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

男洗澡後昏倒 CPR、低溫治療撿命

男洗澡後昏倒 CPR、低溫治療撿命#洗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葛先生每天工作時間約10小時,某日凌晨1點多洗完澡,出浴室時突昏倒,家人發現後隨即施以CPR急救,但已失去呼吸、心跳。救護人員趕到現場後繼續施以AED及CPR急救並緊急送醫,送醫途中仍不放棄予以急救,但仍無呼吸、心跳,到院搶救後恢復心跳,進行低溫治療,數日後進行心臟整流去顫器植入手術,2日後出院。低溫治療心跳停止病人 降18%死亡率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志中表示,醫學統計顯示,4至6分鐘心跳停止、沒有呼吸,死亡率很高,就算活下還有腦部受傷的後遺症,甚至變成植物人。連續這15分鐘施行CPR,等待進一步的救援是正確的作法。國際醫療界公認低溫治療是減少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腦神經受損及死亡的有效工具。研究顯示,使用低溫治療的病人死亡率可由原本的57%降至39%,神經功能良好的比率可自原本的36%增至50%。低溫治療有數種方式,其中北極日體外自動降溫系統,是醫界公認穩定可靠的低溫治療儀器,然而由於健保並未完全給付,病人家屬仍須負擔部分費用。及時心肺復甦術 避免腦部缺氧葛先生急救成功,除了適時低溫治療外,家屬第一時間給予心肺復甦術居功最大。鼓勵所有人都要學習心肺復甦術,一旦發現病人心跳不幸停止,除了電話求救,在等待救護人員抵達前,一定要持續給予心肺復甦術,以免腦部缺氧太久,成為植物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楊淵博表示,除了盡量找到病患心衰竭的原因外,預防再次發生不幸是當務之急。心臟功能不佳的病人族群中,造成生命危險的主因是心律不整及心衰竭惡化,葛先生應屬前者。根據歐洲心臟學會以及美國心臟學會對心衰竭的建議,心衰竭和猝死的病患,強烈建議置入體內去顫器治療。

幫寶寶洗澡 掌握6原則最安心

幫寶寶洗澡 掌握6原則最安心#洗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每天洗一次澡為佳/嬰兒每天洗一次澡最為適當,不過夏天因為流汗過多,可以幫寶寶洗1~2次。2) 如果健康狀況不好應避免洗澡/萬一寶寶出現感冒或皮膚濕疹,則應該避免洗澡。此外,寶寶哭過或哺乳後,不要馬上幫他洗澡,應該間隔一段時間再洗。3) 沐浴的適當時間為5~10分鐘/在水中太久,寶寶的皮膚角質層會脫落,引起一些皮膚問題。即使寶寶再怎麼喜歡水,也應該將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左右。此外,因為小嬰兒對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所以最好避免在清晨或在晚上幫他洗澡,最好選擇在溫暖的時段為寶貝洗澡。4) 室內溫度保持在20~25℃,水溫38~40℃/被水浸濕的狀態下如果被寒風吹著,很容易患上感冒,因此即使是夏季也一定要關上出入的門再幫寶寶洗澡。將室內溫度保持在20~25℃最為適當,水溫控制在38~40℃左右,當媽媽利用手肘來測量水溫時,既不感到太熱也不感到太冷的狀態最合適。當小寶貝和大人一起洗澡時,在進入浴室之前應該在浴缸裡沖入熱水,使室內溫度升高。5) 使用嬰兒沐浴用品/未滿一歲的小娃娃在浴盆裡洗澡會非常方便。應該選擇不深和底部防滑的嬰兒浴盆。如果媽媽是獨自幫寶寶洗澡,最好使用沐浴鞦韆。將沐浴鞦韆架在浴盆裡,可以讓寶寶躺著方便洗澡。6) 提前準備好尿布和衣服/在接洗澡水的時候,可以一邊將孩子要更換的衣服和尿布按照順序展開放在房間的地板上,在準備好大毛巾、乳液、爽身粉等物品放在一旁。(本文摘自/坐月子體質調教聖經/台灣廣廈出版)

