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我的醫療我作主 才能作自己生命主人

我的醫療我作主 才能作自己生命主人#生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病人自主權利法已於去年1月6日起開始實施,迄今已滿週年。但台東馬偕醫院自開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以來,僅完成簽署29件預立醫療決定,與其他縣市比起來,簽署人數偏低。為讓更多台東民眾認識此一關係自己的醫療權益,於今天早上在一樓大廳辦理「我的醫療,我作主」病主法週年宣導活動,吸引大批民眾駐足及參與。放腫瘤科呂國維醫師於會中表示:當自己還清醒時,要及早掌握善終的權利;一旦面臨生命的盡頭,通常自己已神智不清或無法表達,此時親人決定的無效醫療,讓自己無尊嚴的離開,將是一件遺憾的事!病人自主權利法適用於五款臨床條件放射腫瘤科呂國維醫師於會中宣導,《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台灣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地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適用對象不再僅限於末期病人,而是擴大為五款臨床條件,當病人符合:1.末期病人。2.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3.永久植物人狀態。4.極重度失智。5.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等臨床條件時。即可依病人事先表達的自主意願,決定自己的醫療照護方式,讓民眾來預先決定自己的醫療照護。「預立醫療決定」有三個重點:1.書面,一定要寫下來,不可以只透過口說。2.指明特定臨床條件,所以相關的臨床條件必須事先決定,例如末期病人、極重度失智。3.希望接受或拒絕的治療:不一定只有拒絕才要寫「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接受哪些治療也可以寫。也就是說,希望藉由事先擬定的「預立醫療決定」,達到保障病人自主權與善終權的目的。那麼,誰可以寫?每個人都可以寫嗎?誰可以寫「預立醫療決定」?根據《病人自主權利法》第八條第一項:具完全行為能力之人,得為預立醫療決定,並得隨時以書面撤回或變更之。那,什麼叫做完全行為能力之人呢?我國民法以人的年齡為基礎,將行為能力分為三種,並就其所為的法律行為賦予不同的效力:1.完全行為能力。2.限制行為能力。3.無行為能力。而完全行為能力人又分兩類:1.滿二十歲的成年人。2.未成年人已合法結婚者。所以,只要是年滿二十歲,或是未成年但已合法結婚者,就可以依據《病人自主權利法》完成「預立醫療決定」。生命的列車 你希望在哪一站下車?如果有一天,你的生命品質變得很差,臥床、失智、重度昏迷、植物人……無法自理生活,無法和家人溝通的時候,手上的煤炭,還要繼續加嗎?又或者,剛好火車到站了,就自在地下車呢?面對自己的疾病、面對生病的家人,我們要如何勇敢地、有智慧地做選擇,如何做出抉擇以達到『謝天、謝地、謝人』善終心願。從立法宗旨來看,除了保障病人醫療自主、善終權益,也旨在促進醫病關係和諧,可以說是超越個人性的保障,進而擴及家庭、社會性的權益。

生命最難的事 如何教孩子認識死亡?

