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

家長勿輕忽!平均每10個小孩就有1個罹患ADHD

家長勿輕忽!平均每10個小孩就有1個罹患ADHD#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我家孩子總是被老師在聯絡簿上提醒今天上課又在胡鬧、要不然就是和同學打架,又講又罵還是沒用,真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別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別人調皮搗蛋一些,當心孩子其實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個小孩,大約就有1個罹患ADHD,若延誤治療,可能容易併發其他精神疾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倪信章醫師根據醫學文獻指出,長期為ADHD所苦的孩子,容易累積許多情緒,而會有焦慮、憂鬱的症狀;外在表現則易出現反抗、拒絕,甚至是反社會的問題,家長可輕忽不得。症狀長達6個月 父母要有警覺心根據研究指出,ADHD是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及「正腎上腺素」)的表現量相較於一般人低,導致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以及難以持續專注眼前該做的事物,因此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進而產生不專心、過動及衝動的症狀。倪信章醫師提醒,若孩子持續出現以上症狀並長達6個月以上,父母與老師就必須有警覺心,最好能帶至兒童精神科進行診斷。過動症4大方向治療建議一般來說,ADHD的診斷會先依據孩子的狀況進行評估,並以臨床問診為主、症狀評估問卷為輔,就診時,可攜帶孩子在校的聯絡簿、考卷及作業等,以利醫師判斷病症。若當孩童確診為ADHD後,也會對孩子進行4大方向的治療與建議: 1) 藥物治療/若孩子年紀還小,可先至精神科確診,再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實行藥物治療;若孩子是在國中時期才被診斷出來,此時,因孩子受症狀所苦的時間較長,則必須考慮更為積極的藥物治療。一般來說,孩子服藥後,注意力會明顯的提升,也可以幫助讓不專心或粗心的情況改善。2) 行為治療/在學校,醫師建議可以安排ADHD的孩子坐在第一排,讓老師就近照顧就近提醒,能有效減少專注力不足的發生;在家中,家長可在孩子做功課時保持桌面清空,讀書則以20分鐘為限,並且用獎勵、誇讚的方式,進行心靈上的鼓勵,畢竟過動症的孩子,很可能因為症狀的表現,顯得自信心低落。3) 避免食用人工色素/多份研究表示,人工色素可能會導致孩子過動症症狀更加嚴重。4) 適量補充深海魚油/國外文獻上曾提過,魚油可能減輕過動症狀,倪信章醫師建議,可適量補充深海魚油3個月,若沒有效果,則不必再持續服用。有些家長會忌諱帶孩子到精神科看診,認為「孩子那麼小,幹嘛帶去精神科」或是「不願去面對孩子有過動症」的情況下,反而延誤孩子就診的時間。對此,倪信章醫師呼籲,若發現家中小孩有注意力不足、過動或衝動的症狀,建議先讓孩子到精神科接受完整的臨床評估,也可以及早獲得協助!

醫訊/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講座

醫訊/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講座#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少部分兒童會常有漫不經心、愛唱反調、動個不停、打斷或侵擾他人、過於活潑好動、嚴重注意力不足、問題未說完前搶答、超級頑皮搗蛋等狀況出現,造成父母親困擾,懷疑孩子是否為過動兒。因此,署立台北醫院特別舉辦「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講座,邀請精神科主任趙偉婷醫師主講,教導父母認識過動兒的症狀,以及如何與擁有上述症狀的特殊孩子相處,歡迎有興趣之家長一起來參加。名稱:早療親職講座-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時間:101年10月8日(一)下午17:30~18:30地點:署立台北醫院1樓復健科職能治療室(新北巿新莊區思源路127號)洽詢:02-2276-5566轉1106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罹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男童不愛寫作業、易生氣

罹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男童不愛寫作業、易生氣#注意力不足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吳思穎醫師表示,一位小學三年級的林小弟,從這學期開始,逃避寫作業,對大人的管教開始有反抗的行為,容易生氣回嘴,父母感到管教困難,因而在老師建議下帶至兒童心智科門診求診。吳思穎醫師表示,經過評估診斷,林小弟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開始在門診進行藥物及行為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學齡期兒童的盛行率為5~10%,患童在幼兒期便可觀察到注意力較短暫、活動量大、坐不住或個性衝動的特質。但是並非所有具此類特質的幼兒都會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的經過適當教養及行為訓練,兒童的自我控制進步,在幼稚園或小學的適應即可改善。部分症狀較明顯的兒童,若是未接受治療及適當教養,長期下來不只是學業表現不佳,更有高達一半以上的比例,會再發生情緒障礙、偏差的行為、低自尊、人際關係不佳的狀況。

