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

換季皮膚癢?跟著中醫師擺脫溼疹

換季皮膚癢?跟著中醫師擺脫溼疹#溼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這幾天晚上真的開始感受到秋意濃了,每次一到秋天,皮膚又會開始冒出各種問題,這裡紅腫那裡發癢,每次都搞不清到底是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還是汗皰疹?扶元中醫何昱樺醫師表示,很多人經常分不清這些皮膚疾病,其實不管是汗疱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富貴手或脂漏性皮膚炎,這些都統稱為濕疹。今天就讓醫師教大家一起來認識濕疹,遠離濕疹!濕疹是因身體裡濕氣太重?雖然濕疹顧名思義跟「濕」有關係,但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胡亂地除濕。醫師舉例,之前遇過一位患者,聽說綠豆和薏仁可以利水去濕,就煮了一大鍋冰在冰箱每天喝,沒想到這些冰涼飲反而導致體內熱氣與濕氣無法排出,濕疹反而越來越嚴重!其實要治療濕疹,得先辨別找出「濕」的源頭,辨別體質,才能對症治療。如果是夾雜風邪,除了利濕藥還要加入祛風的荊芥、防風 等。若是伴隨熱邪,則會加入金銀花、連翹 等來清熱解毒。而現代人三餐在外,脾胃運化功能不暢則導致內濕,醫師在治療時就會以健脾利濕為原則,加入白朮、茯苓 等來調理體質。遠離濕疹五招1.少喝冰涼飲:醫師分享,其實許多患者都有個錯誤觀念,認為皮膚紅癢發炎是因為「火氣大」,就狂喝青草茶、椰子水,其實這些冷飲反而會導致脾胃功能變差,無法把體內濕氣排出,讓皮膚問題更加嚴重!2.少熬夜:中醫講求時間醫學,比起保養品,睡眠就是最好的修復利器。而人體的十二經絡跟十二時辰也是互相對應,要睡對時間才能修復到臟腑,這才是真正的排毒!3.洗澡水不宜過熱:皮膚敏感的病患,要注意洗澡時水溫不要過燙,維持在24~29度左右即可,另外也要挑選適合自己膚況的沐浴乳和護膚品,成分越單純越好。4.隨時擦乾汗水:運動流汗後,建議可以多帶一件乾淨衣服換穿,或者隨身攜帶毛巾把汗擦乾。流汗是很好的排濕,但如果汗液在皮膚上停留過久,反而會導致皮膚症狀發作。5.飲食要清淡:像是海鮮、燒烤、炸的辣的、酒精等這些刺激性食物都容易造成腸胃負擔,脾胃消化功能變差,體內代謝就會出狀況,容易讓全身皮膚紅癢難受。

從飲食調理濕疹 4秘訣不要「皮在癢」

從飲食調理濕疹 4秘訣不要「皮在癢」#溼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潮濕悶熱的氣候,是容易發生皮膚搔癢狀況的季節。因氣候濕熱,大量排汗而刺激皮膚,致使皮膚發炎惡化。而溼疹是皮膚出現發炎現象,成因複雜且因人而異,更難處理的地方是,濕疹這個名詞本身就定義沒有很清楚,皮膚因任何原因造成發炎皆可稱為濕疹。內外在影響因素多 濕疹難根治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張尚智醫師表示,濕疹發病原因複雜,是內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病。內在因素如:飲食不當、失眠、過度勞累、情緒變化、感染及內分泌失調等,均可加重濕疹病情;外在因素如: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潮濕、染料、藥物等及動物皮毛、羽絨、植物等物質的刺激均可誘發濕疹。除了上述因素,飲食也是關鍵。因此,張醫師提醒,在生活上的飲食調理方面建議如下:1)飲食清淡,宜食清熱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苦瓜、冬瓜、菊花、金銀花、薏苡仁、茯苓等。2)忌致敏食物,如魚、蝦、蟹、牛羊肉、鴨、鵝、花粉等引起過敏反應,導致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3)忌辛辣刺激食物,如濃茶、咖啡、酒、煙、蔥蒜、生薑、辣椒、花椒等味辛、性溫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激,應避免食用。4)忌發濕、動血、動氣食物,如竹筍、芋頭、韭菜、胡椒、羊肉、蓮子、芡實等。按摩穴位可止癢舒緩整體而言,濕疹是一種反覆發作不易根治的疾病,最重要的是病人的自我養護預防、調理觀念也要徹底實行,藉由調整飲食習慣改善個人體質問題。而平日更可按摩下列穴位,如:大椎、足三里、三陰交、風市、曲池、膈兪、血海、風門等穴位,可達到去風止癢的效果。

