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

樂閱讀/掌握自己的價值觀

樂閱讀/掌握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

你會把自己快樂的決定權交到別人手上嗎?相信答案是不會,理智告訴我們不會,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常常做這樣的事,例如愛。在什麼情形之下,你會感受到愛呢?是所愛的人對自己付出嗎?這其實是將快樂的掌握權交到別人手上,我們可不可以做一個小小調整,告訴自己:愛別人以及對所愛的人付出並不求回報,那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健康,我不必一定要看到自己身強體壯的時候才感到快樂,我能夠天天為自己的健康付出,就可以給自己一個肯定,在心裡給自己一些鼓勵,這樣才算是將自己價值觀和快樂的掌握權交到自己手上。為自己的價值觀做些事吧!不用是很大的事情,是可以不斷實踐的小事更好。舉個例子,我現在最重要的三個價值觀就是──愛、家庭、健康,而我為家庭做的事就是一個禮拜一定會陪家人吃一頓飯;對愛的實踐是盡力參與家人的生命;為健康的實踐就是均衡的飲食、規律生活、定期運動,我寫的都很簡單,但是可以不斷身體力行。將這些你寫下的事,放在醒目的位置,長期實踐它吧!(本文作者/趙大鼻)(摘自/就算衰到爆,也要窮開心/春光出版)

台灣兒少愛看電視 無形影響價值觀?

台灣兒少愛看電視 無形影響價值觀?#價值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電視兒童似乎是現代孩子的最佳寫照;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無遠弗屆,不論是資訊的取得、觀念的吸收,媒體都是快而有力的工具,對小朋友的價值觀更會造成影響。你家的小孩常看電視嗎?而他們看的電視節目又是怎樣的在影響他們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對此進行「2012年兒少收視行為與兒少節目困境分析」,來瞭解目前台灣兒童的收視習慣、台灣兒少節目的內容與品質。透過兒童問卷調查、兒少節目監看的方式,兒福聯盟的調查報告發現,孩子每天平均看2.12小時的電視,如果以一般小朋友七點上完安親班回家到十點就寢來算,孩子待在家的三小時中,有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在家的時間都在看電視。遇到周末,二成四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高達五小時以上。相較之下,有六成六的孩子每天跟家長孩子聊天的時間不到1小時,而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學童每天平均也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國語跟生活倫理課。可見在語文能力與社會價值觀的形塑上,電視對於孩童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家庭或是學校教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兒盟所做的兒少收視行為調查顯示,六成三的國中生及七成三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常看的節目是偶像劇;而六成四的國中生最常看綜藝類節目。然而,孩子們收視率最高偶像劇中,內容傳遞拜金價值觀、激吻、甚至床戲等火熱鏡頭;而重口味的綜藝談話性節目,為達效果,常充斥拜金、功利、物化女性、粗暴動作與不當言語的內容。這對於兒少的價值觀建構是非常壞的示範。而為孩子量身訂做的兒少節目,如下課花路米、水果冰淇淋等,反而叫好不叫座,僅一成不到的孩子收看,形成極大反差。

