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多年,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呂宗儒醫師說明,約有7-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69歲的秦媽媽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困擾了三四個月,日前他前往衛生所作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而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一步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秦媽媽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呂宗儒醫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執行微創新技術切除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並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3D立體腹腔鏡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將水分及電解質再吸收,形成糞便由直腸排出。針對大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除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新穎的「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術式。呂宗儒醫師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而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直腸癌出血與痔瘡類似 勿輕忽為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醫師會建議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呂宗儒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呂宗儒醫師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刷牙出血不止 原來是紫斑症纏身

刷牙出血不止 原來是紫斑症纏身#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曾患有肝癌的69歲王先生,去年10月開始常刷牙時牙齦出血不止,甚至有血尿情形,經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數量遠低於正常值,僅有不到10,000 /μl,起初誤以為是癌症,確診後竟是「紫斑症」。此疾病隨時都有自發性出血的可能,讓原本身為運動健將的他,因害怕而足不出戶,工作也深受影響。經女兒鼓勵及醫師衛教後開始積極接受治療,血小板數量回升至40,000-60,000 /μl之間,終於可以出院,使王先生倍感欣慰,家人的擔憂也終於放下。紫斑症為免疫性血液疾病國內統計發生率為每10萬人約1至12人,以人口數推估,全台患者約2000人左右,小孩多發生在2到4歲,病程多為急性,出現紫斑的機率較大也較嚴重,但未經治療而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亦高,約有85%的病童會自動痊癒。而成人則多好發在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病程多為慢性,症狀通常較輕微,但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低,通常需要治療,症狀常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但因症狀特異性不高,患者易輕忽而延誤就醫。紫斑症為長期血小板低下的免疫系統疾病,與個人體質、病毒感染、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但發病原因不明。因此紫斑症最明顯的特徵為身上容易瘀血、出現瘀斑、紫斑、女性月經血量增加、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量多或不止、腸胃道出血、血尿等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腦內出血、肺出血而有生命危險。紫斑症在台灣屬罕見疾病 第一線用藥為類固醇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陳聰智醫師解釋:目前紫斑症第一線用藥為類固醇,藉由抑制免疫系統進而減少血小板的破壞,若類固醇無效,二線治療有脾臟切除、免疫球蛋白注射等。患者必須積極治療、追蹤血小板數量是否回升。紫斑症只要積極治療,調整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心態上的調適,大多能維持原本的生活;因此若民眾若確診紫斑症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保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將可擁有良好生活品質。以有無持續6個月以上 作為急性與慢性的區別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提到:由於紫斑症的疾病症狀容易被忽視,患者通常短時間內難以察覺,導致警覺性低而讓自身處於內出血危機中,紫斑症雖無晚就醫耽誤病程治療問題,但嚴重者,將影響其生活及工作品質,甚至有突發性出血危機,患者若有長期出血不止狀況應及早至血液科就診。臺中榮總許惠恒院長表示:紫斑症在台灣屬於罕見疾病,一般民眾容易忽略症狀,而錯失治療時機,民眾應學會自我檢視,提高警覺觀察自身是否有出血不止持續長達一、兩週以上,等症狀,及早遠離危機,及早治療,找回原有生活品質。

