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

糖友們!你今天「校正」了沒?

糖友們!你今天「校正」了沒?#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糖尿病患來說,血糖機是不可或缺的自我檢測工具,但民眾家中所使用的血糖機精確度是否合乎標準非常重要。血糖機測出的血糖值將影響醫師處方用藥劑量的多寡,如因測量誤差值造成實際血糖值的低估致使醫師用藥過少,將無法降低血糖值而導致後續的併發症,但過度判讀也可能會因過度用藥而造成低血糖的危險,故機器的準確度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除了血糖機準確度的重要性之外,對於許多測量的觀念及認知,也常有誤解或被搞混,例如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範圍、血糖機天天測量卻沒有定期校正、試紙是否過期或受潮等,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長期累積下來的誤差也會造成錯誤用藥量的後續影響。糖化血色素是監測血糖很重要的一個參考值,一般糖尿病患的目標都是以控制在7以下為目標值,但是如果過度積極控制,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胡念之表示,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是6,6.5以上則會判定為罹患糖尿病,有許多病患會希望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跟正常人一樣,結果控制過度變成低血糖,低血糖會比高血糖更加危險,特別是年紀大的患者,因此控制血糖的標準及嚴格與否,是必須個人化制訂,而非一套標準就嚴格執行到底。由於需要經常在家裡測量血糖,而且需要長時間固定測量才能穩定控制血糖值,因此病患經常會忽略家中血糖機保養的問題,特別是儀器若長期沒有校正,或是試紙放太久或存放的條件不佳,如潮濕或曝曬,就容易產生血糖值誤差,執業藥師陳文志表示,一般建議血糖機每一年需要做一次機器品質校正,每換一罐試紙也需要確認試紙編號是否更新,除非用的是不需校正的機器;另外試紙的防潮性包裝、儲存位置乾爽陰涼等,會使家用血糖設備的保存更佳,效果更精準。除了血糖機測量之外,胡念之醫師也鼓勵民眾每三個月,要到醫院用中央儀器測量一次糖化血色素,由於中央儀器是採用血漿血,平均值會更接近實際血糖值,幫助病患制訂適合自己的控糖目標。

血糖測量關鍵時刻 凌晨三點鐘

血糖測量關鍵時刻 凌晨三點鐘#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在於醫病之間的有效互動,醫生是根據病人自我血糖監測的結果進行診斷及配方,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需要靠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生活作息及飲食的改變、準時測量記錄血糖以及定期回診,才能達到較好的血糖控制,避免併發症的發生。而糖尿病患若在凌晨三點鐘多做一次空腹血糖測量,會更有助於治療血糖不穩定的病人。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時量血糖,好達到精準控制病情的目標,不過隨著現代人飲食西化,以及生活作息改變的情況下,傳統血糖測量的時間點,不一定能獲得正確的結果,再加上配合其他藥物治療所造成的影響,許多病患可能會發現,測量後所得到的數值有明顯誤差。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量測次數,血糖穩定、生活作息規律者,每週測量1~2次,血糖不穩、生活作息不規律者,每天餐後測量,而生病、懷孕、或處於重大壓力者,需特別增加測量血糖次數,若是有活動或是外出旅遊,也要特別注意數值變化,避免受到外在因素而不穩。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一般血糖測量時間點主要都在睡前以及飯後兩小時,不過這樣的數值可能還不夠精準,糖尿病患若是在凌晨三點鐘多做一次空腹血糖測量,會更有助於治療血糖不穩定的病人。目前糖尿病患監測最常監測的方式就是用血糖機,除了血糖機本身的技術會造成準確度的差異之外,有許多小細節也可能影響測量結果卻常被忽視,例如採血部位未妥善消毒、消毒未乾就開始採血、採血量不足、長期未矯正血糖機、新試紙未經校正、試紙過期或保存不當,這都可能造成誤差。母親節剛過,有家屬為媽媽添購血糖機做為禮物,好為媽媽健康把關,不過血糖機越來越多種,常在挑選時產生困惑,執業藥師陳文志表示,大部分會建議民眾由三個部份來思考,血糖機採用最新技術、試紙品質、操作便利性考量。血糖機的最新技術一般意指電化學式(電極法)及使用葡萄糖去氫酶作為輔酶,或可直接詢問店家該機器出產時間就大約可以知道其技術使用是否新穎,建議選購時以大廠牌為主比較有保障;試紙的選擇則以保存性為主,尤其以防潮性包裝考量為佳;另外由於糖尿病患需要與血糖機長期相處,因此對病患而言,血糖機的設計便利性以減少人為誤差的功能就很重要,像是新試紙不需校正、少量血液需求、採血量不足可在一定時間內補血、血量不足不會開始啟動等等都可以避免測出的血糖值不準;另外由於許多糖尿病患有其他併發症,因此在監測時,也要注意其他藥物服用時造成的影響。洪建德主任同時強調,血糖監測是糖尿病治療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病患要和醫師多溝通,建立屬於自己的監測計畫,再搭配正確治療才能真正有效,對於長期病患已經罹患慢性腎衰竭,治療包括及早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每公斤理想體重乘以0.6公克的蛋白質攝食,同時有高血壓的患者,藥物選擇也會影響肝腎功能,只要以上治療得當,絕不會進入尿毒而洗腎。

