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

重度聽障者福音~國內首例“人工中耳系統”植入手術

重度聽障者福音~國內首例“人工中耳系統”植入手術#聽力障礙

歷經一年追蹤證實 聽力恢復成效優異一項經衛生署核准國內首例引進,由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任林永松醫師於97年7月25日親自操刀執行的“人工中耳系統”植入手術,順利完成一年的追蹤期。讓中耳缺損的聽障個案恢復聽力達到10-25分貝以上,使個案能輕易的分辨不同的音色與音量之聲音並能有效的溝通,此項手術改善了過去一般傳統助聽器、骨傳導助聽器及骨傳導植入式助聽器的缺點。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林永松主任表示,這位國內首例個案為一位八歲男童,因為右耳先天畸形小耳症,併有中度至中重度傳導性聽力受損,以致對日常生活週遭的聲音來源辨識受到影響,且因構音障礙而無法有效的溝通,以致影響個案的人際互動。林主任帶領聽能復健醫療團隊以25年的手術經驗與技術為個案進行“人工中耳系統”植入手術。手術執行方式是將右側乳突處皮膚切開後,將植入體“振動式人工聽小骨”(VORP, Vibrating Ossicular Prosthesis )固定於顳骨上,以乳突鑿開手術合併鼓室手術將傳導線(Conductor link)及浮置轉換器(FMT Flouting Mass Transducer)固定在圓窗上。約四週傷口癒合後,再搭配聲音處理器(包括:麥克風、電池、數位訊號處理器;八頻道及無線頻道調節器),由體外磁鐵吸附於耳後上方頭骨上的。藉由聽力師的程式設定(AP Audio Processor)與微調聲音處理器,聲音處理器便能將聲音透過皮膚傳到內線圈,再傳送到砧骨或圓窗上的浮置轉換器;浮置轉換器則可振動正常內耳耳蝸的淋巴液,使毛細胞產生去極化,以產生脈衝電位訊號而經由聽神經,向上傳導到大腦以解讀聲音。林永松主任指出,聽覺是兒童學習語言及認知重要條件之一,兒童在聽覺上有缺損,除了影響語言的習得外,亦會產生認知學習及社會適應上的限制,造成個體心理的挫折及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這些伴隨而來的問題都與聽障兒童的語言溝通發展有關。奇美醫學中心成功的以個案管理方式為個案做整體的聽能評估之後,再以“人工中耳系統”執行植入手術, 除了能夠有效改善個案聽覺能力,並進而能提升個案整體的語言溝通能力。回顧過去,奇美醫學中心曾在民國78年執行首例成人多頻道人工電子耳植入術;之後更在民國81年,推廣用於學語前失聰的兒童,20年後的今天,國內植入人工電子耳的醫院已相當普遍,接受手術的年齡也逐漸下降,人工電子耳成為最進步也最廣為人知的人造感官科技,是重度與極重度聽覺障者的福音。然而針對中度聽覺障礙患者,其聽力損失程度,雖然還不須仰賴植入人工電子耳,但是很多狀況使他們無法經由使用傳統助聽器,而獲得改善。譬如:先天小耳症、耳道崎形、經開放腔手術後的膽酯瘤患者、經放射線治療之鼻咽癌患者等,就需要有突破性的醫療技術與人造感官科技來解決困難了!經衛生署核准由國內首例創新引進的“人工中耳系統”, 便能滿足這些中度聽覺障礙患者的需求!首例個案術後開機經過三次調頻設定後,除了聽力測試可達10-25分貝之外,子音、音源的辨識幾乎正常,且能提升其整體的語言溝通能力,奇美醫學中心繼人工電子耳手術20多年之後,再次引進此項新技術,大大的改善了中度聽障而不適於佩帶傳統助聽器患者的溝通能力及生活品質,也為聽障者提供更多的聽覺輔具選擇。

大雞慢啼-淺談嬰幼兒先天性聽障

大雞慢啼-淺談嬰幼兒先天性聽障#聽力障礙

「醫師,我小朋友都兩歲了怎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呢?」門診常遇到憂心的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求診,一般會先安排聽力檢查確定是否正常,因為聽不到聲音就不會有語言的發展,當排除聽力障礙後才會去評估是否有發展遲緩或智能等其他問題。馬偕醫院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每一千名新生嬰兒就有1.7位是先天性雙耳聽障,若不能在3歳以前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階段及早介入治療,則會影響到以後的語言與其他的身心發展。如何早期發現是否有先天性聽力障礙呢?除了可以到醫院接受嬰幼兒聽力篩檢(耳聲傳射檢查(OAE)或聽性腦幹反應(ABR)檢查);家長也可以觀察自己的小baby對聲音的反應:出生至兩個月大左右對巨大聲音會產生驚嚇,六個月以後才會對環境中的聲音產生興趣,到一歳時才會說一些簡單的單字。對於先天性聽障的治療,輕至重度的聽障兒可以配用助聽器進行聽能復健,而極重度的聽障兒在使用助聽器6個月後若沒有改善,則考慮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聽障兒的聽說世界更美妙!

日常生活中的噪音殺手

日常生活中的噪音殺手#聽力障礙

近來門診常有年輕患者抱怨:「最近聽別人說話,內容總是聽不太清楚,常要請人重說一次。」或者是:「最近耳朵怪怪的,會有特殊頻率的耳鳴。」進一步詢問,患者多半有噪音暴露的病史,其聽力已遭受損傷而不自覺。「這樣也會造成聽力傷害?」許多患者聽到診斷後都不敢置信,殊不知,除了傳統的工廠、機房容易帶來噪音傷害,近年來娛樂噪音的影響越來越大,日常生活中的演唱會、KTV、電動玩具、隨身聽、耳機、爆竹、電話、會發出音響的近距離玩具等,都是年輕人常暴露的噪音,卻往往被忽略。噪音對聽覺系統的影響,可分成暫時性與永久性的聽力損失。顧名思義,會在短時間內恢復的稱為暫時性損失,這通常是極短時間暴露在高噪音下所造成;而永久性的傷害則是在較不自覺的噪音環境下,日積月累所導致。一般認為,噪音引起的聽損與噪音的音量與持續時間有關,目前政府規定,勞工在90分貝環境中一天工作最多8小時,而在95分貝環境中一天最多只能工作4小時,目的即為避免過度的聽力傷害,保障勞工健康。永和耕莘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廖伯武表示要確定診斷聽力損傷,需在隔音室內作詳細的聽力檢查,但患者常覺得還聽得見,根本不用檢查聽力。其實,人類的語音大部分集中在中低頻率,而噪音破壞的是內耳中高頻率的聽力,雖然患者聽得見,但不代表聽得清楚,這就好比色弱患者看得見東西,但並非視力沒問題。這種聽得見說話聲音、內容卻模糊不清的情形,在成年患者常造成需猜測對方意思、或請對方重複的尷尬,儘管不便,還不致有嚴重後果;但對年幼患者,卻可能造成語言發展的困難,進而影響人際互動、心理發展,甚至學業、智能的表現,不可掉以輕心。在此提醒大家:聽得到不代表聽力沒問題,有耳鳴、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的症狀,或是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常說「啊」的時候,最好快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才能降低傷害;而要維持聽力的健康,應避免暴露在噪音環境下,或在遇到噪音時採取妥善防護措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