台灣趨「宅童現象」 當心超齡節目影響孩子

台灣趨「宅童現象」 當心超齡節目影響孩子#價值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灣兒少愛看電視,但都是看什麼樣的電視?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進行的調查,國中生最常看「綜藝類」節目,小學高年級生最常看「偶像劇」,而這些類型的節目對兒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除了綜藝節目中的遊戲、開玩笑的方式,甚至偶爾出現的粗暴動作,談話型節目強調拜金、功利、物化女性等價值觀的扭曲,可能會導致兒少不當模仿外;調查中也發現,有四成孩子表示,關於兩性交往的知識,是從電視中得知的,接近二成的兒少表示,偶像劇中「接吻的畫面」最吸引他們,逾一成兒少則最被「床戲的劇情」所吸引。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為了提升兒少節目製播時數與比例,要求各電視台每周要播出一定時數的兒少節目。兒盟就針對兒少節目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三成六為知識類節目;由於「知識類」的兒少節目較容易獲獎,近年來電視台所設計的兒少節目大多往此方向發展;但對兒少來說,回家打開兒少節目,似乎又到了學校課堂,較難得到他們的注意力。且「知識類節目」,部分播出在冷門時段,孩童們想看根本也看不到。反觀國外兒少節目,如日本有真人結合卡通推出兒童烹飪節目,透過有趣的卡通劇情搭配真人示範簡單的食譜,相當寓教於樂。此外,國外迪士尼也有一些以歌舞、校園生活為主題的影集,這些都是結合娛樂,且相當生活化的主題。而目前台灣兒少愛看的卡通內容,更是充斥著不雅言語或打鬥畫面、搶男友、接吻等畫面,實在讓人擔憂。雖然台灣的電視節目有分級制度,然而,根據兒盟2005年的調查,有三成七的學童並未依照電視節目分級標誌來篩選電視,建議家長應多與兒少討論何為合適的節目內容;電視的聲光影音,往往容易造成兒少的沉迷,周末、周間長時間坐在家中看電視,更容易造成健康不佳的宅童現象。(圖片來源: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提供)

為什麼會生氣?價值觀不同、認為自己是「對」的

為什麼會生氣?價值觀不同、認為自己是「對」的#價值觀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你常感煩躁不堪、瀕臨暴走邊緣嗎?你知道人為什麼會生氣嗎?日本暢銷書作者嶋津良智認為,生氣常是因為價值觀不同使然,以及「以為自己總是對的」;他說當自己意見與對方不同,並不代表對方是錯的。堅持己見、互不讓步只會讓雙方撕破臉,淪為意氣之爭。生氣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負面情緒,不僅會搞砸人際關係,更易因此錯失大好機會,甚至諸事不順。然而你是否找到辦法妥善收拾生氣後的殘局呢?嶋津良智以自己為例子,提出換個價值觀、強化個人意志以及跳脫「先入為主」的框架,都可以將易怒的習慣逐漸改善。嶋津良智指出,他年輕時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便怒氣沖沖,採取「恐怖管理」政策,動輒對下屬怒言相向,使工作氣氛緊張,但卻對業績毫無幫助。於是他悟到原來是自己的價值觀出了問題,生氣無法改變結果,故他開始使用不生氣的管理風格。而當他決定不生氣後,低潮人生竟開始出現逆轉,不到40歲,就成為年營業額成長到52億日圓的上市上櫃公司負責人。很多人生氣的第一時間會責怪讓自己生氣的人事物,認為是對方的言行舉止導致自己的不滿。但嶋津良智說,眼前發生的事件本身並無意義,是我們以主觀賦予事件某種意義,左右情緒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釋」。情緒往往可靠個人意志而有所改變,試著調整自己對事件的解釋,多練習幾次,可改善易怒的習慣。譬如一個愛乾淨的人會看不慣邋遢的人,急性子會對慢郎中發火等等。其實只要不再堅持自己固守的觀念,學習換個價值觀眼鏡來看待世界,自然會覺得沒什麼好生氣,也更能心平氣和的溝通與寬容對待他人。