生命最難的事 如何教孩子認識死亡?#生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高以翔猝死,讓人心碎。那麼完美的人因某些因素離開了人世。在每個人都為這個意外惋惜之時,卻因為媒體不間斷的報導,讓很多的孩子從電視上接觸到「死亡」兩個字。『爸爸,什麼是猝死啊???』『爸爸媽媽,天堂離我們很遠嗎?我可以去天堂看看嗎?』『阿嬤,我會死嗎??我不要死掉!』台北復健科組長陳俊宇職能治療師表示,其實高以翔事件,除了突顯重視自我健康以外,父母還能從中教導孩子學習接受並與孩子談論『死亡』。對於孩子提到『死』這個字時,父母們在很多的時候不是避而不談,就是轉移注意力。但其實『生離死別』是自然界的運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瞭解『死亡』,因而珍惜生命是父母們必須學習的課題。國外對於『死亡』的教育大陳老師在大學時期曾修了一門課程叫做『死亡學』,這門課程的教授規定修課的學生們在期末都必須寫一封『遺書』,並且舉辦自己的告別式。大陳老師永遠記得當我邀媽媽參加我的告別式時媽媽的『反應』。『呸呸呸,陳俊宇你現在是嫌自己活太久了嗎?搞一些有的沒有的做什麼!』沒錯,中國人對於『死亡』就是會像大陳老師媽媽一樣有這種強烈的反應。但反觀國外,美國在幼兒園及中小學時開始實施『死亡教育』課程,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使他們瞭解生命的存在與終結。英國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有550所幼兒園開始進行『瞭解死亡』的課程,英國的教育專家認為這樣的教育能讓孩子理解悲傷與別離,讓孩子能提早擁有對『離別』的準備。就連鄰近我們的日本其實也在90年代開始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進行『生命的教育』,課程內容除了探討『死亡』以外,也與『人生』的課題結合一起,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要有樂觀的人生觀,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要怎麼教導他們?嬰幼兒期(0-3歲)對於嬰幼兒期的孩子,對於『死』這個字,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孩子都是從父母的表情態度瞭解『死亡』可能會讓人難過、不開心,所以『死』是一個不具有完整概念的字。*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導這階段的孩子,切勿用逃避或是轉移話題的方式教導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不瞭解『父母傷心的情緒』。爸媽可以用孩子瞭解的具體溝通方式教導孩子面對『死』這個字。例如:『狗狗的死,就像你的巴斯光年壞掉一樣,沒辦法修好,所以我們要好好與他道別。』切勿認為孩子不懂,父母就不解釋,這樣只會讓孩子不了解『花生什麼事』。請讓此時期的孩子對於死亡有個初步的概念。學齡期(4-6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有基本的認知能力,父母切勿用過度幻想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面對『死亡』。例如:『阿公阿嬤去出國深造!很久才會回來。』這類型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阿公阿嬤還存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天會回來。這樣看似不想傷害孩子的方式,其實反而會誤導孩子對於死亡有錯誤的認知。*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這階段的孩子,過度的比擬反而會混淆孩子的觀念。學齡期的孩子父母要教導孩子『明辨是非』與『危險』的概念,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避免自己『處於危險的死亡』。父母也能透過故事繪本像是 <我永遠愛你>、<跟爺爺說再見>、<世界上最棒的葬禮>、<小熊貝兒為什麼傷心>等繪本,讓孩子瞭解當生物沒有生命時,要如何面對『失去』的感覺。此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避免處於危險。當面對失去的情緒,應該如何透過表達的方式描述給旁人聽。小學期(7-12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思考與面對問題的能力,家長針對孩子提出『死亡』狀況題,請父母使用『賽先生(science)』的角度與孩子討論。讓孩子瞭解出生、長大、老化、死亡等階段是自然界的運行變化。當父母面臨孩子的『天馬行空』問題,真的答不出來時,請爸媽可以誠實得說『不知道』來回答孩子。切勿也天馬行空的回答不確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要開放與不避諱的與孩子討論,才能讓孩子正向的思考生命的存在價值,珍惜自己的生命及家人的相聚時光。生命的意義在於珍惜每個當下學者Kubler-Ross曾提出面臨死亡的五個階段:包括否認和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最後是接受事實。對孩子來說生命中最難的事,是需要時間選擇接受「失去」。父母應教導孩子珍惜每一樣事物曾經帶給孩子的記憶。高以翔帶給我們的記憶是一個那麼成功的人卻如此懂得謙遜,雖然我們有種種的不捨,但在此刻我們應選擇放下與道別,讓孩子從中了解『死亡』是讓我們更懂得珍惜每個時刻。有研究發現,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低估孩子對『死亡』的瞭解與擔心。孩子對於死亡的人格態度與教育,將影響孩子日後面對死亡五階段時的表現,爸媽不可不及早教育。

