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免費拿個採便管 六旬男意外檢出大腸癌

免費拿個採便管 六旬男意外檢出大腸癌#大腸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我排便又沒有問題,為什麼要拿採便管?」65歲擔任保全工作的張先生是馬偕淡水院區神經科的病人,看門診時林醫師提醒他健康局有提供免費的大腸癌檢查,張先生原本抱持懷疑的態度,心想沒症狀不需要做檢查,但因為醫護人員再三提醒,最後他勉為其難拿了採便管回家採便。「我把糞便管子交回醫院後,沒幾天就接到醫院的篩檢護理師張小姐打給我,她說我的糞便檢查報告異常,請我儘快回來給醫生做詳細檢查,我也收到醫院寄的掛號信,裡頭的報告確實是說我的報告是陽性」。張先生在醫院安排下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確診為第一期大腸癌。「沒有症狀為什麼叫我檢查?」這是國人對癌症最大的迷思之一。事實是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但卻可以透過採便管在家做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篩檢早期發現,若是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往往已經進入二到三期。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大腸癌自95年起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但是因為民眾往往覺得自己身體健康,沒有症狀而不篩檢,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很多人誤以為癌症是不治之症,有「萬一罹患癌症,寧可不知道的好」的鴕鳥心態,以國人常見的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為例,早期篩檢有助於提升存活率。乳癌早期(第0、1、2期)之存活率可高達9成,甚至接近100%,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早期(0至1期)之存活率也都達8成以上。而且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還可以經由篩檢發現癌前病變,經簡單治療即可預防其轉變成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表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被預防的;但是如果不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分性別、貧富、年齡,都有得到癌症的可能;過去認為面對癌症只能束手無策,但現在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都能夠重獲健康。許多病友在治療後,甚至過著比生病之前更活躍和健康的生活。

男童誤吞十元硬幣! 胃部出現圓形黑影

男童誤吞十元硬幣! 胃部出現圓形黑影#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八歲男童將十元硬幣含在口中玩耍,卻不慎誤吞,由媽媽陪同至大醫院兒科門診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胃部有一圓形黑影,隨即安排內視鏡檢查居然發現有兩枚十元硬幣,所幸經由兩次的胃鏡取幣順利取出。豐原醫院腸胃科醫師楊聰鎰指出,臨床上常見四歲以下孩童,因為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不論是藥物、玩具或是錢幣、電池等,都可能會吞下肚,為確保孩童安全,居家環境、藥物管理、可拆式小玩具的配件、電池的存放位置等都要留心注意。若不慎吞下硬幣,一般在一週內會經糞便排出,藉由X光片可確定其位置是否在食道、胃還是小腸,如在胃以上即可考慮以內視鏡夾出,若到了小腸,則有較高的機率藉由糞便排出。依據目前的急救指導原則,呼吸道異物哽塞分為輕微與嚴重兩種情況,輕微異物哽塞,通常患者會不停咳嗽,此時在一旁密切觀察即可。若嚴重的異物哽塞,患者通常會以雙手掐住脖子、表情痛苦、咳嗽聲音漸漸微弱,甚至無法發出聲音,若患者尚有意識,需趕緊施行「哈姆立克法」。方法為,讓病患站立,從患者背後環抱,一手握拳,虎口向內置於肚臍上方,另一手則抱住拳頭並握緊,兩手快速向上向內方向連續擠壓五下,重覆數次直到異物排出並能呼吸為止。楊聰鎰叮嚀,農曆春節,家家戶戶團圓過新年,小朋友聚首的場合增多,吃飯時常容易口中含有食物卻開始奔跑玩耍,若家長發現孩童遭食物哽塞或不慎吞食異物後,出現呼吸不順暢,表示異物卡在氣管,如果是可以溝通的小朋友可以鼓勵他咳嗽,若無法配合或是沒有力氣的幼童,建議可使用「哈姆立克法」壓迫腹胸,試著將東西吐出來,並建議至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測為宜。(圖片來源:豐原醫院提供)

