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責

常常「否定自己」小心單身一輩子!心理諮商師列「5點」你中幾項

常常「否定自己」小心單身一輩子!心理諮商師列「5點」你中幾項#自責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常出現這些狀況?習慣性貶低自我、認為自己不夠好、隱藏自己的想法⋯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自我肯定感」?經手過20000件以上的諮商案件、日本專業心理諮商師根本裕幸於《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一書中,分享簡單易懂的小練習,幫助讀者擺脫習慣性自責。以下為原書摘文:

工作出錯就灰心,不敢向同事求助?專家揭密「上班不快樂」最大原因

工作出錯就灰心,不敢向同事求助?專家揭密「上班不快樂」最大原因#自責

你是容易自責的人嗎? 譬如常出現「我真的很差勁」「為什麼總是做不好」的想法,其實,過度自責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工作表現,甚至造成惡性循環。日本知名心理諮商師根本裕幸於《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一書中,收錄簡單、有效的練習,幫助讀者從小習慣中提升自信,人生更輕鬆。以下為原書摘文:

錯誤的偏執 讓你不停懲罰自己

錯誤的偏執 讓你不停懲罰自己#自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罪惡感這種情緒會經常攻擊你,讓你無法幸福快樂,因此,日積月累下去,便會形成一種偏見: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是我不好」。無論出了什麼問題,「啊,搞不好是我害的?」這種感覺便是其中一例,甚至會覺得:「今天下雨也是我害的。」簡直把自己當成瘟神了。這麼一來,就會把自己重視的人事物往外推。例如:遠離心愛的人、重要的朋友、想保護的東西、無可取代的場所等。一旦為罪惡感所縛,你會覺得自己簡直是世界上最十惡不赦的壞蛋、世上最不可原諒的人,就是自己。換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更不原諒你自己,也沒有人比你更會懲罰你自己。」心理師想對你說:心懷罪惡感,你會把自己當成「瘟神」看待。沒有人比你更猛烈地攻擊你自己。對事不對人,擺脫不必要的自責,讓你無法擺脫罪惡感的思維方式前面提到過,碰到問題時,若覺得:「這是我害的吧?」便是罪惡感作祟的證據,表示存在於你內心深處的自責感藉機浮上檯面。因此,只要療癒罪惡感,就有可能解決問題。不過,有一點你必須特別注意,認為「是我造成的」,自責「都是我不好」、「我必須設法解決」而承擔問題,其實是沒必要的。自責「是我造成的」,與「原因出在我這邊」這種「自我本位」態度完全不同。當你處於被罪惡感操弄的狀態,你就會自責:「全都是我不好,全都是我害的。」而且,即便旁人已經原諒你,罪惡感仍會讓你不斷自責,讓你覺得:「不可能,犯了這種錯的我不可能獲得原諒。」因而永遠無法從罪惡感中解脫出來。換句話說,即便別人已經原諒我們,要是我們不肯原諒自己,就無法擺脫罪惡感。客觀看問題,避開自責陷阱「原因出在我這邊」這種「自我本位」態度,並不是受制於罪惡感,而是客觀地看待自己。亦即,不會怪罪自己。不過,這時候,罪惡感會巧妙地對你展開攻擊,方法之一就是讓別人來指摘你:「是你不好!」「是你害的!」當我們認為「原因出在我這邊」的時候,如果別人主張「那就該由你負起責任」,我們便會不小心掉進罪惡感的陷阱中。而且,即便我們主張:「不對!不是我的錯!只是原因出在我這邊而已!」對方也無法理解吧,搞不好反而惹火對方,讓他以為:「自己做錯事還在硬拗!」這時候,應該誠摯地表達歉意,但展現「不因為罪惡感而自責」的態度,才是以「自我本位」解決問題的正確之道。分寸的拿捏必須恰到好處才行,總之,只要能夠以「自我本位」過生活,你就能將「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套用在自己身上了。心理師想對你說:碰到問題時,沒必要出於罪惡感而自責:「是我不好。」只要能夠採取「自我本位」態度,便會思考:「是我做了什麼才發生問題的呢?」不會否定自己,而會正向地面對問題。(本文摘自/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采實文化)

自以為的信念 讓你總是自責

自以為的信念 讓你總是自責#自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因為西方近代心理學理論,或是幾世紀以來的新時代資訊的推廣,我們對內心小孩的瞭解越來越廣,也越來越深,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或至少有過來人的經驗,那就是──小時候的我們不懂人情世故。以為全天下的事都跟我們有關不但渴求關注,更十分自我的以為全天下的事都跟我們有關,只要我們沒得到想得到的關懷和愛,就覺得是我們的錯、是我們的責任,這個「責任往身上攬」的習慣,讓我們的潛意識裡,囤積了許多有如以下的信念:爸爸會打媽媽,是因為我不乖。媽媽會和爸爸吵架,是因為我成績很爛。爸爸和媽媽之所以會離婚,是因為我不好好吃飯。潛意識的傷痛 阻礙我們創造人生這些自以為是的信念之中,還有更離譜的延伸,爸爸做生意失敗,欠了一屁股債,是因為我的眼睛不夠大,哥哥之所以會離家出走,是因為我的屁股太大,媽媽拋棄家庭,是因為我頭髮太多,這些信念,深深藏在內心小孩的潛意識裡,動輒勾動我們的兒時傷痛,以極為負面的方式,阻礙我們創造想要的人生。我就有不少客戶,童年時親眼目睹母親被父親毒打,或言語侮辱,為了保護母親,常常挺身而出,以言語或行動阻擋父親的惡行,有意思的是,在自我療癒的過程裡,他們常常說:「我好氣我媽不懂得保護自己,或是替她自己出頭,看到她這樣軟弱,也讓我在感情當中,很不能信任男人。」釋放他們自由 潛意識傷口才會好「有沒有可能,你對母親的指責,其實是對自己當初使不上力的自責?你不原諒母親當初的軟弱對你所造成的傷害,有沒有可能是你不願意原諒當時的自己?」聽到這番提示,客戶終於茅塞頓開,自我療癒的電燈泡亮了。由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得知,要能療癒「不信任男人」的傷口,必須先療癒「我無法保護母親的罪惡感」,換句話說,在釋放掉了纏繞在原生家庭裡,父親對母親施暴記憶的負面情緒後,這些客戶們,一定要先原諒自己的內心小孩,告訴他們:「會發生這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以此釋放他們自由,那麼,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傷口,才能轉化成愛和光,當然,要再進一步原諒母親,甚至父親,也會變得容易一些。(本文摘自/與你的內心小孩成為好麻吉/新星球出版) 