健康教育不能為考試 建立正確價值觀

健康教育不能為考試 建立正確價值觀#價值觀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今大多數人都知道「健康即是財富」、「預防重於治療」等名言。但當「健康」與「名望」、「利益」、「權力」等相提並論時,它的重要性卻又被重新排列了。健康教育在教導人們更重視自己的健康,它是一門應用多種科學領域知識的行為科學。其包含有三個基本概念:認識每個人的生長與發育(Growing and Developing)、學習人際關係(Interacting),以及知道如何去做決定(Decision making)。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晏涵文認為,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在傳授衛生的知識,更重要是健康態度的養成和健康行為的實踐,可以從中看出一個人對健康的價值觀。衛生知識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不斷增加,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以傳統填鴨式、應付考試的記憶教學方法已不合適。若我們不能培養教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工作的技能,適應明日的生活環境,那麼這種健康教育是不完全且無用的。美國著名的「學校衛生教育研究」(School health education study)發展出一種比傳統健康教學事實教學法(Factual approach)更有彈性、更合適的觀念教學法(Conceptual approach)。這種教學法不以傳授事實為終極目標,它還強調許多事實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觀念和子觀念(subconcepts)是由許多的事實做基礎。觀念教學法不是直接去教觀念,而是藉教學去形成觀念。有些教育家認為傳授事實,甚至觀念,還不足以達到教育的目標,而建議更進一步以個人的「以你為中心」(You-centered)的教學法才能達成。價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approach)即屬此類。幾乎所有健康教育的內容都牽涉到價值教學。下列教學法,如陪席式討論、學生辯論、專家辯論、視聽器材輔助教學、社區領袖談話、學生報告、小組討論、個別研究、角色扮演等都可讓學生經歷某種程度的價值化過程。(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 健康專欄)