學童飲食亂吃會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當心

學童飲食亂吃會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當心#注意力不足

開學季來臨,家長紛紛為學童的課業做準備,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針對419位家長做的「國小學童飲食行為與學習情況」發現,台灣學齡孩童注意力不足情形約16%,以一班30個學童計算,相當於每班都會有4.8個小朋友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進一步了解發現,不少家長因為疼愛而讓孩童自行選擇飲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有惡化的傾向:23.4%家長放任孩童自由選擇食物,小孩不專心問題是一般學童2倍,不僅如此,37.5%學童早餐飲料亂喝,注意力落差更是一般學童的2.8倍,顯示家長放任孩童自行選擇飲食,恐怕是造成台灣國小學童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提醒,想要避免學童注意力不集中,飲食應掌握黃金成長期腦力發育的關鍵營養素,遵守低GI(GI值是指食物食用後2小時內,血糖增加值與食用純葡萄糖的血糖增加值作比較得到的升糖指數。)、選擇優質蛋白與多攝取卵磷脂三大原則如豆漿,以供一日活力來源與啟動腦部活動所需。延伸閱讀「學童亂吃會不專心」: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978

你家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叫爸媽嗎?

你家的孩子一歲半還不會叫爸媽嗎?#注意力不足

兒童節剛過,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心肝寶貝能跑得比別人快、跳得比別人高。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以台灣來說每年出生的嬰兒約20萬人左右,其中約1萬4千多人就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但台灣發展遲緩的通報率仍偏低,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台灣僅約有6%~17%的遲緩兒童及時發現並接受早療。光田綜合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特別指出,一旦錯過了0~6歲的早療關鍵期,孩子將很難再跟上同齡孩子的腳步,提醒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步調應提高警覺。劉小弟弟今年已經兩歲半,家人一直覺得奇怪,怎麼劉小弟至今仍然不會講話。雖然老一輩的人都說「大隻雞慢啼」,但劉小弟的父母還是決定帶他到光田綜合醫院檢查。經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評估後,發現劉小弟除了語言發展遲緩外,坐、站及走路的年齡均明顯比一般小朋友來得晚,粗、細動作及認知方面也有明顯落後的情形,初步診斷有「全面性發展遲緩」的情形。江國樑醫師表示,劉小弟是35周就出生的早產兒,且媽媽曾經安胎長達一個多月,可能因此影響了往後的發展,一般幼兒在1歲半之前應該就能簡單發音,但劉小弟到兩歲多仍沒辦法叫爸爸媽媽,所幸就醫的年齡尚在早療關鍵的0~6歲間,因此在接受近半年復健、語言及啟智訓練後,各方面發展均有明顯進步,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表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經過父母的養育,身高、體重、器官的體積均會增長,這種稱之為「生長」。但器官的功能及智能的變化成熟,則稱為「發展」。醫師提醒家長,在幼兒期除了照顧好寶寶的身體外,也要注意孩子的「身心發展」,包括視力、聽力、動作、平衝、語言及溝通、認知學習、情緒、社會性及生活自理…等。若發現孩子在這些方面的進展有比同齡孩子落後的現象,就需要提高警覺。醫師進一步解釋,兒童發展遲緩的類型,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包括知覺發展遲緩(視、聽覺)、動作平衡發展遲緩,語言及溝通發展遲緩、認知(智力)發展遲緩、社會心理適應發展遲緩、生活自理發展遲緩,有些地區如台灣把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也列入發展遲緩的範疇。兒童的發展遲緩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訓練,其中有一部份可完全趕上正常同齡兒童,有些雖不能完全趕上,卻可減輕殘障的程度,而能發揮較多的潛力、減少家人、社會的負擔,自己日後的生活品質也較好。為提供專業的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計畫,光田醫院整合小兒神經科、耳鼻喉科、復健科、眼科、小兒骨科、身心科、牙科成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不僅有專屬的個案管理師全程陪同,醫師還會詳細說明評估結果並提供完整的報告書,擬定適合的早療復健計畫,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該中心希望能透過專業整合性醫療服務,協助慢飛天使及家長解決各種醫療、教育、家庭及社會相關的問題,讓孩子日後能跟上腳步、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兒過動症簡易判斷法