衛局主任過來人經驗 籲勇敢面對大腸癌

衛局主任過來人經驗 籲勇敢面對大腸癌#大腸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洪主任,以大腸癌患者的身分現身說法,鼓勵癌友勇敢面對癌症,並呼籲民眾把握免費4大癌篩,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洪主任是在幾個多月前發現有血便的現象,經檢查確認是大腸癌,目前手術順利,接受後續放射線及化學療法中。洪主任說,他從一開始出現症狀,到檢查、確診開刀,才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如果能早一年檢查出來癌細胞,相信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局面。所幸還沒有蔓延到淋巴結,再加上臺灣醫學發達,手術也很順利,讓他出來現身說法,鼓勵民眾不要覺得麻煩,要好好把握政府的免費4大癌症篩檢。洪主任的主治醫師許自齊表示,大腸癌高危險群的罹患率每萬人高達200到300人,是一般民眾罹患率每萬人3人的70到100倍。所以高危險族群只要年過40,每3到5年就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許自齊醫師指出,若是本人已罹患大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或有大腸直腸瘜肉、潰瘍性大腸炎10年以上病史;以及父母兄弟姊妹有人罹患大腸癌、2人以上罹癌、有人得過多發性瘜肉症,都屬於高危險群。衛生局副局長林金富表示,癌症常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其中大腸癌為去年新北市民癌症死因的第3位,死亡人數683人,佔癌症死亡人數11.7%,且罹患率有逐年升高、年齡層卻逐年降低的趨勢。因為大腸癌的好發族群通常為50歲以上,正是許多男性事業有成,或身為一家支柱,呼籲市民朋友們在為家庭奮鬥之餘,也要多多關注自己的健康。新北市衛生局表示,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使得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大腸癌及乳癌的罹患率近年更鉅幅攀升,分別高居男女性的第1名;口腔癌患者則是每10人,就有1人是檳榔的愛好者。其實,癌症並不可怕,怕的是錯失治療黃金時間,以目前醫學的進步,癌症若能早期發現並及時加以治療,通常可獲得控制甚至治癒。

國人大腸癌好發率高 死亡率居第三!

國人大腸癌好發率高 死亡率居第三!#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國人生活及飲食方式日漸西化,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已是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更高居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近年來,國民健康局大規模的推動糞便潛血檢查,就是要提早檢查出威脅國人健康的大腸直腸癌。依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指出,目前國人50歲到69歲兩年內,曾做過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只有10%,遠低於美國50%。奇美醫學中心的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張晉民表示,目前大腸鏡檢查採無痛式居多,檢查時不會有疼痛的感覺,但比較困擾民眾的是檢查前一天需作清潔腸道的準備,即使作過檢查前衛教,還是會常發生因為吃了不該吃的食物,導致腸道準備不乾淨而影響檢查的效果。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據統計,50歲時盛行率是20%至30%、70歲時為50%以上,而且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故若在檢查前能確實作好腸道準備,可降低漏診率及提升息肉發現的機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大腸息肉的發生率為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率。大腸癌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

罹大腸癌主因 竟可能是口腔細菌惹禍!

罹大腸癌主因 竟可能是口腔細菌惹禍!#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預防大腸直腸癌,大家的觀念都可能會是多吃蔬果、少吃燒烤、少吃油炸類等食物,生活也要正常.才能夠預防大腸直腸癌,但是,美國出現了一份顛覆大家觀念的研究,就是我們口腔裡的細菌才可能是造成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原因!導致大腸癌的元兇 竟是口腔細菌?!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大腸腫瘤中存在大量於人類口腔內常見的梭桿菌(Fusobacterium),而且非常活躍。透過老鼠做實驗,發現梭桿菌會加快腸腫瘤的形成。另外,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研究也顯示,梭桿菌表面有名為FadA的分子,使它能依附及入侵腸癌細胞。當細菌進入癌細胞後,FadA分子就會啟動癌生長的基因開關,刺激炎症反應,加速腫瘤形成。但是,研究人員也進一步的發現,能夠阻斷FadA分子的人工合成化合物,意味著,在未來可能會有藥物能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高油、低纖維飲食 當心大腸憩室炎

