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

糖友染肺炎 口乾、血糖升高症狀難辨

糖友染肺炎 口乾、血糖升高症狀難辨#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國內春節過後流感疫情仍處高峰,人際交流仍相當頻繁,疾管署預估流感疫情將持續延燒至二二八連假。肺炎為流感最常見的併發症,而糖友容易因血糖控制不良、免疫力低下發生肺炎。感染肺炎不僅增加死亡風險,也使原本的血糖控制變差。年長者罹患肺炎症狀不典型 食慾不振要注意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沈振榮分享,一名59歲資深糖友合併甲狀腺低下、慢性胃潰瘍等疾病,去年9月底因身體無力、發燒多日入院,確診為肺炎,緊急住院且輔以多種抗生素治療,1個多禮拜後順利出院。然而今年1月初因口乾舌燥、血糖升高、心跳加速等症狀回診新陳代謝科,意外發現再度感染肺炎,被迫再次住院接受治療。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鄭人碩表示,年長者罹患肺炎症狀不典型,不見得會發燒或出現感染徵兆。若家人發現長者出現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此外感染肺炎後,因免疫力低下、肺部結構受損,恐增加二次復發的風險。糖友感染流感或肺炎比例上升 提高死亡風險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顯示,臺南市肺炎死亡率已連續5年高於全國平均值,高居六都之首。沈振榮主任表示,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皆為肺炎感染的高風險族群,推測肺炎死亡率高居不下的背後原因與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病患增加、近年流感疫情相對嚴重有關。肺炎是流感最常見的併發症,其中又以糖友感染風險較高。根據疾管署資料,國內近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中,約7至9成有慢性病史。從安南醫院院內105年至107年院內流感及肺炎門診統計數據,亦發現糖友感染流感或肺炎的比例從7.2%逐漸升高至13.2%。沈振榮主任解釋,糖友平均年齡約62.4歲,且多數合併有高血壓、肥胖、高血脂等多重慢性疾病,多重原因使肺炎感染和死亡風險大幅提高。國外研究結果指出,每4位社區型肺炎病人,就有1位患有糖尿病。糖友感染侵襲性肺炎後,30天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近1倍!控糖兼防肺炎 可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沈振榮主任呼籲,糖尿病感染症1/4與肺炎相關,罹患肺炎時對身體產生很大的壓力,讓血糖比較容易上升、控制不理想,此時要兼顧穩定血糖和延緩肺炎進程,增加治療困難。除了控糖,建議糖友可與醫師討論自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力。2018年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65歲以上的病人未接種過,建議1劑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一年後再1劑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鄭人碩醫師指出,除了糖友,有鑑於肺炎對國人健康的影響,2018年最新的臺灣肺炎診治指引也建議,大於65歲的成人,不管以前是否有接種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均建議再接種一劑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沈振榮主任表示,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若控制不佳,易產生相關病變包含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及各類感染症等併發症。所以,糖尿病的照護,需要透過專業的醫療團隊,包括不同專科別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協助病患控制糖尿病。