別輕忽孕期出血!同時傷害母嬰健康

別輕忽孕期出血!同時傷害母嬰健康#出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只要是育齡婦女,陰道出血要先和懷孕問題連結,只有在懷孕初期有出血就需要就醫。懷孕6到12天出血,是受精卵著床植入子宮內膜後所產生的,出血很輕微,可能持續幾個小時到幾天。若懷孕8到12周出血,則可能和子宮外孕或流產有關。下面也彙整了一些原因。子宮外孕/是指受精卵著床在子宮以外的地方,最常見著床處是輸卵管,子宮外孕若未早期發現,可能會危及生命,發現後應盡早手術治療。葡萄胎妊娠(也稱妊娠滋養細胞疾病)/這是類似胎兒異常組織生長在子宮內的情況。有可能是癌症。流產/是指胎兒無法健康存活而導致自發性流產,胎兒組織可能完全或不完全排出子宮外。前置胎盤/若在懷孕12周以後有陰道出血,可能存在前置胎盤的問題。胎盤長在子宮下段,可能部分或完全覆蓋在子宮頸上方。前置胎盤可能導致嚴重胎盤出血,會危及母親或胎兒生命安全,所以嚴重前置胎盤則需剖腹產,以免造成胎盤出血。所以若先前有剖腹產、子宮開過刀、前胎發生前置胎盤、吸煙婦女須特別注意。早產/懷孕37週之前,會有少量的血,這是懷孕後期粘液栓掉下所導致的問題。胎盤早期剝離/胎盤和子宮壁分離所產生的問題。胎盤早期剝離對母親和嬰兒非常危險的。子宮破裂/從先前剖腹產疤痕處裂開。需要緊急剖腹產。產後大量出血/可能是子宮收縮不良,或有胎盤殘留在子宮裡。(本文摘自/婦產科醫師寫給女人一生的健康書/凱特文化出版)

血友病避免碰撞 運動以游泳最理想

血友病避免碰撞 運動以游泳最理想#出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戴上泳鏡在水裡自在悠遊,對血友病患者來說是最理想的運動。血友病因為先天缺乏凝血因子,受傷後流血時間較長、難止血、容易瘀青,最怕關節和內出血,所以不適合太激烈的運動。血友病應未雨綢繆 預防性治療是重點血友病是遺傳性疾病,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主要分為A型及B型,A型缺乏第八凝血因子,患者約佔八成;B型缺乏第九凝血因子,患者約佔兩成。依照病人血中凝血因子濃度,可將病情分為輕度(凝血因子濃度5%~3%之間)、中度(凝血因子濃度1%~5%之間)及重度(凝血因子濃度<1%)。如果出血不止,會透過注射血漿或凝血製劑治療,讓患者提高凝血因子濃度來達到止血效果,不過要未雨綢繆,台灣血友病之父、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沈銘鏡教授表示,注射凝血因子濃縮製劑是個很好的方式,平常好好的時候也打,讓病患提高血中凝血因子濃度,就能減少自發性出血,受傷性出血能減少,就叫預防性的治療。自從有了健保制度後,就經濟考量而言,血友病患才能減輕負擔,對他們而言是一大福音,因為在很多國家都仍需要自費。新型雙特異性單株抗體 血友病治療新進展預防性治療透過定期注射凝血製劑,讓身體時時維持足夠的凝血因子,如果突發出血,就有能力及時止血,但需要定時注射,病患往往順從性低,而且從小打到大,有近兩成病患會出現抗體而失效。而近日針對A型血友病,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了新型雙特異性單株抗體,取得了治療上的新進展。沈銘鏡教授表示,新型雙特異性單株抗體雖是採用皮下注射,但屬於平衡性的治療,不會產生抗體,未來有望健保署討論,是否能先用於有抗體的病患,至於是否能取代現有第八凝血因子濃縮製劑,還得靜待觀察未來發展。學齡病童應早報備 適當運動能保護關節血友病治療是緩慢而長期的過程,若學齡孩童有血友病,應早期通報校方,讓大家共同克服;適當運動也能促使患者肌肉增生,進而保護關節免於損傷,避免籃球、拳擊、空手道等衝擊性較強運動,積極配合治療,血友病患者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男多次鼻子大量出血 切片揪出鼻竇癌

