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鼻竇炎難根治竟因「這體質」?醫:新療法抓出關鍵發炎因子才是改善關鍵

鼻竇炎難根治竟因「這體質」?醫:新療法抓出關鍵發炎因子才是改善關鍵#鼻息肉

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發炎性疾病,很多人想說開刀就能一勞永逸,但臨床卻發現有部分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仍舊再度復發,相當痛苦;這種鼻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且合併鼻息肉,在歐美有高達8成病患會發生,屬於「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耳鼻喉部副主任許雅晴醫師表示,一名竹科40幾歲男性患者,曾因鼻竇炎與鼻息肉開刀三次,本想說手術能夠有大幅改善症狀的效果,但術後卻又再度復發,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屬於「第二型發炎體質」,也就是特別好發鼻息肉的鼻竇炎型態。 25~30%患者演變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鼻竇炎有分為急性與慢性,有些人感冒時也會併發急性鼻竇炎,但哪些人容易演變為慢性鼻竇炎?許雅晴醫師說明,臨床上發現本身如果有過敏性鼻炎、氣喘、下呼吸道疾病者,或者天生鼻子內部構造較為特殊、有免疫問題、長期胃食道逆流、長期使用抗發炎藥物等,會比較容易造成慢性鼻竇炎,在個人臨床間觀察發現男性族群居多。 「慢性鼻竇炎患者當中,大約有25~30%比例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患者會因細菌感染而不斷產生黃膿鼻涕,鼻塞也因為鼻息肉增生更嚴重,不僅嚴重影響睡眠,白天工作的專注力也變差,不少病患的嗅覺幾乎失去功能,都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手術是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主要方法,以往術後會搭配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治療,但由於類固醇是屬較強制性阻斷發炎的方式,有些病患會因全身性類固醇治療感受到副作用較強而產生其他免疫功能反應;因此近幾年,安全性高的生物製劑逐漸成為精準治療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重要選項之一。 生物製劑用藥改善症狀,術後恢復也較佳 許雅晴醫師說明,由於鼻竇炎與發炎狀態環環相扣,針對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患者,透過生物製劑降低發炎反應的機轉,在臨床上發現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鼻塞、嗅覺異常等症狀改善,更延緩反覆發作的頻率,術後恢復也更好。以前述的竹科個案來說,術後便是搭配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一個月內患者就明顯感受到鼻涕變少、嗅覺功能也慢慢回來,目前已持續治療了4、5月,狀態也逐漸穩定。 許雅晴醫師強調,有些患者因為懼怕手術,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忍受很多年都不敢就醫,其實現在手術已經相當進步,搭配新的藥物運用,病症是有機會長期穩定控制不復發的。她提醒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患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透過個人化手術、藥物的運用,便能將療程做得更完備;進行手術之後,也應遵循清潔保養並搭配藥物療程,鼻竇炎與鼻息肉儘早就醫治療,才能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圖/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耳鼻喉部副主任 許雅晴醫師)  

咳嗽鼻塞、嗅覺異常⋯是新冠還是慢性鼻竇炎?醫揭「1關鍵差異」

咳嗽鼻塞、嗅覺異常⋯是新冠還是慢性鼻竇炎?醫揭「1關鍵差異」#鼻息肉

隨著台灣新冠疫情延燒,民眾一出現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就提心吊膽,但即使快篩,結果也可能出現偽陰性。耳鼻喉科醫師就提醒,有呼吸道症狀,除了新冠肺炎還可能是「慢性鼻竇炎」,但到底是感染新冠還是罹患慢性鼻竇炎?以下「11種症狀比較」希望幫助民眾自我判斷,避免延誤治療而增加中耳炎、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

長期用鼻腔噴霧劑 會導致嗅覺喪失?

長期用鼻腔噴霧劑 會導致嗅覺喪失?#鼻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過敏性鼻炎極常見且盛行率不斷增加中,統計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兒童為此所苦惱,台北市的學齡兒童更高達百分之三十三罹患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可能合併多種疾病,包括:氣喘、鼻竇炎和結膜炎、鼻息肉和中耳炎、牙齒咬合不正、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睡眠障礙、及學習、工作、活動障礙等。若能早期治療以及合併症的預防,就能減少合併症的產生或減輕嚴重度。鼻噴劑藥物治療三種類型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原則是鼻黏膜炎症反應的抗發炎治療,且依照疾病的嚴重度給予階梯式治療方式。一般常見用於鼻炎的鼻腔噴霧劑有三種類型: 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鼻噴劑、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又稱為去鼻充血劑)。鼻腔噴霧劑是一種經由鼻黏膜吸收藥品的劑型,因為使用方便,又能加速藥品吸收、有效減少藥品劑量及副作用,因此廣泛地被使用於治療或舒緩過敏性鼻炎及其他疾病。1.類固醇鼻噴劑,只需極低劑量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副作用小,長期使用並不會引起鼻黏膜萎縮或是嗅覺失常。2.第二代抗組織胺經過結構修飾,較不易穿透中樞神經,副作用發生機率較低,且藥效作用時間較長, 一天僅需口服 1-2 次,較為方便。抗組織胺鼻噴劑在安全性上考量為優秀的選擇,但有味道較苦的缺點。3.必須注意的是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又稱為去鼻充血劑),其作用是藉由收縮鼻末梢血管以暢通鼻腔,常用於舒緩鼻塞症狀。但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容易造成反彈性的鼻充血,若不繼續使用則會一直鼻塞,養成依賴性。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遺傳性的過敏疾病,可檢測過敏原,加強環境控制,避免與過敏原接觸,並使用適當的藥品來緩解症狀,此外需要均衡飲食、適度的運動,方能控制並遠離過敏性鼻炎。食藥署提醒,無論是何種成分的鼻腔噴霧劑,都應經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用藥,並依照醫囑正確使用,民眾切勿自行增減劑量,以避免影響療效及副作用。