糖友小心!粥越稠血糖升越快

糖友小心!粥越稠血糖升越快#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血糖不穩定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像米粥這類澱粉含量較多、升糖指數較高的食品,其實不宜多喝、常喝。大米、小米這類糧食,煮的時間愈長,做出的粥就愈黏稠,正是澱粉糊化的過程。粥愈黏稠 食用者血糖升的愈快澱粉在人體中可轉化成糖,糊化作用會破壞澱粉的包膜,讓糖分變成分子更小的能量物質,讓人體更易吸收。加熱時間愈長,這種作用就愈徹底,進食後愈能廣泛與消化液接觸而被吸收。吃粥比吃飯的血糖升得快,粥愈黏稠,食用者血糖升得愈快。而且,粥和乾飯含水量不同,分別為半流和固體狀態,粥因此在胃內停留時間短,進入小腸快,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粥自然比乾飯更容易消化,血糖濃度自然更快出現高峰。粥中放豆子 恐對糖尿病患雪上加霜另外,粥中放豆子,如綠豆,可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雪上加霜,讓血糖飆升得更厲害。很多人喝綠豆湯雖未必加糖,但綠豆本身含豐富的澱粉,一碗綠豆相當半碗飯,所以即使沒加糖,澱粉也會迅速轉化成糖分,仍會推高血糖濃度。同等重量的同種米,不管做粥還是做飯,在完全消化吸收之後,最終形成血糖的量應該是相同的,兩者的區別只是米粥升高血糖的速度更快而已(尤其在餐後兩小時內)。糖尿病飲食調理的原則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控制血糖的升高速度,對糖尿病的管理至關重要。可見,糖尿病患者不適合長期大量喝粥,陸游這位糖尿病老患者恰恰在此處犯了大忌而「執迷不悟」。慢性血糖侵襲 會對器官有不可逆的傷害試想一下,他雖有多種較為科學的養生辦法並持之以恆,但體內血糖濃度變化一直控制欠佳,這種慢性血糖侵襲的毒性過程,對眼睛、腎臟、心臟器官等都能構成不可逆的傷害,他的晚年恐怕也是百病纏身,未必真正瀟灑自在。如果不嗜粥,糖尿病老病號陸游或許能活過九十歲呢!不過,瑕不掩瑜,我們也不能用現代的科學知識苛求古人,陸游的攝生之道,可取之處仍然很多。(本文摘自/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時報出版)

落實控糖3招 運動部位別打針

落實控糖3招 運動部位別打針#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定期服藥、控制血糖、維持體重是大部分糖尿病友每日的功課,大部分的病友因為容易疲倦,或者認為每日的勞動已經足夠而忽略運動,然而運動不只能夠協助控糖,也可協助高血脂的糖友降低血脂、降低心臟血管等慢病併發症的風險,高危險群的病人也能利用規律運動讓自己避免進入糖尿病階段。行動不便、無法久站 可累積分次運動鄧琇云護理師表示,「用藥、飲食、運動」是控糖3大招,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只做到前2項,忽略定期活動帶給身體的好處。若是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糖友,藉由漸進式運動,從一次10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至一次半小時,可減緩肌肉萎縮速度,如果有行動不便、無法久站的病友,也可以用累積的方式分次運動。病友可以練習每周運動3~5天,每次運動至少累計半小時,運動強度約為有點喘但仍可以好好說話的程度,不用一定要跑到流汗,門診時可與醫師討論運動種類及強度,護理師也會依照病友狀況設計運動類型。一般來說運動會包含3部分:1) 柔軟跟伸展/因為運動前後要避免運動傷害,要做柔軟操,約10分鐘的暖身2) 主要運動/主要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與肌力運動。‧ 有氧運動快走、跑步、游泳、自行車都可以幫助訓練肌群,膝蓋不好的病友也可以用水中走路來達到同樣效果,有氧運動建議持續30分更有效。‧ 肌力運動如推牆壁、倚靠牆壁深蹲、彈力繩或是自己做的啞鈴,這類的阻力運動,都可以幫助增加肌肉力量,減緩肌肉無力現象。3) 緩和運動/一輪運動結束後,可以藉簡單動作舒緩拉扯過的肌肉。在運動部位打針 恐間接導致低血糖鄧琇云護理師提醒,盡量不要空腹運動,運動時機也最好選在飯後1至2小時,運動時要攜帶糖果預防低血壓,運動時應攜伴出門,另外,每日定期注射胰島素的病人,在打胰島素的那一餐要記得避免在運動部位打針,打針在運動部位,容易讓胰島素作用加速,導致低血糖。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運動強度規律運動不只能夠強健身體,對糖友來說,是一項能預防疾病惡化的緩衝,只要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運動強度,慢慢加強並變成一種習慣,只要長期維持下去,每位病友都能夠輕鬆控糖!

