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

胃癌術後難進食 7大飲食法則助改善

胃癌術後難進食 7大飲食法則助改善#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WHO癌症報告顯示,全球胃癌死亡人數排名第3,僅次於肺癌和肝癌,屬嚴重疾病,近10年胃癌死亡人數一直居高不下。57歲的陳先生因罹患胃癌,接受胃切除手術,術後雖然病況穩定,但也造成腸胃消化的問題,無法好好進食來獲得充分營養,導致身體虛弱、體力不足。所幸,在醫師的協助下,配合飲食訓練,幫助他慢慢恢復進食能力,也減輕手術後造成的腸胃問題。大千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黃明立醫師表示,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扮演著消化食物和部分吸收的功能,胃癌病人不論採取全胃切除、次全胃切除、胃減壓手術或淋巴切除術,都會造成胃容積變小、消化生理變化,加上迷走神經被切斷,整個腸胃道功能皆會受到很大的影響。7大飲食法 改善胃癌術後問題因此,黃明立主任建議可採用下列的飲食方法,改善腸胃因術後造成的問題:1.少量多餐:由於手術後胃的容積變小,且沒有幽門控制,食物很快就會到達小腸,導致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和眩暈等狀況。因此建議可採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方法,來降低這些不適感。2.乾溼分離:為減少進入小腸的液體量,可採用乾濕分離的進餐原則,來減少湯水量。3.高蛋白、低纖維:食材選擇以高蛋白、低糖、適量脂肪為原則,並搭配低纖維的蔬菜水果。4.補充維生素及鐵質:由於胃切除後會造成維生素B12及鐵質的缺乏,因此可由飲食來補充。5.減少油炸及辛辣刺激的食物。6.舒適的用餐環境、或與家人及好友一起用餐,可改善用餐心情而增加食慾。7.飯前進行簡單且適度的運動,促進腸胃蠕動。黃明立主任提醒,胃癌病人在術後一定要保持身體體能,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才能有免疫力及體力來對抗疾病。

頭頸癌患者吃不下 吞嚥復健助脫困

頭頸癌患者吃不下 吞嚥復健助脫困#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頭頸癌患者由於罹病器官包含鼻、咽、喉和口腔位處肩負呼吸、說話以及吞嚥的重要生理功能,導致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出現「有口難言、食不下嚥」等後遺症,不只生理困難、心裡也會因此鬱悶。近年研究發現,若於手術或放射治療時搭配語言治療師進行言語吞嚥復健,便可顯著降低副作用的發生機率,並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吞嚥困難常見於兩頰張力不足一般來說,人類無時無刻都再吞嚥口水,但是當「吞嚥」變成難題時就容易造成嗆咳。亞東醫院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高藝珈表示,「吞嚥」問題是源自機能、構造或心理的因素造成食物不易咀嚼、下嚥的情形。頭頸癌病患除了腫瘤本身破壞正常構造,手術、放射線及化學治療都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進而於治療中或治療後造成吞嚥問題。常見的成因包括嘴唇功能不良包含以下這些情形:1) 兩頰張力不足造成食物散落牙齒外側。2) 舌頭無力或控制不佳使得食物無法向後推送。3) 顎咽功能障礙,使食團逆流到鼻腔。4) 口腔感覺敏感度降低,延遲吞嚥反射。5) 舌根與咽壁收縮不足,易感覺吞不下去或吞不乾淨。6) 呼吸道關閉不良,導致容易嗆到。7) 唾液減少,固體食物易黏於口中等。訓練由口進食、避免食物進入呼吸道高藝珈治療師表示,語言治療師執行吞嚥訓練的目的是能恢復由口進食,並避免食物進入呼吸道。透過教導增加口腔及喉部活動度和肌肉強度的運動、改變吞嚥的姿勢、改變食物的質地、味道或量,以及一些特殊的吞嚥手法,能夠有效降低病人吞嚥時的嗆咳,以及提升能吃的食物種類和量,進而幫助病人攝取足夠的營養。吞持之以恆訓練幫助擺脫吞嚥困擾高藝珈治療師表示,頭頸癌病患需要家人、親友的支持,陪伴他們承受病程的痛苦。耐心的傾聽與溝通,協助他們克服內心恐懼及沮喪。也需要不斷的鼓勵,並為他們準備合適的食物,叮囑他們持之以恆的復健。更需要醫師及跨專業復健團隊幫忙,讓延續的生命,擺脫說話及吞嚥方面的困擾。

