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

一心多用好焦躁?出門總擔心沒關瓦斯

一心多用好焦躁?出門總擔心沒關瓦斯#恐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用完爐子做早餐之後,我會做好出門的準備。無可避免地,大腦在那個時候會開始擔心,不曉得爐子有沒有關好。如果完全不去檢查爐子,我會產生大量的焦慮。身體會感覺很不舒服,我會很焦躁,幾乎要恐慌發作。我腦中能夠聽到有人大吼:是你把大樓給燒掉了。而這些我全都能夠接納。讓這種不確定感和後續的焦慮自然地存在,是沒有關係的。這是我在當下能夠擁有的經驗。要戒除會帶來大量焦慮的強迫性行為,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對我幫助很大。我在從事同儕支持工作的職涯初期,曾寫過一本薄薄的電子書《接納指南手冊》(The AcceptanceField Guide),這裡面我把這兩種方式稱為「雙重訣竅」。這兩種技巧看起來似乎互相矛盾,請兩種都試驗看看,你或許會發現這兩種訣竅在不同的日子,不同的情境下會發生作用。有時候我會不做任何事,就是一直抱持著爐子到底有沒有關的疑問。有時候我則會接受後果。這兩種都是很有用的練習。這兩種方法是這樣的:訣竅一:與疑問共處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回答大腦丟給我們的疑問?有一天,當我悟到我其實並不一定要回答的時候,那真是個天大的啟示。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花了二十九年的時間,才終於學到我不需要一定要為腦中的不確定感準備好答案。如果大腦朝著我丟過來一顆球,我不必要去追逐它。我並不是一隻狗。如果大腦要懷疑爐子還是開著的,就讓它懷疑。爐子也許是開著,也許是關著的,我沒必要回答。就算我確實有把爐子給關好,大腦也不知道!這份不確定感就讓它待著,我會感到不確定,沒關係,我可以就這樣不去處理,帶著它走,做其他我重視的事情。訣竅二:接受後果這基本上是與第一項完全相反的訣竅。這是截至目前我最喜歡的復原技巧,不過不太適合初學者。我會想像一幅完全相反的景象:電爐上亂七八糟地堆著洗碗精、沙拉油、洗碗布,一個油膩膩的平底鍋放在爐盤上,而所有的發熱盤全都燒得通紅。我會想像有火苗從爐子上竄出,點燃壁櫃、洗碗精的瓶子,還有一個露營用瓦斯罐不知道為什麼放在旁邊料理台上,然後所有東西燃起熊熊大火,發生爆炸,從公寓的窗戶炸飛出去。一直去想我到底有沒有關好爐子是沒有用的,因為大樓發生了火災,我要負責。來不及了,是我幹的。我還想像等我晚一點回到家,已經有許多人在樓下痛哭失聲,朝我痛罵,警察把我上手銬,帶離現場,關進監獄。所有人會責怪我是蓄意縱火。晚間新聞都會是我的照片,標題寫著:「縱火殺人犯遭到逮補」。我會被關好幾年,人生全毀,沒有人想要接近我。我餘生都會在孤身一人和被人怨恨中度過。我會應用這樣的訣竅,雖然會給我帶來更多念頭和不愉快的情緒,但我能夠與這些經驗共處。無心是現代人的自動模式你的心智經常轉換時空,每一件事都要留下評價,對每一項評價都要做出反應,透過對於過去和未來的焦慮來驅動你所有的行動,總是從一個危機突然跳到下一個。在上面這個範例中,如果你仔細檢視你想要開始工作前做的每一件事,應該不難懂為什麼要好好專心在一件工作上這麼困難。因為你經常練習,你的大腦會越來越擅長「無心」,而且會想要經常做這件事。大腦喜歡做重複的事物,因為簡單又省力。就算整個早上都處於分心狀態,但是只要意識到不可以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話,無心就不會發展成疾病的徵兆。但如果你很難集中注意力,你每天的生活都跟我上面描述的很類似的話,你這並不是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也不要怪網路或手機讓你分心。你有一個大腦,學習能力極佳,它做的都是你訓練它去做的。我有非常多年的時間都在練習「無心」,我對其非常上手。無心已經變成我的預設模式,無論哪一天,哪一種情況,都是如此。我變成只會用這種模式過每一天的生活。我以為這種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對我有益,但這只是一種適應不佳的表現。最終,我再也無法控制我在我腦中養大的怪獸。(本文摘自/給內心總是很累的你:20招心智訓練正面化解焦慮、恐懼、不安,迎接人生自主的新局/三采文化)