糖尿病患避免截肢惡運 足部皮膚保養是關鍵

糖尿病患避免截肢惡運 足部皮膚保養是關鍵#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常有的慢性病變,也是造成重大罹病、殘障及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帶給患者和家屬極大的威脅及痛苦。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血糖控制好壞,是足部併發症發生的關鍵;建議每日檢視足部皮膚並保持清潔乾淨,而若有小傷口建議及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造成感染或截肢。衛福部胸腔病院家醫科辛明容醫師解釋,造成糖尿病足的病因,包含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免疫系統受損、足部變形及局部細菌感染等。這些病變會造成足部感覺、運動、循環功能與結構上的異常。其中,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是以周邊神經症狀為主,它影響到周邊的感覺及運動神經。所以,當足部感覺逐漸喪失,將會漸漸失去感覺與保護作用,臨床上患者無法正常地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疼痛,因此足部容易產生傷口並形成潰瘍。受傷後由於患者沒有發覺,以致未即刻接受適當的治療,且由於血液循環不良,受傷部位難以癒合,若合併細菌感染,侵犯組織及深部肌腱、骨骼,可能產生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與壞死,甚至需接受截肢才能維持生命。2要點「不失足」:控糖、傷口照顧辛明容醫師說,糖尿病足的治療,需評估傷口狀況與感染程度,透過積極的傷口照顧和血糖控制、足部輔助器使用、廣效性抗生素、手術及高壓氧治療等。而預防方面,則著重於長期血糖控制以及正確的足部照顧方法:每日檢視足部皮膚並保持清潔乾淨、穿著舒適的鞋襪、定期修剪趾甲、如有灰指甲或小傷口應確實就醫治療,避免自行處理以免延誤病情,造成更多傷害。同時他建議患者至少每年需定期接受一次足部檢查與評估,透過定期追蹤、患者足部自我照護與相關慢性疾病的控制與治療,可大幅減低糖尿病足的發生,遠離更大的傷害。

鞋不合腳磨出水泡 傷口感染險截腳掌

鞋不合腳磨出水泡 傷口感染險截腳掌#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鞋子不合腳,小心磨出大問題。43歲家住台東的傅先生,9月初因為穿了不合腳的鞋磨出水泡,傷口感染潰爛,緊接著兩根腳趾變黑,已手術切除兩根腳趾,手術中醫師發現周遭肌肉組織情況不佳,建議先切除半個腳掌,患者無法受,傅太太尋找第二醫療意見,到了台中進行動脈繞道手術,終於保住了腳掌。收至此病患的豐原醫院血管外科張耀中醫師說,傅先生有10年的糖尿病史,近來鞋子不合腳,左腳磨出水泡,因為末梢血液循環不好未覺得疼痛,直到傷口潰爛且小趾和第四趾變黑,他心想腳趾頭保不住了才到當地醫院就醫,接受腳趾切除手術,沒想到醫師發現腳掌的狀況也不好,建議切除半個腳掌,但他無法接受!經親友建議到豐原醫院,透過動脈繞道手術,才免於截肢。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阻礙養分運輸一般來說,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血液無法把養分輸送到身體末端,尤其是距離心臟最遠的腳部,這時候不能只是從表面處理傷口,需要從內部血液循環著手,動脈繞道手術是另外接一條血管,代替原本已經阻塞的血管,引流輸送養分。張耀中醫師說,許多傷口無法癒合,甚至持續擴大惡化,是因為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也就是血管阻塞無法輸送養分給細胞。而透過動脈繞道手術,改善血液循環,足部傷口內有新血注入,患者也能「保足」免於截肢的命運。

