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

第一次發生癲癇 會一輩子吃藥嗎?

第一次發生癲癇 會一輩子吃藥嗎?#抽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醫院實習的護理系學生美美,某天跟學姊交班時,突然跌在地,雙眼上吊、牙關緊閉,四肢呈現僵直抽搐,對學姊的叫喚毫無反應,抽搐持續了1分鐘後停止,醫師指出,美美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結果皆無異樣,尚不能診斷為癲癇,患者勿過度憂心。準護理師不再熬夜 至今未復發衛福部台南醫院神經科醫師黃虹菱表示,美美到了急診室就慢慢甦醒,經詳細問診,發現她已經好幾天睡不到5小時,除此之外,神經學檢查、抽血、腦部電腦斷層並無任何異常,腦波檢查也只有看到一些發作後的慢波。美美完全不記得自己發生什麼事情,但是聽到學姊們的敘述後,知道自己出現癲癇症狀感到非常焦慮,擔心自己需要吃癲癇藥、擔心會復發、更害怕工作會受到影響。所幸在醫師詳細解釋和衛教後才安心不少,以後也不再熬夜、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到目前都還沒復發過。癲癇是大腦細胞異常放電的一種疾病,會造成反覆癲癇性發作,其診斷必須符合下列其中一種條件,1.至少兩次非誘發性發作(例如非發燒或睡眠不足等引起)或反射性發作,並且兩次發作間隔24小時以上。2.僅有一次非誘發性發作或反射性發作,但經臨床醫師評估此發作至少有60%的復發機率(60%指擁有兩次非誘發性發作的病人在接下來10年的復發機率)。3.臨床症狀及腦波符合某種癲癇症候群。只出現一次癲癇症狀 不能確診美美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結果皆無異樣,加上有一個可能誘發因子(睡眠不足),因此尚不能診斷為癲癇,此種情況下並不建議使用抗癲癇藥。若是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或腦波等檢查有異樣,經醫師判斷有高復發機率,則會建議開始用藥。而癲癇用藥的選擇也須因患者本身狀況做調整,例如若為計劃懷孕的年輕女性,選擇藥物時須盡量避免使用懷孕用藥安全分級D或X之藥物,以免導致畸胎;若屬於較肥胖的體型,可考慮使用副作用為體重減輕之抗癲癇藥。另外,很多人擔心一旦開始用藥就需吃一輩子,其實只要控制得宜,加上超過兩年以上未發作,就可開始慢慢減藥甚至停藥。黃虹菱醫師提醒,第一次發生癲癇難免會特別焦慮,但須經詳細檢查後才能判定是否為癲癇,建議盡早就醫接受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睡眠不足等容易導致復發之因子;若有二次復發,須盡早回診評估是否須開始用藥。