男多次鼻子大量出血 切片揪出鼻竇癌#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年前王先生罹患鼻腔與鼻竇腫瘤,龐大腫瘤侵犯左邊眼眶且緊貼左眼如「熊貓」眼。左側鼻樑腫脹突起,造成臉部變形,幾乎無法辨識外觀,彷彿變了一個人。2年來以化學、放射治療,再結合外科手術,王先生復原良好,不但已沒有發現殘餘腫瘤,臉部外觀也恢復正常。睡覺時鼻子大量出血 切片檢查出鼻竇癌王先生剛開始症狀是晚上睡覺時鼻子大量出血,連續好幾晚都沒改善而求診,但都遭診斷為鼻竇炎,需要開刀,但因需工作而未處置。後來到醫院止血,耳鼻喉科醫師建議切片檢查,發現罹患鼻竇癌,才開始接受後續治療。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邱文彥表示,王先生的鼻竇腫瘤整個侵犯到鼻竇,而且貼近眼睛,臉包含鼻子都腫起來。由於開刀,能大範圍補皮與植皮,影響顏面外觀,因此轉而放射線治療結合化學治療,反應極佳。在療前因腫瘤影響而腫脹到辨認不出長相的臉部,在治療結束腫瘤慢慢消去後,得以恢復原貌。放射治療、切除鼻竇 治療後無復發採用同步加強放射治療技術,劑量分布如同等高線,從外圈到內圈,劑量越來越高。後使用銳速刀,配合精準定位,減少對週遭器官、組織的傷害,不僅腫瘤完全壞死,且不影響緊鄰的眼球視力。後續只進行不影響外觀的鼻竇切除手術,而且沒有發現殘餘腫瘤。門診追蹤發現病人外觀已完全恢復,沒有慢性鼻竇炎等併發症,近一年來無復發跡象。邱文彥醫師表示,常有病人會擔心治療副作用,因此不願接受治療。然而日後更加嚴重時,可能連治療都很困難。現今腫瘤治療技術越來越發達,減少副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近5成女性子宮肌瘤!開刀評估4原則

近5成女性子宮肌瘤!開刀評估4原則#出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可說是女性的「腹中大患」,台灣女性近5成都有子宮肌瘤的困擾,出現不正常出血、經期長、出血量大等症狀,甚至導致長期貧血,影響生活與工作品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指出,子宮肌瘤若是體積大、並造成貧血、壓迫膀胱或不孕等症狀,會需要搭配口服藥控制肌瘤大小,再開刀摘除肌瘤。子宮肌瘤開刀治療 四項評估原則長了子宮肌瘤到底該不該開刀治療,是有此困擾的女性最關心的問題。曾志仁副院長指出,評估是否該開刀治療有4點:一、子宮肌瘤體積快速成長(一般需大於5公分以上),壓迫症狀明顯,影響到生活品質。二、出血量大,出現貧血情形。三、影響受孕。四、有癌變疑慮時,就應考慮開刀處理。子宮肌瘤治療選擇多 腹腔鏡效果佳子宮肌瘤可依病人症狀,評估是否需接受藥物、手術治療,對於無症狀、肌瘤不大或是即將停經的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曾志仁副院長解釋,一般的子宮肌瘤治療有八種方法:一、 子宮切除: 如果腫瘤有癌變可能,建議需要切除子宮。二、腹腔鏡切除肌瘤:肌瘤在10 公分以內且不超過3 個子宮肌瘤,可採用腹腔鏡摘除肌瘤,保留子宮與生育功能。三、開腹手術切除肌瘤:若腫瘤過大、顆數太多,為了考量縮短麻醉時間與減少併發症和意外發生,同時要降低肌瘤復發的機會,選擇開腹手術會比較安全適當。四、其他治療方法包括血管栓塞術,透過栓塞阻斷供應肌瘤的血液,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可以將子宮肌瘤縮小60%以上, 同時約90%的病人症狀會改善。 五、此外,也可以使用海扶刀治療(HIFU),這是來自中國的設備與技術,透過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消融肌瘤,論文報告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六、也有針劑型的抑制荷爾蒙藥物,透過抑制荷爾蒙也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以上,但此藥有停經後症狀副作用。七、如果肌瘤不大,症狀輕微,也可口服避孕藥物緩解症狀,一般都有很好的緩解不適效果。諸如以上各種方法,都可以明顯改善症狀,但子宮肌瘤是容易復發的腫瘤,病患日後須密切追蹤。八、近年來醫學進步,治療子宮肌瘤第八種方式,就是使用新的口服藥物。子宮肌瘤口服藥 合併治療預後佳曾志仁副院長表示,新的口服藥物治療子宮肌瘤,腫瘤體積可有效縮小50%以上,症狀也改善近9成,成為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很好選擇之一,這不是荷爾蒙藥物,而是黃體素調節藥物,世界知名醫學論文建議可以先服用口服藥,縮小肌瘤,矯正貧血,再進行手術摘除肌瘤,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輸血,術後的預後佳,也可以減少復發,避免切除子宮。子宮肌瘤是很多女性的隱患,影響健康甚大,婦女朋友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像螞蟻在腿上爬!子宮肌瘤出血惹禍