高油、低纖維飲食 當心大腸憩室炎#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45歲張先生,平時常把炸類食物當三餐,很少吃水果、蔬菜,長期有便秘症狀,因為下腹疼痛就醫,經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問診,檢查是罹患大腸憩室炎。國人的飲食習慣漸漸西化,主要食物有高油脂、低纖維的傾向,加上內視鏡與影像診斷的進步,被診斷出大腸憩室症的人數正逐年增加中。蔡安順醫師表示,大腸憩室是突出大腸腸壁外的囊狀構造,原因可能是飲食中缺少纖維質所導致。而大腸憩室在男女生的發生率約略相等,發生率有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且多數患有的大腸憩室的患者(85%)是無症狀的,只有少數患有大腸憩室症的患者會有症狀,其中消化道出血與大腸憩室炎最為常見。因為沒消化完的食物或是糞便掉入憩室中,就可能會阻礙憩室的血液循環,造成局部的刺激和發炎,讓大腸內的細菌趁機侵入,這種感染、發炎的憩室,就是憩室炎。發生憩室炎時會出現腹部劇烈疼痛、發冷、發燒和噁心等症狀。大腸憩室炎的臨床症狀以腹痛最為常見。而腹痛的位置與大腸憩室炎在大腸中發生的位置直接相關,尤其,乙狀結腸所在的左下腹疼痛最為常見,不過,亞洲人與西方人不同的是亞洲人較常發生在右下腹的升結腸段。根據統計腹痛的位置,西方人70%會在左下腹,而亞洲人75%會在右下腹。其它大腸憩室炎的症狀:有噁心嘔吐、便祕、發燒併白血球增高、腹瀉、約1成病患有解尿困難與頻尿之症狀。蔡安順醫師呼籲,大腸憩室的形成與年齡老化直接相關,長期便祕更會加劇大腸憩室的形成與增加大腸憩室炎的發生。建議多多攝取高纖維食物、減少高油脂食物、充足的水份攝取、適當的運動,可以減少便祕的發生,進而預防大腸憩室炎的發生。

20歲少女愛吃甜食 危險腸息肉已2顆

20歲少女愛吃甜食 危險腸息肉已2顆#大腸

23歲陳同學,飲食偏好跟時下多數青少年一樣,偏愛吃紅肉,喜好辣、酸口味的食物,平均每週吃兩次鹽酥雞,幾乎每天都會喝珍珠奶茶、可樂等甜飲。今年暑假跟著父母一起做全身健康檢查竟發現已有2顆危險息肉需切除。國內做最多大腸鏡檢查的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醒這並不是個案,聯安調查去年1萬多人做腸鏡檢查的結果,發現罹患腸息肉的患者中,竟約21%的人未滿30歲。聯安院長鄭乃源醫師呼籲,從調查中顯示息肉已非中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而腸息肉若不及早處理,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化成大腸癌機率高達85%,他認為息肉年輕化可能與現代人飲食習慣相關。鄭乃源說明,飲食西化的影響在年輕人身上特別明顯,高脂、高鹽的飲食內容正符合年輕一代的偏好,特別愛嗜肉、吃甜食、偏好油炸、燒烤等食品,加上運動量少、愛熬夜作息不正常,所以易容易息肉年輕化。根據衛生署95年癌症登記報告,結直腸癌的個案數已首度破萬,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榜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超過萬筆的腸鏡健檢資料發現,國人腸道健康亮紅燈,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鄭乃源提醒,保衛腸道健康之觀念應向下紮根,年輕人應從完整檢查、飲食、以及運動做起。他進一步歸納發現,有息肉的年輕人,五成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差,普遍嗜辣、重鹹、喜歡甜食及重口味飲食,並偏愛油炸、碳烤、醃漬、煙燻等精緻食物。約有三成受檢者每日飲水量少於1,000cc,超過三成受檢者有抽菸習慣,近三成五受檢者有飲酒的習慣。經年累月的不良作息,使他們成為腸道健康之危險一族。基於飲食、體型、生活或運動習慣也和腸息肉、腸癌相關,鄭院長因而建議過度肥胖、生活習慣不佳、喜歡吃醃漬、燒烤等不健康的食物、平時缺乏運動,或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最好再提早開始腸鏡檢查。而且,完整的檢查之外,更應及早針對飲食、生活型態與運動,重做檢討與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