小兒過動症簡易判斷法#注意力不足

醫生,他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作事情超會拖,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問題?老師說他上課跑來跑去,靜不下來,想來檢查看看。奇美醫院精神科-林健禾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常常聽到家長談到孩子的注意力跟行為的問題,有些是家長們自行帶來看,也有些是在老師發現後,建議前來檢查。這些注意力跟行為問題,對於孩童的學習以及社會互動上會有一些負面的衝擊。因此,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好;不過,並不是每個不專心的孩子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若非經過專家的評估,隨便就貼上過動症的標籤,對孩子來講,並非好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常見的診斷之一。根據社區的調查研究發現,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徵的學童大約佔3-7%左右。這個疾病細分為注意力不足為主,過動為主,混合型等三種類型。這三類中,以混合型最多,佔80%,其次為注意力不足型,占10-15%,以女生較常見,過動型則占5%左右。造成ADHD原因,到今天為止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但可能跟腦中以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為神經傳導媒介的前額葉皮質區以及部分基底核出了問題有關。前額葉皮質區是大腦的命令中樞,而後者則是接受其他部位的指示,做出動作。由於這些區域出了問題,導致孩童做事缺乏組織性,並有衝動的情形發生。林健禾醫師指出,在門診上,ADHD孩童常常發現有一些行為特徵:一、過動:坐不住,就算坐下來,一陣子後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二、不專心:容易分心,東張西望,常做白日夢,沒有聽大人在講。三、缺乏耐性:很容易逃避困難的事情,做事有始無終。四、學習困難:ADHD的孩童,由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耐性,造成學習時無法抓住重點,又不喜歡事後練習,以致於記憶不好,學習效率比較差。五、人際關係不好:衝動、缺乏計畫的能力、在班上不容易與同學有良好的互動,難以融入團體。六、情緒問題:情緒起伏大,遇到喜歡的事情非常專心,但遇到挫折,情緒就無法控制。如果有這些特徵,就要懷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目前,人類的情緒行為問題仍然沒有儀器可以精確的測量出來。多數的醫師都是根據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修訂版(DSM-IVTR)來做診斷。根據診斷標準,如果孩童出現了表一、表二中九項中的六項以上,且症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孩童因症狀造成在社交、學業或工作上有所損害,並排除其他例如自閉、精神病、焦慮症等等所造成的可能,才可以診斷為ADHD。林健禾醫師指出,在ADHD的治療上,針對ADHD的核心症狀治療,藥物治療的效果最佳。第一線使用的藥物為利他能之類的藥物,研究顯示大約七成的孩童服用利他能之類的藥物會有明顯的改善。此外,近年來透過選擇性正腎上腺素阻斷劑來提升腦中正腎上腺濃度的藥物也使用來治療ADHD的孩童。非藥物治療上,一般最常使用的就是行為治療。行為治療的重點是先具體列出要改進的項目,設定合理的目標,採用適合的行為管理策略來引導孩童,並根據策略實施後孩童的反應,來調整策略,引導孩子出現正向行為。一般而言,ADHD是一種持續且長期的疾病。隨著孩童年齡的增加,大腦的發展,會使外顯行為問題逐漸減少,轉而呈現出因內在的不專心等較不容易看出的隱性功能缺損。對於診斷為ADHD的孩童,林醫師建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注意力不足症狀採用規律的藥物治療以及行為輔導,可減少因注意力不足過動所導致的學習不利、情緒問題,同時家長也應引導孩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正確的社交技巧,以利未來人格的健全發展。 【表一、注意力不足症狀】1.無法注意到小細節或粗心大意使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發生錯誤2.在工作或遊戲活動中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3.和別人說話時似乎沒在聽4.無法完成老師或家長交辦事務,包括學校課業、家事等5.缺乏組織能力6.常避免不喜歡或拒絕參與需持續使用腦力的工作。如:學校工作或家庭作業7.容易遺失或忘記了工作或遊戲所學的東西。如:玩具、鉛筆、書等8.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9.容易忘記每日常規活動,需他人時常提醒【表二、過動/衝動的症狀】1.在座位上無法安靜地坐著,身體扭來扭去2.在課堂中常離席,坐不住3.在教室或活動場合中不適宜地跑、跳及爬高等4.無法安靜地參與遊戲及休閒活動5.不停地動 (很像發動的馬達)6.話多 (經常不間斷地持續地說話)7.問題尚未問完前,便搶先答題8.不能輪流等待 (在需輪流的地方,無法耐心地等待)9.常中斷或干擾其他人,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