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大腸癌大作戰! 有家族史建議30~35歲開始篩檢

大腸癌大作戰! 有家族史建議30~35歲開始篩檢#便血

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也逐年上升,大腸(結腸)通常被區分為五個節段,分別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就癌症發生的機率來說,直腸長度最短,但發生機率最高(約為30%)。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血液腫瘤科 - 歐偉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多樣化,也容易與痔瘡、習慣性便秘、減肥成功…等混淆,當出現下列症狀時,例、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排不乾淨的感覺、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得較細、體重減輕、貧血、頭暈、疲勞、腹痛…等,就要提高警覺了。千萬不要忽略早期症狀,而延誤救治機會。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很多,從家族性遺傳、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等均有明顯證據。一般而言,癌症發生多在中年以後,且多為偶發性,少有家族遺傳。如果癌症的發生年齡較早、侵犯多位家族成員、體內多處器官…等,要及早提高警覺。歐醫師建議,一般民眾無家族史,可以從40歲開始,每年接受直腸指診;五十歲開始,每五年檢查糞便潛血檢驗和乙狀結腸鏡一次。如果具有家族史,應依照個別狀況不同與醫師討論,提前至30~35歲開始篩檢。大腸直腸癌治療,基本方法有三:手術、化學治療(含標靶治療)及放射治療。手術除了切除原發部位的癌症之外,還包含腸造口以及轉移部位的切除。放射治療一般用於直腸癌,因為直腸有腹膜固定住,照射時不會漂移造成無病部位放射線暴露。歐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在早期癌症階段,以『治癒斷根』為目標;晚期癌症則以『症狀解除』、『拉長復發或惡化時間』、『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為主。化學治療傳統主要成分是 5-FU 與葉酸,近期開發的 Oxaliplatin 與 Irinotecan 與前兩者藥物合併使用,可以產生更好的療效。至於標靶治療(Avastin 與 Erbitux)則是以藥物接合癌細胞膜的接受器,對細胞質與細胞核內的化學訊號產生干擾,為病人帶來延長存活的機會。歐醫師強調不管是哪一種用藥,都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量身打造,而不是如同在超級市場選購物品一般。但願每位民眾都能提高警覺,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的機會。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便血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若有下列情形者,建議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懷疑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 潰瘍性大腸炎之患者。● 年紀大於五十歲,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曾經罹患大腸腺瘤、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家族史有大腸癌、遺傳性多發性腺瘤、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腸排空準備,也就是將大腸內殘餘的糞便完全清除。若能做到完善的大腸排空,則可減少病患接受大腸鏡時的不適感,同時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大腸息肉及早期大腸癌的誤診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君照醫師指出,目前大腸癌的檢查,各大醫院大多採用電子內視鏡,其長度約130至160公分,可由醫師單人操作,或者加上一位助手採雙人操作。此外,目前世界上的趨勢逐漸採單人操作,單人操作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大腸過度伸長及插入時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感。目前有所謂的「無痛性大腸鏡檢」,其實是以麻醉的方式,使患者暫時失去意識,以減少疼痛不適感。不過,「無痛性大腸鏡檢」也有其缺點,包括1.因麻醉所造成之心肺功能抑制;2.因病患不會反應疼痛感而相對增加腸穿孔之風險;3.必須自付麻醉的費用。大腸癌可治癒嗎?張君照醫師表示,大腸癌依照癌細胞侵犯的程度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可侵犯到大腸壁的肌肉固有層,第二層侵犯整層的腸壁、腹膜及附近相鄰的器官。以上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大腸癌,均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第三期為侵犯整層大腸壁並有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則為遠處器官的轉移,例如肝、肺等。大腸癌各期的五年存活率約為八十五%,六十%、四十%及五%。所以可以了解到,大腸癌愈晚期其治癒情形愈差。近年來在日本的研究發現,若是早期大腸癌只侷限於黏膜處,可以經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其治療率高達百分之百,而且病患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部分的大腸,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但若有淋巴結的侵犯,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及治療大腸癌的不二法門。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第二型環氧化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所以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阿斯匹靈,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及大腸息肉變大。此外,多吃青菜蔬果以及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更是重要。張君照醫師提醒,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息肉或是只侵犯黏膜層的早期大腸癌,則可經由內視鏡治療,達到良好的預後效果。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便血

