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價值

小時候被長輩嫌黑胖好傷心⋯Melody感謝父母「神回1句」保護她

小時候被長輩嫌黑胖好傷心⋯Melody感謝父母「神回1句」保護她#自我價值

有些人張嘴就是「為你好」,但這種「善意」對他人來說可能只是無盡壓力。知名藝人殷悅Melody在著作《現在的妳,在哪裡?》就分享自己小時候被長輩嫌盡外貌的往事,也慶幸雙親並沒有把他人的價值觀套用在育兒過程中,讓她自信成長,並提醒讀者也不要活在他人價值觀中,以免越活越自卑。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不想努力了⋯可以嗎?Melody「1解方」不必放棄自己、過得更自在

我不想努力了⋯可以嗎?Melody「1解方」不必放棄自己、過得更自在#自我價值

汲汲營營於一般定義的「成功」,但別人的成就,放在自己身上,一樣風光適合嗎?活躍在社群上,形象積極正面的知名藝人殷悅Melody在著作《現在的妳,在哪裡?》中卻大方坦承,自己其實也有「不那麼努力」的時候,累了就休息,重新檢視自身需求,避免落入不適合的價值觀,才能避免徒勞,真正接納自己的優缺點。以下為原書摘文:

胖女孩不值得被愛?節食文化錯了

胖女孩不值得被愛?節食文化錯了#自我價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節食文化總是對我們轟炸各式各樣的健康及身材價值相關資訊。不管是減肥產品、減重服務、減肥餐、健身房、減肥藥等等,這些資訊令人難以招架。我們逃不開這些節食和減重廣告,而普羅大眾也有三分之二的人總是在節食。我們什麼時候會招架不住這些節食文化的影響?很快就會。畢竟人類不僅害怕肥胖,大多數人也是真的體型較胖。對肥胖的恐懼讓我們永無止盡地限制食物攝取量、緊緊閉上嘴巴、把胃口封起來、開始抽菸、做些瘋狂的運動訓練,然後恨起自己。人們和食物的關係之所以開始惡化,都要拜以下幾個原因所賜。首先,過去數十年來,大眾對身材的美感定義有所轉變,從欣賞多產的豐滿曲線變成追求瘦而苗條的體態;第二,這種理想身材的概念結合節食文化,將肥胖的身驅當作了假想敵;第三,則是「健康主義」的興起,把健康當成道德行為準則,健康與否的責任完全取決於每一個人。這種由社會建構的健康概念引起了大眾關注,讓大家把沒有照顧好身體的責任歸咎於個人行為;同時,他們也將道德責任、自我價值與體型尺寸、身材胖瘦聯想在一起。現代人普遍會對自己的體態感到不滿,很少有人不為此感到焦慮;這會讓你誤以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不為身材焦慮的人(如果有,也會覺得這種人很自戀)。根據估計,大約有七○到九○%的女性以及超過一半比例的男性對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滿。這樣的想法最早在七歲孩童身上就有可能產生,而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不限於單一身材尺寸、種族、性向或身分族群。根據研究顯示,對身材的不滿是飲食障礙、自尊心低落及憂鬱症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從許多方面來說,對身材的不滿已然成為了我們身心健康的核心觀點。那為何有那麼多人無論身材胖瘦,都還是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呢?父母影響和霸凌固然占了部分原因,主因卻還是媒體所塑造的理想體態印象:女性的理想身材就是苗條,而男性就該結實又強壯。在所有形式的媒體管道及社群媒體平台上,苗條和結實的形象總是會被刻意突出、讚賞或表揚,而胖胖的角色不是搞笑的朋友、「減肥前」的照片,就是被刻畫成不值得愛的對象。時下媒體所描繪的理想女性體態越來越瘦,遠低於接收這些訊息的女性觀眾平均值;同樣地,媒體所描繪的男性形象也越來越強壯。這兩種體態對大部分人而言,都不大實際。女性若收看有苗條體態女性出現的電視廣告(相較於一般體態女性或與外型無關的廣告),會增加對自己身材的不滿程度,而強壯男性的形象也會讓一般男性覺得自己不夠強壯、有所不足。廣告商正是利用這一點,向我們販賣我們不需要的產品、解決我們一開始就沒有的問題。節食文化就喜歡這樣,因為我們的不安全感和脆弱能讓他們賺進大把鈔票。節食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對我們說了謊。它告訴我們:只有苗條身材才是健康的、飢餓感是不好的、在悲傷時吃東西是不對的、食物有「好食物」和「壞食物」之分、我們必須運動以減輕體重、我們的身材還不夠好。這些概念透過電視螢幕和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在全球各地不斷放送。節食文化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健康決定了自己的價值,而如果我們不夠健康,一定都是我們自己的錯。節食文化錯了。(本文摘自/不節食更健康:英國營養師帶你破除減肥迷思,善用直覺飲食,培養身體自癒力/時報出版)

