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解決孩子不吃菜 家長必知的5訣竅

解決孩子不吃菜 家長必知的5訣竅#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除非絞碎到認不出來(或挑不出來)才肯吃嗎?大部分爸媽都曾經歷這段陣痛期,這裡提供幾個讓孩子覺得蔬菜好吃的訣竅。1)以優格為基底調製沙拉醬,先讓孩子嘗味道,之後將小黃瓜、甜椒等,切成方便拿取的條狀,和沙拉醬一起端給他。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很棒!或者,可試試優格加番茄醬,孩子也都很喜歡。2)如果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陽台上或花園中種植小黃瓜、紅蘿蔔、小番茄等蔬菜。看著種子慢慢地發芽,長成一小株植物,然後逐漸長大,直到可以採收──每個孩子都會覺得很有趣!有些孩子還會每天觀察蔬菜生長的進度,並想快點嘗嘗自己親手栽種的成果。3)晚餐時,全家人一起製作以「臉」為主題的「蔬菜創意吐司」。準備一片吐司、新鮮的白色乳酪或起司優格,以及許多洗淨、切小塊的蔬菜,如馬鈴薯、甜椒、櫻桃蘿蔔、小黃瓜、番茄等,還有一些可以拿來當頭髮或鬍子的香芹與細香蔥;讓家人一起在吐司上用蔬菜拼出最漂亮的「臉」,然後一起選出勝利者,贏的人可以選擇他想吃的那一份吐司!4)若經過各種努力後,孩子還是不吃任何蔬菜,那就讓他多吃水果,以補充每天必需的維他命。5)孩子不吃水果嗎?這裡提供一個小訣竅:正餐之後,準備一份水果,讓孩子至少吃一塊之後才能吃甜點!甜點可以是一顆軟糖或一小塊巧克力,不要給孩子一整塊起司蛋糕。培養健康飲食習慣• 把一些單調、健康的食物變得色彩鮮艷又可口,其實很簡單。例如,用烘焙造型模具,將麵包壓成愛心、星星或其他形狀;同樣地,也可應用在乳酪或火腿上。• 下廚和烘焙時可讓孩子幫忙,但僅限於你有空的時候!如果你接下來還有行程,所有事都得快速完成,那就不適合。選擇禮拜天吧!假日通常比較安靜,而且有更多時間可以從事這項活動。• 小孩都喜歡進廚房幫忙,好好利用他樂意幫忙、也對準備食材有興趣的這段時期,請他切蔬菜、揉麵糰、將牛奶倒進量杯裡、秤麵粉,或把湯攪拌一下!除了家事之外,還能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測量容量或重量──以及獨力完成某事的體驗。讓孩子參與做菜及烘焙,你會發現他愈來愈喜歡食物!• 讓孩子用盤子裝食物吃,如果吃不夠,還可以再裝一次!如果孩子把食物都吃乾淨了,你要誇獎他很棒,把飯吃光光!適時稱讚很重要,畢竟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德國專家育兒百招,2~6歲孩子超好帶)

育兒免腰痠背痛!物治師教姿勢秘訣

育兒免腰痠背痛!物治師教姿勢秘訣#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育兒生活常讓照顧者如父母、祖父母、保母、托嬰中心保育員身心疲累。心理要承受孩子健康、發展是否正常、家人教養觀念不同等壓力;身體除了家務活動,因為育兒活動姿勢與動作不正確,也會造成照顧者腰痠背痛、肩膀、手部不適的生理壓力。育兒姿勢不正確 易造成下背、肩頸、手腕疼痛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白宜珊說明,育兒活動包括餵奶、換尿布、洗澡、攜抱、哄睡、在遊戲地墊上陪伴玩玩具等活動,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活動,如果姿勢或動作不正確,長期下來很可能會造成身體痠痛不適。常見痠痛症狀包括下背疼痛、肩頸痠痛、手部手腕疼痛等。透過育兒活動的姿勢動作與環境調整,減少疼痛發生機會。攜抱嬰幼兒餵奶時,避免手臂懸空,應以抱枕或月亮枕支撐手臂,減少手臂或手掌的負擔。換尿布時檯面不宜過低,多數人會彎著腰換尿布,雖然每次更換尿布時間不長,但累積下來對腰部確實產生壓力,建議可準備高度及腰的檯面,減少彎腰程度。雙膝微蹲靠近 小孩抱向自己再站起白宜珊物理治療師提醒,幫還未能自己坐穩的幼兒洗澡時,也可利用沐浴架,減少單手支撐幼兒身體重量的負荷。從嬰兒床、推車或遊戲地墊上等較低位置平面抱起兒童時,也應注意腰部姿勢,建議採雙膝微蹲或單膝跪下的方式靠近兒童,並先將兒童抱向自己身體中心處再站起,減少腰部傷害。外出攜抱幼兒時,可以背帶輔助、左右手交替或使用嬰兒推車的方式,減少單側手臂與手腕的壓力。在地墊上陪孩子遊戲時,不宜長時間維持跪坐姿或W坐姿,尤其對長輩照顧者而言,下肢關節容易僵硬不適,應適時更換姿勢舒展關節活動。育兒生活不輕鬆,照顧者也別忘照顧自己,身體舒服,照顧寶貝們更愉快。