細觀察自殺警訊 3步驟一起挽救生命

細觀察自殺警訊 3步驟一起挽救生命#生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300多人死於自殺,平均每1~2天就有1人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8年針對臺灣地區15歲以上的2,126位國民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國人有自殺想法時僅24.8%會向外求助,求助對象主要以「親朋好友」最多(佔 57.25%),由此顯示,周遭親友適時關懷具自殺想法親友的重要性。臺北市政府舉辦「2019世界自殺防治日暨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透過以真實故事改編的「另一道光」微電影,讓民眾了解自殺事件如何影響身邊的人,讓民眾學習如何提供關懷與協助,營造溫馨關懷的城市文化,每個人都能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容易採取自殺的六大個性:1.個性偏激的人。2.愛恨強烈、情感脆弱者。3.挫折忍受力低的人。4.追求完美,憤世嫉俗的人。5.消極悲觀、多愁善感的人。6.自我要求高,自我肯定少的人。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一、社會指標方面:性別、年齡、 婚姻、工作、 過去有自殺史 、精神病史、家族史、 自殺的方式。二、個人言行方面:1.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2.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3.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4.出現反常的現象與觀念。5.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青少年自殺警訊1.作息開始混亂。2.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反差行為。3.常常請假。3步驟挽救生命 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高自殺危機者其自殺行為背後不僅有單一因素,自殺的防治,大家都有責任,對週遭可能發生個案的協助多一分,也可能減少一個生命的損失遺憾,少一份社會的動盪不安。除了公共衛生及心理衛生工作重要課題外更應結合民間力量,同心協力進行自殺防治工作,共同扶持與挽救每一名寶貴的生命,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大家善用「1聽、2應、3轉介」:1.聽/主動關懷、積極傾聽。2.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3.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幾個簡單步驟,來協助心情受困的親友,若發現自己或親朋好友有壓力或心理問題無法自行處理時,應尋求協助。為提供民眾自殺防治及心理諮詢服務,若民眾對於感情、人際關係、生活、學業及工作等有壓力困擾、情緒低落,甚至引發自殺想法時,都可以利用專線來進行諮詢,專線人員還可以協助連結心理衛生等相關資源提供多元服務。衛生福利部設立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關懷生命器官捐贈益利你我他

關懷生命器官捐贈益利你我他#生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最近公共電視正在熱播台灣首部宣導器捐移植的「生死接線員」戲劇,探討人生必然會有的「生與死」,面臨死神到來,家屬掙扎萬分,到底要不要器捐?如何與家人開口談器捐?透過戲劇一起探討嚴肅的議題尋求父母或家人認同與支持孩子器官捐贈是一條漫長的路,台灣首部器捐移植的戲劇「生死接線員」,在播出推波助瀾下,打開『生死』的話匣子,跟著家人、摯愛一起分享生命旅程,讓更多的人了解生命,更去了解何謂無私捐贈的愛。希冀改變社會思維開始思考器捐,因為當遇到需要時,時間緊迫,分秒必爭,所以一定要預先規劃。生死的問題是每個人一定會面臨的,但是在台灣卻是大多數人一直逃避不願意去談的。這齣戲在開拍準備的時候,當時我87歲的父親突然腦溢血中風送進急診室,面臨要不要急救的難題,讓我很快的決定不電擊、不插管,萬一他真的要走,希望不要再增加他更多的痛苦,也主動提出我父親應該有簽過器捐卡,我們家人願意讓他做器官捐贈。國人有近萬人等待器官捐贈中器官捐贈的宣導,是指腦死病患的器官捐贈,大部份是腦受傷或腦中風的病人,在腦壞掉而心臟還沒停止之前,進行器官捐贈的手術。國內會覺得,這樣的病人已經快要死亡,還要挨一刀,心裡難免產生不捨,因此漏失很多可以捐贈的器官,這也是為何要進行器官捐贈的宣導。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截至2019年5月28日為止,有9,672位病患等待器官移植,今年度之捐贈人數為119人,有404位受贈者受益者得到移植機會。器捐家屬做這樣的決定,其實是很不忍的,但器官捐贈有二個意義,首先是讓需要器官的人,能夠健康的活下去;其次是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更好,當捐出器官給不認識的人也是『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的想法,此種精神何其偉大。