穿越宋朝 解密產後調理禁忌

穿越宋朝 解密產後調理禁忌#洗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坐月子的民間習俗,經過華人婆婆的傾情詮釋,如今差不多已成了一種奇葩般的存在。婆婆們認為坐月子是千百年來先人的智慧結晶。而反對坐月子的一派則毫不客氣,將坐月子視為傳統文化的糟粕—中國某位科普作家就發表過文章〈「坐月子」是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陋習〉,直斥坐月子的習俗「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恰恰是對著來的」。坐月子源於宋代?還有人言之鑿鑿地提出,坐月子的習慣源於宋代—於是宋朝躺著也中槍—大概是因為南宋出版了一部婦產科專著《婦人良方大全》,其中有一個章節叫「坐月門」,說明了孕婦「坐月」的方法。但是,《婦人良方大全》中的「坐月」和今天熟知的「坐月子」,完全是兩碼事。宋朝醫生說的坐月其實是「臨月」、「臨產」的意思。換成現代的醫學名詞,叫作「預產期」。《婦人良方大全》的「坐月門」,說的便是孕婦預產期該注意哪些事項、出現病症如何用藥。《婦人良方大全》也討論了產後的護理保健與治療,不過不是放在「坐月門」段落中,而是放在「產後門」裡,換成現代的說法,便是「產褥期」。可見宋朝時,醫學界並無坐月子的說法。預產期說了哪些注意事項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婦人良方大全》。這部醫書的編著者叫陳自明,是南宋的醫學家,出身於醫學世家。他在擔任建康明道書院的醫學教授時,因為深感「醫之術難,醫婦人尤難,醫產中數症,則又險而難」,決心編撰一部婦產科專著,於是有了這部嘉熙年間出版的《婦人良方大全》,其中產科部分有五個門:胎教門、妊娠門、坐月門、產難門、產後門。以今天的目光來看,《婦人良方大全》中有許多說法是荒誕不經的,比如書中介紹了一則將胎兒轉女為男的法子:「妊娠三月以前,取雄雞尾尖上長毛三莖,潛安婦人臥席下,勿令知之。驗。」還特別標明很「靈驗」。不過,陳大夫對孕婦圍產期的建議卻非常具有科學精神:「凡婦人妊娠之後以至臨月,臟腑壅塞,關節不利,切不可多睡,須時時行步。不宜食黏硬難化之物,不可多飲酒,不可亂服湯藥,亦不可妄行針灸。貼神明圖安神、獲得平靜力量今人生孩子通常在醫院;宋人沒有這個選項,都是在家分娩,請產婆接生。這是時代的局限性。但陳大夫提醒,分娩所用的床帳茵蓐要時常消毒,使之潔淨。接生婆要「預擇年高歷練」之人,因為在古代,接生孩子靠的就是經驗,「年高歷練」的產婆無疑經驗更豐富,因而也更可靠。陳大夫又說,孕婦「既覺欲產,不得喧哄;人力雜亂,大小倉惶,驚動產婦」。而分娩之時,「務要產婦用力」,「如覺心中煩悶,可取白蜜一匙,用新汲水調下。或覺饑,即吃軟飯或粥少許亦須預備,勿令饑渴,恐產婦無力困乏也。若不饑渴,亦不須強食。」今日醫生給臨盆產婦的建議,也不外如此吧? 陳大夫還細心提醒:產婦坐月之後,要記得貼「產圖」。這是什麼呢?和符咒差不多,上面畫有「雷公、招搖、運鬼力士、天狗、軒轅、大時、咸池、豐隆、吳時、白虎、大夫、天候、狂虎,凡此十三神」,又「以朱書某月某日」,貼於產房某個方位。你也許會認為這是非常可笑的封建迷信,但且慢取笑,換個角度來看,這些貼在產房中的產圖,顯然可以給予產婦一種心理暗示,讓她們相信自己時刻受到神明的保佑,從而獲得某種精神力量與內心安寧。