講座/孕期體重控制、快樂洗澎澎

講座/孕期體重控制、快樂洗澎澎#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懷孕媽媽把重點放在寶寶,卻忽略了自己的體重變化,造成孕期體重大幅增加,影響生產狀況;有部分孕媽咪則希望自己懷孕時體重不要變化太多,可以維持苗條身材,反而忽略體內營養素攝取。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8/11(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營養師張瑋胤營養師主講「孕期營養,體重控制」,以及護理部張蓀芃護理長教導「快樂洗澎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8月11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別再用「3C保姆」!練習孩子7能力

別再用「3C保姆」!練習孩子7能力#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科技日益發達,孩子越來越早接觸到3C產品,手機與平板甚至成為有些孩子的專屬褓母。雖然給家長喘息的時間,但無形中也剝奪孩子鍛鍊手部肌肉及精細動作能力的機會,造成許多小朋友上小學前並沒有累積足夠的握筆寫字先備的能力,影響其學習能力及完成作業的速率。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蔡欣芸列出孩子學習握筆寫字前需要相關能力,並提供練習活動的建議:1)肩胛肌肉關節穩定性及動作控制能力/單槓、盪鞦韆、翹翹板、彈簧床、拔河、雙手站立推牆、手撐椅子抬屁股等。2)手肘及手腕的穩定性及動作控制能力(包含手腕上翹的能力)/手撐椅子抬屁股、轉門把、擰毛巾、使用湯匙舀食物進食、翻紙牌、手心向上拍氣球、在桌面下貼貼紙、將黏土壓扁等等。3)手部關節的穩定性及動作控制能力/ 手弓穩定/揉紙球並投到籃子裡、橡皮筋做造型、使用指尖封好夾鏈袋、打洞機、擦乾碗盤。 手掌兩側分化/噴水槍、手部模仿動作、貼紙畫、鑷子夾豆子或棉花、黏土正方體、排骨牌。 虎口穩定/使用特殊形狀畫筆著色、使用膠水、射彈珠遊戲。 掌內操作能力/串珠、投硬幣進入存錢筒、手中翻轉錢幣、翻紙牌。4)上肢雙側協調能力/雙手同時在直立版面上畫對稱性圖形、串珠、搓黏土、球類運動、摺紙、撕貼畫。5)觸覺及運動覺/ 觸覺/袋子裡找特定形狀目標物、黏土中找藏起的彈珠或硬幣、超級盲探。 運動覺/手部模仿動作、連連看、投沙包或紙團。6)視覺動作整合能力/著色畫、拼圖、連連看、走迷宮、練習使用剪刀。7)視知覺能力/尋找物品(紙本教材、家中玩具堆中、商店商品陳列架上等等)、圖卡配對、拼圖。透過小遊戲 鍛鍊孩子手功能及大腦發展蔡欣芸職能治療師表示,握筆寫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備的能力,攸關孩子的大腦發展與學習的效率。建議家長們幫助孩子放開手機與平板,把握學習握筆寫字的黃金期,每天透過這些好玩的小遊戲,不僅鍛鍊孩子的手功能及精細動作能力,還可以幫助大腦發展,為孩子未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別「手機托嬰」!親子少互動是警訊