臣服逆境、袒露弱點 就能反身自救

臣服逆境、袒露弱點 就能反身自救#生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好幾次夜深人靜獨處之時,都希望人生真能如一場夢,但這場夢卻逼真到無法漠視,只能靠雙手雙腳慢慢撥開雲霧,走過,才發現悲苦是一念,微笑是一念。捍衛生命的革命家,需要有如火炬般的熱情,燃燒自己,只為成就他人,而我,奔赴五光十色的歡場營生,縱身燈紅酒綠的八大行業,誰能夠理解我內心也有過偉大的輝煌?誤闖酒池肉林的小白兔「妳一天上班多少錢?」我主動問哥哥的一位女性友人。「四千。」一天四千在當時聽起來很多錢,其實不多。「怎麼領錢?」「十天為一個檔期領一次。」「好,我去!」她沒問原因,我就這麼踏進八大行業。穿著改良式旗袍的制服,不懂喝酒的我,今晚起,就是名酒家女。我替自己取個可愛的花名──壞壞,以為可以武裝自己,強忍恐懼。「來!媽咪保證不做其他的事情,時間照買,買到底兩萬兩千多唷!」記得上班快一個月時,大班叫我陪一個客人吃飯應酬。「可是我不敢耶!」下意識想直接回絕。「媽咪向妳一再保證不會出事,況且我已經跟客人收了錢,如果妳不去吃飯的話,以後會很吃虧,不會有人找妳坐檯,也就沒有錢賺了喔。」就在半哄半騙、軟硬兼施之下,把自己推向危險境地。勉強吃完一頓尷尬的晚餐,那名客人叫我陪他回辦公室拿個東西。「好,我在樓下等你!」「妳陪我搭電梯上去,拿東西一下就好。」挨不過死命的請求,心裡想說好吧,剛才吃飯也沒有怎樣,於是跟著上樓,此時他要我走在前頭。我繃緊神經,仔細留意周遭環境,他抵達定點刻意擋住我開門,我快速瞥見屋內空蕩蕩,連辦公桌椅都沒有,這是公司?當下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轉頭拔腿就跑。說時遲,那時快,他趕緊趨上來動作,想要抓住我。「有人在追我,拜託你保護我!」我脫下高跟鞋,一路從大樓狂奔而出,看見一家軍醫院,情急之下,對著台子上站哨的阿兵哥求救,然後躲進他身後,隨即便看著那名客人急忙跑來,情急的東張西望,確認看不見我的身影,才從眼前溜走。「得救了」,終於鬆一口氣,此時,我的臉頰已經分不清是汗還是淚。我猜想,那名客人不知道和媽咪做了什麼私下協議,倘若不是當下反應夠快,都不敢肯定是否能夠安然脫身。這事之後,連錢都沒拿,我就離開了這家酒店,再也沒有踏進一步。<BOX尋路線索>˙人海汪洋中,每個陷溺者都想奮力抓住浮木,勇敢臣服逆境,袒露自己的弱點,即能反身自救。▲   皮夾裡,一定要帶上的照片「唉唷,大哥,這是我小妹啦,若要得罪的地方,我代她竟你一杯!」這時有位姐姐,捨身跳出來幫我,她就是妮妮。雖然在那間酒店發生了可怕的事,卻在同時間認識了一位極為疼愛我的姐姐。「媽媽桑,妳小姐的酒店規矩懂不懂啦!」一開始不懂什麼保護自己的手段,也不知道如何婉拒一些要求,常常受人欺侮。當時,有個聽說是當地縱橫黑白兩道的大哥喜歡我,也常來捧場,沒想到因此造成其他小姐不悅,找來熟識的客人,藉機灌酒或找碴,妮妮就會挺身而出幫我打圓場。喊她「姊姊」,她真的就像親姊姊一樣照顧我,甚至想過要把保險受益人寫我的名字,在她的保護之下,彷彿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傷害我。 「壞壞,妳有夢想嗎?」「我,我……,妳先說說看。」一時語塞,只好反問她。「我的夢想,等我們賺夠了錢就離開酒店,一起到日本,妳可以繼續就學,我就開一家咖啡廳。」當她說出「一起」的時候,眼睛閃著光芒。妮妮的媽媽改嫁日本人,帶著她移居異地,日本繼父非常疼她,將她視如己出,後來因為感情生變,才黯然帶著妮妮返回,為了照顧媽媽,儘管有著日本東京商科的好學歷,卻走入八大行業,彼此都有著難言之隱。在酒店上班好幾年後,漸漸摸索出生存之道,經理交代什麼就做什麼,反正目的是賺錢。漸漸地,成了紅牌小姐,酒店的搖錢樹。只是樹大招風,人紅招忌,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個性天真如我,不曉得圓滑世故,只想依本分工作,無意勾心鬥角。妮妮知道了,老替我抱不平,因此得罪了那幫小姐,最後不得已只好轉換地盤。老天似乎並不特別憐惜同病相憐的我們,在她生日當天,一場意外的車禍無情帶走了她。這一轉移陣地,妮妮卻是永遠離我而去。「祝妳生日快樂,祝妳生日快樂,妮妮生日快樂……」在她的房間裡捧著蛋糕,輕輕為她祝福,歌未唱完,早已泣不成聲。「我知道妳在這裡,原諒我一時和妳鬧脾氣……」再多的懊悔都嫌太遲。至今,皮夾裡依然帶著姊姊的相片,想像她仍在我身邊,這份信念,讓我們依然那麼貼近。只是失去了一個曾經如此親密的人,就像拼圖始終少了一塊,補不起美麗的畫面。而我,只能帶著遺憾的缺口,孤獨的趕赴下一站。<BOX尋路線索>˙朋友,不一定要共患難,但要共享福。落難時,彼此取暖容易;待一方有成,別忘了猶在泥濘中的另一人。(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轉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生命存在下去的必要特質 推進自己