食物過敏造成嬰幼兒蘋果臉

食物過敏造成嬰幼兒蘋果臉#溼疹

最近兒科門診中也出現不少父母親帶著皮膚抓到破皮流血小朋友來就診。異位性皮膚炎,這個每到冬季病人數就會激增的過敏性疾病,其盛行率在各個國家也正逐年增加中。以往大家常以如嬰兒般吹彈可破、白裡透紅肌膚來稱讚別人好膚質,但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焦急父母親心疼地帶著出生沒幾個月大、卻兩頰紅咚咚嬰兒前來詢問,為何小寶貝出生沒多久,皮膚就變又紅又粗,甚至還破皮結痂,這到底是生了什麼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凱琳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慢性過敏性皮膚疾病,在臺灣孩童盛行率越來越高。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於出生後六個月內開始發病,接著就一直時好時壞反覆發作,不過幸運是,大多數患童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改善,多於兩三歲大之後不再發作。張凱琳說,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四肢關節處、臉頰、耳朵後面、頭頸部、眼睛及嘴巴四周等處皮膚,依不同年紀而好發部位亦不同。最大特色就是患處會很癢,使病童不自覺去抓,但越抓會越癢而造成惡性循環,同時亦會造成皮膚紅腫或粗糙增厚等變化,甚至可能因抓破皮而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患童還會因癢感影響睡眠品質,不但白天精神活動力降低,也會造成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長期下來更會妨礙孩童生長發育,對身心健康可謂影響甚鉅。張凱琳還說,異位性皮膚炎為異位性體質在皮膚上的一種表現,其致病原因相當複雜,目前認為和遺傳過敏體質、天生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加上環境因子如過敏原、溫度變化、情緒壓力等刺激所共同作用造成。此種異位性體質,也使得患者本身或家族成員常同時患有其他過敏疾病,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張凱琳提醒,幼兒期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食物過敏原所引起,因此應儘量哺育母奶至少六個月以上,若無法餵食母奶,則建議使用低過敏奶粉。此外,副食品延後至嬰兒六個月大時再添加,並且在一歲之前避免餵食高過敏性食物,如牛奶、蛋白、大豆、花生、有殼海鮮等。年紀較大的小孩,除非每次吃了某種食物就會發癢,則應盡量避免該食物,否則不必刻意限制飲食。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見過敏原如塵蹣、黴菌、貓、狗皮屑等,也常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因此保持居家環境整齊清潔,譬如床單等寢具包覆物每週定期以60℃熱水清洗,或使用防床單、被套、枕套。使用除濕機或空氣濾淨裝置,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或地毯,室內不要養狗、貓等寵物,消滅蟑螂等,也是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惡化重要工作之一。還有平時心情要盡量保持輕鬆,父母須注意小孩是否有壓力來源並應加以開導解決,避免情緒壓力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她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保養方面,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時間不可過久,並用非皂鹼類、低刺激性清潔用品來清潔皮膚。另外,保濕工作也很重要,尤其冬天洗完澡擦乾身體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中性低敏感乳霜以避免皮膚乾燥。夏天則避免流汗,室內保持通風涼爽、衣著選用透氣棉質衣料。在小兒過敏專科醫師指示下,適當藥物治療亦不能輕忽。異位性皮膚炎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外用以及口服止癢和抗發炎藥物。這些小孩皮膚亦容易有繼發性感染,當有細菌感染時,應合併給予抗生素治療。張凱琳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需要耐心去照料的慢性疾病,患童父母及其本身都要有長期抗戰體認,除了注意居家生活照顧外,適當藥物治療亦不能疏忽。部份患者就因為害怕藥物副作用而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持續惡化,影響小孩情緒及社交發展。只要對此疾病有正確認識,從保養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仍然有機會將皮膚狀況改善到相當理想狀態。