厭惡自己恐迎來自殺 5徵兆要小心

厭惡自己恐迎來自殺 5徵兆要小心#自責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人性之中的情感感到深深的羞恥,那麼他將很難不對自己生氣。如果羞恥感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憤怒。讓我們繼續看蘿拉的故事。將所有感受深埋心底的蘿拉在青少年時期以及整個成年時期,蘿拉的腦子裡充滿了自我毀滅的感覺和幻想。上大學時,在她與男友分手以後,她因為用藥過量而在醫院待了一段時間。後來,以及接下來的人生,她都會買六罐裝的啤酒回到公寓,自己一個人喝悶酒。她喝得越多,就有越多感覺從心底湧現。她會開始大哭,淚流不止,最後又因為哭泣而討厭自己,對自己充滿了強烈的厭惡感。她會用刀子割自己的肚子,這件事很奇怪地能為她帶來慰藉,而且可以讓她睡著。隔天起床,她會覺得好過一點,彷彿自己藉由這樣的行為獲得某種淨化。每一天,蘿拉就這樣麻木地過日子,完全切斷了自己的情感,以致無法覺知到任何情緒。她並沒有「真正感覺」到自己的憤怒、難過或悲傷,這能保護她免於經常性的軟弱情緒和丟臉的感覺。不過這些感覺就埋藏在她心底,就像是火山裡的岩漿。啤酒讓她可以把一些岩漿噴發出來,她會覺得自己很丟臉,但同時又具有淨化的作用。對蘿拉來說,用藥過量和用刀子割傷自己都是對自己生氣的表現。在內心深處,蘿拉痛恨自己,不過她討厭自己並不是因為任何真實的情感,還是因為什麼弱點或缺陷,而是因為她覺得難過和受傷,但是卻找不到任何理由。在她的心裡,她覺得自己殘破不堪,對此,她沒有任何可讓自己開脫的藉口。「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責備」的徵兆與信號:•你很容易而且經常對自己感到很生氣。•你會喝酒或是嗑藥來釋放一下。•你對自己常常有種厭惡的感覺。•你曾經試圖自我毀滅或是有這樣的傾向。•你責怪自己快樂不起來或是沒有辦法變得比較「正常」。(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樂閱讀/向內發散的垃圾思緒:自責

樂閱讀/向內發散的垃圾思緒:自責#自責

向內發散的負面能量大家並不陌生,就是腦海中不斷回想和反覆的思考過程,我用過去式或未來式的「我…」來解釋:「我應該」、「我可能」、「我也許」、「我希望」,這些是怎麼在生活中散發出負面能量的呢?當有些糟糕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後,我們發現在事件的當下自己沒有好好應對,於是在腦中不斷重複想著:「剛剛我應該、我可能、我也許、我希望怎麼做」,整個腦海裡自責的思考程序大概像這樣:「如果她這樣說,我應該那樣說才對」、「如果他這樣做,我也許該那樣做」。為了處理某些人和某些事情而事先做好規劃很重要,此時你應該要找個時間坐下,專心想想並擬定計畫,然而如果清醒時的每個小時,你都在不斷重複想著同樣的事情,是真的令人生厭的。不管是過去式或是未來式的「我…」,都不會有任何正面結果!這些都只是在浪費時間,當初的那個事件還會在你腦海中越變越大、越變越複雜,等到解決問題的時機真正降臨時,你反而會感到困擾,搞不清楚原本事情究竟是什麼,最後你的各種陳述變得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或完全不知所云。事實上,有些問題有時會自己解決,根本不需要做任何澄清或採取任何行動。處理垃圾思緒的策略/從現在起,將所有負面思緒替換成樂觀思緒!記住,這麼做並不是強迫你去喜歡討厭的人事物,只是換個想法,從負面事物中找出好的一面,比方說,假設你去看了電影,散場後你的第一個反應是「我討厭這部電影的一切」,請到這裡就打住如此的想法,試著剖析那部電影,也許電影場景幼稚,演員演技爛透了,但是,也許其中有一幕很漂亮,或是電影服裝很棒;專心想想正面光明的部分,這樣你就可以走出垃圾思緒的國度了。當負面思緒進入腦中時,試著用其他思緒代替,例如想想你最愛的人的臉孔、或是最漂亮的花朵,這麼做確實很困難,但如果你能訓練自己這麼做,努力付出的成果保證會讓你更開心。用光明的思緒取代負面思緒,將能吸引更多、更好、無窮無盡的美好事物進入你的生命,正面的思緒也會為你的身體和情緒帶來更多幸福感。(本文作者/泰瑞莎.布萊迪)(摘自/開發第6感,練習更敏銳的自己/大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