癌友口腔潰瘍難進食 流質、冰品更易入口

癌友口腔潰瘍難進食 流質、冰品更易入口#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對於癌症病友來說,充足的營養無非是接受治療最重要的支持,然而,正在接受癌症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癌友,常因副作用而飽受口腔潰瘍之苦,雖然想要多吃東西補充營養,卻難以下嚥。體重減5% 存活率大減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凃宜辰營養師表示,癌友體重減少5%,存活率會減少30%,而且營養不良會導致治療效果變差,副作用變大,甚至因營養不良而必須停止治療,因此如何補充足夠的營養,對癌症病友十分重要。癌友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口腔潰瘍,都會影響進食,其中口腔潰瘍患者因傷口疼痛,食物難以入口。凃宜辰表示,要修復口腔潰瘍傷口,需要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建議可以選擇豆漿、鮮奶、雞蛋、豆腐、吻仔魚等軟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避免高溫、刺激性食物為了方便入口,可以選擇麵線、滑蛋粥、肉類、蔬菜攪打、香蕉、瓜類、布丁、奶昔、冰淇淋等軟流質食品,或是勾芡、多湯汁的食物,增加食物的濕度,較好吞嚥,有些較乾燥的食物,如吐司、麵包等,可以先浸泡湯汁豆漿或鮮奶後再食用。另可利用冰塊的溫度減少疼痛感,或以營養品自製營養冰塊,一舉數得。凃宜辰提醒,口腔潰瘍患者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高溫、酸、辣、調味料、汽水、酸果汁等,平時多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以免傷口感染。傷口疼痛時,除了管灌,也可以嘗試用吸管進食,若是口腔潰瘍情況嚴重,可以請醫師開立漱口水或止痛藥,協助改善不適。營養師教自製水果奶酪 有趣又好吃沒有胃口或不想吃東西時,可以以營養品幫助補充熱量、維持營養。以每公斤體重0.5公克的比例補充麩醯胺酸,有助於受損黏膜的修復,可以溫水、冷水或果汁、牛奶沖泡,盡快食用完畢,以免營養成份變質。為了讓病友們換換口味,凃宜辰分享簡單易做的水果奶酪做法,準備鮮奶(或配方奶)240cc、巧克力粉10公克(約一匙免洗湯匙)、吉利T 6公克(約8分滿免洗湯匙)、香蕉0.5根、冰淇淋1大匙,先將吉利T與鮮奶、巧克力粉或香蕉等用果汁機先攪打均勻,隔水加熱攪拌,約達80℃,過濾減少氣泡產生後,倒入小杯中,待涼放入冰箱,成形即可食用,亦可搭配冰淇淋一起吃。

運動後30分鐘進食 助降體脂增肌肉

運動後30分鐘進食 助降體脂增肌肉#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多數人努力運動的背後,不外乎就是想要減肥瘦身、維持體態,但每次運動完後,總是不敢進食,深怕只要一吃東西,剛剛所消耗掉的熱量就會瞬間補回來,甚至還可能增加更多,對此營養表示,其實只要把握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不僅塑身減肥的效果不會大打折扣,也不會影響肌肉恢復。運動後攝取適當營養 不發胖還可減體脂肪林若君營養師表示,一般民眾經常錯誤認為運動後吃東西易發胖,事實上運動後及時補充營養,減脂效果好,同時也能增加肌肉,因為運動會大量消耗肌肉中的肝醣,運動後的1~3小時內肌肉中吸收儲存能源的機制會大量提高,合成脂肪的酵素活性會明顯下降。所以,運動後吸收好對肌肉是真的、對脂肪組織則完全相反,運動後攝取適當的營養不但不會發胖,更應該在運動結束後儘速攝食,根據一項人體實驗發現,與隔4小時後相比,運動後立即用餐,體脂肪可減少25%。營養師教你 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除此之外,營養師更針對了運動前、中、後,提供了營養補充建議,幫助愛運動的民眾加強運動成果,增加肌肉、減少體脂:1)運動前/運動前一小時補充,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或者可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可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2)運動中/每10至15分鐘補充150~200c.c.的水分,也可選擇含有電解質的飲料。3)運動後/建議於30分鐘內早點用餐,比延後用餐相比,體脂肪減少效果多25%,肌肉增加效果多6%。因為運動後是肌肉對養分競爭最強的時機,故養分被脂肪吸收的配額減少,就能產生明顯的塑身效果。

