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

魚類保鮮應注意 預防中毒五要原則

魚類保鮮應注意 預防中毒五要原則#魚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臺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的溫度均適合細菌繁殖,民眾食用放在4-65℃之間,超過4小時以上的食物,只要食物曾經遭細菌污染,均可能發生食品中毒。攝食場所分析食品中毒事件的前3名,分別為餐廳、供應團膳的學校及攤販。導致食物中毒的前3名為腸炎弧菌、組織胺、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仲夏之際致食慾不佳,清爽不油膩美食是夏日首選,如因食材保存或調理過程稍有不慎,容易提高食品中毒發生機率。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病因大宗為病毒、細菌、天然毒。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則需注意組織胺、諾羅病毒等風險。預防魚類組織胺造成食物中毒的方法臺北市衛生局說明,組織胺(Histamine)是在腐敗魚肉(如:鮪魚、鯖魚、鰹魚、秋刀魚、沙丁魚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對熱安定,故不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一旦產生就不易去除。開放式、潮濕的存放空間,易使魚體受到腸內細菌污染,24小時內便足以產生引起中毒的組織胺含量。預防組織胺食品中毒最佳之道,為防止魚肉在保存中產生組織胺,並需注意調理條件,包括:1)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魚販處購買魚貨。2)如果沒有立即食用,應先放置在冷凍櫃中。3)魚體解凍到烹煮前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4)烹調時溫度要高、時間要長,以防止細菌繼續滋長。5)處理流程、烹調器具、環境設備等,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預防食品中毒的五要原則為防止食品中毒發生,臺北市每年辦理48場食品衛生講習,不斷加強輔導「預防食品中毒的五要原則」:1)要洗手。2)要新鮮。3)要生熟食分開。4)要澈底加熱。5)要注意保存溫度。組織胺魚肉中毒症狀主要為臉部潮紅、頭痛、頭暈、蕁麻疹、心悸、噁心、嘔吐、腹胶痛及腹瀉;症狀在食用此類魚肉後幾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多持續數小時。父母讓孩子食用魚肉時要特別注意魚肉之新鮮度及適當冷藏保鮮魚肉,以免產生組織胺魚肉中毒。臺北市衛生局呼籲,若發生食品中毒狀況,患者及醫療機構應保全證據,儘量保留剩餘食品及嘔吐或排泄物,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採樣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原因。

熱愛seafood 恐吃進過多重金屬

熱愛seafood 恐吃進過多重金屬#魚類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孕婦認為,「懷孕時,一人吃兩人補」,因此喜歡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像是富含DHA的鮪魚。然而,鮪魚的營養價值雖高,卻有累積高濃度重金屬的風險,危害到胎兒健康。重金屬累積腦中 影響幼兒智力發展食藥署最新的飲食指南建議,大型掠食性魚類含有較高濃度的甲基汞等重金屬,孕婦及6歲以下幼童應避免攝取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以免因魚肉內累積的甲基汞存在於幼兒腦部中,容易影響智力發展及胎兒的腦部發育。甲基汞為無機汞離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而成,它很容易存在河流和湖泊中。湖中的魚蝦吞食後,會累積毒素在體內,經過食物鏈轉化後,逐漸累積在人體大腦中。鮪魚是食物鏈上層的魚類,因此汞含量較高,相較於其它體型較小的魚類更容易累積較大量的重金屬,其中又以魚皮、內臟、脂肪最容易累積。改吃體型小、不同種類海鮮根據食藥署最新魚類攝食指南指出,沙魚、旗魚、鮪魚、油魚4種大型魚類,每週攝取量不宜超過35(三根手指大小及寬度)至70公克,6歲以下兒童盡量減少攝取。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玉思表示,建議民眾應多挑選不同種類的魚,別連續食用同一種海鮮,以避免身體累積相同汙染物的風險。如果想要吃鮪魚補充DHA,卻又擔心重金屬汙染,除了鮪魚,體型較小的魚含汞量較低,較能安心食用,例如沙丁魚、秋刀魚、鯖魚、白帶魚、鱈魚等。

