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

癲癇發作,竟是腦瘤發作?#抽搐

痙攣或是癲癇,不但會造成腦部傷害,更可能有其他隱藏性原因造成,若有意識喪失,眼珠上吊,牙齒緊咬,嘴溢白沫,四肢用力伸直或是用力抽動…等發作情形,應及早尋求小兒神經科醫師做診斷及治療。病童甲是一位15歲學童,因在學校有意識喪失及四肢抽動情形,緊急送至急診室。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診察,懷疑有腦部構造異常,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懷疑是動靜脈畸形或是血管瘤,之後再經血管攝影進一步確診為血管瘤,目前血管栓塞後狀況穩定。病童乙是一位3歲女童,經常性的失神、發呆,口部像是有嚼口香糖的動作,經腦波確定為失神性發作且給抗癲癇藥,給藥後狀況改善許多,但家屬卻隨意停藥改服中藥,發現癲癇惡化之後,又隨意增加抗癲癇藥劑量到處拿藥。簡穎瑄表示,癲癇是一種腦部細胞瞬間活動異常所引發的現象,臨床上有各種不同表徵,包括意識障礙、肢體抽搐、自動症、皮膚感覺異樣…等,在發作時,電器生理學檢查(如腦波記錄圖,或腦電圖)顯現一大群腦神經細胞有異常性的齊發放電狀況。簡穎瑄指出,造成癲癇發作病因:在腦部有某種病變或傷害存在,如疤痕(頭部外傷、腦膜炎)、腦膿腫(細菌感染化膿)、腦瘤(原因不明)、先天性畸形(動靜脈畸形、腦部先天發育障礙)、腦中風(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後皆可)、全身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她說,若是確定病因,應就醫師囑咐追蹤治療,以避免藥物不當治療的副作用發生。

癲癇研究成果勇奪國際論文首獎

癲癇研究成果勇奪國際論文首獎#抽搐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癲癇醫療團隊在今年的台灣癲癇醫學會年會中獲頒國際會議壁報論文獎,其中神經外科哈鐵木爾醫師以「癲癇病患的自主神經調控心律差異分析」研究成果勇奪首獎。 台灣癲癇醫學會在三月廿八日舉辦年會及癲癇專題學術研討會,花蓮慈院癲癇團隊哈鐵木爾醫師、辛裕隆醫師與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助理教授沈祖望博士跨院校合作,藉由現代資訊科技的資料分析,更了解癲癇病人的病情轉變,三人的合作成果在去年的台灣癲癇醫學會年會即已囊括國際會議壁報論文獎前三名。 對於花蓮慈院癲癇醫療團隊而言,連續兩年壁報論文獲得台灣癲癇醫學會國際會議肯定,是很大的榮譽,特別是醫療團隊中的神經外科醫師哈鐵木爾以外科身分做研究在眾多且實力堅強的神經內科研究者中脫穎而出,殊為難得。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並當選台灣癲癇醫學會新任理事、曹汶龍醫師連任監事。 花蓮慈院神經醫學中心癲癇醫療團隊自二OO二年成立至今近七年,哈鐵木爾表示研究初期,辛裕隆醫師和他在分析癲癇疾病相關資料的過程,發現需要借助現代資訊科技的分析能量、力量,或者說是需要資訊分析程式幫助醫療團隊系統分析資料,以進一步還原病人的實際情況,更了解病人的病情。 因此,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在早期即與慈濟大學的醫學資訊系、所的教師及學生在相關研究領域多有合作、配合,希望導入現代醫學科技的力量,幫助醫療團隊更能還原病人病情的實際情況。這就是說目前對於腦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來說,需要非常好的資訊工程師。 哈鐵木爾說,因為藉由沈祖望教授的提供的程式跟資訊分析的能力,醫療團隊能夠把病患的病症資料,例如經由核子醫學、磁振造影檢查出的訊號等,可以把這些訊號放大,或者說把訊號的反差加大;也就是說在現有的科技儀器當中,可能看起來是屬於灰色地帶的訊號,可以藉由資訊程式分析的後處理,把這反差加大,然後使醫療團隊可以看得更細微,所謂的更能見微知著。 哈鐵木爾醫師多年研究的「癲癇病患的自主神經調控心律差異分析」是研究癲癇病人的內臟功能隨病情知改變。他說,自主神經是目前醫學界無法從外在觀察到的神經功能,躲在身體內臟裡面,沒辦法以肉眼看到的,癲癇醫療團隊藉由一些儀器的偵測,來顯現出大人跟小孩在自主神經功能上表現的不同,這個研究至今已累積一些科學化的數據。 花蓮慈院癲癇醫療團隊今年在台灣癲癇醫學會國際會議壁報論文獲得首獎等肯定,並獲贈獎金獎勵,這對沈祖望教授、辛裕隆醫師、哈鐵醫師與癲癇團隊所有成員是榮譽也是鼓舞,但最令團隊感動的是他們實現 證嚴法師對院校醫學合一的期許,也就是說慈大的教師能夠支援醫院服務病患的工作,醫院的醫師也能幫助慈大的老師更落實學術研究的方向,所以他們很榮幸連續兩年獲得這項國際大獎肯定,更立志在癲癇醫學領域不斷前進,以不負證嚴法師創建醫院與學校的期盼與使命。

