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移植

臺大醫院以及臺灣大學團隊成功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移植後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團隊研發的其他電紡紗生醫材質,也證明有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分化及視神經修復的潛能。團隊研究結果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 視覺相關神經修復為目前醫療仍難突破的困境 臺大醫院眼科部王一中主任表示,角膜、網膜或視神經等主控視覺的相關組織,都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組織。一旦神經受到損傷,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這也是眾多病患視力受損的主因。目前視覺神經修復的治療以昂貴但成效有限的藥物為主,國內在法規限制下許多藥物也無法使用。臺大醫院眼科陳偉勵教授、廖述朗教授、陳達慶醫師、臺大工學院林唯芳教授、中研院唐堂研究員及郭紘志研究員多年來研發的電紡紗生醫材質,可作成層狀人工角膜移植片或層狀幹細胞其神經細胞分化載體,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也與哈佛大學團隊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 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安全細緻,可以誘導神經細胞的方向性生長,並穩定釋出神經生長傳遞物質 臺大醫院眼科教授,也是「臺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也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團隊目前研發出可促進角膜神經修復的人工角膜層片,若能成功進入臨床,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福音。臺大工學院教授,也是臺大團隊電紡紗材質主要研發者林唯芳指出,團隊所研發的視覺相關電紡紗材質,乃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不僅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人工角膜層片不僅動物實驗顯示安全無虞,治療成效也相當優越。 臺大醫院眼科陳達慶醫師表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的損傷也佔失明病患的大宗,但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目前在「誘導性全能幹細胞神經研發中心」分化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研究上,在細胞培養層次有極優越的表現。未來將往動物實驗及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研發上繼續邁進。  臺大醫院秉持發展前瞻性的研究,提供高品質與人性化醫療之使命,本次與臺灣大學合作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不但獲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未來亦將往人體試驗階段方向努力,期待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友。

牙齒也可以移植 拔智齒救缺牙好處多

牙齒也可以移植 拔智齒救缺牙好處多#移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8歲郭女士因左上顎後牙疼痛至台南市立醫院牙科就診,診察後發現為左上第二大臼齒劈裂,未有良好的治療方式可以留下此顆牙齒,與鍾瑞哲醫師討論後,決定拔除在左上第二大臼齒後,將右上第三大臼齒(俗稱智齒)移植到拔牙處,後續完成根管治療及單顆牙冠贋復。收費比植牙便宜 又沒有牙橋的清潔問題鍾瑞哲表示,造成缺牙的原因很多,蛀牙齲齒範圍過大,牙齒外傷,牙裂等,當牙齒齒質狀況太差,經醫師評估診斷只剩下拔牙一途,就會形成缺牙。而在單顆缺牙區的治療選擇,常見有傳統固定式牙橋與人工植牙等方式,而自體齒移植則是另外一種方式。傳統固定牙橋需要修磨缺牙區前後的牙齒,也就是坊間常聽到「缺一顆,做三顆」的假牙製作方式,對於需要修磨前後好的齒質,是比較可惜的,而且牙橋間牙線無法穿過,增加清潔的困難度與複雜性;人工植牙不用修磨前後自然牙,但單價相對較高;自體齒移植是利用口腔內沒有咬合功能的牙齒,移植到缺牙區的方式,也就是植自己的牙齒,除了後續假牙只需要做一顆外,留在口內的也是自己的牙根。並非想做就能做 牙根外型長度、有無蛀牙等都要考量而自體齒移植之所以不同於傳統固定式牙橋與人工植牙等方式常見,主要在於並非想要做,就有辦法做,其條件是比較嚴苛的,像是移植牙的構造,牙齒大小,牙根外型與長度,是否移植牙本身也有一些狀況像是齲齒、牙周病等;受植區是否有牙周病,有沒有急性發炎或感染的症狀等;另外患者的年紀,口腔衛生,配合度等,都是影響自體齒移植的因素。自體齒移植在適當情況下,不失為一個可以考慮的治療選擇,移植成功後續通常還需要根管治療與假牙製作。鍾瑞哲也指出,雖然智齒是最常見的移植齒,但如果智齒長歪或是位置很難清潔,容易卡食物,建議還是儘早拔除以利口腔環境維護,預防勝於治療,維持好的潔牙習慣與定期檢查才是擁有一口好牙的不二法門。