化嫉妒為欣賞 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化嫉妒為欣賞 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自我價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一定聽說過,多讚美別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良方。因為,人們都喜歡那些肯定與認同自己的人,當知道自己被讚美時,會因為自我價值感提高,連帶著也對說出讚美的人產生好感。問題是,我們常吝於表達讚美。這可能來自於,我們沒有看見別人的優點或長處,當然找不出可以讚美的地方;另一個可能,是當讚美別人時,會顯示出自己不如人,因而即使看見對方的好,也不願說出口。前一種狀況,常來自於家人或熟人之間,因為太常見面了,所以忘了要去發現對方的優點。因此,有許多孩子常抱怨自己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被父母肯定,或者,在父母的眼中,似乎一無是處。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長期相處在一起的親人間,常把對方的體貼或努力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認為那是優點,但卻容易過度放大家人的缺點,時常指責或翻舊帳,因而產生許多摩擦或衝突。後一種狀況,則與我們本身的自我價值感有關。想像一種情境,你與好友一同準備一場艱難的考試。考前,你們時常一起研讀、並肩作戰,大家都看好你們的表現。考試結果出爐,你的好友通過,而你卻沒有,你的心情跌落谷底。與好友走在一起時,聽到旁人對好友的恭賀,你有何感想?我想,難免心酸酸的吧!也可能有好幾天,你不想與好友走在一起,免得心裡難過。因為,在那當下,旁人對好友的每一句祝福,對你而言聽來都格外諷刺,似乎在提醒你:「你沒通過考試,你不夠好,你不如你的好朋友!」此刻的你,因為考試失利而自價值感低落。再試想另一個情境,當你聽到父母提起某個遠房親戚的孩子,口中稱讚不斷,不知道為什麼,你越聽越不是滋味,心中湧現一股無名火。會這樣很正常,因為,你內心的小劇場又要開演了:「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一直稱讚他!」其實,那一點關連的都沒有。處於低自我價值的人 難以對他人給出讚美當我們處在自我價值感低落的狀態下,聽到別人受到恭賀或稱讚,常會心生反感,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叫做「嫉妒」——因為自己不夠好,而也見不得別人好。所以,處在這種低自我價值狀態中的人,也難以直接給出他人讚美。因為,當我們認可了別人的能力,不就正凸顯自己的無能嗎?嫉妒是個毒蘋果,外表誘人,內藏凶險。嫉妒容易使我們對他人產生敵意,看到別人有了好表現,就算嘴裡說出了恭維的話,也總要暗暗詛咒對方一番。這正是最危險的時刻,持續的嫉妒只會暴露自己的低人一等,對於提升自我價值感根本毫無助益。把嫉妒轉為欣賞吧!同樣是處在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態中,嫉妒,是見不得別人好,希望別人和我一樣差;而欣賞,則是見賢思齊,希望自己能與對方一樣好。從嫉妒轉為欣賞,你便會努力學習、自我提升,讓自己有機會跟上對方的腳步。而因為欣賞,你才能發自內心去觀察對方擁有的優點與長處,自然地給出讚美與肯定。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發現自己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內在不夠強大,而無法對他人表達讚美,一時半刻又無法像對方一樣表現優秀時,你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有時候即使我們用盡了全力,還是不可能像對方一樣好,總有不如人之處,無止盡地追求要高人一等,只會把自己累慘了。我們得承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可能贏過所有人。反而,就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所謂接受,是不帶評價的,是看到自己的缺點或不足時,能夠露出淡淡的笑容,從容地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有這些不完美之處,但我也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而能將焦點轉換至自己的努力、堅持、付出與不容易之處,自我肯定、自我賞識。不需透過與別人比較 凸顯自己的價值於是你知道,你根本不需要透過與別人比較,才能凸顯你的價值;因為,你的重要性,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外求,也無須證明。你只需要為自己負責,看到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都比前一天有些微的突破,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時刻了。當我們懂得欣賞與接納自己時,才不會總是不自覺地與別人比較,而能夠在他人有了好的表現時,也發自內心地給出真誠的讚美與肯定。換句話說,現在你表達讚美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搏得別人眼中的好印象,進而獲得好的人際關係;而是出自內心真誠的賞識。而當人與人之間能夠真誠以對時,關係品質自然良好,彼此也更加靠近了。下次,在你看到周遭的人有好的表現,而心中出現嫉妒的心情時,請告訴自己:「我深深地接納我的不完美,同時,我也知道我有值得肯定之處。」並請大大地讚賞自己一番。

「面子」到底重不重要?