注意!避免魚中毒這2特徵魚少吃

注意!避免魚中毒這2特徵魚少吃#魚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深海魚肉質細嫩、口感佳,愛吃的人要注意了,這些特質的魚可能讓你中毒!近日媒體報導香港出現民眾吃了魚出現雪卡毒中毒的案例,引發國人關切。雖然今年至目前尚無民眾誤食有毒魚類引發中毒之案例,食安問題仍不容小覷,民眾盡量別購買、食用來路不明的食材。食藥署也建議,民眾選擇魚種的時候,最好選擇食物鏈較底層以及族群量較多的魚,以避免不小心將含有毒素的魚吃下肚。魚體越大毒素越高南投醫院內科主任莊宗芳表示,海洋中有種叫做「雙鞭毛藻」的海洋微生物會依附著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長,雙鞭毛藻含有的雪卡毒素(Ciguatoxins)會被草食性小於吃入體內,大魚再吃草食性小魚而積聚於魚體內,因此魚體越大的海魚所含的毒素就越高。雪卡毒非常耐熱 中毒後有嘔吐、腹瀉症狀莊宗芳主任表示,雪卡毒素多積聚於魚的頭部、魚皮、內臟及生殖器官,對魚體本身無害,但人吃了含雪卡毒的魚有可能會中毒。雪卡毒素非常耐熱,不易經高溫烹煮而消除。雪卡毒素是神經毒,中毒的症狀有嘔吐、腹瀉、四肢及口角麻痹、冷熱感覺顛倒、關節及肌肉疼痛等;病徵可維持數天至數星期不等。常居於珊瑚礁、體型越大的魚恐有此毒素民眾若擔心不小心吃到中毒,其實從魚的外觀、氣味或者肉質上無法分辨,醫師提醒,若要避免中毒,應慎選食材別食用來路不明的魚類。出國旅遊時,常聚居於珊瑚礁一帶覓食、體型越大的海魚較可能含有此毒素,避免一次過大量進食、且避免食用這類魚的頭部或內臟。進食後如有任何身體不適,也應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培養孩子不挑食 0歲是關鍵

培養孩子不挑食 0歲是關鍵#魚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成長過程當中,在2歲到6歲間的兒童常會對新事物感到恐懼,沒看過的青菜、水果難以下嚥,因此家長們常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挑食、不吃蔬果傷透腦筋。董氏基金會建議,想培養良好的飲食,讓孩子得到均衡營養,降低未來偏挑食的機率,零歲起就是關鍵期!日後飲食習慣與嬰兒時期飲食有關2013年發表於《英國營養學雜誌》的研究調查顯示,在嬰幼兒時期只喝母乳的人,日後的飲食型態最健康;嬰幼兒時期只喝配方奶的人,長大後不但攝取較少蔬果、全穀和魚類,也較常吃加工食物如洋芋片、加工肉、精製白麵包和高脂乳製品等,每週還會多攝取約3.5茶匙(約14克)的外加糖。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孩子不挑食的關鍵,就在從小培養多元的味覺經驗。產後婦女會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食補,母乳會受到母體吃進去的各種食物影響,因此嬰兒可以在喝母乳時接收到不同食物的風味,孩子日後對各類食物的接受度較高,也更願意嚐試新口味,偏挑食的機會就比較低。提供副食品時 不要長期連續吃單一食物美國2007年發表於《兒科期刊》的研究也發現,同樣是第一次嘗試吃桃子,比起只喝配方奶的嬰兒,從小只喝母乳的嬰兒可多吃50克。另外,媽媽如果在懷孕末3周或哺乳前2個月定期喝胡蘿蔔汁,其寶寶第一次接觸胡蘿蔔時,較不表現抗拒,也吃得比較多;但是沒有喝胡蘿蔔汁的媽媽,其寶寶第一次聞到胡蘿蔔的味道時都會表現出抗拒的態度。許惠玉主任強調,健康飲食從小培養,除了依靠孕期不挑食,生產過後也要多吃各種類食物、新鮮蔬果,做營養胎教,日後更能輕鬆教育寶寶愛吃健康食物。董氏基金會提醒,提供副食品時也是關鍵,盡量不要長期連續吃單一食物,掌握少量多樣化原則,給寶寶各式各樣的口味刺激,從零歲開始養成開闊的口感喜好。

