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

人工膝關節頻感染 中醫助她重新踏地

人工膝關節頻感染 中醫助她重新踏地#人工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患者由看護推著輪椅進來,右腳伸直用腳架固定著,左閃右閃擺好姿勢後,她說:「請您幫幫我,我3年前膝蓋退化,換了人工關節沒多久就出現關節紅腫,回大醫院檢查說是有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住院打針抗生素好幾次,好了出院,發作又進醫院。」她遞給我一疊住院病歷摘要,「後來有開刀清傷口兩次,但是清完沒多久又發作,所以骨科醫師決定先把人工關節拿掉,拿掉之後就變成現在這樣,不能踏地、不能彎曲,只能固定腳伸直的姿勢。」人工關節一旦感染 很快會成為細菌溫床掀起她蓋在腳上的薄被,右膝關節附近仍有紅腫,縫線處有幾個小洞、稍微有些滲出液,關節腫脹但是小腿的肌肉已經開始萎縮,看得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骨科醫師說現在也只能吃抗生素,看能不能把感染壓下去,才有機會裝回人工關節,但是我這樣已經過了一年又兩個月了,希望越來越渺茫了。」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人工關節的細菌感染,隨著人工關節的使用頻繁,也越來越常見了,但是人工關節一旦感染,就會變得很麻煩,因為這些植入的外來物,很快就會變成細菌的溫床,加上人工的植入物沒有血管,也就不會有血液運送抗生素來殺細菌,也不會有主動殺細菌的白血球來這裡,細菌會活得很快樂。人工關節感染,在中醫是屬於「骨癰」的範疇,指的就是毒氣深沉,結聚於骨而發生的深部膿瘍。在古籍《黃帝內經.靈樞》提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說明了這類感染的發病機轉,其實也帶出了治療的方針,就是「血脈營衛,周流不休」這八個字。將患處封閉式循環打開 供應營養提升白血球殺菌能力中醫治療方面,就是由此觀點衍伸而出,並不是只針對細菌來治療,而是將患處的封閉式循環打開,提升局部缺氧組織的氧濃度,讓局部組織可以得到營養,提升白血球、噬菌體的殺菌能力,促進血管新生及骨頭新生,促進破骨細胞吞噬壞死骨頭的能力。感染部位的環境變成細菌不適合生長的環境,自然而然細菌就沒地方可以躲藏了;另一方面,中醫調理也會使細菌原本的外表偽裝被去除,提高我們的免疫細胞的辨識力,加上益氣藥材可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動力,活血藥材可以增加穿透力,讓他們可以更容易消滅細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她回診時在門口打招呼,「蔡醫師,我又來麻煩您了!」早在一個月前的抽血檢查,已經顯示發炎已經消失了,感染的狀況解除了,所以她在骨科醫師的安排下,把人工關節裝回去了,看起來恢復得不錯,已經可以踏地行走了,雖然還不太順,但是至少是一大進步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胖婦體重破百 換人工膝關節仍走不動

胖婦體重破百 換人工膝關節仍走不動#人工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60歲、體重飆破120公斤的婦女行動不便,已到需人攙扶地步,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連防疫期間也不怠惰,持續在住家附近散步。她說,早知道就應該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瘦身後降血壓藥3顆降至1顆婦女表示,體重一直是她的困擾,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她接受減重手術,她一直裹足不前,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腳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天3顆都還壓不住,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4K影像手術 減少出血及住院時間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主任表示,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採用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簡稱4K影像系統)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即使是肥胖的人,脂肪分布比一般人來得多也不必擔心,因為在高畫質呈現下,手術精密度獲得大幅提升,可以減少出血、增加手術安全性與縮短住院時間。李旻憲主任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嬤人工關節術後未回診 疼痛驚見斷裂

嬤人工關節術後未回診 疼痛驚見斷裂#人工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張阿嬤15年前曾接受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減輕,便很少回診追蹤。近幾個月關節疼痛、軟腳、膝蓋搖晃。就醫檢查後發現人工膝關節嚴重磨損,膝關節不穩定、內翻變形。進行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術中發現股骨金屬組件有斷裂。術後阿嬤重獲穩定關節,也可恢復正常行動。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提醒患者仍需定期返診追蹤。人工關節術後須追蹤保養 降低磨損程度隨著人口結構高齡化,膝關節退化造成的疼痛常令許多老人家苦不堪言,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品質。當接受藥物治療、針劑治療及復健皆沒有明顯的效果時,可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疼痛與生活品質能獲得改善。衛福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人工關節術後如果能依照醫囑好好保養、控制體重,大部分的人工關節可以使用10年至15年以上。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目前人工關節內襯都有一定抗磨損程度,但要完全無磨損是不可能的。維持標準體重、訓練肌力 減緩膝關節退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仍應每年定期回診追蹤,當出現墊片磨損殆盡或人工關節鬆脫時,應及早評估是否進行再次置換手術。若拖到連金屬組件都斷裂,除了疼痛難耐,還可能會有更大範圍骨缺損等問題,增加手術的複雜度。王證琪醫師提醒,平時應維持標準體重,並適當訓練肌力,減緩膝關節退化。如果關節退化到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時,由於不同的材質都有優缺點,建議至醫院與專業醫師進行討論、評估。在人工關節術後宜定時回診,並且避免太粗重的工作,延長人工關節使用壽命。