大腸癌依據其外型及發生機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隆起型惡性腫瘤,第二類為扁平或凹陷型惡性腫瘤。由於前者佔大腸癌的大部分,且是由大腸息肉轉化而來。後者與基因突變有較密切關係,可能是直接經由黏膜細胞的惡化而發展為大腸癌。總之,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和年紀、飲食及生活習慣、炎性大腸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腹脹、腹部摸到腫塊、貧血、體重減輕,但必須注意的是,早期大腸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醫師提醒,對於大腸癌高度危險群,必須接受大腸癌的篩選。大腸癌的篩選大多採用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再加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但是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若只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仍有二十五%的患者無法發現已罹患大腸癌。張君照醫師指出,因為有一部分大腸癌發生的位置,是在右側的大腸(包括升結腸及盲腸),而乙狀結腸鏡的檢查無法深入此處。此外,根據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報告,近年來,右側大腸癌的發生率有相對增加的情形。所以,大腸癌的篩選必須依賴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雖然下消化道鋇劑雙重造影,也可做為大腸癌的篩選,但其缺點是,對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癌的檢測率低於大腸鏡檢查,且無法取出病灶組織,進一步做病理切片檢查。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嗎?根據研究,大腸息肉轉變為惡性大腸癌的機會,與息肉大小有關,息肉愈大,罹患惡性大腸癌的機會也愈大。若息肉小於二公分,有八~十五%機會可能轉變為大腸癌,息肉為二公分及三公分以上者,為大腸癌的機會分別為十四~二十二%及二十一~三十三%。張君照醫師表示,所以若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最好能取出部分組織或接受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做完整的病理切片檢查,以判斷是否有惡性大腸癌存在及癌症侵犯的程度。

無痛腸胃鏡 深度睡眠中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 深度睡眠中完成檢查#便血

根據衛生署96年癌症統計,結腸直腸癌及胃癌分居第三及第五名,又因現代人生活步調緊張、飲食精緻化,罹患腸胃癌的族群年齡越來越低。臨床病例曾經有一位22歲的年輕男性,才感到身體不適就醫,就已經是晚期胃癌,癌細胞並且出現轉移。而要預防這一類疾病奪去生命的最佳方法,除了飲食注意之外,就只有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正值事業巔峰的韓國女星張真英,才剛拿下「青龍獎」以及「大韓民國電影獎」的最佳女主角,34歲的她,去年底也悄悄退出演藝圈,開始接受胃癌的治療。這個情況讓有關癌症的預防醫學,再度引起注意。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表示,腸胃道健康的篩檢方式包括糞便淺血、上消化道攝影、腸胃內視鏡、正子攝影等,其中以腸胃內視鏡檢查的準確性最高,即使影像醫學也無法完全取代,但許多受檢者仍因害怕侵入性的腸胃鏡檢查,拒絕接受篩檢。曾碧娟指出,大多數的受檢者排斥腸胃鏡檢查,主要是害怕疼痛。為提高腸胃鏡的篩檢率,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首創無痛腸胃鏡服務,至今超過42,000位受檢者在無痛、舒適的過程中完成腸胃鏡檢查,有效降低受檢者的不安,並為953位受檢者早期發現腸道病變,協助轉診治療。為了讓無痛腸胃鏡成為聯安最大的賣點之一,曾碧娟表示,聯安去年特地延攬一個麻醉團隊,同時引進新式的短效安眠藥物,其特色在於會讓受檢者在深度睡眠的情況下,安全地完成檢查,服務滿意度達98%,且幾乎沒有暈吐等不適現象發生。為了力求低風險、高舒適的麻醉經驗,麻醉護理長王翠蘭表示,在進行無痛麻醉前,必須透過心電圖等檢查,先評估受檢者的健康狀況,再依據體型、生活習慣、個別需求等因素,專業評估、給予適量的麻醉藥劑,讓受檢者在深層睡眠中進行檢查,自然甦醒後繼續進行其他檢查。王翠蘭說:完整、清楚的溝通是創造美好麻醉經驗的不二法門,對於聯安而言,麻醉工作,從前端溝通及現場接觸時就開始了!初期的電話諮詢,告知受檢者接受腸胃鏡檢查的必要性;進到聯安後,由護理人員說明無痛麻醉的安全及舒適性,幫助受檢者安心;進入內視鏡室後,由麻醉護理長以「聊天、關心」的方式,鬆解受檢者緊張情緒,進而拉進距離、獲取受檢者的信任,在最放鬆、愉快的情境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進入睡眠狀態並完成檢查。王翠蘭說,每個環節的醫護人員善盡職責,才能幫助受檢者克服障礙,在最放鬆的情緒下,了解腸胃道的健康狀況。如此的服務,在去年12月為700位受檢者進行無痛腸胃鏡檢查,滿意度更達100%。受檢者趙先生表示,原本對腸胃鏡檢查是恐懼、排斥的,但在諮詢及護理人員說明下決定接受檢者,又透過麻醉團隊的說明了解檢查流程,最後在麻醉護理長的引導下,卸下防備想著自己近期美好的旅遊經驗,沒想到真的夢到在日本旅遊,醒來後心情很愉快,原本最不願面對的,反而成為當天最滿意的一項檢查。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的受檢者王小姐則說:「我從來沒有這種深度睡眠的經驗,沒想到無痛腸胃鏡檢查可以這麼舒服,當時一度懷疑沒做檢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呼籲,定期的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最重要的基礎,新型麻醉已讓可受檢者克服種種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腸胃鏡而逃避檢查,如此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提早治療。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dr/index.asp?id=471&page=1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便血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不可不知》便便出血怎麼辦?