改善恐慌、釋放壓力 試試橫隔膜式呼吸法

改善恐慌、釋放壓力 試試橫隔膜式呼吸法#恐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恐慌發作時,要容許它的存在,與之共處。要記得,恐慌會使人懷疑身體自我監測的天生能力,讓你比平常更不容易自制。此時採用矛盾意向法(又稱逆向操作法)來與恐懼互動是很有幫助的。你在感受恐懼與恐慌時,不必帶著任何條件來認同它們的存在,也不必採取任何反擊行動。這是讓你在被恐慌完全攫住之前,把恐慌的尖牙拔掉的方法之一。你無法阻止恐慌的出現,但你可以不被它控制住。恐慌本身並不危險,被它攫住才是真正的危險。腦中想著美好畫面能降低改變恐慌想要與恐慌共處,還可以同時搭配另外二個建議。首先是內心專注在某個平靜的畫面(最好事先在腦中準備好),可以是某個景象、一張畫、一個形象、宗教象徵等等,在必要時可以召喚,讓你保持沉著冷靜。最好的選擇是一向都能讓你有好心情的畫面。腦中只要想著這些美好的畫面,就能降低氧氣的消耗,使你的呼吸與心跳不再那麼急促,降低血壓、緩和緊張的情緒,也讓更多血液流進大腦中。換句話說,它會改變使恐慌發作的元素。這就像狄金生說的:「雙眼閉上就是旅行。」閉上你的眼,專注在某個畫面中,你就能脫離恐慌與無力感,一切就能平靜下來。這就是畫面的力量,也許能說明為什麼宗教圖像會被奉在神龕上,以帶來療癒的功效。橫膈膜式呼吸可釋放壓力處理恐慌的最後一招是呼吸。人在恐慌發作時會過度換氣。呼吸本來該用下肺部的橫膈膜做深度呼吸,但當人處在壓力中時會轉而用上肺部,也就是胸式呼吸,這是比較淺卻更急促的呼吸。當你做橫膈膜式深呼吸、把氣吸到肺臟下方時,馬上就能逆轉出於恐慌的呼吸。胸式呼吸是為了要因應恐懼的立即反應結果,可是現在並沒有恐懼的標的,所以此時做胸式呼吸沒有太大的效益。橫膈膜式呼吸是使人靜心的呼吸法,你可以先把眼睛閉上,每一次呼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十。你也可以告訴自己,吸氣時,正是納入來自宇宙的支持,吐氣時,則是把壓制在身上的恐慌與壓力釋放出來。迎接恐懼的出現、形成畫面,還有深呼吸,這些動作同時做,就能大幅降低恐慌。(本文摘自/當恐懼遇見愛/啟示出版)

生吃更補?沒煮熟易致病!