大甲媽遶境 醫師籲糖尿病患「四要」原則

大甲媽遶境 醫師籲糖尿病患「四要」原則#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今年大甲媽祖於4月5日晚間11點起駕展開9天8夜的遶境活動,童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蔡婉妮特別提醒,患有糖尿病的信眾,如要參與一年一度盛事,可要謹記「四要」原則。 大甲媽出巡遶境進香活動每年都吸引各年齡的男女老幼民眾參與,由於進香活動長達9天8夜,不時傳出遶境民眾發生超過體力負荷或忘了定時服藥而送醫。蔡婉妮提醒,有糖尿病之民眾,切記隨身攜帶藥物按時服藥,並多補充水份。蔡婉妮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如要參加遶境活動,事前一定要跟主治醫師充分溝通,讓主治醫師評估您身體狀況,做好準備再出發。除了基本的藥物須定時服用外,要著一雙透氣舒適的鞋子來保護足部。因為長時間行走,雙腳被鞋子悶住不但易摩擦產生傷口,更無法好好清潔,加上糖尿病患腳的末稍神經對痛較不靈敏,如有不慎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蔡婉妮醫師建議,信眾在行走時保護好腳、適時補充水分、休息時將腳抬高,以適度放鬆腳部、方便時可讓雙腳泡一下溫水;另外提醒,因為最近天氣冷熱陰晴不定,保暖、防雨衣物不要少;在飲食方面也需特別留意,除了避免吃較油膩的東西外,也應多注意食物是否新鮮再食用。蔡婉妮醫師呼籲糖尿病友謹記四要原則,「要」先跟醫師溝通、「要」有親友陪同參與、「要」定時服藥、「要」隨時與繞境醫療團監控自身健康狀況。(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

全國176萬糖友陷25倍高失明風險?!#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全國竟有176萬糖尿病患身陷25倍高失明風險?其中主因之一則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患者難自覺,導致就醫時已發生不可逆的視力影響。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鹿港基督教醫院杜思德院長表示,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IDF)公告,2012年全台糖尿病人數約176萬人,與2011年度相比又成長6%、增加10萬名。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許多組織、器官的損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隨著糖尿病病程越長,發生率就越高,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杜思德指出,根據統計,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發病3、5、10、15年,視網膜病變發生率為8%、25%、60%、80%,發病20年幾乎全部患者呈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診斷之初就有21%(每5人有1人)視網膜已產生病變,發病20年發生率增加為60%,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一經確診,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部林人傑主任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因為視網膜上的血管產生病變,引起血液滲出,造成黃斑部水腫,組織缺血缺氧,促使新生血管形成,甚而破裂造成眼球內出血。由於黃斑部是感覺中心視力之重要的地方,一旦滲漏犯及黃斑部的中心部位,便大大影響視力,並可能產生視物模糊、扭曲、變形、黑影、及顏色辨別異常等症狀。中華民國視網膜學會劉榮宏理事長提醒,其實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以眼底鏡就能檢查出來,目前也有有效的健保治療方式。但根據100年度全國醫學中心糖尿病照護品質指標整體結果發現,眼底檢查執行率自5%起跳,平均也只達3成。目前有效改善視力的治療為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自2月1日起健保已納入給付,呼籲糖尿病患若發生視力問題,不要再認為換換老花眼鏡、多加幾管燈管就好,請務必定期接受眼底檢查,把握治療良機。杜思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確診後就應立即接受視網膜眼底檢查,後續每年定期追蹤,若出現病變或是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則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眼底檢查執行率已達73.7%,並規劃有完善的眼科轉介流程,期帶給糖尿病患更佳的照護品質。

糖尿病患飲食自我節制 一樣可以輕鬆外食

糖尿病患飲食自我節制 一樣可以輕鬆外食#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退休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但60歲的盧先生卻面臨糖尿病上身,需要長期控制血糖的挑戰,他在退休前夕發現疾病,遵醫囑服藥治療外,聽從衛生所糖尿病輔導員的建議,參加控糖班及病友團體活動,學到了糖尿病的照護知識,尤其是營養課程,以往不知道「飲食方面還有那麼多的學問」,他也呼籲病友們注意合適的飲食攝取份量應諮詢營養師討論。對於糖尿病人而言,血糖的控制是從飲食、運動及藥物三方面執行,其中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石,不論病情的輕重,治療上都需要搭配飲食控制。為了使糖尿病患外食人口及一般大眾了解糖尿病飲食控制的方法,衛生局特邀請本市營養師公會協助,模擬坊間自助餐廳供應民眾食物選餐模式,擺設10道以上各式各樣烹調菜色,由糖尿病病友們分成3組挑選取餐,請營養師檢視及評比菜色選擇是否適合糖尿病飲食。教導病友們外食技巧如下:熟悉食物的分類和份量,依自己的飲食計畫在家多練習食物代換,以方便在外用餐時選擇適當的食物種類和份量。用餐時儘量選擇低油和清淡的食物,而含油量高食物,如瓜子、冷盤中的核桃、腰果等宜注意少吃;若無法避免油炸食物時,可將外皮去除後食用。儘量避免糖漬、糖醋、蜜汁等菜餚及甜點,可以水果替代飯後甜點。多選用蔬菜以增加飽足感,但挾菜時儘可能滴乾湯汁,或用白開水、清湯洗過再吃。濃湯、勾芡食物、碎肉製品(如:肉丸子、獅子頭、蝦球等)含大量太白粉及油脂,儘量少吃。儘量以白開水、茶或代醣類飲料代替含糖果汁及飲料,也可隨身自備代醣,以增加食物口味。飲酒勿過量,避免空腹喝酒而導致低血糖發生。現場病友並提供經驗分享,以加深瞭解飲食控制的重要性。此外,包括體重控制、運動、正確服藥、自我血糖監測,以及定期檢查均是糖尿病良好控制需要的全方位配套,且不可任意停藥,迷信偏方,關心自己的健康如有疑問可請教當地衛生所或醫師。