異位性皮膚炎 要避免過度清潔沐浴

異位性皮膚炎 要避免過度清潔沐浴#溼疹

異位性皮膚炎有些醫師稱之為幼兒性溼疹是一種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大約有3%到5%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且60%在一歲發病,其中病情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為恭紀念醫院皮膚科 - 賴義傑醫師表示,依患者年齡及病灶分部,常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程分為三期:● 嬰幼兒期二歲到十二歲:病發部位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幾乎全身都會波及,尤其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位。● 兒童期二歲到十二歲:大部分發生在手肘前凹窩、膝蓋後方及頸部,比較嚴重的甚至可到全身。● 青少年十二歲到成人:常見四肢彎曲部位,甚至於手掌及腳掌。 照顧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該注意那些事情?賴義傑醫師提出以下幾點說明。1. 環境中過敏原:灰塵和塵螨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家中不要鋪地毯盡量減少家中灰塵,起居室內溼度不要太高,減少絨毛玩具,不要養貓養狗及不要讓小孩吸二手菸。2. 貼身衣物選擇:儘量穿著純棉衣物,床單、枕頭套、毛巾亦要常常清洗,晾曬在陽光下。3. 細菌:急性反覆發作的溼疹,尤其合併有抓痕或慢性控制不佳的皮膚炎,應考慮是否有皮膚感染的可能性而給予抗生素治療。 4. 冷熱溫度:有些孩童在較熱時,易出汗而特別癢,而有些在寒冷時,因乾燥而覺得癢,因乾燥而覺得癢,因此溫度保持適中,避免環境溫差過大。 5. 食物:少吃牛奶、蛋、海鮮、醃、燻、罐頭等加工食物,但部分報告顯示,食物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影響有限,所以,建議在各種治療方式都無法減輕病情,才考慮限止某些食物。 6. 情緒和壓力:情緒和壓力也會影響孩子搔抓的習慣,需隨時留意紓解患者的壓力和情緒。 賴義傑醫師指出,皮膚保濕,為各時期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佳根本治療。像是每天用微溫的水沐浴,洗澡水溫不要過熱,房間溫度不要調過高。要避免過度清潔沐浴,可使用無皂基肥皂或沐浴乳來清洗,以避免洗掉皮膚天然皮之保護層;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及修復性強的乳液或乳霜,一般嬰兒乳液、嬰兒油對改善病情沒有用。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則要避免,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此外,清潔沐浴用品及所有保養乳液、乳霜,不要含有香料和酒精成分,甚至防腐劑、乳化劑也應避免。 異位性皮膚炎雖是一種複雜有麻煩惱人疾病但只要家長、病人、醫生能充分溝通,加強保濕,避免皮膚過度乾燥,並配合適當的藥物控制與常常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乾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冬季「乾苦」皮膚越搔越癢