生吃更補?沒煮熟易致病!#恐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新聞媒體不斷報導食品安全問題,有假油、農藥汙染、塑化劑等問題,有機食品於是大行其道,也有很多專家建議自己烹調比較保險,怎麼吃才安全?客觀判斷 不要相信太誇張的報導環境中本來就有很多對人類有害的物質,我們的食物不可能一塵不染,其中有些必須絕對避免,但大多只要不過量,對人體並沒有危害,台灣政治人物常過度誇大食品安全問題,加上新聞媒體大量報導,造成民眾恐慌,我們必須客觀判斷,不要完全相信太誇張的報導,也不要還沒吃就先把自己嚇死了。衛生不良地區 避免吃沒有煮熟的食物生鮮而未經煮熟的食物一定含有一些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原則上,應該以煮熟為宜,一般民眾常有生鮮食物比較好吃或比較補的觀念,卻忽略有時太生鮮的東西反而容易致病,原則上,在衛生不良地區,必須避免吃到所有沒有經過煮熟的食物,以下介紹一些食材的潛在問題:•  蔬菜/蔬菜有時會被寄生蟲卵汙染,台灣常見的是非洲大蝸牛身上的廣東住血線蟲,還有蛔蟲、鉤蟲等其他寄生蟲,一般蔬菜也可能有農藥汙染,如果用大量清水清洗,可減少威脅,一般情形下,吃生菜沙拉的危險性很低,並不建議絕對避免,例外的是到衛生不良地區旅遊、到腸道出血性大腸炎的大腸桿菌流行地區、白血球低下患者、接受化學治療病人,建議都不碰生菜。•  豬肉/生豬肉主要的問題是豬肉絛蟲,其蟲卵可於小腸孵化,幼蟲跑到各種器官可造成囊蟲病。中國大陸部分地區有吃生豬肉的習慣,曾有台灣民眾在這些地區罹病,原則上,豬肉都要全熟才吃。•  牛肉/牛肉可能有牛肉絛蟲,會造成腸道感染,在衛生良好地區,即使吃沒有熟透的牛排也很少出現病例,並不建議牛肉全熟才可以吃,在衛生不良地區,則少碰生牛肉。•  魚肉/生魚片這類食物,如果冷藏不當,會導致細菌性腸炎,尤其腸炎弧菌。衛生良好的高級餐館,則沒有這種問題,不可吃淡水魚生魚片,常有中華肝吸蟲等寄生蟲的問題,海水魚有海獸胃線蟲(Anisakis)一種可能對人類致病的寄生蟲,台灣並未出現過病例,另外像鮭魚這類生活史有部分在淡水的魚,有可能帶有絛蟲等寄生蟲,但經過冷凍處理就沒問題,原則上,吃海水魚生魚片必須注意衛生條件,並不需要絕對避免。•  蛋/可能有引起腸胃炎的沙門氏菌、曲狀桿菌,也有禽流感的問題,成人對於腸胃炎的抵抗力較高,不太可能因為吃生蛋引起腸胃炎,除非是免疫功能不全病患,世界上從未有吃生蛋罹患禽流感的事例,所以筆者認為不需要避免進食生蛋,至於每次有禽流感疫情,就有台灣專家建議不要吃提拉米蘇,那是無稽之談。(本文摘自/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原水文化出版) 

