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

長期胃潰瘍治不好 小心病因不單純

長期胃潰瘍治不好 小心病因不單純#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壓力大腸胃老是出問題?一位40歲的陳先生,從年輕時一旦遇到工作壓力,就會感覺肚子不舒服,剛開始並沒有特別介意,但長期腹瀉及胃潰瘍症狀並無好轉,讓陳先生開始警惕,至醫院進行檢查後,醫師告知陳先生罹患的是不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長期胃潰瘍、急性胃穿孔、出血,或是腹部疼痛久治不癒,應警惕罹患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可能性。」臺北榮民總醫院腸胃內科侯明志教授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與一般腸胃道症狀相似,因為無特異性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臨床上的患者大多是因為腹瀉、腹痛等不明原因到醫院就診,當症狀沒有得到緩解或者更加嚴重時,通常胃腸科醫師才會建議做影像學的檢查,以進一步尋找病因。診斷有其挑戰性 須賴專業醫師確診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人體胸腔及腹腔器官,可能會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包括胰島素瘤、胃泌素瘤等;有些神經內分泌細胞會產生癌病變,甚至轉移到身體各處。侯明志醫師提及,部分的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有早期症狀,例如胃泌素瘤會有腹痛、腹瀉或反復發作的消化性潰瘍;而胰島素瘤,則會表現低血糖症狀,早期的症狀取決於神經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造成的影響。不過,絕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早期都沒有症狀,多數是透過進階健康檢查如胃鏡、大腸鏡、超音波等發現腫瘤或轉移後才診斷出來。因此,臨床上要及早診斷對於醫師有其挑戰性。若要提高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率,侯明志教授認為,需要醫病雙方通力合作,包含民眾及醫師對症狀的警覺,也就是說當出現腹痛、腹瀉、反覆性消化潰瘍、出血、低血糖、臉潮紅、心悸,或氣喘等無法解釋的症狀時,建議可至醫學中心抽血檢測CgA值,或藉由影像學、內視鏡等診斷工具輔助確診。此外,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更深入的瞭解,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

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 心存希望就能活得好活得久

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 心存希望就能活得好活得久#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談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一般人或許覺得很陌生,其實,在腸胃道腫瘤中,其盛行率僅次於大腸癌,是胰臟癌的2倍。知名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因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且轉移至肝臟,在進行換肝手術後仍不幸逝世。許多人或許認為身價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賈伯斯也不敵惡性腫瘤,一般人更沒有對抗的機會,但是,長庚醫院一般外科黃燦龍醫師認為:「或許賈伯斯當時罹病生不逢時,因為這幾年來對於此疾病,醫界已建立治療準則,加上新藥的推陳出新,已有很好的控制,可與病長期共存。」  持續宣導5年 提升神經內分泌腫瘤疾病意識 根據2013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所發表的全國癌登資料分析,預估每年新增400位神經內分泌腫瘤新患者。黃燦龍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功能性是會製造影響身體機能荷爾蒙的腫瘤細胞,臨床症狀會有慢性消化潰瘍、腹瀉、低血糖等;不過也有部分患者屬於僅有輕微甚至沒有症狀的非功能性。由於其臨床症狀常會與其他疾病混淆,如何在有症狀出現時意識到此疾病,甚至在沒有症狀時就提早診斷,是醫界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因此,從2010年第一屆「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開始宣導並提醒所有病人、照護者、醫護人員及一般社會大眾,應加強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及早發現、適切治療。臨床症狀、抽血檢查及影像學判讀助確診目前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由以下方式可更快確診:1)臨床症狀/間歇性的低血糖現象、持續性腹瀉、臉部潮紅或反覆且難治的消化道潰瘍2)抽血檢查/檢測可能相關的荷爾蒙,如胰島素、胃泌素、CgA等3)影像學判讀/進行內視鏡鏡檢、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核醫檢查等黃醫師指出,這5年來各大醫學中心的串連合作及生物標記檢測平台推廣,共同建立系統化的多科整合醫療團隊,包含腸胃科、一般外科、影像診斷科、病理科、及腫瘤科,不僅提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確診率,更能監測疾病預後情形。口服標靶藥建立治療準則 患者活得好也活得久除了前端的診斷外,神經內分泌腫瘤也確立了治療準則,使用口服mTOR抑制劑,讓病患過去認為沒有希望的疾病,有了一線生機。即使是少數家族遺傳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也不需太慌張。透過診斷、長期規律追蹤及治療,是最好的就醫策略。行醫30多年的黃燦龍醫師常告訴他的患者「心存希望,能夠活得更好更久」,他認為身為醫師的職責,除了給予患者良好的就醫品質外,也要同時照護患者的身心靈,讓他們在抗癌過程持續保有希望跟信心,才能與癌共存。