冬季「乾苦」皮膚越搔越癢#溼疹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每到冬季時皮膚變得較乾燥,常誘發搔癢感,以致經常搔抓而造成皮膚溼疹的變化,尤其在下肢的部位更加嚴重;有時根本看不到任何的病灶,祇覺得皮膚乾燥而已,這就是俗稱的「冬季搔癢症」。冬季冷皮膚易乾燥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 柯素綾護理長表示,冬季搔癢症的成因,是由於冬天氣溫下降會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導致某些老年性皮膚,或原本皮膚就較乾燥者之皮膚,其角質層的水份減少,使皮膚變得脆弱,失去彈性。因此,皮膚對外界的變化及刺激變得很敏感,一些極小的刺激,如氣候變化、灰塵等,都會造成搔癢。除了天氣冷的因素之外,如果太常清潔皮膚也容易引起搔癢症,因為清潔容易將原有的油脂清洗掉,讓皮膚缺乏油脂與水分,進而感到乾燥,一乾燥皮膚又會開始癢了起來,所以切勿過度清潔皮膚。愛泡溫泉搔癢雪上加霜很多人到了冬天就喜歡泡個熱水澡或是溫泉,雖可以暫時減輕搔癢的感覺,但是熱水會洗掉身上的皮脂,破壞皮膚的皮脂膜,容易導致皮膚過度乾燥而產生皮膚炎症狀,洗完之後一遇到冷空氣,皮膚就會變的更冷更乾,症狀就會加劇。因此,柯素綾護理長建議,水溫儘可能不要太高,香皂、沐浴乳用少一點,藥皂消毒水禁止使用;太乾燥的部位如果不髒,僅用清水洗過即可,不一定要用清潔用品;皮膚過於乾燥時,甚至考慮不要每天洗澡。在護理照護方面,要針對以上疾病的成因來加以處理。方法如下:(一)避免讓皮膚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中,並給予適當的保暖和使用富含水份、油脂且不具刺激性的保養品。(二)時常塗抹乳液來滋潤肌膚,以避免皮膚過於乾燥。(三)請不要搔抓患部,可以擦乳液、輕拍或是以冰敷等方式止癢,以免細菌感染。(四)如果癢的症狀擦乳液也不能緩解時,即需要立即就醫治療。

春雨很『濕』意,居家安全別大意

春雨很『濕』意,居家安全別大意#溼疹

綿綿春雨下個不停,為多雨的蘭陽增添了一股詩意。同時,也為宜蘭民眾帶來揮不去的『濕意』。乍雨還晴,陽光露臉,空氣中保含的水氣,讓居家環境好像泡在水裡一樣,牆面、地板、窗戶上凝結了一層水霧,更甚著,延著牆面流下一道小河流似的水珠。衣服與棉被摸起來也又冰又冷。羅東博愛醫院提醒民眾,在這樣高溫高溼氣候條件下,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同時,也要預防家中的老人家因地板濕滑而跌倒。 急診日前就接到好幾起因地板濕滑而跌倒骨折而前來求診的病患。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副主任張文欽表示:老人家本來就是跌倒的高危險群。而因為反潮導致濕滑的地板,更容易讓肌力、反應力與平衡能力都衰退的老人家跌跤。 張文欽物理治療師說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的調查資料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有20%曾有跌倒過的經驗,其中更有44.4%發生在自宅內。因此,為了避免家中濕滑導致的跌倒事件,除了利用除濕機保持家中的乾燥及地板乾爽外,防滑的地材或塗料、地墊及扶手也都可以減少跌倒的事件發生;此外,保持室內的充足照明與擺設整齊更是防止跌倒的不二法門;另外,可依家中老人家的需求,在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評估建議下,給予適當的步行輔具,增進步行的穩定與省力。 除了要小心跌倒的問題外,黴菌、細菌與塵蹣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之下會快速增殖。羅東博愛醫院皮膚科張景皓主任表示,這種又濕又熱的天氣,很容易讓溼疹、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情惡化;胯下、臉部也容易因為黴菌、細菌的滋生而長癬;香港腳的問題,也容易在這個季節惡化。張景皓醫生提醒民眾,在面對皮膚的症狀時,除了要尋求專業的醫師協助外,別忘了打開家中的除濕機與空氣清淨機,降低空氣中的濕度;枕頭套與被褥也要經常換洗,以免細菌的滋生,才是治本之道。