妥瑞兒恐有學習障礙 3方法助克服

妥瑞兒恐有學習障礙 3方法助克服#抽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洪小弟弟是一名6歲男孩,4歲多時常嘴角抽不停、搖頭晃腦、肩膀也常抖動,當時被懷疑是抽搐。幾個月後這些奇怪動作消失,但卻常常咳嗽、清喉嚨,過一陣子這些上呼吸道症狀也痊癒了。然而,過一段時間洪小弟弟卻常不自主眨眼睛,開藥水使用後好像有好一點,過陣子又痊癒了。最近因為常常裝鬼臉,聳肩膀,帶去大醫院兒科門診求診。身體檢查喉嚨無發炎,肺部與腹部也沒有不正常發現;神經學檢查也沒有肌肉無力、反射異常和其他不正常的發現。洪小弟弟有動作型和聲語型抽搐,這些症狀反覆超過1年以上,診斷為妥瑞氏症。症狀輕微、不影響自己狀況下,建議不需使用藥物,平常保持充足睡眠與規律生活,如果症狀越來越明顯,再回診檢查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抽搐是妥瑞氏症最常見的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林漢斌說明,妥瑞氏症常發生於2至15歲兒童,而抽搐是妥瑞氏症最常見的症狀。會出現反覆不自主運動或聲音的疾患。症狀呈現快速而短促的不隨意動作或語音。主要症狀可分為動作性或聲語型抽搐:1) 動作性抽搐/常見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歪嘴巴、裝鬼臉、搖頭晃、點點頭、聳肩膀、搥手、頓足、凹凸肚皮、吐口水等,即臉部肌肉,手腳抽動及關節等部位不隨意運動。2) 聲語性的抽搐/常見的為清喉嚨、擤鼻子、頻發性咳嗽或發出奇怪的呻吟音、大叫或甚至發出類似「幹」的不雅字句等。3) 感覺或心理上的抽搐/妥瑞氏症病人即將抽動前都有徵兆,即前兆性的衝動,譬如眼皮酸而眨眼睛,有時候會有感覺到緊繃感、肌肉緊張、刺痛等。妥瑞症診斷需符合5個條件妥瑞氏症是發病於兒童的一種慢性神經生理學機制的病變,其治病的機轉目前仍不清楚。妥瑞氏症最主要的症狀是抽搐,全球小朋友約10至15%有抽搐,而妥瑞氏症約占全球人口的0.52%,皆男多於女。妥瑞氏症診斷須符合以下5個條件:(1)多樣動作或多種聲語的抽搐;(2)抽搐一天發生多次,或間歇發生在一年某段期間,而症狀消失的時間不超過三個月;(3在18歲前出現症狀;(4)確定並非起因於用藥或其他疾病;(5)造成社交、學習或工作上重大干擾。3方法幫助克服學習問題對於妥瑞兒,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接納他,不要給太大壓力,也不須制止,因為制止只會讓症狀更嚴重。妥瑞氏症的症狀常於青春期達到高峰,之後有1/3的妥瑞兒會完全緩解,1/3妥瑞兒症狀會些微緩解,1/3的妥瑞兒症狀會持續到成年。隨著年紀增長,妥瑞兒愈懂得如何去掩飾或修飾症狀。除非抽搐或妥瑞氏症已嚴重影響到父母或孩子本身的日常社交生活,才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如果能適應其奇怪的不自主動作不需藥物治療。常見的藥物副作用,有嗜睡、動作遲緩及注意力降低。學會如何放鬆,防止因疲倦引起症狀的加劇及適當的正向心理支持也很重要。林漢斌醫師表示,由於語言及動作症狀,近30%妥瑞氏症學童有學習方面障礙。例如閱讀、書寫以及數學。以下3點建議幫助學生學習:1) 事前溝通說明/家長可先準備說明書,讓老師與同學開學時了解妥瑞氏症兒可能出現的狀況,甚至如果影響到其他同學時,建議老師讓孩子出公差,或讓他離開教室去保健室休息,避免過度影響老師與同學上課。2) 教室中座位適當的安排/由於妥瑞兒容易因緊張讓症狀加劇,可以建議老師讓孩子坐在前排離門口近的位子,並且讓較體貼認真的學生坐在其四周,讓孩子盡量不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3) 建立良好的心態以及自信心/許多妥瑞兒的怪異動作或是聲音,偶爾在班級中受到其他同學嘲笑;但如果透過良好的溝通與老師的幫助,可以慢慢地引導他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當妥瑞兒上課時開始要坐立不安時,老師可以請他來當老師的小幫手,如擦黑板、倒垃圾,轉移他的注意力;適時誇獎他的協助,建立自信心。

孕期濫用毒品 寶寶恐藥物成癮

孕期濫用毒品 寶寶恐藥物成癮#抽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成癮性藥物的濫用並不罕見,台灣藥物濫用的整體盛行率是1.29%,其中在青壯年及中年人間,有23萬人曾藥物濫用。藥物濫用中,又以毒品佔了很大部份。成癮性藥物使用,除了對一般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孕婦使用也會對胎兒造成傷害,寶寶出生後還會有藥物戒斷症狀的出現,必須住院治療。新生兒戒斷 恐出現嘔吐、水便與腹瀉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安國表示,媽媽在懷孕時使用嗎啡類或其他成癮性藥物,會通過胎盤與臍帶堆積在胎兒的身上;寶寶出生之後,突然停止接觸會引發新生兒的臨床戒斷症狀。通常母親若使用短效型的成癮性藥物,3天之內就會出現症狀;若使用半衰期較長的成癮性藥物,則症狀會較晚出現,但持續較久。戒斷症狀包括中樞系統問題,表現煩躁不安、過度激動、張力過強或是全身性抽搐;或是腸胃道系統問題,像是過度吸吮、嘔吐、水便與腹瀉;也可能會引發呼吸急促、自主神經失調。孕產婦藥物濫用者 新生兒應持續追蹤周安國醫師表示,治療的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定期評估症狀、降低環境刺激、給予針對症狀治療的藥物。若是新生兒症狀較為嚴重時,則使用嗎啡類或抗癲癇的藥物作為戒斷治療。這類寶寶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之後,出院時大多可成功戒斷。除了新生兒醫療照護之外,後續照顧者的身體狀況、心理因素、經濟問題以及社會支持,加上出院後的照護品質與定期門診追蹤也關係著寶寶未來疾病的發展。因此針對藥物濫用的孕產婦,在入院的時候需與婦產科、小兒科與社工室保持密切聯繫,共同訂定治療與追蹤計畫,以提供最適當的保護與協助。

