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病毒感染

自體輸血,簡言之就是把病患在手術中所流失的血,經過儀器離心分離處理過濾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可減少病人輸別人血液,降低輸血所引發反應,輕者如發燒、皮膚起疹,重者如肺臟衰竭(ALI),甚至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或引起感染疾病如肝炎(A型、B型、C型)、愛滋病或其它病毒感染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麻醉科主治醫師孫揚忠說,該院區在手術中使用自體輸血已逾一年,這樣對大量輸血手術病患,降低輸血後遺症且可減輕血庫壓力。孫揚忠指出,一般大量出血手術均可適用,如骨科脊椎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外傷(顱內出血、胸腔出血、肝臟、脾臟及腎臟等的破裂)手術或心臟外科手術等,可用此設備。但再好儀器處置都有限制,若病人有血液方面疾病、細菌感染或癌症等手術,不建議使用,以免引起細菌或癌細胞擴散。自體輸血使用方法為:手術中將傷口流出的血,收集至海綿過濾瓶中,到一定量時,利用離心原理將被破壞血球或死細胞等排除至廢棄袋內,剩下引流至輸血袋中,輸回病人體內。孫揚忠表示,一般手術中流出1000ml血,經過離心機處理後,可回輸至體內大約500ml。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病人出血1000ml,回輸500ml血,就無需再輸別人血,因此可大幅降低因輸血而引起後遺症或糾紛。孫揚忠強調,自體輸血在歐美醫學中行之有年,在該院區因脊椎(多節及困難度高)手術甚多,降低病人輸血量,對病人而言大大減少輸血後遺症及恐懼,對該院血庫而言更可降低儲備血量壓力。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病毒感染

近來一位患者,腳底出現慢慢增多的皮膚硬塊,剛開始時不痛不癢。未料病灶數目持續增加,原本以為是腳底長雞眼,自行用刀片指甲剪削平處理,可是硬塊卻持續增多,而且越來越痛。初次就診時患者已經有十幾個病變,分佈位置不完全在足底承受壓力點上,仔細檢查可以見到粗糙硬皮中間有幾個像黑胡椒小黑點。經診斷是皮膚感染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病毒疣,經過多次高濃度去角質藥物(水楊酸)塗抹硬塊治療與定期液態氮冷凍處理,病情才逐漸獲得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病毒疣是因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皮膚或是黏膜部位所造成皮膚病變,因為病原體是微小到要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濾過性病毒,所以一般大眾很難想像是怎麼得到,多數人都認定是雞眼而有點忽略它的特性,傳統上有些長在手指頭上的疣被誤認為是清理魚鱗時刺傷皮膚所引起,因此有『魚鱗贅』稱呼,可是大部分患者根本沒有殺魚經驗。許智恭說,人類乳突瘤病毒類型很多,已知種類超過120種,它們可能感染不同部位皮膚。尋常疣經常是由第2、4、29型引起,足底疣常與第1、2、4、10型有關,好發於臉部扁平疣,由第3、10型所致,生殖器疣則常可找到第6、11、42-44型病毒。他指出,某些高危險性病毒類型例如第16、18、31、33、34、35、39、45型更有致癌性,長期感染會使皮膚或黏膜細胞產生惡性病變,因此一旦發現有病毒疣感染,應該積極治療,務必除惡務盡。它是經由接觸而感染到皮表或是黏膜部位,潛伏期平均為四到六個月,也可能長達壹年以上,很難回憶是何時被感染到,又經常不痛不癢而被忽略。許智恭提醒民眾,疣可能傳染給他人,有時候不是很直接接觸,而是經由物體傳遞,例如球拍、地板、毛巾、門把手、滑鼠等。生殖器疣傳染力相對較高,所以需要特別小心防範,盡量不要用手觸摸患部,而且毛巾要分開使用,以免傳染他人。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性,容易傳染給別人,也會傳到身體其他部位,有時新病灶把病毒傳播到鄰近皮膚。因此最好能把病灶儘速治療好,讓它沒有時間把病毒傳出去,特別是針對那些會痛或令人厭煩病灶,長期存在的生殖器疣可能會增加將來該部位得到皮膚癌機率,女性則很可能因此有子宮頸癌。許智恭說,治療方式包括冷凍治療、電燒、雷射等,破壞病變表皮。冷凍治療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度液態氮,破壞病灶組織。治療時間依病情不同,有的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治癒。毅力與耐性是治療成功重要因素。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病毒感染