今天有些準媽媽進產房時,也會在心裡默默祈禱上帝保佑,道理也是一樣的嘛!產褥期飲食與護理婦人分娩之後,便進入產褥期,即後來所謂坐月子的階段。宋朝時,尚無「坐月子」的講法,但產褥期的護理是需要的。在宋代醫學中,這個產褥期護理被劃入「產後門」。今天婆婆們講究的坐月子陋習,既要「捂」,又有各種「忌口」,還要求臥床一個月,不知起於何時,應該是民間小傳統,實在不是傳統醫學的主張。不過,陳大夫後面的建議就頗有幾分科學精神了:「一臘之後,方可少進醇酒並些小鹽味。一法才產不得與酒,緣酒引血迸入四肢,兼產母臟腑方虛,不禁酒力,熱酒入腹,必致昏悶。七日後少進些酒,不可多飲。」這裡有個名詞要解釋一下:臘,這是宋人記錄產後時間的單位,據《夢粱錄》:「七日名『一臘』,十四日謂之『二臘』,二十一日名曰『三臘』。」陳大夫建議產婦,分娩後七日內不可飲酒,七日後才可少飲。以前的酒一般都是糯米酒,酒精度很低,人們相信,飲用少量的糯米酒有利於行血補氣。今天客家人坐月子,還保留著食用糯米酒燉雞的習俗。另外,現代科學認為產婦飲食應當少鹽,宋朝的陳大夫也是這麼主張的。不要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源於風俗、環境限制按某些地區婆婆的說法,坐月子有著五花八門的飲食禁忌,雞鴨魚肉都是「發物」,不能吃。但宋朝醫生告訴你,沒這回事:「一臘之後,恐吃物無味,可爛煮羊肉或雌雞汁,略用滋味,做粥飲之。或吃爛煮豬蹄肉,不可過多。今江浙間產婦多吃熟雞子,亦補益,亦風俗也。」雞鴨魚肉都可以放心吃,只是不可飲食過量,因為「凡吃物過多,恐成積滯」。有些婆婆還會要求坐月子的媳婦不可下床,要躺一個月。但宋朝醫生告訴你,沒有必要這麼誇張,只是不宜「強起離床行動、久坐或做針線,用力工巧」。適宜的活動是可以的。婆婆們又說了,坐月子不能洗澡、洗頭,甚至不能刷牙。宋朝醫生確實反對產婦「不避風寒,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但我們應該明白當時的生活背景,古時候沒有淋浴設備,沒有消毒過的自來水,沒有暖氣設施,沒有電風扇,古人又都是長髮及腰(這一頭溼漉漉的秀髮該如何弄乾, 想想頭都大) , 如果不避風寒洗澡、洗頭,極容易感染病菌、受冷著涼。這種情況下,提倡產婦盡量不要「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無疑是對的。錯的是今日的一些婆婆不識變通,不知與時俱進。產後護理應隨時代變通西方人其實也很重視產褥期護理, 並特別強調要注意產婦的產後抑鬱症。這方面宋朝醫生也關注到了—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後抑鬱症」的說法,不過陳大夫說,產婦「產後氣血大傷,心神易浮,不耐驚恐憂悲,宜多加防護,靜心休養」,「若未盈月,不宜多語、喜笑、驚恐、憂惶、哭泣、思慮、恚怒」,「又不得夜間獨處,緣去血心虛,恐有驚悸」。 換言之,陳大夫提醒產婦的家人要密切留意媽媽情緒的細微變化,悉心照料與關懷,幫助放鬆心情,舒緩焦慮。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宋朝醫生對於產褥期護理的建議,比今天許多婆婆堅持的那一套都要可靠得多。有些婆婆的那一套確實需要改改了,而反對坐月子習俗的新知派,也不要因為民間的一些陋俗而將古人與傳統想像得那麼不堪。 (本文節錄/宋朝妙新聞/時報出版)