孩子容易緊張、怕生?兒童焦慮症6大類型

孩子容易緊張、怕生?兒童焦慮症6大類型#恐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若你查閱《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你會發現焦慮共分為六種類型:1)廣泛性焦慮疾患。2)社交恐懼症。3)恐慌症。4)特定畏懼症。5)創傷後壓力疾患。6)強迫症。每種焦慮類型都需呈現特定的症狀和維持一段時間,才能確診,通常需維持六個月。六個月的持續時間可以防止一般人因為一時不順遂而被診斷為焦慮症。許多孩子會出現短暫的焦慮症狀,維持約幾週或幾個月,但是有些孩子在童年時會持續焦慮纏身。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強烈的焦慮,即使只有一週,你可能會擔心孩子是否有焦慮症。不論孩子是否被確診為罹患焦慮症,我認為協助心懷恐懼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持續多久,他們感受到的恐懼都是真實的。身為父母,你必須了解孩子的恐懼,知道要如何協助孩子。焦慮的類型1)廣泛性焦慮疾患/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起過分的、不實際的恐懼和緊張。2)社交恐懼症/對於日常社交活動感到強烈憂慮和自覺。他們的憂慮主要來自於害怕被人品頭論足,或是可能做出丟臉的行為,會被人嘲笑。3)恐慌症/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恐懼感突然一陣接一陣地襲來。恐慌症的其他症狀包括流汗、胸痛、心悸(不規律的心跳)及窒息感。4)特定畏懼症/對於某種物品或情境懷有強烈的恐懼,如蛇類、高度或是飛行,其恐懼的程度通常和所在的情境不成比例,可能會造成患者避開日常的活動。5)創傷後壓力疾患/某件創傷性或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心理疾病,像是心愛的人突然逝世或是自然災難。創傷後壓力患者對該事件的記憶是充滿恐懼且無法磨滅,通常情感麻木。6)強迫症/患者因為不斷持續的念頭或恐懼,而進行某種例行儀式或習慣。這些擾人的念頭稱之為強迫性思考,而這些儀式行為稱之為強迫行為。舉例來說,對於細菌抱持非理性恐懼者,會不斷洗手。我與父母對談時,會幫助父母從大方向理解孩子的恐懼,而非只有依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孩子患有哪一類型的焦慮症。我幫助父母理解哪些事物會觸發孩子的焦慮,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恐懼。為幫助父母正確認知孩子的恐懼,我將焦慮分為兩大類:事件取向與人際取向的焦慮。這可幫助父母辨認觸發孩子焦慮的因素,讓父母能以簡單的方法協助孩子處理焦慮。(本文摘自/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有這麼多煩惱?/平安文化出版)

喋血案造成陰影 醫師:群眾易互相猜忌

喋血案造成陰影 醫師:群眾易互相猜忌#恐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發生的北捷喋血案,造成民眾內心的不安,以致附近周遭有個風吹草動,就會變得格外緊張,好比昨天所發生的烏龍案,一名男子只是低頭玩著自己的計算機,不小心碰到他人,引發別人的不悅。但對於不善表達、溝通有自閉症的他,不知道該如何與別人解釋誤會,又加上最近所發生的事情,才會有這種烏龍事件產生。喋血案效應引猜忌 醫:保持正面想法勿恐慌  據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段永章醫師表示,經歷捷運喋血案,難免對社會造成衝擊,讓民眾感到震驚,導致人與人之間容易互相猜忌,而在壓力驚慌下,群眾心理往往會因自我保護,往最壞的情況設想,比如有人向你揮手致意卻連想到對方是否要打我。此外,段永章醫師更表示,要消弭這種不安、降低內心的威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正向思考,相信社會絕大多數都是好人,不妨以微笑面對迎向而來的陌生人,多幫助別人、親子多溝通等,都是提升正向思考的能量。衛福部八里療養院陳俊鶯表示,民眾面臨恐慌事件,若感到焦慮不安,可以找信任的親友,分享經驗及感受,也可以選擇參加以往曾讓你有心情放鬆經驗的活動,都可以有效紓解不安的情緒。

樂閱讀/陷入恐慌時怎麼辦?

