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大腸癌化療控制 一年後轉移肺部

大腸癌化療控制 一年後轉移肺部#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莊姓女病患,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一年前經開刀化療後控制病情,日前檢查卻發現癌細胞轉移到左側肺部,但因腫瘤太小,開刀不易移除;童綜合醫院改採立體定位身體放射線治療,經5天療程後移除腫瘤。童綜合醫院表示,這名60歲的女病患,一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開刀移除腫瘤並依循正規化療後無復發;但最近因咳嗽頻繁到童綜合醫院檢查後,發現左側肺部有0.8公分轉移的惡性腫瘤,胸腔外科評估腫瘤太小,開刀時不易以肉眼發現,因此轉診放射腫瘤科治療。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醫師表示,經檢查評估後,使用立體定位身體放射線治療來消除腫瘤,病患持續進行5天療程,將左肺內的腫瘤移除,莊姓病患對於治療成果,感到相當滿意。(照片提供/童綜合醫院)

糞便潛血不願就醫 男子拖2年不幸往生

糞便潛血不願就醫 男子拖2年不幸往生#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居住於臺南市東區55歲柯姓男子,2年多前到轄區衛生所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有潛血反應,衛生所護士多次訪視及勸導他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該男子總以痔瘡為由,堅持不到醫院接受檢查。事隔2年出現血便等不適症狀,就醫確診為大腸癌,但由於未積極治療,該男子已於日前往生,家屬都十分懊悔。隨著高齡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大腸癌已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由於大腸癌初期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台灣採用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世界公認敏感度最高、效果最佳的檢查方法,經檢查後有潛血反應再以大腸鏡做進一步的確診。由於腸壁的腫瘤或瘜肉受糞便摩擦而流血,通常是間歇而非持續性發生,所以任何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有潛血反應時,都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衛生署篩檢資料分析,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潛血反應者,經進一步診斷有近一半為大腸瘜肉,且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患者。去年臺南市針對50~69歲好發高危險群民眾,提供大腸癌篩檢共8萬7037人,發現有糞便潛血反應者7766人,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診斷僅5099人(佔65.7%),其中發現瘜肉(可能癌前病變)並完成切除2478人,確診大腸癌225人。由於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健康的殺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凡年滿50至69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到轄區衛生所,或就近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潛血反應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

大腸癌早期不明顯 應定期篩檢保健康

大腸癌早期不明顯 應定期篩檢保健康#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101年基隆市信義區接受大腸癌糞便篩檢人數計2,504人,其中糞便潛血陽性反應者123人,有87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為大腸息肉並做切除以避免成為大腸癌,進一步化驗幸好未有大腸癌確診個案。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呼籲50~69歲民眾每2年必須接受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基隆市衛生局表示,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不適症狀,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很重要。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個案者,每2人就有1人大腸長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為大腸癌,且大腸癌發生人數已是所有癌症的第1名。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表示,經常攝取燒烤、油炸及肉類加工品等食物,容易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應注意「多吃青菜水果、少吃紅肉,烹調方式以水煮為主」之原則,並且規律運動,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健康。

醫訊/大腸直腸癌的現況與治療

醫訊/大腸直腸癌的現況與治療#大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飲食西化、生活型態改變及家族性遺傳、飲食不定量不定食,愛吃高油高鹽高糖,喜愛宵夜,肉吃太多,多色有機蔬果吃太少,導致腸胃吃不消,這都是造成罹患腸癌的高風險因素。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高雄長庚醫院特舉辦社區醫療巡迴講座,此次主題為「大腸直腸癌的現況與治療」,邀請該單位直肛科蔡鎧隆醫師主講,該單位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大腸直腸癌的現況與治療時間:102年3月8日(五)上午10:30~11:30地點:高楠社區發展協會(高雄仁武區高楠4街58號)洽詢:07-7317123轉2023社服課 紀宗緯先生

男子血便以為痔瘡 就醫檢出直腸癌

男子血便以為痔瘡 就醫檢出直腸癌#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58歲患有糖尿病的男子,平時喜愛騎腳踏車、跑步等運動,日前因解血便,原本以為是得了痔瘡前往大林慈濟醫院就醫,結果檢查竟發現是罹患直腸癌。經醫師為他進行腹腔鏡根除手術,復原狀況良好,術後兩週,已能再騎上腳踏車。大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徐大聞表示,患者經肛門指診,發現血便的顏色太深,不像痔瘡出血的鮮紅色血液,因此高度懷疑是直腸癌。徐大聞透過大腸鏡檢查,果然在距離肛門口十公分處發現直徑5公分的直腸癌病灶,已堵住腸道的一半,經過腫瘤切片化驗後,確定是直腸癌。徐大聞為患者進行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成功切除大腸直腸癌,術後兩週,這名患者已經可以重拾騎腳踏車運動。徐大聞也提醒,手術後的民眾應避免抽菸、喝酒、油膩辛辣與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時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運動與飲食,才能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好消息!大腸直腸癌標靶藥物納健保給付

好消息!大腸直腸癌標靶藥物納健保給付#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有福了!為造福大腸直腸癌病患,健保局已在去年12月1日起正式將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R(Cetuximab)納入健保第一線給付,讓病患能提早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而不用擔心醫藥費。而除了患者能夠減輕醫藥負擔之外,藥商還提供所有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支付KRAS檢測費用,病患不僅能進一步節省醫療支出,又能經由基因檢測,選擇適合的個人化治療,對於患者與家屬而言,是一大福音。而藥商表示,全國每年預計將有5000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可免費接受KRAS基因檢測。這份美意主要是希望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能儘早掌握適合的療法,並積極治療,才能提升治癒機會,不讓大腸直腸癌繼續威脅國人健康。

大腸癌趨年輕化 更為癌症死亡率居冠

大腸癌趨年輕化 更為癌症死亡率居冠#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公佈2009年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位居第一,平均每日死亡人數389人中約有109人是死於癌症。同時從當年度開始,大腸直腸癌也超越以往的肺癌與肝癌,以每年約1萬兩千多個案發生數躍居癌症首位。大腸直腸癌主要症狀,如血便、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腹漲、腹痛等。雖然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平衡,罹癌的族群漸漸有年輕化的傾向,三十至四十歲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了,且不少發現時已為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楊清傑表示,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分屬在人體內的不同位置,位於腹腔的結腸常會隨著腸道游移不定;而直腸處於骨盆腔,則屬相對固定不動的器官,讓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準確地將放射線治療範圍鎖定在病灶上;面對這兩種癌症,醫師選擇治療方法便有不同的考慮因素。楊清傑強調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放射線治療並未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對於直腸癌,放射線治療的應用極廣,包括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前置性輔助放射線治療及姑息性放射線治療,甚至可以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均可增進直腸癌病人的局部控制率和存活率,並減輕病人的痛苦。(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