肝病號稱為國病,其中肝細胞癌(肝癌)是臺灣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肝癌發生的三步曲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究竟肝炎帶原者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間是否劃上宿命的等號?其時未必然,只要保持身體持續處在「健康帶原」的狀態,並且勤於定期追蹤,健康帶原者不必然會得到肝硬化與肝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育賢說,反覆肝發炎易轉成肝硬化,若能採取適當醫療,減少病毒量、延緩肝細胞遭破壞速度,爭取更多正常肝細胞新生,肝硬化的進程其實是可以被扭轉。但,如果不加以治療,還繼續讓飲酒等危險因子繼續存在,那麼新生的肝細胞,一再受到病毒感染、破壞,新生肝細胞出現基因突變和變性,不可避免的,就必須有面對肝癌威脅的準備。李育賢說,在臺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感染B肝、C肝病毒後,肝臟長期在病毒的攻擊下,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的程度愈厲害、時間持續愈久,原本正常的肝細胞被發炎後所產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由於絕大部份的肝癌均發生於特定的高危險群,包括:肝硬化、慢性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等。所以針對B、C型肝炎患者定期做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是讓高危險群可以早期發現肝癌,並接受有效治療唯一方法。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或早期肝癌)絕大多數(95%以上)無症狀,有症狀時多已病入膏肓,治療困難存活率差,所以肝癌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預後很差的疾病。近年來由於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肝癌已可以被早期診斷。同時由於治療方法的進步,肝癌治療後的預後已較以往改善許多。對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的預防及積極治療,是減少發生肝癌最有效的方法。李育賢建議,要有效保肝只要注意三件事,就可以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惡性循環。(1)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沒有抗體之新生兒或成年人應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刮鬍刀等。(2)積極治療慢性肝炎:抑制病毒及調整免疫系統使肝炎病情改善,使得肝炎進展至肝硬化的可能性降低。(3)肝癌篩檢:早期肝癌是無症狀的,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保健外,肝硬化患者每三個月、健康帶原者每年、慢性肝炎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肝癌。有鑑於臺灣肝癌的高發生率,台灣肝癌醫學會將於2008年12月6日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合辦之『2008年臺北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中,舉辦『2008年台灣肝癌醫學會第一屆第二次國際肝癌學術研討會』,會中特別邀請外賓Dr. Kiwamu Okita與Dr. David A. Brenner演講,以及國內各個對肝癌研究領域專精教授及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會議精采可期。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病毒感染

今年五、六月時,腸病毒造成許多起較重的傷亡病例,雖然疫情在六月下旬的高峰後,已呈現下降趨勢,但仍應注意小心防範。而預防疾病的首要工作,也是非常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10月15日為「世界洗手日」,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宣導洗手的重要性,特於10月14日假該院一樓門診大廳舉辦「大家常洗手,病菌遠離我」活動,用洗手舞、有獎徵答等生動活潑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洗手的重要性。在「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晨曦發展中心」熱情響應新竹醫院這次的洗手運動下,由該中心的天使打擊樂團帶來的精彩打擊樂表演中揭開活動的序幕,在一片的歡樂氣氛中,可愛的團員用他們的活力才藝,吸引了大家贊嘆的目光也獲得了滿場的掌聲。活動中,新竹醫院新張景年院長對來院民眾強調洗手的好處及重要性,表示大家若能多洗手,並且用正確的方式洗手,就能杜絕許多傳染病常保身體健康。該院感染科主任郭漢岳醫師表示,手上的細菌,一般分為固有菌叢及暫時性菌叢兩大類,暫時性菌叢為主要的致病菌。洗手主要可以去除大多數的暫時性菌叢,因而可以減少院內感染,保護自己及病人的安全。除了細菌之外,洗手可以有效防範腸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這次洗手宣導活動自10/1即開始,於門診、病房推廣,用院內廣播方式及製作洗手常識海報,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宣導活動,另外,製作了洗手常識問答小卡,讓就診民眾參照活動海報填寫正確的洗手知識,希望藉此讓大家更了解洗手的重要性,並於14日活動當天,從熱烈響應活動之民眾所填寫的小卡中,抽出了10名能獲得實用禮卷的幸運兒;除了抽獎活動外,活動現場亦進行有獎問答,獎品是知名香皂及擦手巾,提醒得獎的民眾能利用獎品保持手部清潔的重要性。感染科郭漢岳主任表示,洗手的時機,除了吃飯、如廁前後外,看病及前往醫院前後也應該洗手。而在腸病毒或流行性結膜炎的流行時期,進出人多的場所多洗手,也能減少自己及家人得病的機會。張景年院長另表示,除了清水的洗手外,對於一雙沒有染到髒汙的雙手,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搓洗雙手具有跟洗手相同的滅菌效果,該院在很多地方備有乾洗液,希望大家探病前後及離開醫院之前使用乾洗手液來阻絕疾病的傳播。