別「手機托嬰」!親子少互動是警訊#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日本內閣府於二○一七年五月,在「低年齡層孩子的網路使用環境實際狀況調查報告」中發表了「兒童使用上網工具狀況」之結果。親子之間少了微笑、談話是警訊根據調查,二歲兒童有三七.四%、三歲兒童有四七.五%、九歲兒童竟然有八九.九%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以連接網路的工具。目前兒童們使用這些上網工具的平均時間為每日六○.九分鐘。應是受到智慧型手機的影響,聽說日本近來增加許多自己一個人就可以玩得很開心、「容易養育」的孩子。請各位讀者回想一下自己的育兒情形,並且重新檢視在皮膚接觸等方面的溝通是否足夠。如果覺得親子之間少了溫暖的微笑、出聲談話的機會,就請特意製造更多的溝通時間,試著用身體對孩子傳遞訊息:「我可以成為你的安全基地!」父親也應實行 多和孩子接觸不習慣皮膚接觸的孩子,剛開始或許會表現出很討厭、想逃離的樣子,可以用稍微帶有遊戲的感覺把孩子放在大腿上、試著搔搔孩子癢,必需有意識地創造這種可以互相接觸的時間。可以養成習慣,在睡覺之前回想今天與孩子接觸過幾次、用怎樣的語氣說話。這些事情並不只限母親,父親也應一起實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擁有家庭這個場所以及時間,彼此卻不好好地面對面,只以自己的生活或欲望為優先考量,這樣的行為也算是一種疏忽。(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皮膚接觸分泌催產素 培養「育兒腦」

皮膚接觸分泌催產素 培養「育兒腦」#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並非天生就具備當父母的資質。大阪醫科大學看護學部的佐佐木綾子教授等人進行了一項相當有趣的實驗。他們召集沒有育兒經驗的男女,並且藉由問卷以及fMRI調查「是否可以透過與嬰幼兒接觸的經驗,提高「父母力」(準備好成為父母、對育兒的積極態度)」。結果,實際上不論參加的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提高了其對育兒的積極度,也透過fMRI的影像確認在育兒相關的腦內區域產生了一些變化。也就是說,實際驗證了願意對孩子慈愛,想要認真撫育孩子的情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要透過實際與孩子接觸後才會被喚醒、培育出來。催產素又稱愛情荷爾蒙 與生產、育兒密切相關已經被激發成為愛孩子、具有照顧孩子能力的大腦,在此我們稱它為「育兒腦」。現代社會中,除了從事保姆等相關工作外,沒有育兒經驗的成人由於幾乎都沒有接觸孩子的機會,所以無法促使「育兒腦」活躍。然而,由於「父母力」能夠後天培養,所以孩子出生後只要將孩子抱在胸前,有皮膚接觸即可。不僅只有嬰兒,成人也會因為懷抱這個動作而感到溫暖、充滿安心感。每個人都可以藉由皮膚接觸活化大腦、分泌「催產素(Oxytocin, OXT)」這種荷爾蒙,使情緒穩定。催產素,又稱「愛情荷爾蒙」,是由腦下垂體後葉(posterior lobe)所分泌。目前已知是與女性生產、育兒有密切相關的荷爾蒙,分娩時會促進子宮收縮、產後則會使乳腺的肌肉纖維收縮、促使乳汁分泌。催產素還可保持情緒穩定然而,催產素的效果並不限於生產、育兒,不論男女皆可受到此荷爾蒙帶來的恩澤。皮膚接觸就更不用說了,相關報告指出,與熟悉的人愉悅地談話、互相傳遞情感,都可以增加彼此的催產素分泌。催產素具有抑制杏仁核過度興奮的作用,會抑制反抗的念頭及恐懼感,使人們保持情緒穩定。從這些特徵來看,我們也期待其能夠有效作用於自閉症或PTSD等問題。歐洲等國家核可「催產素鼻用噴劑」可作為促進泌乳的藥物,日本方面目前尚未確認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正在朝實用化目標進行臨床實驗。皮膚接觸分泌催產素 情緒穩定親子都可獲益對育兒有所不安時,更需要皮膚接觸。因為分泌催產素可以抑制不安及恐懼的情緒,請多多擁抱孩子吧!如前所述,男性也會分泌催產素,因此父親也可以藉由積極地與孩子皮膚接觸,培育出一顆「育兒腦」。當父親或母親輕輕地抱起孩子,一瞬間孩子會因為被父母呵護著、全身感到舒適而安穩,父母也會因為催產素的運作而使情緒穩定。雖然只是細微的小事,卻有非常大的效果。只要持續維持穩定的情緒,就可以輕易迴避不必要的不當管教狀況。(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預防「依附障礙」 幼童期多肌膚接觸