神經內分泌腫瘤皆為惡性 藥物治療可助控制疾病進展

神經內分泌腫瘤皆為惡性 藥物治療可助控制疾病進展#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幾年隨著診斷技術進步及疾病衛教意識提高,醫界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NET)不再像過往感到陌生,經由有經驗的臨床醫師提早察覺症狀,可提高疾病確診率並及早治療。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楊陽生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症狀多變,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在診斷及治療上需賴腸胃科、內分泌科、一般外科及血液腫瘤科的通力合作,才能訂定完善的治療方針。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惡性腫瘤嗎?神經內分泌腫瘤為體內神經內分泌細胞發生病變所致,腫瘤常會分泌過量的荷爾蒙類似物,而依荷爾蒙不同的生理特性及分泌多寡,患者產生的功能性症狀不大相同,如咳嗽、氣喘、腹瀉、腹痛、盜汗及起紅疹等。診間中患者常詢問醫師「神經內分泌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腫瘤?」、「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預後好嗎?」對此,楊陽生醫師表示,根據2010年WHO公布,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照惡性度等級及疾病進展分為G1低惡性度、G2中等惡性度及G3高惡性度,當腫瘤細胞分化不良或腫瘤出現轉移,皆會影響病患預後好壞,因此呼籲患者應定期做影像學檢查及抽血追蹤CgA數值,才能監控疾病進展。 腫瘤轉移無法手術 可選擇長效型體抑素力抗腫瘤值得留意的是,楊陽生醫師指出,近9成的患者到血液腫瘤科看診時已出現腫瘤轉移,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為淋巴結及肝臟,也會轉移到腹膜、縱膈腔、肺臟等。當腫瘤出現轉移,無法靠手術完全清除時,可考慮使用長效型體抑素治療,來緩解大量荷爾蒙類似物分泌造成的功能性症狀。根據研究證實,長效型體抑素除了可幫助控制臨床症狀外,同時,無論是否有功能性症狀發生的患者,皆能延緩腫瘤惡化。楊醫師表示,曾有一位60歲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每個月施打一劑長效型體抑素控制臨床症狀,後來發現有其他新的病灶出現時,增加長效型體抑素劑量,對於控制其病情進展也仍有改善。另外,除了長效型體抑素治療外,也可使用標靶藥物口服mTOR抑制劑合併治療,同樣能控制臨床症狀及延緩腫瘤惡化,目前皆已有健保給付,大大降低患者醫療經濟負擔,也鼓勵患者,面對疾病勿過度擔憂,遵照醫囑,定期追蹤,才是控制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不二法門。

女子莫名狂拉肚子 送醫檢查竟罹神經內分泌腫瘤

女子莫名狂拉肚子 送醫檢查竟罹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5歲的女患者,一天狂拉肚子好幾次,數年來一直以為是腸躁症引起的腹瀉來治療,直到在外院做了超音波檢查後,疑似胰臟有一顆腫瘤,轉診至彰化基督教醫院,經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掃描後,證實胰臟確實有腫瘤,懷疑可能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後來術後病理切片證實為G2(中惡性度)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且有淋巴結轉移,經長效型體抑素治療已半年,拉肚子的症狀獲得控制,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有功能性症狀 務必提高警覺神經內分泌腫瘤為體內控制荷爾蒙分泌的細胞發生病變所致,其臨床症狀眾多,但並非為專一性的症狀。病患常出現的症狀有腹痛、腹瀉、呼吸困難、血便或血糖異常等。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張宏基醫師表示,除了臨床症狀診斷外,病理切片也提供極重要的資訊。通常合併病理報告及腫瘤狀態,可先分辨腫瘤是否為局部、是否有淋巴轉移及是否有遠端器官轉移,上述確定後則可進一步分辨預後及治療選擇。長效型體抑素治療助控制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2010年WHO公布,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照惡性度等級低至高分為G1至G3,均屬於惡性腫瘤。張宏基醫師表示,臨床中曾有一名50歲的患者,多年前被診斷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起初以長效型體抑素治療,症狀獲得穩定控制,腫瘤生物標記CgA也從上萬降至數百,但患者為求進一步療效竟轉診改為化學治療,病情反而急轉直下,對此,張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程變化詭譎多變,治療上務必遵照醫師處方,切勿隨意更換治療方針,才能與病長存。張宏基醫師提醒,當懷疑可能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或手術後要進行疾病追蹤,可藉由以下方法協助診斷:1)腫瘤指數CgA數值;2)腹部超音波;3)內視鏡檢查;4)電腦斷層攝影;5)核磁共振造影及核醫檢查等,有利於醫師追蹤病情並提高確診率。此外,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更深入的瞭解,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