預防寶寶過敏 洗澡要挑時間?

預防寶寶過敏 洗澡要挑時間?#洗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防空汙,難道洗澡也要挑時間?已知室內的二手菸、三手菸、裝潢塗料、線香燃燒、芳香劑產生的揮發性物質會轉變為有害人體的汙染物,且民眾普遍不會在家中配戴口罩,室內空汙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恐達室外的數倍,某些報導指出,只在早上洗澡的人可能容易發生過敏,然而大部分的嬰幼兒每天也都只洗一次澡,過敏機率也會容易提高嗎?室內濕度50度 抽菸的人別抱小孩現代人對於嬰幼兒的清潔分工很細,不僅會消毒奶瓶、被單,就連爸媽要抱孩子以前都要先洗手,加上嬰幼兒出門機率不高,天主教若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文欽表示,事實上嬰幼兒過敏風險與洗澡次數並無太大相關,而成年人若是晚上回到家不洗澡,將一整天在外接觸的汙染帶上床,才容易導致過敏機率提高!新竹馬偕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在家還是不安全!室內有許多隱藏殺手,除了殘留家具、衣物上的三手菸、烹飪油煙、線香、裝潢塗料、寵物巢穴等都藏有致過敏因子,小嬰兒在家如何避免室內環境過敏,除了使用除濕機,將室內濕度維持至50度左右,防止黴菌、塵螨茲生外,因為抽菸者口腔或衣物上可能殘留有害物質,盡量別讓有抽菸習慣的家人抱小孩也是重要的注意事項。免室內薰香、植物記得放室外黃文欽醫師提醒,從室外進入室內時若溫差在7-10度以內,先別急著摘下口罩,休息10分鐘慢慢適應溫差,保護好喉嚨才是第一要務。另外,盡量避免市內薰香,如果一定要用,可將噴霧式芳香劑改用油性凝膠式、裝潢塗料改用天然配方,最重要的是,植物放室外!許多民眾會認為,植物可以淨化空氣,對嬰兒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台灣氣候潮濕,室內放植物需要時常澆水,不只會加重濕氣,還容易招來蚊蟲,空氣品質不見得會變得更好。室外空氣品質低落時出門記得戴口罩,室內空汙的預防一樣也不可少,留意汙染因子,在維護家中空氣品質的同時還可預防寶寶過敏,一舉兩得!

19歲男大生洗澡半身癱 竟是中風造成

19歲男大生洗澡半身癱 竟是中風造成#洗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壓力大竟導致男19歲就中風!王同學目前就讀大學二年級,近日在宿舍準備洗澡時,發現右側上肢沒有力氣,只能依靠左手來穿脫衣服與洗澡,隔天早上起床症狀仍未改善,嚇得他趕緊就醫,經檢查證實是左側大腦小洞性腦梗塞,經藥物及復健治療,住院5天後已返家休養。突然無力、口齒不清 當心是中風警訊收治個案的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楊自強醫師表示,近年來因為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的改變,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這名19歲男學生,身高170公分,體重90多公斤,而且還有高血脂,本身就存在危險因子,再加上學業及生活的壓力,因此出現突發的中風狀況。楊自強醫師指出,中風發生前常會出現單側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或聽不懂話語、視力突然模糊、忽然覺得昏眩或失去平衡與協調等症狀;有些症狀非常輕微或很快就消失,常常被民眾忽略認為只是小毛病,但卻可能是引發中風的一個警訊,因此有任何疑似症狀就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他同時提醒,小中風或中風的預防方式有以下7點:1) 保持情緒的穩定,心情常保愉快。2) 避免煙、酒、應酬等不良嗜好。3) 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的民眾,最好能每年至醫院作一次全身健康檢查。4) 常量血壓/血壓高於130/85mmHg者,每星期至少量一次血壓。5) 均衡的飲食/少吃鹽、糖、油,多補充水份,定食定量、多吃蔬果、少吃動物性油脂及動物內臟。6) 規律的運動/適當而確實的暖身運動、在體能能忍受的限制內運動、慢慢地停止運動、運動後應等待流汗停止後再沐浴,且最好採用溫水。7) 遵照醫生指示,悉心配合/患有長期性疾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需遵照醫生囑咐,長期治療控制,以防腦中風的發生。另外,國民健康署與美國都曾有研究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造成中風的機率更大,因此維持良好的體重也能夠預防中風的發生。

