危險因子、心導管檢查結果、心導管治療方式方面都幾乎一樣,但是一位是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標準心導管再灌流治療,另一位卻是在黃金時間後才至醫院急診,雖然也接受了心導管再灌流治療,但所發生的併發症、總住院天數、社會醫療成本、家人所承擔的身心負擔卻差距很大。李修豪說,急性心肌梗塞分成透壁型(transmural)及心內膜下型(subendocardial)兩種,最初標準藥物治療大致類似,但是典型透壁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如果及時到醫院,最重要的就是在黃金時間十二小時內實施再灌流(Reperfusion)治療,打通已經完全阻塞的血管。這兩型心肌梗塞在臨床上是以心電圖判斷,典型透壁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若及時到醫院,心電圖會有明顯ST段上升,在這種狀況下,搶時間把血管打通是很重要的。其目的是要使正在壞死中的心肌組織恢復血流灌注,越晚打通,併發症越多。但他說,往往最常被延誤的部份,就是病人抵達醫院急診就醫太晚,這類病人根據西方(1987 to 2000)統計資料,有50%病人從有症狀至到達醫院的時間已超過4小時,有9~30%病人從有症狀至到達醫院的時間已超過黃金12小時。另外,女性、老人、低社經地位、少數種族、及晚上六點後到早上六點發作比較會有延緩就醫現象。

年輕胖嘟嘟 心肌梗塞可能提早找上門

年輕胖嘟嘟 心肌梗塞可能提早找上門#冠狀動脈阻塞

肥胖不是病,但胖起來可真會要人命!一名三十一歲的男子,因胸悶前來光田大甲分院看診,起初以為是工作姿勢不良所造成,經醫師診斷才赫然發現,該名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及冠狀動脈阻塞的情形,心臟功能只剩常人的一半且持續惡化中,所幸經由開刀治療後,心臟已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該名患者經心導管檢查發現,原供給心臟養份的三條主要血管阻塞得很厲害,使得養份無法達到心臟,造成部份心臟肌肉壞死,而且狀況還在持續惡化中,若不及早接受開心手術,很有可能因為突發性的心臟衰竭而死亡。郭主任指出,由於臨床上接觸到的心肌梗塞患者,多半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年輕的也有四十歲左右,但該名患者僅有三十一歲,值得一般人有所警惕。醫師指出,歸咎原因除了病患的家族史外,患者一百六十公分左右的身高,體重卻高達八十五公斤,過於肥胖也是造成患者心臟出現危機的主要因素。再者,根據臨床案例顯示,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而引起的心肌梗塞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顯示心臟病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除了肥胖的因素之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情緒問題,以及交際應酬過多飲食不規律等,都容易造成心臟動脈阻塞,進而心臟肌肉缺血壞死造成心臟衰竭。因此郭主任呼籲民眾,不要以為年輕就輕忽了心臟疾病找上門的危機,維持適當的體重及拒絕菸酒,同時做好控制血脂肪的動作,才能遠離心肌梗塞的威脅,若自知自己是心臟疾病的高危險群,更別疏忽了身體所發生的警訊,即早就醫才是保命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