北市抽檢鮮肉、水產 3件含鉛量超標

北市抽檢鮮肉、水產 3件含鉛量超標#魚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維護市民食用生鮮肉、蛋、水產品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執行103年第一季生鮮肉、蛋、水產品抽驗專案,前往各超市、賣場、肉品進口商、餐廳、蛋行、雜貨行、農會、畜產公司、漁產公司等販售場所執行抽驗,共計抽驗79件,包括肉品48件、蛋品25件、水產品6件,結果3件水產品檢出鉛、1件禽產品檢出三甲氧芐氨嘧啶不符規定,經查不合格產品來源均屬外縣市,該局除已立即要求販售業者下架不得販售外,並移請所轄衛生局處辦。長期攝取鉛 恐導致智力發展遲緩衛生局表示,三甲氧芐氨嘧啶是一種抗菌劑,為合法的動物用藥,但過量使用,會引起腸胃不適、影響腎功能。另環境中的鉛大多是由燃燒化石燃料、開採礦業,以及工業製造等人為活動所產生。短期攝取大量的鉛可造成腹痛、嘔吐和貧血,而長期攝取小量的鉛則可使認知和智力發展遲緩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食品中檢出重金屬物質的危害風險,需同時考量濃度及該等食品之攝食量,國際間針對各種重金屬都有訂定其人體耐受量的限制,只要不超過該限制,就不至於導致人體危害。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針對重金屬鉛所訂定之暫定每公斤體重每週耐受量為0.025 毫克,以本次水產品檢出鉛含量最高值(0.86ppm)估算,其60公斤體重成人每週須攝食約1.74公斤之魚類,才會超過對鉛之安全耐受量。 北市衛生局提醒,肉品飼養業合法使用核准藥品,除了必須考慮動物對象、年齡、劑量等之外,還必須遵守停藥期,如此才能確保肉品安全衛生,同時建議販售業者向大盤或供應商索取自主檢驗報告。購買水產品應選擇具有生產履歷或信譽良好之業者,避免選購來源不明的產品,多樣化選擇各種大小魚類,勿偏好攝食特定魚種,才能均衡攝取到不同魚類所提供的營養素。

每周食用鮭魚、鮪魚 有助於預防乳癌?

每周食用鮭魚、鮪魚 有助於預防乳癌?#魚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大家都知道吃魚對身體的好處多,除了常聽到大家說,「多吃魚會變聰明」這樣的說法,現在可能又多項預防乳癌的益處?根據英國醫學雜誌於上周四所發表的文章說到,每周食用一到兩次鮪魚、沙丁魚、鮭魚等高油脂魚類,有助於婦女預防乳癌。研究顯示,食用較高油脂魚類的婦女患乳癌的機率比食用較少的婦女低了14%。這篇文章包括對美國、歐洲、亞洲80萬名婦女的健康和飲食習慣所進行的追蹤調查。因為高油脂魚類含有大量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N-3 PUFA),對於人體免疫系統、血管和大腦均有重要作用。且由於亞洲人比歐美人更常食用魚類,因此亞洲婦女比歐美婦女在預防乳癌方面將有更大益處。全世界每年患乳癌的婦女高達120萬人。由於乳癌通常都是在晚期被查出,因此它被稱為婦女的「靜悄悄殺手」。據研究數據顯示,每天增加0.1克的魚類脂肪酸,可以降低百分之五的罹患乳癌風險。這相當於一個人每周食用一到兩次含高油脂的魚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