《不可不知》便便出血怎麼辦?#便血

所謂便血是指大便中出現血液或有潛血反應,它的原因可能是消化道出血、或腫瘤、也可能是肛裂或痔瘡及急性感染性腸炎等等。它們的鑑別診斷及治療方式各有不同。身體某部位出血,通常都會引起患者的驚慌,像尿血、咳血、吐血,進一步就會去找醫師求診,但消化道出血,可不一定了,有時是黑色的大便,有時是含血的大便,更有時是沒甚麼特殊的。針對「便血」該怎麼辦,或是擦衛生紙時有血時,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提出,絕大部分的便血,出血處都在下消化道裏,所謂的下消化道是指空腸或以下的腸子,包括部分的小腸、大腸及肛門。那麼上消化道出血,就不會有便血嗎?蔡醫師指出,這當然是錯,很多人以為「上邊」出血,是黑色大便。雖然大部分的胃、十二指腸出血,病人通常解黑色大便,但是若是在短時間急速,大量出血,一樣是紅色鮮血從肛門流出,這種可是大出血,會要人命的。那怎麼區分兩者呢?聰明的醫師,除了觀察生命現象外,另外會插根鼻胃管,便知道結果。下消化道出血,有那原因呢?以成人而言最常見的慢性下消化道出血是痔瘡及大腸腫瘤。最常見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是憩室及血管病變(Angiodysplasia),患者有否注意到,因為便血而住院的病人並不多,醫師通常一聽病人吐血,二語不說,立刻辦住院,便血住院的人就少多了,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絕大部分的下消化道出血都比較和緩,而且都是間歇性的。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蔡醫師僅就常見的原因介紹。首先是肛門周圍疾病,像痔瘡、肛裂,患者會有鮮紅色的血在衛生紙上,或是滴血、或是大便周圍塗著血。內痔是不痛的,肛裂可是很痛,這些通常是在解硬便、或是用力擠大便後發生。程度一般都很輕微,但是也有例外,某些肝硬化病人會在肛門形成靜脈曲張,出現血流如注的情況。通常醫師會做個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蔡醫師提醒,患者要多吃含食纖維質的食物,多喝開水、多運動,保持規則的排便習慣,不舒服時,溫水坐浴、或使用一些塞劑,如果情況還是很困擾時,可找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接下來是腫瘤病變,良性或是惡性腫瘤均有可能造成便血,依不同的位置,造成便血的模樣上也同同,當然必須同時考慮其他症狀。長在直腸或肛門時血可能是在大便周圍,合併有裏急後重,大便解不乾淨感覺;乙狀結腸、下行結腸,血可能混在大便中或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了,更上方的腸子,可能就純粹以貧血表現或摸到一個硬塊了,檢查上可做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尤其是若合併體重減輕,肚子有硬塊,那可要小心了。蔡青岩醫師強調,如果檢查出大腸癌,事先的評估,對往後的預後是很重要。如果發現是息肉,施行鏡檢時把它切掉即可,但須要記得往後的追蹤。至於憩室出血或Angiodysplasia出血,這些均好發於年紀大的病人,後者更與某些疾病有相關,如長期先腎,主動脈瓣疾病。臨床上表現為急性出血,診斷上時常須要以血管攝影證實。 其他還有那些便血原因呢?像急性感染性腸炎,如痢疾、大腸桿菌0157感染;炎症腸病變如克隆氏病、潰瘍性大腸炎、缺血性大腸炎、放射性大腸炎、或不明原因性的大腸潰瘍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