踩破蝸牛殼險截肢 糖尿病患勿輕忽腳傷

踩破蝸牛殼險截肢 糖尿病患勿輕忽腳傷#糖尿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45歲且患有糖尿病的吳先生,在今年三月初在田間不小心踩到一個大蝸牛的殼,約莫一週後右腳大拇趾開始有壞死的情況且發出惡臭,送醫急診後,醫師發現吳先生的右足大拇趾已經幾乎完全壞死右足背也有水泡的產生,抽血檢查白血球已經高達兩萬八千多,血糖也高達四百多,必須緊急住院治療,所幸經過治療已無大礙,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外科醫師陳明澤提醒,糖尿病患若腳有傷口時,一定要盡早接受治療,勿輕忽傷口。住院後除了接受抗生素治療與右足大拇趾截趾清創手術外 ,也接受了高壓氧治療, 不料隔沒多久居然發現左腳也莫名其妙的出現水泡 ,而且開始像右腳一樣有感染的情形發生 於是左腳也跟著接受了清創手術,在經過了大約6次的清創手術與20次的高壓氧治療後,兩腳感染的情況才逐漸穩定下來。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外科醫師陳明澤說像吳先生這樣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常見,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推測可能是因為已經產生了敗血症的情形, 而細菌經由血液循環才到了另一隻腳 ,如果放任完全不管的話 最後可能導致兩隻腳同時截肢的命運 ,因此陳醫師呼籲有一些糖尿病的病患若腳有傷口時千萬不要掉以輕心,盡早接受治療,否則如果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可能導致無法挽救的結果,這對病患的心理、生理影響與家屬的負擔都是不小的。 

幫剪指甲致糖尿病患死亡 粗心實習醫師被判刑

幫剪指甲致糖尿病患死亡 粗心實習醫師被判刑#糖尿病患

台中市清泉醫院一名柯姓實習醫師出於好意,幫一名廖姓糖尿病患者剪指甲,但因未先消毒指甲刀、又不小心割破病患左腳的大腳指,使病患因傷口感染,整個腳指壞死,並於兩個月後死亡。此案雖經醫事審議委員會鑑定,認定患者死亡與該實習醫師幫忙剪指甲無直接關係,但法官仍認為他有業務過失,判處拘役40日。判決書指出,柯姓實習醫師在民國96年12月間,為廖姓糖尿病患剪腳指甲,但未事先消毒指甲刀,又不慎割破病患左腳大腳趾,造成其傷口感染,二個多月後病患死亡。家屬質疑柯姓實習醫師有業務過失之嫌,提起告訴。醫事審議委員會鑑定後,認定患者死亡與這名實習醫師幫忙剪指甲無直接關係;但台中地院法官認為,柯姓實習醫師對清潔消毒工作應相當了解,卻疏於注意造成病患感染而死亡,依業務過失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個月。柯姓實習醫師不服判決,繼續上訴至台中高分院,法官認為他雖基於好意,但仍有業務過失傷害之行為,改判拘役40天定讞。˙老婦突然失明 糖尿病讓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

糖尿病患飲食要訣 營養師:少油、少鹽、高纖維

糖尿病患飲食要訣 營養師:少油、少鹽、高纖維#糖尿病患

因國人普遍運動量不足、肥胖比率增加、加上飲食過量等因素,近年來國內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想控制好血糖,除了運動,飲食也不可或缺。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欒家菁今天(8日)表示,「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必須注意少油、少鹽、少糖以及高纖維的原則。」糖尿病是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的疾病,病患的血糖比正常人來得高,因為身體血糖高,導致病患容易引發各種急性與慢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要想控制好血糖,包括規律的運動、注意飲食、藥物的控制等。根據研究,規律運動可以增進糖尿病患者的身體代謝能力,幫助廢物排出體外,並可讓血管彈性變好,有助血糖獲得控制。欒家菁指出,規律運動可以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協助胰島素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機率;她說,除了運動外,飲食也很重要,「糖尿病患者必須把握少油、少鹽、少糖,以及多攝取高纖維食物的原則,且三餐定時定量,蔬果也要均衡攝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