年節進食避免嗆到 醫師示範哈姆立克急救

年節進食避免嗆到 醫師示範哈姆立克急救#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假期即將來到,過年期間闔家團圓,吃到年糕、湯圓或果凍等黏稠食物的機會比平時更高,醫師提醒,家有吞嚥功能較差的老人或小孩,吃東西時要特別留意,可以先幫忙切成適合吞嚥的大小,以避免不慎嗆到,即使嗆到也容易咳出來,讓全家好好過一個平安年。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主任李宜恭表示,吃東西時,食物有兩個地方可以進去,正常狀況是經過食道,另一個則是氣管,若是塞住氣管,就會發生緊急狀況,可能幾分鐘內就會缺氧而死。塞住食道或氣管都會造成不舒服,但表現方式不同,異物進入氣管時,會有正常的咳嗽反應,若能咳嗽,表示氣管是暢通的,此時通常可以藉由咳嗽將異物咳出來。若異物已將氣管全部塞住,患者無法咳嗽,或是咳嗽到沒有聲音時,則代表氣管已全部被塞住,此時便需要進行急救。李宜恭表示,嗆到的急救需採用哈姆立克法,藉由增加腹部的壓力,讓卡在氣管的異物能被順利的咳出來。做法是站在病人的後面,先找出病人肚臍的位置,將拳頭放在肚臍上緣,突然的出力,增加胸腔的壓力,幫助病人將異物咳出。如果做了後病人仍無反應,就必須立即打119求救,再持續進行到救護人員抵達接手為止。發生時若旁邊有人,則一人先通知119,另一人進行急救。如果病人已喪失意識,則需要做CPR急救,但未受過CPR訓練的人,並不建議施行CPR,以免對病人造成更大的傷害。若是很小的幼兒,一直想要哭,可是卻沒有聲音,那麼很可能是被嗆到,尤其是在餵食食物的時候,李宜恭建議,此時可以將小孩子頭部稍微往下,從背部拍打五下,再穩定地翻轉過來,胸部也按壓五下,反覆進行。但若發生此種情況,還是必須儘快打119求救。如果家中老人家開始出現進食時容易嗆到,小心這有可能是吞嚥功能逐漸退化,除了年紀關係,長期服用抗組織胺、利尿劑、氣管擴張劑等藥物,造成口腔乾燥,口水分泌減少後,就無法讓食物成團,順利吞嚥。而面對吞嚥功能退化的老人家,大林慈濟醫院語言治療師陳秀真建議,老人家可在用餐前轉轉頭,再用力抿唇以及展唇,將舌頭伸出、縮回去,往左往右,還有乾漱口動作,進行約三分鐘的口腔暖身動作,以幫助吞嚥,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就得到醫院治療。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曹汶龍提醒,有些老人家牙齒不好,喜歡吃容易咬得爛的東西,但是像年糕、湯圓或是麻糬等食物,雖然容易咬,卻不易吞嚥,對老人家反而危險,尤其是八、九十歲的老年人,被嗆到後不易搶救,老人家若是有失智症狀,對於食物該不該吃的認知減低,只要覺得好吃的東西,就會像小孩子一樣往嘴裡塞,快過年了,像年糕、湯圓等食物,如果要給老人家吃,要先把食物切成容易食用的小塊,即使嗆到也容易咳出來,好好過一個平安年。(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吃飯不專心易肥! 小口進食不致胖