父母注意!過度保護小心造成孩子處處依賴

父母注意!過度保護小心造成孩子處處依賴#價值觀

時代在改變三、四十年前可能很少聽過小孩有被「過度保護」的情形,當時小孩生的多加上經濟壓力大,需要工作多半沒有時間及精神去注意小孩是否有困難與挫折,小孩是否能養的活還得看上天的臉色,當時的環境也沒有如現在充斥著欺騙與暴力,即使跑出去一整天也很少聽過小孩會被傷害或失蹤;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吳四維表示,可能是現代的父母對於上一代養育方式的一種無聲抗議(我一定要比他們更關心小孩),以過度保護與代勞的方式來養育下一代,結果小孩子卻變的事事依賴且也缺乏解決問題、衝突的能力與經驗,當進入團體生活時便可能出現適應上的困難,讓家長開始失去方向也開始懷疑到底他該如何做;畢竟教養小孩並沒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供家長按部就班操作,畢竟每個小孩的人格特質都不同,適合A不見的適合B,所以處理的方法並不都一樣,但有一個前提不會變那就是不能有自我傷害或者傷害他人的行為,一旦有此情形要立即介入處理;吳四維醫師藉由一些情境提供一些經驗給父母分享。 問題1‧你的孩子遭玩伴取笑小孩重要的發展任務之一就是玩,但在與同伴玩耍時免不了會有衝突,比如被笑長的太矮、太胖或者沒有父母等,這些衝突家長可能擔心會對小孩有不良傷害,但是又何嘗不是自我調適的機會;首先我建議家長先注意小孩的反應及表情,不要急者對取笑他人的同伴施以同樣的言語羞辱,否則小孩會學會以眼還眼的處理方式;若小孩的反應自若,也許他以前已經聽過有人對他如此說,他已經有一套方式去調適這種不安,建議事後再與小孩分享剛才的事件,聽他如何陳述其感受與想法,若是合理比如說他會說雖然我沒有父母但是我有疼愛他的阿姨;雖然我長的矮但是我很努力用功成績比他好,如此小孩可以適當的對自己的挫折感做補償,你只需要給他一個擁抱及安慰說”你很棒””不管怎樣你都是我的寶貝”;但是若小孩突然變的退縮甚至憤怒哭泣,並且出現言語辱罵對方甚至攻擊對方,請即刻介入其中,小孩由於其沒有準備應對的方式,此時需試著先同理小孩的感受,再教育其應對的方法,採用不同的觀點去看事情如”自己有其他的才能”、”你也有疼愛的姑姑”等,讓他知道攻擊會造成別人同樣的傷害,讓小孩產生對他人的同理心這是比較好的作法。問題2‧你的孩子慘遭滑鐵盧時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贏過別人的動機,所以從小對於輸贏很在意並不要太大驚小怪,人性天生本就如此,如果沒有這種競爭的動力,人類能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應該是以教導正確的輸贏觀念比較重要;當小孩因為競賽輸給別人時,應先看小孩對於事件的反應,若是小孩哭泣與自責請平常心看待,畢竟沒有穩贏的比賽,你需要給予其擁抱與安慰,不要急著想辦法要回面子,因為他不是為了你的面子才會努力,你可以先問他的感受及想法,如果小孩表示他會繼續努力,你可以與他討論後續要如何做,適當提供建議與鼓勵,但不要以嘲笑的方式罵小孩笨或者批評他不努力才會失敗,相信我沒有一個小孩會故意不努力而失敗,差別只是在技巧與練習的時間,重新努力找回信心,將來他遇到壓力也比較不會逃避,因為他相信努力就會成功,失敗挫折對小孩並非完全是壞事。問題3‧你的孩子沒被選入游泳隊(或進入比賽等)任何小孩都會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期待,有些天生就已經決定如身高與長相,但實環境不可能以此就可以一帆風順,但沒有的也不用氣餒,因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以前我會認為那是一種鼓勵弱者的話,但是現在我相信這句話有其意義),有很多出人頭地的機會如成績、運動、藝術與音樂等,畢竟沒有人是全才,即使你會十種樂器上了台還是只能表演一種,不要期待或者硬是要求小孩要學會各種技能,有一項精通就已經足夠,若是小孩沒有興趣或者因為樣樣不精,反而讓小孩遭遇更多的失敗與挫折感,更不願去學習新的東西得不償失;當發生”如果沒有被選上怎麼辦”?首先瞭解小孩對此期待有多高,如果小孩反應冷淡,可以提醒他還有其他的長處與表現的空間,若是經過你的評估,小孩已經努力準備並且胸有成竹,出現這種結果對小孩的打擊一定很大,我會建議學生可以試著主動找教練或者老師告知其非常期待此比賽,盡量陳述自己的優點,希望老師能再考慮,畢竟學會主動陳述的小孩未來比較有自信心,即使仍然未能入選,但是已經努力比較不會抱持遺憾,但心情沮喪難免,建議帶小孩看場電影或出去玩以轉移注意力;若小孩覺得老師有失公平,經過小孩的申訴仍無效果,若小孩仍很執著要進入比賽,建議家長應抱著委婉的方式向老師推薦你的小孩,千萬不要抱著興師問罪的態度質問老師,否則通常只會造成師生的關係緊張,畢竟這次沒有,下次一樣可以有表現的機會。問題4‧手足又再一次開始起口角…手足之間的衝突一直都是家長常見的難題,即使積極處理也不見得雙方都很心服口服,常見的原因不外乎是吃醋也就是覺得父母比較疼另一方,但是我問過多數的家長,大多的反應是我”一視同仁”但是小孩的感受並非如此,通常不外乎是年紀上的落差,家長覺得哥哥應該讓弟弟(因為他不懂事),但是你希望一個未滿六歲的小孩能瞭解你的用心你可能會失望,他只會感覺你比較關心弟弟,通常我會建議應該給予哥哥機會教育,告訴他過去你也曾經如此霸道,但是我們也都讓給你,讓他知道這是一個過程,等弟弟如他一般大,自然也要遵守規矩,我也會鼓勵家長讓哥哥從被動轉為主動,能力所及主動提供弟弟協助,如幫他拿東西、協助他完成拼圖,而不只是自顧自己玩,若是哥哥如此做請務必記得給哥哥一個重重的鼓勵,被人鼓勵及肯定是很值的期待的,此對小孩未來對人的同理心很有幫助。問題5‧你的孩子決定跟某人絕交我在臨床評估時常會問孩子,你有幾個好朋友,有沒有討厭的人;這問題是在瞭解小孩在人際關係上的解讀,小孩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你會與我分享糖果就是好朋友,但是如果你會搶我東西或者不給我就是壞朋友,通常這代表兒童的心智的成熟度與成人的不同,所以當你聽見你的小孩如此說“我不想與那同學好的時候”請不需要以你的心態去解讀,因為可能明天又好了;此時要做的是去瞭解為何小孩不想與他作朋友,如果就如同上面所說因為對方不與他分享東西,你要做的應該是告訴他那是他私人的東西,對方確實可以決定是否與人分享,如果沒有並不代表他不是你的朋友,當然相對的你也有權力去決定,你可以不需要給同學糖果,但是這並不會影響你與同學的關係,讓小孩瞭解不能以物質來換取友誼的觀念。但是若可能是因為對方有攻擊或者恐嚇、威脅的舉動,若小孩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僅知道逃避反而會造成無助的感覺,要教小孩主動向家長或老師報告尋求協助,而知道的人也要積極介入,壞人必須得到應有的處罰(但我並不認為有學齡前的兒童是壞人),公平正義得到伸張,如此才會得到安全感,對於小孩未來的道德發展與價值觀很重要。問題6‧你的孩子不喜歡他的老師有些小孩喜歡唸書有些則否,最常見的理由無非是唸的沒有成就感;同樣的對自己的老師也可能會有如此的好惡之分,雖然臨床上並不常見小孩有此抱怨;如果小孩很想被人重視,急於表現以致於弄巧成拙,反而造成老師的反感,老師可能刻意忽略其行為,反而讓想爭取注意的學生挫折感加重,可能因為丟臉而對老師產生敵意,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的型態,身為家長聽到小孩如此說當然不要急於與小孩站同一戰線,先瞭解他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讓小孩瞭解不是每件事強出頭就會被肯定或重視,最好能設計一些機會讓小孩嘗試,一旦成功再給予肯定,讓他知道可以在哪一方面努力以獲得認同,小孩比較不會一天到晚嘗試錯誤而失望;但若是因為老師有過度體罰甚至對小孩有不適當的身體接觸,如此則一定得到學校瞭解情況。吳四維提醒父母,以上的情境與處理的方式都只是滄海的一粟,小孩問題的處理是不可能有標準作業方式,處理的原則希望冷靜與客觀,不要任由情緒主導要有耐心處理,不見的每一個狀況都有答案,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希望家長抱持學習的態度來處理小孩的問題。