生命存在下去的必要特質 推進自己#生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群細胞的集合並不是組織,就好像一群神經元的集合不是大腦,一堆磚塊並不是建築物。字典的所有條目只是一堆字,有些字在一起也許會形成句子。一些相同的粒子或單元一起作用,會產生更高階層的東西,也就是會出現任何單元獨立時所沒有的新性質。許多單元進行共通的活動或承受相同的壓力時,就會達到這種較高的階層。群組方式連結 形成哺乳動物的類似器官細胞的集合體可能變成肝臟;一堆磚塊一起作用,成為承載重量的結構時,可能成為建築物。細胞以群組的方式連結,會形成所有哺乳動物都有的類似器官。各種器官進而組成比器官更高階的有機體。細菌、藻類和所有其他生命體都有三種共通的活動:(1)繁殖自己(self-reproduction),(2)供養自己(self-maintenance),(3)保存自己(self-preservation)。呼吸和飲食 較有急迫性繁殖顯然是最不急迫的,但呼吸和飲食對生命具有較大的急迫性,而若無法保存自己,可能表示隨時會失去生命。植物和動物中,都可以觀察這三種現象,差別在於植物生命以被動的方式來處理這些事情。如果沒有風、雨、昆蟲、動物的皮毛和各種其他傳播者與活躍的因素,植物就會無法繁殖而在地球上消失。另一方面,各種動物會以(4)推進自己(self-propulsion)來主動維持這三種不可或缺的條件,推進自己也是引導自己(self-direction),於是動作就成為動物生命最重要的線索。第一件具有環繞四周的薄膜而使自己與其餘世界分開的物質,就具有外形或形狀,而成為最早的個體。擁有薄膜的小宇宙可以確保吸入更多物質,以提供推進自己所需的能量,並排出不具能量的物質,也移除代謝產生的毒物與死去的粒子。每一個活物都有邊界,讓自己與其餘世界分開。邊界裡的內容具有結構,可以運作以確保生命的自我推進,亦即其活動。功能停止時,只剩外形與結構:生命於焉死亡。動作的停止就是生命本身的結束。複雜性 對生命的延續是必要性質生命不只在開始時是複雜的,也有朝向更複雜的情形演變的傾向,複雜性對生命的延續似乎是必要的性質。每一種動物都有其推進自己的方法,這是維持另外三種讓生命存在下去的必要特質所必須的,複雜性就在其中。結構與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兩者都與環境密切相關。如果沒有適當波長的光,就不會有眼睛,也沒有觀看的功能;有些電磁波的振動在人類的視力範圍之上和之下。此外,光的強度會變化,物體有小有大、有近有遠。這些因素伴隨著區分各種顏色與濃淡的能力,可以稍微說明視力成形與眼睛外形的複雜性。(本文摘自/費解的顯然/心靈工坊)