蛇蠍般的千面女郎 神經內分泌腫瘤難捉摸

蛇蠍般的千面女郎 神經內分泌腫瘤難捉摸#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現過持續性腹瀉、復發性難治的消化道潰瘍、臉潮紅及低血糖現象,例如心悸、盜汗、饑餓感、頭昏等症狀?小心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在作祟!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詹德全主任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易與內科疾病混淆,常被當成腸躁症等內科疾病治療,反延誤治療時機。因此,若有上述症狀的民眾應該要思考可能與神經內分泌腫瘤有關。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症狀如何呈現?神經內分泌腫瘤源自於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這種細胞可接受神經訊息並調節內分泌,包括腸胃道、肺部、副甲狀腺及腎上腺等,當細胞生長發生異常,則可能演變成神經內分泌腫瘤。由於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內分泌系統的本質,常會以影響內分泌功能方式表現,如臨床中常見胰島素分泌過多,引起低血糖如心悸、疲倦、頭暈等;也有部分患者在早期時症狀較輕微或沒有症狀。觀察臨床症狀 抽血檢查、影像學可確診疾病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鑑別診斷,可藉由臨床症狀、抽血檢查(CgA)及影像學確診。自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透過完整的病理切片,可依腫瘤分化程度及惡性度分為G1至G3,以作為後續治療選擇的參考。詹德全主任表示,所有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具有惡性傾向,可能會侵犯、遠端轉移或多次復發,因此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極為重要。第一線手術治療 晚期患者則可使用長效型體抑素治療詹德全主任說明,當患者只有局部侵犯,可考慮以手術切除作為第一線治療,但若已經轉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結,手術無法完全清除時,除了局部栓塞外,可考慮使用長效型體抑素治療,來緩解大量荷爾蒙分泌造成的功能性症狀。根據研究證實,長效型體抑素除可控制臨床症狀外,針對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不論有無功能性症狀發生,都可有延緩腫瘤惡化的作用。合併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如何選?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低下 可選擇口服mTOR抑制劑針對原發於胰臟的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若無法手術或無法切除乾淨者,可使用長效型體抑素,緩解臨床症狀。當疾病進一步惡化時,搭配口服標靶藥物治療,亦能控制腫瘤。不過,詹德全主任也提醒,對於口服標靶藥物該如何選擇,仍須請教醫師,如有高血壓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問題,建議優先選擇口服mTOR抑制劑,以降低其副作用並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目前口服mTOR抑制劑已納入健保給付。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症狀多變,就如蛇蠍般的千面女郎,對於診斷及治療有其挑戰性,需多科醫療團隊共同照護。不過病患在這條對抗疾病的路上並不孤單,癌症希望基金會成立「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讓更多病患或其家屬在此相互分享彼此鼓勵。

神經內分泌腫瘤免驚!藥物治療重拾生活品質

神經內分泌腫瘤免驚!藥物治療重拾生活品質#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0多歲的美籍外商,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已長達20年,常出現腹瀉、臉部潮紅等臨床症狀,抽血檢查也發現CgA數值偏高,且合併有肝臟轉移。經使用長效型體抑素治療後,幫助控制臨床症狀及腫瘤生長,此個案是目前國內施打長效型體抑素最久的患者,也是長期與癌共存的最佳案例。定期健檢+生物標記檢測 有助於早期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為罕見的消化道腫瘤,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為肺部。根據2013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所發表的全國癌登資料分析,預估每年新增400例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暨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許多民眾在健檢時會發現疑似有神經內分泌腫瘤,建議可找對醫師進行內視鏡檢查,並搭配生物標記檢測CgA及腫瘤惡性度分期(G1~G3)評估,有利輔助診斷及追蹤疾病。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 但若無法切除可先以藥物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目標是將腫瘤切除乾淨,因此,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是發生轉移的患者,則會先施以長效型體抑素,除了控制腫瘤增生所引起的不適外,還包括減輕荷爾蒙分泌所引起之功能性症狀。王正旭醫師表示,根據研究證實使用長效型體抑素治療,除了可緩解功能性臨床症狀外,不論患者有無功能性症狀發生,都可延緩疾病惡化時間,控制腫瘤生長。長效型體抑素治療 助控制臨床症狀提升生活品質王正旭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個特殊的癌症,除了腫瘤生長會引起疾病負擔外,還會因腫瘤分泌的荷爾蒙造成患者發生臨床症狀(如腹瀉、消化性潰瘍等)而引起身心不適。臨床經驗中,曾遇到一名洗腎患者,同時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當時除了須承受洗腎的心理壓力外,也因心悸症狀,讓他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但在透過長效型體抑素治療後,症狀穩定控制,目前持續追蹤治療中。神經內分泌腫瘤與其他的罕見癌症一樣,具有慢性化的發展特質,王醫師呼籲,病人及家屬須學習與此癌有長存的鬥志,面對疾病越「小心」,就能越「放心」,也能讓家屬「安心」。若民眾欲取得更多衛教資訊及實體身心靈輔導協助,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