C肝也能捐肝?活體肝移植獲創舉

C肝也能捐肝?活體肝移植獲創舉#移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酒精性肝炎患者越來越多,因而被迫換肝個案日增。45歲的陳先生多年熬夜工作又喝酒,發病到重症腹水僅3個月,2017年11月因茶色尿液腹脹就醫,檢查發現罹患酒精性肝炎併代償不全;12月因酒精性肝炎致肝硬化產生大量腹水及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反覆住院治療。術後兩年 血液未發現C肝病毒蹤跡奇美醫院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表示,陳先生狀況危急且等不往生者捐肝,43歲的妹妹不捨哥哥受苦,自告奮勇捐肝給哥哥,由於妹妹是C肝帶原者無法捐贈,醫療團隊評估後,考量妹妹C肝病毒量較低,先給予C肝抗病毒藥物,病毒檢驗為完全為陰性後再進行活肝移植。2018年3月移植醫學團隊執行「國內尚無前例C肝帶原者經治療後捐贈給完全未曾感染過C肝之親人活體換肝手術」。術後已近兩年,兄妹恢復狀況良好,雙方未在血液檢查中發現C肝病毒的蹤跡,肝功能也都正常,「算是一次非常成功也是C型肝炎活體捐贈的創舉」。以往C肝捐肝往往被捨棄奇美醫院內科部部長暨胃腸肝膽科肝膽內科主任郭行道指出,以往C型肝炎帶原者治療以干擾素為主,對國人常見的基因第一型C肝治療效果不佳,因此C型肝炎帶原者捐肝往往被捨棄,對於捐肝極度欠缺的台灣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DAA藥物的問世,讓治療C肝有了革命性的進展及高達95%治癒機會,但醫界對於C肝帶原者經治療後立即執行活肝捐贈手術,還是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因為一旦移植後捐肝者及受肝者的安全都還需要時間的驗證。目前國內採行的方式是,C肝捐贈者給C肝接受者,C肝不可以捐給未曾感染過C肝的接受者。在活肝方面目前還未做到C肝帶原者接受過DAA治療後(視同C肝已痊癒)立即捐贈給未曾感染C肝的親屬。

2成白血病會復發 持續化療是關鍵

2成白血病會復發 持續化療是關鍵#移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其實我本來跟小弟弟沒甚麼交集,但後來轉到我手上後,真的深深為他的勇敢所感動!」對於復發或頑固型的急性白血病患來說,一旦復發就可能代表病情比較難控制,除了持續使用化療藥物,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則是病患可以根除白血病的最後希望。怎麼提升這些病患的移植成功率,成為每個治療的重要關鍵。嚴重感染是治療瓶頸 造血幹細胞移植最後希望才8歲的小T被診斷出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然即時就醫,但是經過第一線化療不到一年就復發,除了化學治療無法有效控制癌細胞之外,治療過程中身體也出了很多狀況,特別是一些嚴重的感染讓整個治療瓶頸難以突破,於是父母接受醫師意見,決定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一開始碰面時,就知道他罹患的是個困難治療的疾病,但是他所表現出的求生意志,讓整個醫療團隊為他的勇氣所感動。」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世翔對小T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在復發的患者中因為病情的難以控制,常讓病患情緒控制很差,特別是小孩子,很多都跟父母哭訴說,不再願意接受治療。」癌細胞對化療藥產生抗藥性 2成白血病會復發小T在治療過程中保持樂觀積極,對於醫療團隊的安排幾乎很少說不,最後很順利的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雖然移植後的初期很順利,但可惜的是不到半年又再度復發,最後小T還是走了。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近幾年來治療成績很好,但還是有近20%的病患,即使接受了化學治療,其白血病會復發甚至演變為頑固型白血病,陳世翔說。「根據我們自己醫院的經驗,有7成的復發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接受造血幹細胞的移植為主要的治療方法。」陳世翔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一旦復發後,會使用不同的化療藥物,或使用相同的化療藥物但增加劑量,但病情復發通常就代表身體的癌細胞有產生對化療藥物的抗藥性,因此最終還是必須靠造血幹細胞移植才有根除疾病的機會。新一代化療藥降低癌細胞數量 增加移植成功機會陳世翔解釋,造血幹細胞移植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讓病患在移植前,把體內癌細胞數量降到最低,研究顯示,移植前的殘餘癌細胞數量越低,移植成功機率就越高;這幾年在國際間的治療趨勢,就是以新一代的化療藥物降低移植前的癌細胞數量,根據研究報告,可以將原本1成的效果,提升到4成以上。陳世翔認為化療藥物的進步,可以讓這些兒童增加移植成功率,可說是為這些患者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本文摘自/健康醫療網)