歸零的生存之道

歸零的生存之道#生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終於到了無法在自己家裡照顧、婆婆要住院的那天,車子在外面候著,婆婆小聲地說:「我想喝水。」我馬上倒水給她喝,於是婆婆微微一笑地說:「原來水是這麼好喝的東西啊!」這句話成了婆婆最後一句話。再去看她的時候,她的樣子已經變得很奇怪,然後就這麼過世了。那一刻我不禁有些感觸,原來只消一眨眼,就能飛越生與死的界線。婆婆當時已是九十六歲高齡,親人朋友幾乎都已不在人世。關於婆婆的後事,經過丈夫和其兄弟姊妹商量之後的結果,決定不發喪,只由兒子和孫子們靜靜地送她最後一程。大家圍繞在放入了婆婆愛吃的起司蛋糕和紅茶、裝飾著滿滿她喜歡的花的棺木前,一邊聊著婆婆的種種,度過一個令人永生難忘的夜晚。埋進墳墓的時候也沒有採取任何特殊的手續。不僅如此,就連最後的收尾,也只是把婆婆一些還能用的東西分送給我那幾個平常和婆婆有交情的朋友們,亦即所謂的「分配遺物」。由於丈夫的兄弟姊妹和那些朋友們都說:「全部交給妳處理。」因此我只留下相簿,把和服和可以用的東西全都捐給朋友在教插花的老人院。當時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在結束漫長的一生時,能像這樣讓一切盡歸於零是件多麼乾脆、多麼美好的事啊!我們夫妻還討論過「希望我活到奶奶這個歲數的時候,不會留下讓人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東西,也不會讓人為了離別悲傷哭泣,只希望大家都能靜靜地、真心誠意地送我最後一程就好了」、「奶奶真是個幸福的人,這輩子幾乎都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度過了」。在送走丈夫的時候,我也沒有又哭又叫的。我們沒有小孩,所以都要靠自己和葬儀社的人討論,向前來弔唁的人致意,根本沒有餘力趴在棺木上痛哭,也沒有時間沉溺在悲傷裡。彷彿是在一股特殊的緊張感支撐下,拚命地走完預定的流程。丈夫比我大了十歲,一般看來的確是年紀比較大的他會先走一步,所以我也想像過這一天的到來。更何況,人一旦結婚,就有可能以離婚的形式分開。所以從結婚的時候開始,為了不管以何種方式分離都不會感到後悔,我每天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過日子。倘若不曾在婆婆和丈夫身邊見證他們的死亡,對我而言,死亡恐怕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吧!人類之所以死亡,或許就是為了要向留下來的人表達「死亡就是這麼回事」。為了做好迎接死亡的心理準備,也為了減輕對死亡的恐懼,或許必須先送過別人最後一程才行。(本文摘自/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三采文化出版)

盡情享受人生的下坡路

盡情享受人生的下坡路#生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經常可以聽到「人生在世,比起上坡的時候,要怎麼規劃下坡的生活可來得困難多了」的說法。的確,即使是同一個人的人生,充滿可能性和夢想、光芒四射的時期和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對體力和經濟等各種條件妥協過日子的時期,可能完全不同。但我的想法是「正因為如此,才要盡情地享受人生不是嗎」?我是生於大正時代的舊人類,在女人還無法隨心所欲過日子的情況下度過了青春年華。在10幾歲、20幾歲青春正盛、芳華正茂的年紀,卻發生了戰爭。戰爭真的是一個悲劇,因為丈夫和兒子隨時都有可能被一張紅紙帶走。在那樣的情況下,除非必要,否則我不想把事情看得太嚴重,總是告訴自己:「與其去擔心明天的事,還不如盡全力享受今天」、「鬱鬱寡歡也無濟於事,活得開朗一點還比較聰明」、「只能靠自己保護自己」。我這輩子經歷過各式各樣的逆境,好比大型的天災及家庭環境的不順遂等等。只不過,對於像是天災或自己身處的家庭環境,這種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的狀況,我也學會了不做無謂的掙扎,坦然接受現在就是這樣的時期,好好地撐過去。或許是與生俱來「最討厭扭扭捏捏、哭哭啼啼」的性格,讓我無論置身於什麼樣的狀況下,都能安然度過。如今,我身邊許多同年紀的人都很健康,看事情的角度也都比較從容、積極。而且因為彼此都有從日本最苦、最黑暗的時代熬過來的共同記憶,所以大家都有「再也不想經歷那種忍耐的時代了」的心情。從今以後,我也要和這些伙伴往前看、往陽光普照的方向前進,走在人生的「下坡路」上。(本文摘自/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三采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