控糖有問題!4成5糖尿病患 飲食認知錯誤

控糖有問題!4成5糖尿病患 飲食認知錯誤#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全台糖尿病患者逼近180萬人,其中竟有4成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且僅有22%能做到每日計算熱量病控制飲食,採買與煮食是許多病患與家人最頭痛的事,加上外食情形無法避免,業務應酬或親友聚餐更不易有效地控制營養攝取量,慢性病的飲食管理儼然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飲食切記營養均衡、熱量控制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醫師指出,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恐引發更多腎臟疾病,要做好慢性病的照護,就必須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包括飲食、運動、藥物三大面向;就飲食控制來說,必須遵循2大重要原則,一是營養均衡,二是總量管制。尤其糖尿病要特別重視熱量控制,慢性腎臟病則要重視蛋白質控制,若是病友沒有經過充分的飲食治療衛教、或是配餐的技巧不佳,就容易影響慢性病的控制。年長者改變飲食習慣難 成防治大漏洞隨著外食人口增加,許多病友無法每餐都自己準備,且對於中高齡罹病的病友來說,一夕之間要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是極為困難的,家屬往往也因為工作生活繁忙,疲於協助病友飲食控制,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上出現了很大的漏洞。針對國內慢性病患者與其家庭營養知識與備餐情形進行調查,發現年齡越長、其接受營養衛教的比例就更低,然而慢性病主要族群都是中高齡,可預期許多患者飲食控制不當或錯誤反而容易致使疾病進程加速。營養教育雖普及 民眾卻愛自己加料調查也呈現,近4成5糖尿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僅22%能做到每日計算熱量並控制攝取;近4成7腎臟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僅24%能做到每日計算蛋白質及鈉鉀磷並控制攝取;且有將近6成7民眾對於疾病飲食自行備餐感到不便,可見慢性病餐食準備對於國人是一大難題。李婉萍營養師指出,目前慢性病的營養教育雖然普及,但是還是有很多民眾常常自行發揮,反而產生許多迷思或誤解,尤其更常常在外食的過程裡,因為無法掌握油鹽糖而破功。建議可以透過營養諮詢,或是訂購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健康餐盒,幫助患者控制血糖。

照護10要點 糖尿病患不「失足」

照護10要點 糖尿病患不「失足」#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糖尿病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4名,足部問題是糖尿病病患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但足部照護往往被忽略,要預防足部問題,需要定時檢查外,更要有正確的足部照顧知識。 因此澎湖縣衛生局提醒糖尿病患者,若不小心有了傷口,必須特別注意皮膚及足部的護理原則,避免傷口持續惡化。糖尿病足是不少病友最困擾的問題,小傷口變大傷害,處理不好賠上一隻腳。不少糖尿病人因為傷口不容易癒合,感染潰爛壞死,面臨膝蓋以下的高位截肢,就像是斷尾求生。截肢雖然能迅速解決敗血症等問題,但對患者身心打擊及生活自理影響重大,因此「保足」是糖尿病防治工作很重要的一環。神經功能退化   足部受損難察覺糖尿病患常因神經功能退化,導致手腳麻痺,感覺遲鈍,所以當足部受損,也不容易察覺,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對足部作適當的檢查及護理,才可避免足部產生併發症,對此也提供10個注意事項:1)控制血糖可降低神經傷害,所以血糖控制是預防足部病變的最基本要求。2)每天睡前檢視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是否有切傷、傷口、撞傷及紅點產生。3)洗乾及擦乾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及足間部位。4)定期檢查糖尿病患者的指(趾)頭,可以用鏡子協助檢查腳底以及足趾之間。5)剪指甲應以平剪的方式。6)不可以自行去除腳部的雞眼或硬皮,應尋求醫師協助。7)一旦發現腳上有異樣、有傷口或香港腳,馬上去看醫師,以免引起細菌感染潰爛。8)穿著合適的鞋襪,鞋子必須柔軟合腳,尤其是腳部有變形。9)穿鞋前要檢查有無異物。10)脫去鞋襪,將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在腿部支撐的情況下放置在一舒適的姿勢,使用健康足部檢查表,辨別是否有異樣情形。

醫訊/血油高怎麼吃講座

醫訊/血油高怎麼吃講座#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肌梗塞,主要導因是持續性的動脈硬化。且有報告顯示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血脂肪異常的現象,更加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相關疾病。為增加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能將血脂肪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因此,特邀蘇筱媛營養師主講血油高怎麼吃,希望藉由此能讓民眾更加了解飲食對策,常保健康,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血油高怎麼吃講座時間:4月11日(五)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一樓思源廳洽詢:(02)7728-100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