24小時移植手術不間斷 父子換肝成功

24小時移植手術不間斷 父子換肝成功#移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子女相爭捐肝,只求換回父親健康的身體!日前,一名54歲住在南投的蔡先生,因工作關係需長期應酬,五年前被確診為酒精性肝硬化,為了救命妻子便開始奔波,到處打聽有關大愛捐贈肝臟的訊息,但等了又等,他身體狀況愈來愈差,不僅腹水嚴重、吐血,甚至還經常昏倒在家中。後來,二名子女得知他的狀況後,相爭著捐出自己的肝來救爸爸,但因他身體狀況極差,移植的失敗率比較高,所以,大多醫院皆不建議做活體肝臟移植,但妻子擔心他無法等到大愛肝臟捐贈,輾轉到了大林慈濟醫院,所幸與醫師的討論下,一一抗服了各種問題,經過長達24小時的手術時間,終於成功協助順利完成活肝移植。即使風險大 仍想為患者努力一試大林慈濟醫院移植中心尹文耀表示,在手術前與家屬詳細說明,並且再三強調:「如果隨時想要改變,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不敢說。」面對這一次艱巨的挑戰,雖然免不了擔心最壞的狀況,但即使如此,仍想為患者努力一試。所以,在手術前分別協調了內、外等科幫忙,一同克服了蔡先生的身體狀況,包含糖尿病而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右手小指截肢的部位感染問題,加上心臟、腎臟、肝臟功能都不好,最後造成嚴重乳靡狀的腹水等,種種因素都使得換肝風險大增,所幸後來在24小時接力手術後,仍順利完成活肝移植。

器官捐贈突破障礙 血型不吻也能移植

器官捐贈突破障礙 血型不吻也能移植#移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指出,台灣末期腎病變盛行率是世界第一,末期腎病變的患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將會迅速危及生命,洗腎或腎臟移植是唯二的治療方式,但過去經常因捐贈者血型與患者不符,無法進行移植手術,使得全身神經系統、循環系統都受到破壞,逐漸走向衰退的道路。不過,近年來隨著醫學及藥物的進步,血型不吻合已不再是腎臟移植的高牆,日前,一名48歲的女性患者,因腎衰竭需長期接受透析治療,雖然進入移植等候名單,卻苦等不到合適的捐贈者,病患姊姊不忍妹妹受苦,願意捐贈腎臟給她,但無奈血型不同,所幸醫學進步,解決了血型不吻合之間的排斥問題,經手術前完整詳盡的準備後,目前已順利完成移植手術,重獲新生。血型不吻 是阻斷洗腎患者重生的高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郭宏典醫師表示,腎臟移植後,雖然只有一顆新的腎臟,卻足以擔起排出代謝廢物的重責大任,將體內的毒素排得一乾二淨,且更不需要像血液透析一樣,每周花三個半天時間,躺在病床上接受透析治療。只可惜腎臟的來源目前僅仍從人體身上摘取,包含親屬間活體捐贈與腦死病人的大愛捐贈,活體捐贈的腎臟成功率與腎臟存活年限皆優於腦死病人的捐贈,不過有時受限於親屬間血型不吻合,妨礙了移植的施行,也阻斷洗腎病人重生的機會。將對抗不同血型的抗體移除 增加腎臟存活率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現在可利用新的血液透析技術,將洗腎病人體內對抗不同血型的抗體移除,加上施打抑制B淋巴球功能的藥物,讓原本因血型不合會產生排斥的移植腎臟,得以成功的存活於受贈者體內,發揮排毒的功能。而技術不僅增加了腎臟移植的機會,也讓更多飽受洗腎折磨的病人,得以重享快樂的生活。