嘴角抽動、溢奶 新生兒抽搐惹禍

嘴角抽動、溢奶 新生兒抽搐惹禍#抽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出生的小祐自醫院返家後,爸媽發現他吃奶時嘴角會不自主抽動,左手會出現不正常的姿勢,甚至常有溢奶的情形。緊急送醫後被診斷為新生兒抽筋。進一步檢查發現為低血鈣導致的抽搐。新生兒抽搐不明顯 家長觀察力很重要成大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吳博銘提醒,一般民眾對於抽搐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上口吐白沫,眼睛上吊,但新生兒癲癇症狀變化多端,不像成人會有明顯四肢抽動的動作,新生兒抽搐年紀越小表現越不典型,抽搐多是以局部性為主,因此家長的良好觀察及警覺性非常重要。根據國外統計,平均要花費7小時的腦波檢查才能找到癲癇的證據,進而及早治療,以避免留下後遺症。新生兒抽搐係腦部不正常放電所導致,國外大型研究發現,每1,000名兒童約有1.5-5.5例,發生率不低,且多於出生後1週內發生。且據國外統計,有20-30%的小病童在兒童期會有癲癇的情形。發燒、持續抽搐超過30分鐘立即送醫吳博銘醫師表示,新生兒比成人易發生抽搐,主要原因以新生兒於出生過程生產不順所造成的缺氧性腦傷為最大宗。提醒家長,若新生兒抽搐在短時間內反覆發作,且發作完後意識未立即回復,或合併發燒、持續抽搐超過30分鐘,都可能影響以後的智能發展,應立即送急診,至加護病房進行重症照護。吳博銘醫師表示,第一次抽搐發作後,可能會造成發展遲緩、自閉症及後續的癲癇發作,需長期門診追蹤,除了發作型態外,神經發展也是長期追蹤的重點,需要專業醫療團隊來積極介入,以維持兒童的良好神經發展。

女童眼睛上吊、抽搐 竟是感染輪狀病毒

女童眼睛上吊、抽搐 竟是感染輪狀病毒#抽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寶寶上吐下瀉加抽筋,父母驚魂!一名2歲的小妹妹,發生上吐下瀉及發燒症狀,在服藥後症狀逐漸改善。但在隔天,忽然發生眼睛上吊,四肢抽搐的抽筋症狀,持續約2分鐘。父母趕緊將她送到急診,在使用針劑抗癲癇藥物後不再抽筋,並於三天後順利出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神經科許家睿醫師表示,幼童得到腸胃炎合併抽筋的案例並不少見,雖然導致抽筋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確定,但目前是認為跟幼兒腦部發育尚未成熟,較容易因為其他感染造成抽筋有關。抽筋狀況   不影響未來智力發展研究顯示,兒童罹患腸胃炎合併抽筋現象的比例約為30分之1,這些孩子平均年齡大約為2歲,但這些孩子之後的智力、粗細動作等發展情形皆與一般孩子無異,較少出現後遺症,所以家長勿過度擔心。預防腸胃炎為首要也有家長會詢問「難道沒有辦法可以預防嗎?」許家睿醫師表示,目前發現腸胃炎造成的抽筋與輪狀病毒感染有很大的關連,研究顯示,約4成至5成是因為輪狀病毒感染造成。目前已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但對於抽筋的預防效果仍未被證實,但是仍然能減少感染輪狀病毒的機率與嚴重度。因此,許家睿醫師還是建議父母親給寶寶服用疫苗;其實,重點還是照顧者及小朋友應勤洗手,注意衛生與環境整潔,減少腸胃炎罹患的機率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小朋友突不斷抽搐、血尿 患遺傳性結節硬化症

小朋友突不斷抽搐、血尿 患遺傳性結節硬化症#抽搐

一名26歲男子在嬰孩時期不斷出現抽搐的情形,直到5歲就醫才曉得罹患遺傳性罕見疾病「結節性硬化症」,不但讓腦、腎、皮膚等長出結節瘤,且就算切除也仍會復發。但為更加仔細追蹤「結節性硬化症」的狀況,與避免更嚴重併發症,以及讓一般民眾認識該疾病,台大醫療團隊在2010年正式開辦「結節硬化症整合門診」,並於今天公布治療成果。(圖片翻攝自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台大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結節性硬化症」是由於TSC1和TSC2兩種基因變異,造成患者神經組織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導致腦、腎、皮膚、眼睛等地方長出結節瘤,且由於該症不能徹底根治,使得許多病友不敢生育下一代。陳沛隆醫師表示,其實只要病友利用羊水穿刺、絨毛膜檢查與胚胎著床前基因的診斷,即可能生下健康的小寶寶。「結節性硬化症」在國內僅有近2000名病患,約有1/3患者是從上一代遺傳、2/3患者為自身機因產生突變。而結節性硬化症病患在1歲前,會出現癲癇狀況(如點頭式癲癇),隨著年紀增長消失後,皮膚可能開始長出類似小青春痘的皮腺脂瘤,以及長在腎臟的結節瘤會造成血尿等等,且有些許病患也會有智能障礙的問題,如患有自閉症、注意力不集中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