心靈慕道課程 散佈聖、真、善、美

心靈慕道課程 散佈聖、真、善、美#價值觀

近年來,許多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道德價值的混亂亦衝擊著全球,人類文明的進步似乎沒有帶給人類更多的歡愉及平安,有鑑於此,天主教台北教區為迎接明(98)年天主教會在台灣深耕發展150年,同時讓更多民眾在這多元且混亂的世俗道路中,認識天主教信仰的『聖、真‧善‧美』,將於今(97)年11月起於主教公署開辦有別以往,廣邀各界名人開講的『轉角遇到愛』心靈慕道課程。慕道課程發起人,同時也是天主教台北教區總主教洪山川表示,此次發起慕道課程,係希望重新喚起民眾心底深處最純正的價值觀念,透過親自號召神職人員及社會賢達,如:單國璽樞機、丁松筠神父、李家同教授、歐晉德先生、江漢聲院長、鄭玉英教授等人組成深具吸引力的講師群,期以生活化的方式引領民眾認識天主教信仰之美善,促進整個台灣社會之和諧,祈望讓每個人的思想飽飫及心靈平安,更作為明年天主教會在台灣發展150年最好的見證及禮物。他指出,『轉角遇到愛』心靈慕道課程,除維護天主教教會精神,體現天主教信仰的真諦外,更大開大闔,採用創新的作法,邀請各界社會名人自11月起每週六下午2:30~4:30於主教公署開講,預計招募150位民眾免費參加,同享為期長達九個月及擘劃精采的31堂課程,其目的即在改變台灣民眾對於天主教信仰的刻板印象,希望散佈更美好的人生價值及信念,除讓天主教信仰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深耕外,更期盼影響更多人具有正確及正面的價值觀,誠摯邀請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啜飲這人生的好味“道”。活動詳細訊息:http://www.catholic.org.tw/taipei/Home/Frontpage/seeking/seeking-.ht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