做好皮膚保濕預防冬季癢

做好皮膚保濕預防冬季癢#溼疹

初冬來臨時,還未有真正的寒意,但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一些年紀較大、或是原先皮膚就比較乾燥的人,卻發現他們的皮膚,早一步反映出冬季燥冷所帶來的種種不適。這種因燥冷的冬風所帶來的皮膚乾裂不適,就稱為冬季癢或是冬季溼疹。臺北縣立醫院 吳貞宜醫師指出,正常健康的皮膚有很好的水分保持能力,不會因為外在環境溼度降低,就失去水分;但是如果是老化肌膚,表皮游離脂肪酸及胺基酸含量減少,不再能保持皮膚適當的濕潤度,皮膚自然顯得乾燥、沒有彈性,甚至出現許多細小鱗屑脫皮,更嚴重者還會皸裂出血。這種皮膚乾裂會帶來搔癢不適,常使病人不由自主的搔抓,反而進一步刺激皮膚,造成皮膚發炎,而使乾裂的情況更為惡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避免使用電熱器將室溫提高太多:室內室外溫差太大,很容易降低空氣中的濕度,應把室內溫度調整到不覺得冷即可。《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雖然在寒冬裡洗個熱水澡,渾身舒暢,甚至會暫時不覺得癢,但是熱水會去除掉皮膚僅有的油脂,使皮膚乾裂惡化更嚴重。另洗澡的次數也不要太頻繁。洗澡時鼓勵使用溫和的沐浴乳、或是不含皂配方的清潔劑,甚至只用清水洗澡,以避免過度洗去油脂。泡澡時,可以在澡盆中加入適度的沐浴油,以保持表皮的油脂,但會造成浴室較為滑膩,年紀大者必需慎防滑倒。《避免穿太緊或羊毛質的內衣褲》太緊或羊毛材質的衣物容易摩擦皮膚,不管是機械性摩擦、或是化學性刺激,都容易造成皮膚搔癢不適。《適當的使用皮膚溼潤劑》要防止皮膚乾燥,就是要想辦法儘量將水份維持在皮膚上,因此在沐浴完後趁皮膚將乾未乾之際,最好馬上全身塗抹乳液或保養霜,維持住皮膚的水分與溼潤度。如果乳液中含有果酸、乳酸、尿素或燕麥等天然保濕因子,效果更好。《配合使用藥膏治療》若已造成冬季溼疹,可以配合使用含類固醇的油性藥膏,快速的減輕皮膚乾癢,症狀減輕後,再慢慢替換回單純的溼潤劑,既可以治癒冬季癢,又不致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後遺症。

「溼疹」其實一點也不溼

「溼疹」其實一點也不溼#溼疹

西醫把一群以小水泡、紅斑、脫屑的皮膚病都歸在「溼疹」家族內,又依其紅腫、水泡程度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急性期以紅腫、小水泡為主要變化,亞急性期則以潮紅、落屑為主,而慢性的溼疹其實一點也不溼,而是皮膚乾燥變厚產生色素沈澱,一般民間常稱為「牛皮癬」,但民間所指的牛皮癬,也包括乾癬。皮膚病命名的不統一,時常引起患者的困惑,「溼疹」一詞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般用法上,「溼疹」就等於「皮膚炎」,前者是英國、歐洲的用法,而後者則在美國普遍使用。蔡呈芳 醫師表示,同一種溼疹可以有不同的命名方式,並不會糊塗,但病人往往在看了不同醫師、得到不同的診斷後,一頭霧水,甚至懷疑到底哪一個診斷才正確。溼疹的成因,大致可分為內因性〈體質性〉及外因性兩大類:內因性溼疹如異位性溼疹、脂漏性溼疹、缺脂性溼疹、鬱積性溼疹、汗犭疹、錢幣狀溼疹及部位掌、蹠溼疹,這些溼疹由於常缺乏明顯病因,往往不易治療,會反覆發病。而另一類的外因性溼疹,如接觸性溼疹、日光性接觸性皮膚炎,則在找出病因,予以避免後即可根除。不過並不是所有皮膚發炎都是溼疹,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病毒感染都可能看來像溼疹,而且上述病症若以溼疹藥物治療,除延誤病情外,也會使病毒惡化。相反的,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常被稱為「消炎藥」,但對溼疹卻並無幫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