「面子」到底重不重要?#自我價值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面子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當我們顧及他人面子時,目的是避免讓對方難堪,讓他覺得被尊重,進而讓他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如果別人不給我們面子,我們會感到不舒服,覺得自己好像沒價值。所以,面子與我們所感受到「自我價值」似乎有很緊密的關聯。活在世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當然有一定重要性。問題是,如果我們缺乏對自己的覺察、無法肯定自己,其實也就等於將鼓勵自己、評斷自我價值的權力拱手讓人。到後來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會成為我們建立自我價值唯一依據。換句話說:你是個怎樣的人,都由別人說了算,而你自己完全喪失了判斷與反駁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傷害?・自我價值脆弱如果我們的價值取決於他人,那麼我們對他人語言或回應是缺乏抵抗力的(因為別人說了算),這樣自我價值顯然建立在一種相當脆弱基礎上,別人一句話就可能瞬間讓我們崩潰,甚至對自我感到羞愧與懷疑。即使這些來自他人的訊息可能根本不適當、不客觀,我們還是沒有能力予以辨識與反駁,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藉由他人的回應來建立對自己的認識。・習慣負向解讀模式由於容易被別人影響,所以當別人在互動中使用負向語言,我們可能很難辨識這些語言真實本質為何,而一概將它們當作是攻擊自己的語言,因此感到不舒服、委屈、挫折,甚至用攻擊方式來回應對方。就像孩子摔書包動作,可能讓一個老師解讀為「被攻擊」、「自我價值被挑戰」,而採取教訓(攻擊)學生的行動;但同樣行為對另一位老師而言,卻無關個人價值,她可以客觀地看待這個行為,所以不覺得有生氣、惱怒的必要,從而平穩地採取相對應輔導策略。・自己的價值 自己評斷  自我價值會影響看待這世界的觀點,而這觀點會左右他的情緒及對這世界的互動模式,進而影響環境對他的回應。最終,與別人互動結果會再影響他對自己的觀點與情緒,形成「自己影響環境,環境再影響自己」的循環。如果想避免成為人際關係或職場上令人敬而遠之的「玻璃心」、「易碎品」,想避免經常被他人行為或言語影響情緒,最好方式還是要經常練習觀察自己,提升對自己的了解。必須時時練習欣賞自己,針對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予以正視與接納,才能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真實而穩定的價值。(本文摘自/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寶瓶文化) 

肯定自我 先「愛」一針

肯定自我 先「愛」一針#自我價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自我價值不能由別人來認定:你是有價值的,因為你認定自己有價值,如果靠別人來認定你的價值,那是別人的價值,你很可能罹患了一種社會通病,這種病稱為「自卑敗血症」,光靠打一針無法改善,現有唯一的治療方式是大量施予「愛自己」的藥劑。獲得當下的快樂 首先必須學習愛自己但也許正如社會上許多人一樣,你從小就認為愛自己是不對的,社會告訴我們要為別人著想,教會告誡我們要愛鄰居,似乎沒有人記得要愛自己,但如果你要獲得當下的快樂,首先必須學習愛自己,小時候愛自己是件很自然的事,但你也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愛自己是件自私或自負的事。凡事先想到別人 才顯示你是「好人」你學會把其他人擺在自己前面,凡事先想到別人,因為這樣才顯示你是「好人」,你學會避免出風頭,接受「好東西應該與人分享」等訓示,不管那些是你的寶物、珍品,或者父母親可能不會與別人分享的大人玩具,人們甚至教導你要「有耳無嘴」,以及「應該知道分寸」。青少年期 自我懷疑的程度有增無減小孩會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既漂亮又很重要,但是到了青少年期,社會的訓示已經生根,他們開始極度自我懷疑,隨著年紀增長,自我懷疑的程度有增無減,畢竟你不應只愛你自己,這麼做的話,其他人會怎麼看你。懷疑與自我否定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期這些躲藏在「禮貌」背後的規範,讓你把別人的判斷當作自己的判斷,代價卻是犧牲自己的價值,毫不意外地,這些懷疑與自我否定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期,自我懷疑會如何妨礙我們?就是在「愛別人」的重要領域中,你可能會碰到困難,其實,愛別人與愛自己的程度有直接的關係。(本文摘自/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停止內疚、恐懼,別再製造藉口,過你想過的生活/如果出版)