樂閱讀/陷入恐慌時怎麼辦?#恐慌

恐慌發作時,要容許它的存在,與之共處。要記得,恐慌會使人懷疑身體自我監測的天生能力,讓你比平常更不容易自制。此時採用矛盾意向法(又稱逆向操作法)來與恐懼互動是很有幫助的。你在感受恐懼與恐慌時,不必帶著任何條件來認同它們的存在,也不必採取任何反擊行動。這是讓你在被恐慌完全攫住之前,把恐慌的尖牙拔掉的方法之一。你無法阻止恐慌的出現,但你可以不被它控制住。恐慌本身並不危險,被它攫住才是真正的危險。想要與恐慌共處,還可以同時搭配另外二個建議。首先是內心專注在某個平靜的畫面(最好事先在腦中準備好),可以是某個景象、一張畫、一個形象、宗教象徵等等,在必要時可以召喚,讓你保持沉著冷靜。最好的選擇是一向都能讓你有好心情的畫面。腦中只要想著這些美好的畫面,就能降低氧氣的消耗,使你的呼吸與心跳不再那麼急促,降低血壓、緩和緊張的情緒,也讓更多血液流進大腦中。換句話說,它會改變使恐慌發作的元素。這就像狄金生說的:「雙眼閉上就是旅行。」閉上你的眼,專注在某個畫面中,你就能脫離恐慌與無力感,一切就能平靜下來。這就是畫面的力量,也許能說明為什麼宗教圖像會被奉在神龕上,以帶來療癒的功效。處理恐慌的最後一招是呼吸。人在恐慌發作時會過度換氣。呼吸本來該用下肺部的橫膈膜做深度呼吸,但當人處在壓力中時會轉而用上肺部,也就是胸式呼吸,這是比較淺卻更急促的呼吸。當你做橫膈膜式深呼吸、把氣吸到肺臟下方時,馬上就能逆轉出於恐慌的呼吸。胸式呼吸是為了要因應恐懼的立即反應結果,可是現在並沒有恐懼的標的,所以此時做胸式呼吸沒有太大的效益。橫膈膜式呼吸是使人靜心的呼吸法,你可以先把眼睛閉上,每一次呼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十。你也可以告訴自己,吸氣時,正是納入來自宇宙的支持,吐氣時,則是把壓制在身上的恐慌與壓力釋放出來。迎接恐懼的出現、形成畫面,還有深呼吸,這些動作同時做,就能大幅降低恐慌。(本文作者/大衛.里秋)(摘自/當恐懼遇見愛/啟示出版)

憂鬱、焦慮、恐慌 腦中血清素缺乏

憂鬱、焦慮、恐慌 腦中血清素缺乏#恐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血清素是腦中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與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同屬單胺類,是體內酵素將胺基酸轉化而成。目前已知當腦中血清素接受體的功能失調時,可能會造成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經前症候群等,而目前常用來治療這些疾病的用藥,也與提昇腦中血清素濃度有關。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李怡慧表示,研究證實當我們的腦中血清素下降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活化、產生不安、倦怠感。反之,當我們有疲憊不安的感受時,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已漸漸有血清素缺乏之現象。李怡慧指出,不僅患者,健康人也想知道否有血清素調節的問題,可惜的是,抽血檢驗得知周邊血液含的血清素量,與中樞神經中的含量,沒有相關,而目前用來量測中樞神經血清素功能的方法,多具侵襲性或牽涉些許輻射暴露,臨床上較少使用。但「音量相依之腦部誘發電位」或「色胺酸耗盡測試」這兩項試驗已被證實可作為一非侵襲性評估中樞血清素活性的方法,可以運用在臨床及研究上。

憂鬱、恐慌怎麼辦?藥物治療可幫忙

憂鬱、恐慌怎麼辦?藥物治療可幫忙#恐慌

「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身心疾病,患者除了憂鬱的症狀,也同時合併恐慌的症狀,像是突然間有嚴重的胸悶、心跳快、頭暈等症狀,但是身體檢查又找不出病因。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腦影像研究中心為了暸解藥物對這類病患的治療效果,特別經過一整年的時間,在重度憂鬱症合併恐慌症患者中,篩選出未曾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賴建翰醫師說,這類患者很少,願意配合治療和追蹤的更少,最後只有十五位符合條件並完成治療。研究發現,這些患者接受抗憂鬱劑(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治療6週後,症狀明顯緩解,像是某位中年女性患者,治療前有嚴重的憂鬱情緒、自殺意念、吃不下、過度的罪惡感、無法集中精神、突然間嚴重的胸悶、心跳快等症狀。在經過6週的治療後心情明顯的改善,自殺意念消失,胃口也變得比較好,胸悶、心跳快等症狀也變少了,並且不會一天到晚責怪自己。  賴建翰醫師表示,結果顯示,抗憂鬱劑可以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並且產生增強認知功能及抑制負面情緒的效果,可以防止憂鬱症患者腦部持續退化或異常,目前這個成果也已發表於國外的期刊,所以憂鬱症患者不要害怕進醫院或診所,當狀況不好或失控時,藥物治療可以提供一些幫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