預防「依附障礙」 幼童期多肌膚接觸#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近來經常聽到「依附障礙」一詞。「依附」的概念,用英語來表達即是 attachment(連接),係指「孩子與具有特定母性的人物(當然,也可以是父親)之間所形成的強力連結」。也就是用來形成親子(或養育者與孩子)關係主幹的東西。孩子依附障礙  可能因遭虐待、疏忽等不當管教導致孩子會用身體去記憶環抱著父母手臂、與父母眼神交會、互相報以微笑的安全感與信賴感。健全地培育出這種「依附」感後,孩子才能隨著成長慢慢接觸外面的世界。有了被父母疼愛的自信與安全心感,就能讓心理健全地成長。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夠回到安全的地方。身邊隨時都有可以讓我感到安心的人─這種「內心」的穩定,能夠進一步培育出孩子的社會性。所謂依附障礙(反應性依附障礙症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係指當安全受到威脅時,沒有辦法躲回任何一個地方、無法讓內心恢復平穩的狀態。也就是因為父母虐待孩子、疏忽等不當管教或不斷更換養育者等,沒有為孩子準備一個安全的地方、無法獲得安全感的狀態。以手機托嬰 孩子易生依附障礙我們的研究發現有依附障礙的孩子,除了心理狀態不穩定之外,也會阻礙部分腦神經的正常發展。這些孩子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即使長大成人也無法締結健全的人際關係、對於成就感的喜悅程度較低、無法提起動力或念頭等。因此為了保護孩子的未來,在幼童期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要輕忽牽手、擁抱的意義。即使孩子可以安靜穩定地看電視,或好像很開心地在玩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也請不要置之不理。近來,有很多家庭將這些3C產品當作嬰兒的益智玩具,稱為「智慧型手機托嬰」。許多人表示當孩子專注於3C產品時,父母可以稍微放鬆一下身心、喘口氣。藉由這些方便的工具,讓育兒工作得以輕鬆一些點,是父母們求之不得的。然而,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既然藉此多了一些自己的時間,也應在與孩子相處時多一些皮膚接觸等的溝通。(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為經濟壓力,很多年輕父母要工作養家,於是帶孩子的事情就落到了老人身上。在這樣的現狀下,老人和年輕夫妻生活在一起的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兩代人間瑣碎的矛盾也特別多,生活經常充滿許多小摩擦。帶孫不是老人義務 對老人要有感恩心對父母的感恩是化解這一切矛盾的最基礎心態。很多年輕父母把老人為自己帶孩子當成理所當然,而沒有感恩的心態,所以稍不如意就指責,要求老人完全按照自己所謂的「科學育兒法」帶孩子,要求老人改變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來遷就自己。其實換位想一想,問一下自己:以後是否有勇氣放棄自己熟悉的家和鬆散的晚年生活,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幫兒女帶孩子呢?長輩把我們養大是責任,但帶孫子不是義務,只是幫忙,我們對此要抱有感恩的心。對老人有了這份感恩,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們態度就會好一些,口氣就會軟一些,老人的感受也會好一些,雙方的衝突自然會變少一些。與老人的互動 要尊重家庭序位在家庭系統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序位。當一個家庭的序位出錯,這個家就會不順,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序位同樣不能亂。比如平輩間的互動應該平等友善,長輩對晚輩應該慈愛,晚輩對長輩要尊重。與老人的互動,也要遵守這樣的序位原則。大家一起生活,肯定有很多方面需要溝通。不僅僅在養育孩子方面,每天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溝通。老人確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進。我非常理解年輕父母想規勸老人採用科學養育方式的心理,那麼,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就是站在子女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用婉轉的方式,用老人比較聽得進去的方式規勸他們。沒有效果就抓準時機再規勸,這才是符合家庭系統排列原則的做法。如果父母有錯不去規勸,一味順從,那就是愚孝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規勸父母呢?父母有過錯,我們要規勸他,勸的時候要和顏悅色;如果規勸聽不進去,那就要接著勸,還不聽,可以抱著他痛哭懇求改過。如果父母不了解,動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無怨言。當我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溝通和規勸時,老人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有的人習慣用責怪、苛求甚至謾罵的方式跟老人溝通,這樣就越位了,變成了子女在管教父母。那時候,不僅與父母的溝通會變得不順暢,我們還會不自覺地扛起父母身上的某些責任,這會在我們的情緒或者身體上反映出來。我觀察過成千上萬個家庭,得出一條鐵則:要構建幸福的家庭關係,每個人一定要站好自己的位置。(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Menu