吃飯不專心易肥! 小口進食不致胖#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常常會一邊做事情一邊吃飯,無論是在辦公室裡工作或是在電視機前放鬆。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不想增胖的話,不能全心專注在吃飯上面,就要採取小口小口吃的方式。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分心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得越吃越多,但是可以藉由每一口的量來減少增胖的影響。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研究團隊,讓研究對象觀看15分鐘的卡通,並且提供他們一碗湯。有兩組是預測的量,無論大口或小啜都是被限制的,另外一組則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最後再來估計他們進食了多少的量。研究人員發現,預先指定只能喝多少量的人,比其他沒有被限制進食量的人,食物減少消耗了30%。而沒有被限制的人,低估了他們自己把食物所吃下肚的量。吃飯的時候分心,所導致食物攝入量普遍提高,甚至心煩意亂的時候也會。若事先訂好進食的量,就可消耗較少的食物。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事先減少喝或吃入的量,就可以控制食物的攝入量,即使沒有專注在吃飯的過程。

局部型肌張力不全 女子在外不敢進食

局部型肌張力不全 女子在外不敢進食#進食

前些日子,一名女病患平常說話行動都正常,但只要進食就會頻頻點頭,在外面吃外食只敢吃流質食物,這樣的狀況對她的生活造成極大困擾,也造成她莫大的心理壓力,根據台北長庚醫院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診斷表示,這是一種「局部型肌張力不全症」,像是一直眨眼、走路脖子就歪斜、拿筆寫字手會痙攣等都是局部型肌張力不全症。陳柔賢主任表示,最新研究認為,局部肌張力不全是因為大腦皮質可塑性異常或失調,以致引起某些動作障礙,局部型肌張力不全症依照侵犯部位不同分為很多種,若侵犯到眼睛頻眨眼則稱為眼瞼痙攣症;若侵犯到脖子稱斜頸症;若侵犯到口、舌、唇、咽喉肌肉群稱為聲音痙攣症或咽喉痙攣症;此外,還有口琴痙攣症或吉他痙攣症。根據彰化秀傳醫院衛教文章指出,根據統計,國內約有四至五萬名腦性麻痺的患者,二千名左右的斜頸、眼瞼痙攣、半面痙攣等肌張力不全的病患,以及為數相當眾多的中風及腦外傷患者,他們因為大腦部份功能受到損害,以致有不同的痙攣症狀,造成部分動作功能受限,事實上,對於腦性麻痺等肌肉張力異常症的患者,雖然目前沒有方法可以完全根治,但是藉由早期發現,提供患者早期治療,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文章中更指出,目前國外普遍使用肉毒桿菌素來治療這類肌肉張力異常症,國內衛生署也核准用於這方面的治療,根據臨床經驗證實,約9成的患者在注射肉毒桿菌素之後,其症狀可達7~9成的改善,效果比起傳統藥物更好,肉毒桿菌素的治療只要每三至九個月注射一次就好,且副作用極少,改善效果比傳統藥物高出二至三倍。

腹腔鏡手術除腎上腺腫瘤 隔日可出院

腹腔鏡手術除腎上腺腫瘤 隔日可出院#進食

隨著技術、器械的進步,傳統需要大傷口的手術慢慢經由微創手術代替,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外科系宣布成立微創手術團隊,由泌尿科、骨科、婦產科與胃腸及一般外科共同組成,能讓病人以最輕的疼痛、最小的傷口以及最少的出血量來完成疾病的治療。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泌尿科主任李經家表示,以泌尿科腎上腺手術為例,在過去的十幾年間,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已經歷好幾次的變革,最早期的傳統手術必須在病人腰部或上腹部劃開一個15至20公分的傷口,此過程有時甚至需要鋸掉部分肋骨以便能到達腎上腺位置去完成腫瘤切除。到了1990年代初期,腹腔鏡應用到泌尿科手術,從此腎上腺手術有了一個革命性的進展,可以用4到5個小傷口,去切除腎上腺腫瘤,病人傷口較美觀,疼痛也大幅減少,失血量也明顯降低。更進一步地,直接從後腹腔進入手術目標區,只要3個小傷口便能完成手術,此種後腹腔手術因為不經過腹腔、不會碰觸腸子,因此幾乎不會有術後腸阻塞的情形,病人手術隔日便能開始進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