自體脂肪移植 存活率影響手術成敗

自體脂肪移植 存活率影響手術成敗#移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進步,現代人對自身的形象愈來愈重視,整形也成為近年熱門的醫療項目之一,其中臉部更是大宗。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臉部膠原纖維會逐漸流失,失去彈性與光澤,長久下來便出現皺紋等老化象徵。玻尿酸持久性恐不足  補脂肪較不會排斥阮綜合醫院整形外科周治剛醫師指出,為了挽回青春,整形科技之中最常用的就是玻尿酸,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入真皮凹陷部位,另外也可使用在隆鼻、豐頰等,作為填充軟組織之用,和肉毒桿菌素都是現今最熱門的微整形項目。但玻尿酸的問題是持久性不足,通常只能維持8、9個月,最多一年就會被吸收,必須重打。因此近來醫界發現,改用自體脂肪進行填充較持久。周治剛醫師說明,自體脂肪移植手術是針對身體脂肪囤積,如腹部、大腿等多餘脂肪聚積部位,以細小針管將脂肪抽出後,經過處理再注射到所需部位,如太陽穴、額頭、臉頰及下巴等處。血液循環不足難存活   恐產生鈣化因為是用自己體內多餘的脂肪,不會有排斥的問題,注射後的脂肪細胞,經過血液循環後會存活下來,填充凹陷和豐滿外觀,也就是俗稱的「補脂肪」。臨床上,脂肪移植最常運用在豐額、隆鼻、豐頰、豐下巴、加強蘋果肌、補太陽穴(夫妻宮)、疤痕修補等,甚至大量的脂肪移植也被運用在豐臀以及豐胸。但脂肪移植手術的困難在於植入的脂肪,需均勻地散布在組織中,每個脂肪細胞都必須適度循環才能存活,若植入的脂肪顆粒聚集在一起形成「脂肪塊」,就會因血液循環不足而壞死、被組織吸收,甚或產生鈣化顆粒等後遺症。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移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且其中更有2~3成的人,無法依靠藥物進行治療或改善,成為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但經過臺北榮總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多年研究後,成功開發出新式視網膜多功能移植支架系統,將幹細胞以及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入受損視網膜下腔內,並建立視網膜移植手術系統與提高幹細胞移植之成功率,進而改善造成黃斑部病變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微環境。目前動物實驗 已確定視網膜功能反應正常臺北榮總醫研部基礎研究科邱士華醫師表示,此治療方式是先將病患血液細胞成功編整為誘導多功能幹細,並在特定環境中,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視神經細胞,接著再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植入大型動物實驗豬體視網膜下腔內,經過長時間追蹤觀察,確定移植物已成功與視網膜結合成一體,且檢測後更證實,豬眼睛之視網膜功能反應皆為正常。人體試驗 預估至少兩年後將會進行新式視網膜移植技術可分化為個人專屬客製化視網膜,有助於開發視網膜個人化醫療平台,透過此移植技術可挽救黃斑部病變患者,但邱士華醫師表示,目前此技術尚未通過人體階段,目前預計至少兩年後會進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