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

全台3萬名青少年曾受傷害!醫揭網路霸凌「3警訊」:父母恐二度傷害

全台3萬名青少年曾受傷害!醫揭網路霸凌「3警訊」:父母恐二度傷害#網路霸凌

孩子在學校被霸凌,爸媽該如何發現?如何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指出,全台2.5%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推估全台有高達2.8萬名國高中生,曾受網路輿論傷害,其中近2成因此出現自我傷害的企圖。精神科醫師呼籲,爸媽應優先做「1件事」,遏止網路霸凌行為,保護孩子身體及心理不受傷害。

遇網路霸凌 4件該做5件不該做的事

遇網路霸凌 4件該做5件不該做的事#網路霸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是網路霸凌的受害者,我建議你採用 4S 策略歸納面對網路霸凌: Stop(停止):冷靜下來,別回應網路霸凌者 Save(存檔):截圖,留存對方進行網路霸凌的犯罪證據 Sweep(掃除):把對方從自己的社群軟體中刪除,自己也暫時離開網路 Say(告知):告訴可以信賴的人,尋求支援輔導網路霸凌受害者:「四件該做的事」如果你是網路霸凌受害者的親友、導師或輔導老師,輔導過程有四件該做的事:第一件事:「我聽到你所說的,我會陪伴你,你並不孤單,說給我聽吧!」訴說,即療癒。鼓勵當事者勇敢說出來,避免恐懼與孤立。可以和學校行政人員、信賴的老師、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來討論。當孩子不敢把遭遇霸凌的經歷跟父母或老師說、害怕說出來的不利後果,或者不信任大人時,可以參考「網路成癮與霸凌求助資源」(附錄二),透過電話或線上討論,會更清楚、更有勇氣做出自我保護的行動。第二件事:「這不是你的錯。」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說,許多大學生因受到網路霸凌而求助,在各種「靠北」社團中,一個人「發難」攻擊後,引起「鄉民」圍剿。她鼓勵受害者這麼思考:「別用別人的錯懲罰自己。」罪惡感很容易連結到憂鬱情緒、自殺意念與想法,因此,簡單地解釋「錯不在你」,並反覆提醒這點(再保證),協助當事者減輕事件中的自我責備,是預防憂鬱與自殺的關鍵。第三件事:「你還可以做些什麼?」不少人受到傷害以後,一邊掉淚、一直觀看霸凌訊息,讓心傷更重。鼓勵自己勇敢暫時離開傷心地(社群網站),「自我保護」是當下最重要的事。先確認是否照著 4S 策略來因應,接著,照顧好自己。前述受到霸凌之後的身心症狀,包括:情緒困擾、恐懼感、憂鬱、失眠、身體症狀(如頭痛)、腹痛等,三餐要規律、充足睡眠、減輕壓力,讓受傷的自己在時間的流動中逐漸康復。第四件事:「向學校反應霸凌事件了嗎?」校方需要進行積極介入與通報,在嚴重的情況下,考慮是否讓當事者短期休假、休學、轉學等做法。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等相關規定,學校必須做到: 向直轄市、縣(市)社政及教育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就事件進行初步調查,於三日內召開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會議。於受理申請之次日起兩個月內,由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處理完畢。 以書面答覆申請人,並告知不服處理結果之救濟程序。 學校應以乙級事件進行校安通報,並立即列冊追蹤輔導。 如確認為校園霸凌個案者,即應依規定以甲級事件通報校安系統,並啟動輔導機制。輔導網路霸凌受害者:「五件不該做的事」相對地,輔導受害者的過程有五件不該做的事: 別小看霸凌:忽略了當事者可能的嚴重心理傷害,或對方施行真實暴力的可能性。 別急著幫當事者解決問題:助長了當事者的無力感,過度依賴他人,仍缺乏面對網路霸凌的勇氣與自信。 不要看到霸凌者就躲:可能滿足加害者的權力快感,助長繼續霸凌的行徑。 別還手:不落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別單獨面對霸凌者或其父母:會讓自己暴露於危險情境。(本文摘自/APP世代在想什麼/ 心靈工坊 )