「臭嘴邊」怎麼辦?教你對付難纏的唇部疱疹

「臭嘴邊」怎麼辦?教你對付難纏的唇部疱疹#病毒感染

唇部疱疹是由一種叫做單純性疱疹的病毒所引起之感染,這種病毒和感冒病毒不同。雖然大部分的人體內都帶有這種病毒,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引發唇部疱疹之外觀症狀,不過有些人則會在一年內有2-10次發作。感染會在什麼時候發生?為恭紀念醫院皮膚科賴義傑醫師表示,第一次感染通常發生於兒童時期,比如說被已感染者親吻(父母、兄弟或其他成人),然後病毒穿過皮膚,沿著神經移動,最後躲藏在神經連接觸,一直到下次發作時再沿著原來之途徑跑到皮膚。有很多原因可使病毒再度發作,包括:著涼、流行性感冒、胃不舒服、月經、疲勞、情緒不好、神經壓力、受傷、日曬以及僅僅感到衰弱,一但病毒重新活動,病毒從神經連接觸沿著神經來到皮膚,並再度引發唇部疱疹。唇部疱疹發作時會出現下列4個階段:1. 刺痛期:在這段期間,大部分病人都知道唇部疱疹又將發作,在水泡出現前,皮膚有刺痛及搔癢之感覺。2. 水泡期:首先皮膚表面有小水泡浮現,然後膨脹成單獨或成群之水泡,水泡通常是很痛的。3. 潰瘍期:很多人在這期間內特別感到難為情或不雅觀,水泡破裂形成一個潰爛的大傷口,此時病毒很容易傳染給別人。4. 結痂期:水泡破裂後,開始乾燥並癒合形成痂,此時病人(尤其是小孩)很容易用手指去碰裂痂,痂破裂就會流血。此外要注意的是,唇部疱疹病毒會感染身體其他部位,賴義傑醫師指出,如果接觸唇部疱疹患部後再用手揉眼睛,可能會發生眼部疱疹感染,而致使眼角膜潰瘍,同樣的在發作期間也不可親吻或口交(Oral Sex),如果有口交(Oral Sex)的行為,生殖器部位可能受感染,而成為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指的是生殖器官部分受Herpes Simplex病毒感染的病發現象。生殖器官疱疹通常與HSV2型的病毒有關,偶而HSV1型的病毒也能導致生殖器官疱疹。■ 罹患唇部疱疹注意事項‧唇部疱疹是會傳染的,如果接觸唇部疱疹或塗藥後都必須洗手。‧避免接觸眼睛,婦女在化妝或卸妝時更要小心不要接觸唇部疱疹。‧避免親吻,尤其是對兒童及性伴侶。‧避免弄破水泡或破壞痂,如此會使指頭受感染,而且會使唇部疱疹患部再被細菌感染。‧不可共用飲食器具。‧不可與別人共用毛巾。

多數子宮頸癌與「病毒疣」有關

多數子宮頸癌與「病毒疣」有關#病毒感染

多數的病毒疣並無症狀,但在手掌、足底,因壓迫會有疼痛感,而扁平疣則偶有輕微癢感,疣具明顯傳染性,因此常為多發性,特別是在扁平疣,往往數目在二十至一百個,且因搔抓傳播而呈線狀排列,或是在刮鬍子時蔓延,至於生殖器疣則是靠性行為傳播。不同的疣之所以有不同表現,部分是因病毒的不同,目前已知有至少超過七十種的乳頭狀病毒,各有好發之感染部位,因此在正常人,即使以手碰觸生殖器疣,手部也不致有被傳染的危險。有些疣傳染性極高,如生殖器疣〈俗稱菜花〉,只要性接觸,常即發病,但其他的疣,則較不易傳染,與個人體質有關,就像是有人天生較容易感冒一樣。有一種體質天生就特別容易長疣,稱為「疣樣表皮發育不全」,身上常混有不同的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也因此同時有不同型式的臨床表現。病灶表面是單一或多發小刺般突起,如尋常疣及俗稱「菜花」的生殖器疣,但也可呈肉色多角型平滑小丘疹,如扁平疣或是呈小刺般突出、絲狀疣,另一種也十分常見的是足底疣,呈現雞眼般內生繭,但仔細看則可見表面具多發性小黑點。疣需不需要治療其實倒不一定,如影響外觀社交,或是長於足底走路疼痛時自然應予治療。疣一般無害,且在小孩,多半在幾年或幾個月自行消失,但生殖器疣則可能有變成癌的可能,多數子宮頸癌都被發現與乳頭狀病毒有關。蔡呈芳 醫師指出疣的治療以破壞為主,燒灼、冷凍、雷射都十分常用,足底疣則有人以百分之三的弗馬林浸泡,效果不錯,但容易過敏。若只求症狀改善,則也可只用外用脫皮式腐蝕性藥劑,如水楊酸、三氯乙酸等,如以切除處理,要特別小心,因不只留下疤痕,疣也可能在疤痕上復發。目前較新的療法則是以干擾素注射或Aldara外用免疫增強劑,誘發患者自體抵抗力,效果也十分顯著。另一種方式則是用光動力療法,塗抹5-ALA後照射。至於口服免疫增強劑,則多半只對小孩的病毒疣有效。