減少膝蓋「負擔」!健保給付人工膝關節

減少膝蓋「負擔」!健保給付人工膝關節#人工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健保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自98年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1千餘件。100年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的費用約為11億元,如再加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萬到14萬元。健保局指出,98年至100年膝關節置換共59,386組,其中女性居多,占74.55%。使用人數為50,546人,平均每人使用1.17組,更換1組者占82.62%,更換2組以上者占17.38%,再置換率男性為3.57%,女性2.75%。若依各年齡層統計所占比率依序為,65-75歲最多占41.76%,75-85歲占35.14%,56-65歲占16.27%,86歲以上者占4.11%及55歲以下者占2.72%。台大醫院骨科部江鴻生醫師表示,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以金屬和多分子聚合塑膠來替代已完全磨損的關節軟骨。手術施行時,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器械精確地把磨損的關節軟骨層削掉,接著在上部的骨頭裝上與原來形狀類似且有光滑表面的金屬套,下方的骨頭切面則除了金屬部分外,還有一層耐磨塑膠墊片來和上方的光滑金屬面接觸。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可使用10至12年或更久。江鴻生說,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年歲增長致軟骨彈性變差、體重過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是因為嚴重的外傷等原因,讓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關節退化,很多人會服用「葡萄糖胺」,希望能作為軟骨新生或修補的原料,但效果並不明顯。如果磨損情況較輕,醫師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作為潤滑劑,如果情況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應該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不過,江鴻生也說,雖然健保在病患不得已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時給予給付,但手術後仍會有一段不愉快的復健期間,甚至有時還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要保養膝關節,首先要去除加速軟骨磨壞的元兇。例如痛風病人要控制尿酸、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壓制抗體活性,讓滑液囊正常製造潤滑液、體重過重的朋友,也要設法瘦身,以降低膝關節軟骨的磨耗。

血友病膝關節重建成功 無異常出血

血友病膝關節重建成功 無異常出血#人工膝關節

林先生自幼罹患嚴重性血友病,非常容易流血,由於長期關節內出血,導致下肢關節嚴重的僵硬與變形,完全無法彎曲,幾十年來都無法繫鞋帶,身材也逐年變矮,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左右晃動達40~50公分之多,由於容易流血的高度風險,家人及病患均不敢輕易嘗試矯正手術,然因關節病變已經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因此到台北榮總尋求治療。針對此一高風險高難度的手術,台北榮總血友病整合治療中心特別組成一個十人醫療團隊,經過5個月十多次的整合門診反覆討論,同時進行術前評估及密集復健治療後,終於今年八月在血液科醫師補足其凝血因子的情況下,由骨科部陳正豐醫師為他同時置換兩側全人工膝關節及進行雙腿肌肉鬆弛手術,手術時間歷經6小時,術中完全沒有異常出血。緊接著於術後第一天,立即由復健部邱然偉醫師及李肇中復健師接手開始進行長達4個月的肌力與關節活動度訓練,前後長達九個月的漫長治療過程,同時由血友病整合治療中心徐會棋主任、高志平及余垣斌醫師全程監控凝血因子濃度,以確保過程完全平順沒有異常出血,在漫長的療程中,林先生展現無比的意志力以及對整個醫療團隊的絕對信任與配合,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團隊努力下,林先生再度擁有一雙能夠正常走路的腳,膝關節活動角度也由術前左腳30度增加到83度,右腳從數前45度增加到85度,鞋帶也能夠自己繫綁了,同時術後因為矯正其下肢畸形,使其身高也長高了五公分,回到年輕時的高度,走路的步態也不再像以前搖搖晃晃,林先生作夢也沒有想到可以再度享受陪子女郊遊踏青及逛街的天倫樂,此手術的成功更是讓林先生全家人歡欣鼓舞。

胃酸過多 每餐最好七分飽

胃酸過多 每餐最好七分飽#人工膝關節

兒童慢性上腹痛(肚臍以上的部位)、心窩或胸後有燒灼感、喉嚨有酸味往上衝,都有可能是胃酸過多的徵兆。經醫師診斷確定有與胃酸過多相關的疾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胃十二指腸炎、胃食道逆流、逆流性食道炎等),應該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表示,胃酸過多者,在飲食上最好少量多餐,每餐吃七分飽即可,飯前飯後一小時內不可運動或洗熱水澡,兩餐之間可以蘇打餅乾當點心。飯後不可斜躺沙發,最好坐直或散步十分鐘。嚴禁含咖啡因食物(咖啡、紅茶、綠茶、奶茶、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及酸辣的刺激性食物。水果應避免檸檬等酸性水果以及會刺激胃酸分泌之木瓜、鳳梨(因為含木瓜酵素、鳳梨酵素)。禁吃酸梅、芒果青等零食。方醫師提醒,心情盡量放輕鬆,過度熬夜或壓力也會使胃酸分泌增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