單側鼻塞併出血 有鼻部病變成癌風險

單側鼻塞併出血 有鼻部病變成癌風險#鼻息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林先生反覆鼻塞十年,常自行購買成藥及鼻噴劑使用。然而近一年鼻塞加劇,用藥效果不彰。就醫檢查發現,雙側鼻腔都產生鼻息肉,雙側鼻腔及鼻竇均有軟組織增生,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移除病灶。病理報告指出,林先生為慢性鼻竇炎及倒生性乳突瘤,持續門診後續追蹤無復發。下鼻甲肥厚誤認鼻息肉 影響治療效果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朱原興表示,鼻塞原因可分為結構性或功能性異常。結構性異常是鼻腔內組織增生、發炎造成,常見原因如鼻中隔彎曲、下鼻甲肥厚或腺樣體增生。而功能性異常因鼻腔神經功能變差,感受不到氣流造成鼻塞感,常見空鼻甲症候群。鼻息肉的形成,為鼻腔跟鼻竇內的組織因慢性發炎導致不正常增生,健康的鼻腔不會有鼻息肉。門診常見慢性鼻炎跟鼻過敏的病人,因下鼻甲增生肥厚誤以為是鼻息肉增生,此2種疾病治療的方式不同,若診斷錯誤,將影響治療效果。鼻腔結構、過敏體質、空氣汙染 致鼻息肉增生造成鼻竇炎的原因,包括鼻腔結構的異常,如鼻中隔彎曲、鼻竇開口阻塞、中鼻甲過度氣化,或是個人體質及基因之因素,如過敏氣喘體質、鼻腔纖毛功能異常,以及環境因素及空氣汙染,如吸菸、二手菸或工作環境中的粉塵,均是造成鼻息肉增生的因素。朱原興醫師說明,倒生性乳突瘤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產生的良性腫瘤,感染部位在鼻腔時,會在鼻腔內生成許多軟組織,外觀看起來和鼻息肉類似。當病灶阻塞鼻竇開口,造成病人有鼻竇炎症狀,若只是使用藥物而非手術治療,腫瘤會長滿整個鼻腔鼻竇,甚至撐開顱骨造成外觀異常。單側鼻塞伴隨出血 可能是鼻部病變朱原興醫師提醒,若只有單側鼻塞、伴隨鼻出血或惡臭,需擔心鼻部病變。常見原因有黴菌性鼻竇炎、倒生性乳突瘤、惡性腫瘤等。有報告指出若不移除病灶,未來10年演變成癌症的可能將近1成。鼻塞是否為過敏引起,需經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判定。

別忽視鼻塞這個小毛病!!

別忽視鼻塞這個小毛病!!#鼻息肉

鼻塞是民眾前來耳鼻喉科門診求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然而看似簡單的鼻塞症狀,其實背後隱藏之病因卻是十分複雜,若是輕忽甚至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奇美醫院耳鼻喉科 - 邱建鋐醫師指出,鼻子存在許多功能,其中詳細的機轉有些迄今仍未能充分被醫學界所瞭解。大體而言,人類的鼻子具有下列幾項主要的功用:提供空氣進入呼吸系統的通道;過濾吸入氣體中的微粒、灰塵、毒素以及微生物等;將吸入的空氣加熱潤濕;產生嗅覺。鼻塞顧名思義,就是鼻子呼吸空氣的能力受阻,進而產生吸不到空氣的感覺、甚至覺得呼吸困難。當鼻子的解剖構造以及功能產生異常時,便可能影響到吸入氣流的通暢。邱建鋐醫師表示,引起鼻塞的原因有許多,比較常見的有:鼻炎、鼻過敏、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鼻竇炎、腫瘤等。小孩鼻塞的原因又與成人較為不同,小孩鼻塞較常見的原因為急慢性鼻竇炎、腺樣體肥厚以及過敏,成人則較為多樣化。  舉例來說,鼻子過敏乃鼻腔黏膜對於環境中的過敏原過度反應所產生的症狀,包括鼻塞、打噴嚏、流鼻水以及鼻子癢等,治療方法為避免過敏原刺激、口服抗組織胺或鼻噴劑,嚴重鼻塞藥物治療無效者可施行鼻腔雷射手術;感冒引起的急性鼻炎及鼻竇炎症狀多為鼻塞及流鼻涕,治療方式為服用黏膜去充血劑以及抗生素控制細菌感染,症狀較為嚴重者需以強效藥物治療、療程也較長;鼻炎或鼻竇炎症狀若久未痊癒,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則可能已經轉變為慢性鼻竇炎,通常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合併有鼻息肉生成者,需接受內視鏡鼻竇手術;幼童患者若感冒久治不癒則需注意是否有腺樣體肥厚或扁桃腺肥大的問題,嚴重者需手術切除以杜絕感染源;若鼻塞合併有不尋常出血或是頸部淋巴腫大者則需懷疑是否有腫瘤生成。邱建鋐醫師表示,對於因鼻塞前來求診的患者,詳細詢問其病史是很重要的,耳鼻喉科醫師初步會先以肉眼局部觀察其鼻腔,以評估是否有構造或功能上的異常;對於較為敏感或鼻腔狹窄不易檢查者,則利用鼻腔內視鏡進行更深入的探查;對於較嚴重的病灶例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或腫瘤,安排影像學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以獲得更多疾病資訊。民眾本身亦應時刻注意,若身體出現不尋常的變化,儘速尋求專業醫師診治,大部分鼻塞的問題是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治療效果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