早晨洗臉用清水就好?醫:視膚況而定

早晨洗臉用清水就好?醫:視膚況而定#洗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當惱人的鬧鐘響起、不情願按下停止鍵後,睡眼惺忪走進廁所,你開始思考:「今天要不要用洗面乳洗臉?」然而,為了趕時間,有些人稀哩呼嚕就用清水帶過;卻也有人會細心用洗面乳揉搓臉部。事實上,不管是清水、洗面乳,都要看自己的膚質,並非每個人早晨洗臉的方法都一致。中乾性肌膚狂用洗面乳 恐越搓越乾洗臉看似極小的行為,卻可以讓膚質年輕與老化擁有一線之隔;一旦粗暴揉搓、用錯洗面乳,或洗滌後沒有好好保養都會造成肌膚損傷。因此怎麼洗臉就成了愛美人士心中的大問號;然而,網路傳言「早晨洗臉無須用洗面乳」一說,令不少人紛紛投向「裸洗」懷抱;卻忘記衡量膚質差異,反而越洗越糟糕!對此,皮膚科醫師蔡逸姍指出,其實早晨是否僅用清水洗臉,應該要「視肌膚狀態而定」;如是油性膚質的人,本來就很容易出油,若只用清水沖洗,將無法洗淨油垢,還是得用洗面乳溫柔清洗為佳。只有中性及乾性肌膚,才不需要特別使用洗面乳,用一般清水即可;但還是得依照當天起床的膚況判斷。浴後應以純棉毛巾 按壓吸乾水份不只洗臉需要參考膚質,連洗澡也要區分清楚;蔡逸姍醫師說,並非所有人都可以用肥皂洗澡,若本身膚質乾燥,每到秋冬都會出現搔癢、紅腫則不宜使用肥皂清洗,應改為弱酸性或中性沐浴乳,避免將身體好的表層也洗掉。而淋浴過後應用純棉浴巾,以按壓方式吸乾水分;切忌大力擦拭,以免傷害皮膚角質層;並且在離開浴室前,趁水分尚未完全蒸散時先用乳液擦拭身體,以保住水分。

洗澡水溫超過40度 恐皮膚乾頭髮退色

洗澡水溫超過40度 恐皮膚乾頭髮退色#洗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洗澡不僅能清除汗垢髒汙,還能消除疲勞、促進血液循環,甚至在一場熱水澡時,還能激發個人想像力、創造更多靈感;不過熱水的溫度可是一大學問,太高太低對人體都有影響,美國皮膚科醫師表示,洗澡水溫應不超過40度,否則將會傷及皮膚。高溫恐致血壓降 出現貧血、頭昏經過一天奔波,回到家中來場放鬆的熱水澡,再幸福不過了;但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忽略調整水溫的重要,稀哩呼嚕就沖下去。醫師說,雖然平常看不出水溫造成的傷害,但若長期使用高溫洗澡,很有可能導致血壓下降,導致貧血、頭昏等狀況。帶走皮膚保護因子 乾燥、搔癢全上門由於高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人感到舒緩放鬆,但也有可能造成皮膚乾燥、搔癢、濕疹等情形,實在不可大意。此外,對於有染髮的人來說,洗髮溫度過高也會使頭髮快速退色,因此很多人經過染燙後,沒幾天就退回黃色,其實這都跟沖洗的水溫有關。因此皮膚科醫師建議,洗澡水溫應低於40度,溫度太高容易使皮膚的保護因子流失,且去除過多角質呈現乾燥、搔癢現象;醫師提醒,一旦感覺呼吸不順、皮膚變紅,就表示溫度過高,應調整水溫。 

戰勝冬季癢 縮短洗澡時間、少泡湯

戰勝冬季癢 縮短洗澡時間、少泡湯#洗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師,怎麼一到冬天,我就渾身發癢?」天氣愈來愈冷,因皮膚乾癢求診患者明顯增加。皮膚科醫師指出,門診每到冬季就會聽到病患抱怨;檢查後會發現都是「冬季癢」在作祟,因此為避免乾癢,提醒患者冬天應減少洗澡次數和時間,以及泡湯頻率。冬季癢愛作怪 皮膚乾患者大爆增阮綜合醫院皮膚科劉昭宏醫師說,冬季癢又稱「乾燥性皮膚炎」或「缺脂性皮膚炎」。乃因氣溫下降使皮膚的血管收縮,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缺乏足夠脂質層保護,造成水份散失。 事實上,冬季癢好發於乾性膚質患者以及銀髮族,還有更年期的女性、糖尿病患、洗腎患者。尤其是對銀髮族來說,夜晚受到皮膚癢的折磨,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  沐浴用品選擇低敏、無皂鹼因此,劉醫師也建議,為了減少冬季癢,冬天應減少洗澡次數和時間,最好是縮短到洗三分鐘戰鬥澡。同樣的,泡湯雖然舒服,卻不能夠紓緩皮膚癢的症狀;反而會導致皮膚的油脂流失,加速水分散失,造成病情惡化。最好是洗完澡或泡湯後,擦乾身體立刻擦上保溼潤膚的乳液。 此外,患部應減少肥皂、清潔劑的使用,更不要使用沐浴刷具。若如果必須使用沐浴乳,可選擇低敏、無皂鹼、中性或弱酸性且質地溫和的沐浴乳,少量使用,特別是膚質較乾的人不要天天使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