『BringNExTHope』全台病友總動員 長存鬥志抗NET

『BringNExTHope』全台病友總動員 長存鬥志抗NET#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響應11月10日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日 (NET awareness Day) 」,號召病友總動員一起站出來接受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個特殊的癌症,除了腫瘤生長會引起疾病負擔外,因腫瘤分泌的荷爾蒙,會造成患者發生臨床症狀(如腹瀉、胃潰瘍等),也會產生身心靈不適。有鑑於此,今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在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前夕,提出『Bring NExT  Hope』概念,並宣布將成立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會,期許在抗癌的路上,有更多同路人彼此支持,攜手迎向希望。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年增400位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3年統計國內癌登資料發現,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點五一,整體疾病發生率在過去12年間增加5倍,預估每年約新增400位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患者。王秀伯醫師表示,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統計,藉由有效的內視鏡相關檢查,可讓8成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就發現疾病。現年42歲的王小姐,2年前長期持續胃痛查不出病因,一直到全身健康檢查進一步做胃鏡、大腸鏡後,赫然發現十二指腸有小腫瘤,經醫師診斷判定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幸好提早發現,腫瘤並無轉移,讓她仍然擁有彩色的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患者長存鬥志抗NET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鄭凱芸助理教授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於今年度全省舉辦3場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習營,針對病友的社會心理議題歸納出3個重點:1)病友的雷同經驗難尋/因為腫瘤分泌的荷爾蒙不同,難找到生理上的雷同經驗,病人孤單感容易形成。但心理上的疾病適應歷程是相似的,使病友對彼此的支持需求大增。2)疾病慢性化的長期負擔/神經內分泌腫瘤與其他的罕見癌症一樣,具有慢性化的發展特質,病人及家屬都必須學習與此癌發展長久的關係,調適因疾病對身心、經濟及就業困難造成的負擔。3)與癌長存的鬥志/其他癌別的病人重在與疾病「對抗」的鬥志,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人則是「長存」的鬥志。學習認知「每次的治療都可能不是最後一次的治療」,面對疾病要越「小心」,就能越「放心」,也能讓家屬「安心」。第5屆神經內分泌腫瘤日 每年11月10日為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日,斑馬絲帶為防治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徽章標誌,以「斑馬非馬」暗喻,提醒醫師、醫護人員及患者當出現相關症狀時,需提高警覺。期望藉此宣導日,提升疾病衛教意識及診斷率,同時鼓勵患者,找對醫師積極治療,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若欲取得更多衛教資訊,請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

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率提高 須賴腸胃科等多科別醫療團隊合作

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率提高 須賴腸胃科等多科別醫療團隊合作#神經內分泌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罹患一種名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罕見疾病,讓大家漸漸開始認識此疾病。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啟益主任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近年來診斷率遞增,原因也拜台灣政府在大腸癌推廣大便潛血、大腸鏡,以及肝炎長期衛教超音波檢查所賜,間接讓許多腸胃科醫師提早發現腸胃及胰臟的小腫瘤,一旦發現腫瘤藉由切片檢查及免疫染色,可發現不少患者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當出現臨床症狀 有注意到才找得到神經內分泌腫瘤為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為肺部。其臨床症狀為持續性腹瀉、臉潮紅、復發性難治的十二指腸潰瘍及間歇性的低血糖現象,例如心悸、盜汗、饑餓感或頭昏等。陳啟益醫師表示,臨床經驗中常遇到停經婦女有臉部潮紅的現象,且合併有焦慮、憂慮及腸躁症的腹瀉等,容易使人誤以為是更年期症狀而輕忽,但是上述症狀卻是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重要的依據。因此,要提高診斷率須靠醫師注意臨床症狀提早確診。生物標記平台助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易發現,通常經5到7年才容易診斷出,且有超過50%已經出現轉移,對於懷疑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人,有以下診斷方法可使用,包括腫瘤指數CgA數值及內視鏡檢查、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及核醫檢查等,有利於醫師診斷追蹤病情並提高確診率。腫瘤未轉移手術治療 轉移藥物治療  陳啟益醫師說明,當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後,進行治療前必須先知道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轉移。若腫瘤未轉移時,第一線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對於已轉移無法僅藉由手術治療的患者,為了控制病情,建議使用全身系統性的治療。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及治療需要整合多科別的醫療團隊(腸胃科、內外科、腫瘤科)通力合作。神經內分泌腫瘤比起其他癌症預後良好,因此,腫瘤在切除或根除之後,需定期做內視鏡或超音波及電腦斷層追蹤,才能監控病情。陳啟益醫師提醒患者,面對疾病要有謙卑的心理,越「小心」就能越「放心」,也能讓家裡「安心」。此外,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更深入的瞭解,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