像螞蟻在腿上爬!子宮肌瘤出血惹禍#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24歲邱姓女研究生,為雙下肢痠痛所苦長達3年,接近傍晚時分,有如螞蟻在腿上爬行,出現針刺感及疼痛感。不但影響睡眠品質,更無法專心於課業,研究計畫進度緩慢。經檢查確診為「不寧腿症候群」,3個月藥物治療後,邱小姐終於能全力衝刺課業。子宮肌瘤致出血 缺鐵總是腿發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依倩表示,患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藥物濫用紀錄。抽血檢查發現患者鐵離子濃度偏低、貧血,原來患者每次月經量都很大,經超音波檢查,發現5公分大的子宮肌瘤造成出血。透過補充鐵離子,與藥物治療子宮肌瘤治療,患者症狀大幅改善,提升睡眠品質。「不寧腿症候群」好發時間為夜晚或睡前,但白天也會發生。導致夜晚失眠或白天精神不濟,主要症狀為肢體不適,尤其以下肢為主。包含疼痛感、針刺感,或螞蟻爬行的感覺,使患者經常想要移動肢體,來緩解此異常感覺。但一停下來,症狀又會變得明顯,使患者坐立難安。好發女性、老人 找出病因可3月內緩解此症狀盛行率約8%至10%,大多與缺鐵有關,好發族群為女性或老年人,常見原因為懷孕、抗憂鬱藥物、缺鐵性貧血、尿毒症、糖尿病週邊神經病變、甲狀腺低下、葉酸缺乏,或慢性消化道出血。只要找出發病原因,透過補充鐵劑、左旋多巴胺,或多巴胺促進劑及嗎啡,症狀可能在3個月內緩解。楊依倩醫師提醒,不寧腿症候群並非無法治癒,但若長時間不治療,恐影響生活品質,加上長期缺鐵可能為其他慢性病前兆。建議平常應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避免過度勞累。若患有腎臟病、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缺鐵患者等,有較高機率發生,更需積極追蹤治療,才能避免誘發疾病。

腿像爬滿蚯蚓!老翁靜脈曲張50年

腿像爬滿蚯蚓!老翁靜脈曲張50年#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7歲的李先生受靜脈曲張困擾50多年,就讀中學時右小腿就會浮腫。如蚯蚓般浮出皮膚的靜脈蔓延到大腿甚至鼠蹊部,寒流來襲時整隻腳僵硬、無法邁步。切除靜脈曲張手術後,李先生可以正常運動,訓練腳力,冬天也能不畏寒流去旅行、泡溫泉。靜脈壓力過高 嚴重恐引發肺栓塞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整形暨外科重建主任李俊達表示,腿部靜脈曲張是長時間站立形成,因重力使血液蓄積下肢,靜脈壓力過高而撐大擴張、倒流。輕微時如蜘蛛網般突起,嚴重時像一條條蚯蚓,甚至潰瘍、感染、出血,嚴重可能引發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有些病人去按摩,可能造成血塊鬆落循環到肺部。靜脈曲張佔成年女性25%、男性15%,年老、孕婦、肥胖、遺傳及長時間站立工作者,是高危險群。雖然大多沒有症狀,但有酸痛、腫脹、夜間抽筋或出血、潰爛、栓塞的併發症,即需要外科治療。靜脈曲張沒有單一的治療方式,共有大血管、中型血管小或微血管的問題,解決方法大不相同。運動、穿彈性褲襪促進靜脈循環現今廣泛使用的靜脈內雷射能減少傳統手術發生的瘀青、血腫及血管周圍組織和神經的破壞,利於術後復原和行動,幾乎看不到傷痕。但小腿的大面積靜脈曲張,要配合內視鏡動力輔助,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只剩1、2個傷口,稱為超級微創雷射手術。李俊達主任表示,靜脈曲張的治療除治癒疾病外,美觀也很重要,因為亞洲人的體質比西方人種有倍的疤痕增生的機會。平日要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以促進靜脈循環。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好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