孩童睡眠型態紊亂 原來是罹患癲癇

孩童睡眠型態紊亂 原來是罹患癲癇#抽搐

家中有睡眠型態紊亂的孩童要多注意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主任葉伯壽醫師表示,一位十一歲男童因入睡二小時後會自行起床上廁所、洗臉、漱口,之後又回床繼續睡覺;有時有夜驚情形,冒冷汗、表現出害怕的樣子、發出叫聲,甚至說些聽不懂的話,隔天醒來顯現出疲憊感,且對昨晚發生的事毫無印象。經腦波檢查後發現是小兒癲癇患者。葉伯壽主任呼籲家長如發現此情況可至神經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葉伯壽主任表示,根據統計,癲癇罹患率約1/250,即約0.4%左右,可見痙攣病患不在少數。小孩痙攣往往是種種疾病過程的最終狀態,一般發作源始於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所致。其發作特徵則依據開始放電之腦灰質部位及其被傳播的部位所決定,而當整個腦皮質視丘及中腦之網狀體被波及時意識會喪失。大部份的癲癇,只要得到適當治療,都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及未來。葉伯壽醫師指出,癲癇發作時可能的症狀包括:雙目直視、失神、發呆、身體局部抽搐或麻木、眨眼、咂嘴、咀嚼、全身僵直、抽搐、雙目上吊、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等。此病的遺傳比例不高,目前有藥物及手術兩種治療方法。葉主任說,癲癇並不可怕,痊癒機會也大,需要患者本身及家屬,並與醫師密切配合。藉由長期服用抗抽搐藥物,讓癲癇得以控制,減少發作次數及減輕發作程度,甚至痊癒不再發作,當異常放電的病灶消失,即是疾病痊癒的時候了。

愛扮鬼臉的孩子-談土瑞症的鑑別與治療

愛扮鬼臉的孩子-談土瑞症的鑑別與治療#抽搐

台北一位國小模範學生,曾在北京國際武術邀請賽中,拿下少年組雜兵器類金牌,竟沒有人發現他患有「土瑞症」。土瑞症的基本特質是多種動作抽搐及一種或更多的聲音抽搐,這些抽搐會同時出現或分別在病程中不同時段出現。此障礙造成明顯痛苦,或嚴重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的領域,並非由於物質使用(如興奮劑),或一般醫學狀況(如病毒感染後腦炎)的直接生理效應所造成。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何志培醫師表示,抽搐症候群幾乎都在兒童或青少年期發作。聲音抽搐發生前,通常就已有動作抽搐的病史,此一症狀經常在青少年惡化,且持續到成人期。患童臉部、脖子會突然不自主抽搐,看起來老像在扮鬼臉,或是連續發出怪聲,很容易會被誤為癲癇。據觀察顯示,動作抽搐可能為土瑞症僅有的一個症狀出現,持續時間從幾天到幾年,此後的另一個症狀乃是出現不清楚的發聲:「聲音抽搐」。這些聲音常在動作抽搐的高潮期發生,可類似於呼嚕聲、咳嗽聲或犬吠聲。何志培醫師解釋,典型者強迫地大聲叫喊淫穢詞句,即「穢語症」。精神穢語症是一種強迫的淫穢思想,可能比聲音穢語症更為常見,它可轉變為後者。土瑞症在各種族都會發生,男性發聲頻率約比女生高1.5~3倍。此症的盛行率為每萬人約有4~5人。要下此病症的診斷前,必須與某些疾患或狀況鑑別。專家也發現,60%以上的病人有大腦功能障礙,他們多具有輕微神經症狀,具有非特異性腦電圖變化,電腦斷層攝影不正常的比率也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氟哌啶醇(haloperidol)可使本症症狀改善,左旋多巴(levodopa)則加重之。何醫師認為,此症可能屬於器質性疾病,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土瑞症的治療,應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應對患者做全面的評估,包括精神及智能方面,再加上支持性心理治療;最重要的應是使用藥物來消減患者的症狀。只要樂觀地面對土瑞症挑戰,相信每個患童都有當選全校模範生的可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