自我價值在哪裡?避開尋求認可的陷阱

自我價值在哪裡?避開尋求認可的陷阱#自我價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政客這類人通常不受信任,他們極需要獲得認可,若得不到認可,就會失業。因此,他們通常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發言者說話變來變去,為了討好每個人,以某種巧妙操縱的方式繞著問題說話,就不會有真實性可言。這種行為,在政客身上很容易察覺,但要是出現在自己身上,就很難自我省察了。也許你保留自己的想法是為了安撫某個人,或者,你贊同某個人的意見是怕引起對方的不滿。你知道如果自己受責難就會不快樂,所以就修正行為來避免別人批評。要應付別人的反駁很困難,選擇別人贊同的行為比較容易。但是採取這種容易的方式,等於把別人的意見看得比你的自我評價更重要。這是一種惡性的陷阱,也是在社會中很難避開的陷阱。為了不讓別人的意見控制你,避開「尋求認可」陷阱,我們有必要檢視助長「尋求認可」這種需求的因素。下面我們就簡略瀏覽導致許多「尋求認可」行為的發展途徑。尋求認可的軌跡對認可的需求,是根據一個簡單的假設:「不要相信自己,先聽聽別人的說法。」我們的文化強調尋求認可的行為是一種生活標準,獨立思考不僅不符合傳統,也是社會堡壘制度的敵人。如果你在這樣的社會中成長,就會感染這種特性。「不以自己的名起誓(不要對自己深信不疑)」就是這種需求的本質,我們的文化不斷地強化這樣的觀點,把別人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意見重要,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贊同,你就有各種理由覺得沮喪、沒價值或內疚,因為別人比你更重要。給予認可,可以成為一大操縱因素。你的價值存在於別人身上,如果他們不提供認可,你就一無所有,變得沒有價值。就這樣,你愈需要奉承,就愈會被人操縱。任何朝「自我認可且不倚賴別人意見」這個方向前進的腳步,都是遠離別人控制之舉。然而,這種確保擺脫他人的健全行為卻被貼上自私、冷漠、輕率等標籤。想了解這種惡性的操縱循環,可以從「尋求認可」的文化訊息著手。從你小時候起,這些訊息便開始大量地向你轟炸,至今仍持續不輟。(本文摘自/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如果出版社)

藏在「禮貌」背後的規範 犧牲了自我價值

藏在「禮貌」背後的規範 犧牲了自我價值#自我價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時候愛自己是件很自然的事,但你也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愛自己是件自私或自負的事。你學會把其他人擺在自己前面,凡事先想到別人,因為這樣才顯示你是「好人」。你學會避免出風頭,接受「好東西應該與人分享」等訓示,不管那些是你的寶物、珍品,或者父母親可能不會與別人分享的大人玩具。人們甚至教導你要「有耳無嘴」,以及「應該知道分寸」。小孩會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既漂亮又很重要,但是到了青少年期,社會的訓示已經生根,他們開始極度自我懷疑,隨著年紀增長,自我懷疑的程度有增無減。畢竟,你不應只愛你自己,這麼做的話,其他人會怎麼看你!這種暗示很微妙而且沒有惡意,但確實控制了人們,使人們規規矩矩。從父母、直系親屬,一直到學校、教會和朋友那裡,小孩子學習一切高雅的社交禮儀,這些社交禮儀是成人世界的標記。但小孩彼此之間絕不會那樣做,除非是為了討好大人。小孩被要求一定要說「請」和「謝謝」、要鞠躬、大人進來時要起立、離開飯桌前要徵求許可,另外還要忍受大人捏他們臉頰,拍他們腦袋。這其中的訊息很明顯:大人是重要的,小孩子不算什麼;其他人重要,你無足輕重。「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是第一個必然產生的結果,許多以「禮貌」為名的規範則強化了這項結果。這些躲藏在「禮貌」背後的規範,讓你把別人的判斷當作自己的判斷,代價卻是犧牲自己的價值。毫不意外地,這些懷疑與自我否定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期。自我懷疑會如何妨礙我們?就是在「愛別人」的重要領域中,你可能會碰到困難。其實,愛別人與愛自己的程度有直接的關係。(本文摘自/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如果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