小寶寶怎麼會「吐」不停?

小寶寶怎麼會「吐」不停?#病毒感染

許多父母發現寶寶在1、2個月大,常有吐奶的症狀,這是指喝奶後嘴角溢奶,或嗝一口氣後,慢慢流出來。寶寶在出生6個月內常會發生功能性嘔吐,這是因為他的胃食道括約肌(賁門)發育仍不成熟、胃容量較小且排空較慢、胃和食道的蠕動較差,只要稍加刺激便會吐奶,這種生理性的嘔吐,只要不影響成長發育,父母並不需要擔心。而寶寶在6個月大到1歲左右,胃腸發育成熟,嘔吐症狀即會慢慢改善。【臺安醫院 方旭彬醫師建議,治療吐奶的方式】1.) 選擇適合的奶嘴:寶寶太小,若奶嘴過大,則易吸入空氣,被嗆到。2.) 少量多餐:寶寶若易吐奶,可能是一次喝進太多奶所造成,可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減輕因胃內部壓力過大而吐奶。3.) 適時改餵副食品:若寶寶因胃食道逆流易吐奶,可在4個月大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如:米粉、麥粉,增加牛奶的濃稠度,以改善吐奶的症狀。 4.) 拍背:易吐奶的寶寶,可加強排氣,即在餵食牛奶後,把寶寶抱直輕拍背部,或上下撫摸,和奶一起喝進的空氣,就會隨著打嗝排出,寶寶就不會輕易吐奶。5.) 姿勢:餵完奶後,為避免嘔吐的奶進入氣管被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可讓寶寶左側躺約20分鐘,以加速胃排空。6.) 藥物治療:少部份寶寶有嚴重的吐奶症狀,可藉由藥物來治療這個症狀。

「小弟弟」長水泡,反覆發作真惱人

「小弟弟」長水泡,反覆發作真惱人#病毒感染

疱疹可以分為原發性感染(也就是第一次感染),以及復發性感染。大多數的原發性感染症狀和復發性感染類似,少數原發性感染會有較明顯的發燒、倦怠等全身性症狀。在原發性感染後,疱疹病毒會躲到感覺神經的背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大量繁殖而在同樣的部位再復發出來。通常在復發前的1~2天患部會有刺痛、灼熱、搔癢、麻木等前驅症狀,之後患部出現群聚的小水泡,水泡底部的皮膚呈現紅色,水泡通常在8~10天癒合。陰部疱疹屬於性病的一種,傳染方式為直接接觸傳染,當皮膚有傷口時特別容易遭到感染,這也就是性行為很容易傳染的原因。通常在發疹前一天,以及發疹的四天內都具有傳染力;水泡以及糜爛的病灶傳染性最強,病灶結痂乾掉後通常就不會傳染了。兒童的陰部疱疹,還需要考慮是否為性侵害所導致。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膏每天塗抹五次,可以加速患部痊癒的速度。水泡破掉後可以塗抹抗生素藥膏,以預防細菌感染。對於較嚴重或是免疫力較低的患者,可以使用口服的抗病毒特效藥治療。預防方面,當疱疹發作時最好不要進行性行為,如果ㄧ定要性行為最好戴保險套。避免用手接觸患部,以免疱疹傳染到手部,或是藉由手傳染到身上其他部位或是他人。疱疹最惱人的是會反覆的發作,通常第二型病毒引起的陰部疱疹復發機率最高,而第二型病毒所引起的唇部疱疹復發機率最低。對於一年發作6~10次以上的患者,可以考慮每天服用抗病毒特效藥,持續服用一年,如此可以大幅的減少復發的機率。注意事項方面,熬夜、晚睡,生理以及心理的壓力,過度陽光曝曬,容易導致疱疹發作,所以要盡量避免。另外要避免搔抓,否則可能續發細菌感染,導致疤痕的形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