網路霸凌致憂鬱症 小心急性壓力反應

網路霸凌致憂鬱症 小心急性壓力反應#網路霸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網路發達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霸凌逐漸成為重要的議題。甲小姐在網路上的照片顯示她擁有美好身材與高顏值,在社群媒體也開立粉絲頁,不時秀出美照,人氣急升,雖然還不到網路紅人程度,每次發文也吸引大批網友按讚。某次高中同學在留言板貼出以前她和班上同學出遊合照,引發網友議論,直說甲小姐很會修圖,本人和網路差很大等等。還有網友惡搞移花接木合成她的照片,在這些相片旁加上嘲笑或羞辱文字,還有其他人留言嘲諷附和。甚至有網友留言已經知道她真實的樣貌,在路上遇到會和她問好等類似恐嚇文字。甲小姐怕到不敢出門,打開電腦就會焦慮緊張,手指碰到鍵盤就會發抖,看到螢幕畫面就會心悸、心跳加快、感覺呼吸困難,胸口像被石頭壓住,而且怕到不敢出門,由朋友陪同才來精神科門診就醫。網路匿名性、快速流通 被霸凌者壓力更巨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近一年來因為遭受網路霸凌而來精神科或身心科求治的個案數量有逐漸上升趨勢,被霸凌者可能因此罹患憂鬱症,及早就醫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都可以有效減輕被霸凌者所受到的衝擊。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更加重視網路霸凌的議題。現代人的生活和網路密不可分,網路霸凌已經成為生活上一種實質的壓力源。又因為網路具有匿名性,訊息圖片或影像可以在短期內複製流通,網友在第一時間常常對事實未經查證,即受到某些自以為是的「正義魔人」鼓吹而發文批評,使得被霸凌者承受到巨大的壓力。急性壓力反應 恐懼、無助、焦慮等要小心陳大申醫師提醒,被霸凌者與陪伴的親友除了即時在網路澄清,要求網站撤下不實言論,截圖蒐證、報警協助與尋求法律途徑提告外,更要注意被霸凌者的精神狀態與身心反應。網路霸凌通常是突然發生,被霸凌的強度因為網路容易複製與快速傳播的特性,往往大於實體霸凌,甚至高過數十數百倍,因此被霸凌者容易發生「急性壓力反應」。症狀包含遭受網路霸凌後,恐懼、無助、焦慮或警醒度增加、睡眠困難、易怒、專注力不良、過份警覺、過度的驚嚇反應等,如果數週沒有改善,建議被霸凌者該到精神科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網路發言前多想想、求證 以免變成霸凌幫兇被霸凌者承受長時間壓力,如果長期心情低落、對許多事沒樂趣、明顯憂鬱,失眠、早醒、食慾變差,體重降低,有時抱怨頭痛、胸悶、慢性疼痛、消化系統不適等生理症狀,無法集中精神或注意力、對許多事情常猶豫不決,行為動作或想法變得遲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變得很沒有自信心或自尊心,對未來悲觀等等症狀,可能都是被霸凌者罹患憂鬱症的警訊。適時使用抗憂鬱藥物與抗焦慮劑,加上心理治療會談與認知行為治療,都可以有效減輕被霸凌者所受到的衝擊。陳大申醫師呼籲,如同在現實生活一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在網路上的言論負責,最終可能也需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每個人在發言前停一停、想一想,再多求證一下,不要變成「鍵盤殺人」幫兇。應該多多鼓勵被霸凌的朋友,您的一句關懷,他(她)將會感到無限溫暖。

研究:兒童3C產品不離手 網路霸凌趨嚴重

研究:兒童3C產品不離手 網路霸凌趨嚴重#網路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隨著網路發達,不僅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使人際溝通更加多元化,但同時也使得霸凌行為更勝以往。透過影片、照片或文字譏諷、辱罵他人。且因為網路傳播快速廣大,且發送者可以採匿名的方式,免除了面對面的對峙,恐讓霸凌者可更容易的傷害他人。遭受網絡霸凌機會大於在校園被欺負最新的調查也顯示,近幾年來透過網路進行霸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據英國今年的一項調查指出,21%的兒童表示曾遭受網絡霸凌。相較於以往的面對面的校園霸凌,被欺負的兒童只有9%。調查也顯示,臉書和推特是最容易受到網路霸凌的平台。且在2010年同樣的調查,當時的結果是,16%的兒童說曾遭受面對面的校園霸凌,只有8%的人說曾受到網絡霸凌。現代的兒童依賴網路情形嚴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不離手,更使得兒童無法躲避網路霸凌。因此,英國教育專家也呼籲,老師、家長和醫生都要提高警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